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政治1600题

发布时间:2024-03-29 17:15:13 影响了:

政治1600题篇一: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练习1600题 50

考研政治大纲解析

练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求实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英国的权利运动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答案]A[解析]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4.[答案]B[解析]略。5.[答案]A[解析]略。

6.[答案]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所以在俄国率先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7.[答案]A[解析]略。

8.[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答案]C[解析]略。10.[答案]D[解析]略。11.[答案]A[解析]略。12.[答案]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解析]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不是组成部分,所以A项是错误的。 2.[答案]BCD [解析]本题属识记内容。

3.[答案]ABC[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答案]C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5.[答案]AB[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

论意义、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8.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9.“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1.关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挑战B.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人不再是能动的主体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4.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1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1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差别会这么大?”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9.有一首断言缺了订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

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2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B.(1)(2)(4)C.(1)(3)(4)D.(2)(3)(4) 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29.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3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观点

3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4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3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内容

34.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5.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3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5.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B.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1.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12.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A.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B.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D.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14.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等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1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其特征有()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自觉能动性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16.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8.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20.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1.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22.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25.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政治1600题篇二:2014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练习1600题

2014考研政治大纲解析

练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求实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英国的权利运动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答案]A[解析]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4.[答案]B[解析]略。5.[答案]A[解析]略。

6.[答案]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所以在俄国率先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7.[答案]A[解析]略。

8.[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答案]C[解析]略。10.[答案]D[解析]略。11.[答案]A[解析]略。12.[答案]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解析]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不是组成部分,所以A项是错误的。 2.[答案]BCD [解析]本题属识记内容。

3.[答案]ABC[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答案]C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5.[答案]AB[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

论意义、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8.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9.“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1.关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挑战B.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人不再是能动的主体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4.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1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1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差别会这么大?”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9.有一首断言

政治1600题

缺了订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2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B.(1)(2)(4)C.(1)(3)(4)D.(2)(3)(4) 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29.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3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3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内容

34.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5.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3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观点

3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4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5.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B.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1.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12.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A.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B.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D.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14.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等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1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其特征有()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自觉能动性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16.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8.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20.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1.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22.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25.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政治1600题篇三:2013考研政治解析配套习题练习1600题

2013考研政治

练习题

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求实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英国的权利运动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答案]A[解析]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4.[答案]B[解析]略。5.[答案]A[解析]略。

6.[答案]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所以在俄国率先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7.[答案]A[解析]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

8.[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答案]C[解析]略。10.[答案]D[解析]略。11.[答案]A[解析]略。12.[答案]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解析]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不是组成部分,所以A项是错误的。 2.[答案]BCD [解析]本题属识记内容。

3.[答案]ABC[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答案]C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5.[答案]AB[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8.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9.“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1.关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挑战B.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人不再是能动的主体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4.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1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1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差别会这么大?”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

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9.有一首断言缺了订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2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B.(1)(2)(4)C.(1)(3)(4)D.(2)(3)(4) 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29.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3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3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内容

34.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5.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3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观点

3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4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5.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B.首先坚持能动论

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1.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12.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A.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B.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D.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14.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等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1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其特征有()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自觉能动性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16.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8.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

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20.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1.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22.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25.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 2017考研政治1600题 初二政治论文1600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