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政治学txt

发布时间:2024-04-25 01:21:38 影响了:

政治学txt篇一: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创立政治与政治学的是古中国人 。

2、柏拉图把个人的正义与国家的正义,也即伦理与政治混在一起的著作是《经济与社会》 3、霍布斯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正是激励社会思潮至少达二百年之久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精神。

4、标志后行为主义诞生的是1969戴维·伊斯顿发表的《新的革命》。 5、当代政治哲学家查尔斯·秦勒把市民社会的孟德斯鸠解释模式看成是“L流”。

6、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的是孟德斯鸠。 7、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最好的政府是管的最多的政府。

8、韦伯在《经济与社会》评述封建制的主要特征有:系统性分权、教权与俗权并存、市民社会的出现和政党对政治的领导 。

9、专制主义时代的结束和自由时代的到来的标志是洛克《政府论》、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0、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研究进入沉寂时期。左翼阵营中,对市民社会有过独特的研究

的只有葛兰西 。

11、罗斯金指出政府的功能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生存、稳定以及经济的和

社会的福利”。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一般分别采取以下方式放任自由、政府统制、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

12、18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一直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一制度要求政府应尽三个

义务:保护任何人的权利、保护社会,使其不受侵犯、建立公共制度,节约社会总交易成本和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

13、关于政治制度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老制度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自由主义政治学和新

制度主义政治学等阶段。

14、休·E·S·克劳福德和埃利诺·奥斯罗姆在《制度的语法》一文中把对制度的法归纳为:

制度是一种均衡、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规范和制度是一种规则。

15、在现代政治学家看来,官僚制包括国家的行政机构以及其中的非民选官员或者文官,主

要理论模型有:韦伯式的官僚制、保守的权力集合体模型、家长式的官僚制和负担过重的官僚制模型。

16、提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这一著名公式的是韦伯 。 17、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倡导者孙中山。

18、三分法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19、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最好的政府是管的最多的政府。 20、中国政治学,指的是中国地域的政治学。

21、古希腊人建立了法权政治,他们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成了政治并一直主要

与政治交织在一起,这成为古希腊政治的重要特征。 22、国家主义强调政府应该也能够为社会普遍福利承担重要责任,人的自由乃至人性的真正

实现,离不开社群的、共同体的以及国家、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层面。

23、治理理论不但揭示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还坚持了政治责任的优先性。它所构

建的“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与市场机制操纵社会截然不同,后者是责任的公有化,而前者是责任的个人分担。

24、改革后的中国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

25、随着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框架逐步建立,政治学关注的

中心开始从制度转移到体制上来,政治制度研究在政治学中的中心地位在20世纪50.60年代受到了来自自由主义的冲击,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现实的关注替代了对国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26、社会管理是我国维护政治统治、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化展的重要手段。 27、改革后的中国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

28、1992年发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学者是享廷顿。 29、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民主制度战胜了共产主义。

30、转变后的政治研究范式的特点是:关注理论和方法论;反对政治学研究中的道德伦理倾

向;以个体决定论为基本假定;强调思想输入。 31、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弗朗西斯·福山。

32、在政治发展理论中,其观点被称之为“文明冲突论”的是亨廷顿。 33、泰勒的政治发展理论被称之为“文明冲突论”。

34、1992年发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学者是弗朗西斯·福山。 35、亨延顿在1991年发表了影响广泛的著作是《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36、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民主制度战胜了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各种意识形态。 37、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总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38、享廷顿把政治发展的途径概括为革命和改革。 39、1903年成立的的一个政治学会是美国政治学会。

40、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41、政治是一种在人的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形式。 ( ) 42、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人治。( ) 43、认为全球化导致了“经济力量的强大”和“政治塑造力量的削弱”的是德国学者乌尔利希·贝克。 ( ) 44、战后政治学发展中的最重要事件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出现。( ) 45、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强调的是社会与国家的二元性质。( ) 46、在洛克之后,亚当·斯密主张的经济政策,为洛克提出的“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的观点注入了实质内容。这种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 ( ) 47、当代政治哲学家查尔斯·秦勒把市民社会的洛克解释模式看成是“M流”。 ( ) 48、提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这一著名公式的是韦伯。( ) 49、三分法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 ) 50、中国政治学,指的是中国的政治学。 ( ) 51、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在1982、1988、1993、1998、2003进行了五次机 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从机构设置到政府职能的转变。 ( ) 52、共和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的两个阶段是古典共和主义和自由共和主义。 ( ) 53、司法独立又被发展成为司法审判活动的准则,其中心内容是保证法律的公正性。 ( ) 54、在政治发展理论中,其观点被称之为“文明冲突论”的是哈贝马斯。 ( ) 55、1992年发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学者是享廷顿。 ( ) 56、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民主制度战胜了共产主义。 ( ) 57、享廷顿把政治发展的途径概括为革命和改革。( ) 48、1971年,产生的社会政治研究热潮,形成“罗尔斯工业”,改变行为主义革命导致的“政治理论的终结”。这是因为罗尔斯发表了《政府论》。 ( ) 59、将市民社会作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划分的是葛兰西。 ( ) 60、第一个有关政治学杂志《政治学季刊》出版于1906年。( ) 61、消除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或道德因素也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一个特征。 ( )

6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坚持方法论上的个人决定论。 ( ) 63、古典的宪政思想所关注的是最大限度的保护社会成员彼此不受侵犯,同时将政府侵害其

公民的机会降至最小程度,宪政的目标就是“避免暴政”。 () 64、古典共和主义认识只有在小国寡民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共和,共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公

民美德”和“私人利益”。 ( ) 65、古代政治理论家则在自然法传统的基础上把道德对权力的制约,政府对法律的服从当成

不证自明的公理,并设计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衡的制度安排。 ( ) 66、从司法制度演变历史看,司法独立最初只是一项政治思想原则,源于卢梭的三权分立说。

( )

67、美国宪法之父杰弗逊认为,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约而达成的权力平衡中,司 法权至关重要。 ( ) 68、对政治态度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政治态度和民主之间关系为主要背景的政治

体制研究;一是围绕政治态度与社会存在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政治思想研究。( ) 69、以阿尔蒙德和维巴为代表的政治文化理论试图将政治文化和政治机构联系起来,这种联

系开创了通过政治文化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的研究途径。 ( ) 70、享廷顿把政治发展的途径概括为革命和战争两种。 71、中国政治学,指的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政治学。 72、中国的入世,首先是制度入世。

73、政府权威和权力与公民权力和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奠定了宪法和宪政的思想根基。

74、共和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新古典共和主义和新自由共和主义两个阶段。 75、对于一个古典的共和主义者来说,政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追求私利。 76、司法独立又被发展成为司法审判活动的准则,其中心内容是保护国家和公民共同的权益不受侵犯。

77、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78、在政治发展理论中,其观点被称之为“文明冲突论”的是哈贝马斯。 79、泰勒的政治发展理论被称之为“交往行动理论”。

80、1992年发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学者是享廷顿 。

81、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民主制度战胜了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各种意识形态。 82、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总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83、享廷顿把政治发展的途径概括为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 84、1971年,产生的社会政治研究热潮,形成“罗尔斯工业”,改变行为主义革命导致的“政治理论的终结”。这是因为罗尔斯发表了《政府论》。85、关于政治制度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行为主义、自由主义政治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个阶

段。

86、对于民主与宪法的关系则有着更多的争论,一种观点声称民主与宪法互相依赖、密不可

分。这种观点的主张者有著名宪法学家伊利、霍姆斯和卢梭。 87、在现代政治学家看来,官僚制包括国家的行政机构以及其中的非民选官员或者文官,主

要有三种理论模型:韦伯式的官僚制、保守的权力集合体模型和负担过重的官僚制模型。

88、在今天,司法独立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司法权独立、审判独立和法官独立。 89、阿尔蒙德和维巴将政治文化分为:地区(村民)政治文化、土著(民族)政治文化、臣

属(臣民)政治文化和参与者(公民)政治文化。

90、阿尔蒙德在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认为,政治发展包

括以下变量: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分化、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能力的提高

和政治机构的变革。

91、古希腊人建立了法权政治,他们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成了政治并一直主要

与政治交织在一起,这成为古希腊政治的重要特(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政治学txt)征。 ( )

92、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工具性、契约性的存在,是一种必要的恶。这是一种关于政府

的积极理论,有时甚至激起一种反政治的理想。( ) 93、国家主义强调政府应该也能够为社会普遍福利承担重要责任,人的自由乃至人性的真正

实现,离不开社群的、共同体的以及国家、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层面。( ) 94、“治理”是一个由国家和社会构成的权力网络的复杂互动过程,与传统的国家统治行为相

比较,它实质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一种良好合作关系。 95、治理理论不但揭示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还坚持了政治责任的优先性。它所构

建的“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与市场机制操纵社会截然不同,后者是责任的公有化,而前者是责任的个人分担。

96、社会管理是我国维护政治统治、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化展的重要手段。 97、改革后的中国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

98、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已基本完成,其关注的中心转向公共政策。但对于我国来说,

政治制度建设仍然是政治生活的主要问题,它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9、随着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框架逐步建立,政治学关注的

中心开始从制度转移到体制上来,政治制度研究在政治学中的中心地位在20世纪50.60年代受到了来自自由主义的冲击,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现实的关注替代了对国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100、转变后的政治研究范式的特点是:关注理论和方法论;反对政治学研究中的道德伦理

倾向;以个体决定论为基本假定;强调思想输入。二、简答题 101、盖翼·彼德斯是如何概括老制度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102、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国家主义取向开始出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103、阿尔蒙德在与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认为政治发

展包括哪些变量? 104、马克斯·韦伯根据理性、法律权威的思想,确定了现代官僚制的原则有哪些? 105、亨廷顿为什么认为改革者比革命者更困难? 106、如何建构中国政治学?

107、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政治文化?

108、为何历史上几次行宪都未能达到理想的胜境? 109、如何理解政治社会化?

三、论述题

110、论述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111、以应对SARS危机为例,试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塑造怎样的国家与社会关

系?

112、试比较洛克和孟德斯鸠关于市民社会观点的异同。 113、试论上个世纪80年代复兴后的政治文化研究的特征。

《政治学导论》考前辅导试题参考答案

二、 简答题

101答案要点:

盖翼·彼德斯把老制度政治学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注重法律,把法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分)第二,注重正式的政治结构,认为是这些正式的政治结构决定着人们的政治行为;(2分)第三,其研究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无论是对本国政治和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还是进行进行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都是力求对政治制度进行完整和全面的把握;(2分)第四,其研究具有历史性的特点,总是把历史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第五,其研究明显表现出伦理道德倾向,往往对现行的政治制度作出价值评判。(2分)

102答案要点:

资源的占有与控制呈多元化态势;(2分)个人独立性相对扩大,表现为个人受组织、

政治学txt篇二:政治学资料

(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变化与不同利益集团形成问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传统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给我国的政治关系、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政治矛盾、政治动力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基础产生新的影响。

第三节 我国利益结构的变化及其结果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益结构的变化

1、什么是社会利益结构

所谓社会利益结构就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定模式。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掌握或支配利益资源的状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城市人口、农业人口

2、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表现及维系措施

(1)利益结构表现——国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的高度的整体性。

其基本的特征是:

第一,国家利益是整体的利益的代表,国家利益至上。第二,个体的利益(包括局部的利益)服从于整体的利益。第三,个体之间在利益上平均化。

(2)维系措施

第一,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社会唯一利益源泉在经济基础上摧毁敌对阶级。社会阶层:国家干部、全民所有制工人、大集体工人、小集体农民 第二,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禁止其他利益源泉的存在,消灭公有制之外的其他任何经济成分。割“资本主义尾巴”、打击投机倒把。第三,通过国家的协调和控制,力求同一阶层利益的平均化。使人们之间获得利益的水平处于平均状态。使人们之间的利益竞争降到最低的限度,杜绝利益竞争对整体性利益结构的冲击。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第四,通过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偏离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的可能性。手段——主要是政治性的灌输、思想斗争、道德约束等等。

(3)四方面的强控制产生的一系列相互矛盾又影响深远的后果

A、人们逐渐习惯了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形成了一些有益的观念:

如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也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偏差:如个人的利益则被看做是一种不高尚的甚至是可耻的东西。如果追求个人的利益,其行为就会被着成是背离了正常的利益轨道的行为。

B、人们失去了来自个人利益方面的动力;从社会的平均分配中得到了人人平等的满足,但又不得不长期忍受物质匮乏的折磨,并在潜意识中酝酿着对物质享受的贪婪。

C、国家全能主义的管理,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安全感,但同时又养成了对政府的很强的依赖感,并逐渐失去自治的能力;

D、人们摆脱了竞争的压力而生活得轻松自在,但同时也使人们普遍失去了奋斗、进取的精神和毅力,整个社会逐渐地陷入了失去动力的状态,造成了特有的慢节奏的生活。

E:公有制成为唯一的利益源泉,也就造成人民在利益上对于作为公有制的代表者和整体利益象征的国家的绝对依赖性。政治上——效忠国家

3、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重大变化

(1)利益结构重大变化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利益的竞争性。特征: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利益源泉的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改变了过去只有公有制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的状况,

第二,利益单元的个体化。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地从国家和集体缩小到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和个人。原来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整体联系迅速地崩解。

第三,利益单元的竞争与冲突。

(2)利益结构重大变化的负效应:个体利益至上倾向加剧;权力寻租现象普遍;人际关系商品化;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剧烈。

二、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推动我国公民“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身份是人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可以成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依据;契约是指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原则所订立的必须遵守的协议。用契约取代身份实质上是人的解放,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义务本位与集体本位观念有较大改变。个人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

中国近代政治过程缺乏宪政的文化传统与道德基础。纲常维系的中国社会里,人只是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种族、家族或阶层的成员(身份意识),没有把自己与社会角色分离开来。

3、法治取代人治的进程加快。政治强制、国家至上的观念有所淡化。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即权力与自由(权利)的关系在商品经济内在要求下,朝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体制转变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全能政府” , “大政府、小社会”,结果政府超负荷运转,力不从心,而社会则无事可做。实行市场经济后,政府的职能必须重新界定,政府的体制也必须作相应调整。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体制问题,就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政府效能就无法提高,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彻底解放。

(3)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党的领导的合法性)问题。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和社会实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实践证明,执政党按照什么方式执政,怎样处理好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直接反映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怎样对国家政权实施正确有效的领导,一直是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共产党在和平建设时期长期执政的合法性问题

(1)什么是合法性?

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

(2)实质合法性

实质合法性是指符合理性、正义、——“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我们讲“符合最大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形式合法性是指符合宪法、法律等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程序、规则、方式的属性。

(4)合法性实质

合法性实质就是民心向背,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

执政党最大的忧虑和威胁就是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失去政权、下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重要原因,就是合法性危机的结果。

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哈贝马斯)。

(5)中国共产党合法性问题

共产党执政,过去和现在的合法性都不是问题,也都不成问题,

但要始终保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长期执政,应当高度重视并不断夯实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首先要明确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就是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方向的领导;思想领导,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指导各项工作;组织领导,就是坚持党管干部的方针,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要善于把三者统一起来,在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党对改革和建设的领导作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党委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上,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要充分放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处理好党委与人大、党委与政府、党委与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党同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不能简单地理解党委同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对人大,要支持其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对政府,要支持其履行法定职

能,依法行政。对政协,要支持其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要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3、正确理解和处理党领导一切及人民权力高于一切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必须作为国家制度内的领导力量,来运作国家制度,领导国家生活。 ?宪法序言: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无论从政治学、法学,还是宪政民主理论的意义上讲,它都应当在国体和政体中掌握国家权力,以国家公权力主体的身份,直接或者间接行使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监督权等公权力。中国共产党不能作为游离于国家制度外的领导力量。

?党政分开的错误理解

(2)党领导一切,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列宁——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的党,“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权;……党的任务不是像目前那样过分频繁的、不经常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涉。” ?在宪政制度下,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是反对人治,实行法治。

?人民主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和共产党执政的宪政逻辑的起点。 ?——正确理解国家政治权威和公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基础问题,是宪政民主下处理政府与人民、政体与执政党公权关系的法理基础。

?(3)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拥有至高至上的权威。

?人民作为历史的主宰,必然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且属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确认这个观念,就是确认中国共产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它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它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

(4)社会舆论控制与民意表达关系问题

民意表达,也就是社会利益表达,是政治运行过程的首要环节。在一个民主社会,如果没有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党和国家的决策就会脱离实际,脱离民众,就不能代表民意,最后必然招致民众的反对而失败。

社会舆论是民意自由表达的重要形式和机制,正确了解和把握社会舆论,是了解和掌握民意的重要渠道。我国目前的民意表达渠道还不够畅通,尤其是社会舆论作为表达民意、监督政府的工具,其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这是政治过程和大众政治参与理论应当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5)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

政治稳定是任何政权追求的共同目标,从理论上讲,政治稳定从根本上要通过政治发展来解决。但历史经验却表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在实践中有时会发生矛盾,即政治发展过快、过猛往往会带来政治冲突和政治动荡;相反,过分强调政治稳定,又会阻碍政治发展,使一些政治矛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后又会导致矛盾激化、冲突发生,进而丧失稳定 我国现阶段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如何通过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来促进政治稳定,却是一个新问题。稳定最核心的问题是和谐

4、当前我国影响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①利益关系不协调贫富差距过大,基本劳动者组成的社会群体不满。

国民财富初次分配劳动者收入在GDP比重下降

结果——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剧烈——社会冲突的必然性。

②国有企业改制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基本工人群体的一些人自认为政治上被“边缘化”与社会对立情绪严重。

如重庆的士罢工事件,宁波象山昌国盐场事件

③农村基层组织与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经济关系淡化,聚合力减弱,党基层政权组织

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

④社会成员社会公平的过高期望值与社会问题消除滞后的反差导致对政府的不满。 ⑤ 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与现有政治参与途径不畅引起的不满。

5、中国当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计划是无法得到实现的。

稳定给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政治条件。而社会只有很快地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矛盾,并促进社会的稳定。

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政府政治上的重要任务。 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稳定措施;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原则,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我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央——民族——政府与民众

但是:

强调政治稳定,不能成为反对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借口。当社会旧秩序阻挠社会发展时,社会进步势力应该敢于打破旧秩序,进行大胆的社会改革。这种激烈的革命手段可能会破坏正常的公共秩序,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它换来的却是社会更大的进步,(约瑟夫·熊彼德所说的“建设性破坏” )。做社会稳定论者,又做社会变革论者。稳定是为了社会的进步,有时破坏稳定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坚定地推进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并掌握好改革时机与力度、注意改革策略。(政治民主、扩大普选范围)

实现及实行宪政,(有限政府。它指向一套确立与维持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有效控制的技术,旨在在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

法律化的政治秩序,限制或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

第三,执行合理的社会政策,注意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坚决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6) 廉政建设与消除与遏制腐败问题。

政治腐败几乎是世界各国政治的通病,官员腐败,实质上是政治上的自杀行为,任其发展、泛滥,必然激起民愤,导致政权毁灭。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以“廉洁政府”闻名于世。然而当前,中国腐败蔓延,屡禁不止,成为政治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效地惩治腐败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2、国家权力制约问题

权力不受制约必然腐败

国家权力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一种滋生自己特殊的利益而同社会利益相脱离、相违背的腐败倾向。权力的腐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现象。国家的出现,使权力制约成为必要。 立法、行政、司法

四、政治权力的腐败与制约

腐败,日益成为社会改革的阻碍和腐蚀剂。动摇着国家基石,威胁着政治制度的稳定,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使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的研究成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2、什么是腐败

政治学的视野中腐败指的是权力的腐败

腐败就是权力行使者违背公有权力行使的界限和目标,将公有权力变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私有资源,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小集团)利益的行为。

3、腐败构成的条件

腐败构成有四个必要条件:动机---自私和贪婪;权力---资源掌握与权力滥用;机会---权力制约制度的缺失与疏漏;行为---腐败的结果。

(1)腐败动机

腐败行为的来源人性中固有的自私和贪婪。

自私、贪婪、思想堕落而又面对物欲诱惑时,便会产生腐败动机。社会上不存在没有腐败动机的腐败行为。

(2)公共权力的滥用

公共权力一旦握有,一旦产生,在提高权力部门权势和地位的同时,会增加公务人员的支配资源的能量。

公共权力的滥用是腐败行为的根源。有权力意味着有资源,才可能腐败,没有权力便无法腐败;不存在无权力的腐败,凡是腐败都与权力有关。

(3)腐败的机会

腐败机会主要是由制度缺陷所导致的,

腐败机会——客观条件引发 ——公职人员人为制造。

具体做法包括制定“土政策”、垄断上级信息主动规避官方规则、规章条例含糊不清、管理过程缺乏透明度、实施标准前后不一、规章制度随意更改。

对公务人员来说,腐败机会的主要作用是使腐败动机和权力转化为腐败行为。

(4)腐败行为(结果)

腐败行为就是为谋取私利者受腐败思想支配而表现为滥用公共权力的活动。

腐败行为的主要表现是滥用公共权力。也就是说,不滥用公共权力就不可能腐败,腐败必然滥用公共权力。腐败行为的过程就是滥用公共权力的过程。

4、我国现阶段干部权力腐败的现象与特点

(1)涉案贪污金额越来越大

(2)“59岁现象”加剧

某些领导干部晚节不保。“59岁现象”产生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心理失衡。普遍的思想轨迹是:过去从来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现在快退下来,如果再不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就没机会了。最主要的内在原因,是当他们看到,特别是当看到身边的人以权谋私,但是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心想人家贪了并没有翻船,我要是贪一点就一定会翻船吗?

3)贪官出现年轻化倾向——59到35

在被逮住的含官中,出现贪官年轻化倾向。35岁左右正是事业有成、如日中天之时,腐败悄然登场,且年龄小、学历高、胆子大,贪得惊天动地

4)贪污腐败干部职务越来越高 (近年来省部级):

(5)贪官串案窝案现象加剧出现一名高官下马,带出一片贪官。

(6)高官携巨款外逃事件层出不穷

最新例:

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法国考察不归,

裸官出逃

(7)贪官情色现象严重

中纪委的报告: 90%的贪官背后都有情妇的影子,10个贪官中就有9个包养了情妇。

(8)政法队伍中腐败现象影响严重

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公检法司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政权专政的最重要手段,拥有极大的权力和社会影响,这种权力一旦失去控制,便会酿成绝对的腐败。”

5、 反腐败的意义和措施

(1)意义有利于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党面临压力:——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有利于应对国内许多深层次的矛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需要加强执政能力。有利于党的自身建设。—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面临着自身状况变化即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新考验。

(2)措施: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从严治吏,加强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内民主;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要目标之一。

政治学txt篇三:政治学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要点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

(1)本质(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2)根本属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及本质

(1)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

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民主的特点:新型的民主

(1)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内容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5、我国专政的特点:新型的专政

(1)对象的新: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2)内容的新: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

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我国的民主、专政与专制的关系 (1)三者的不同:

(2)三者之间的联系:

①作为政体,专制与民主都是一种国家制度,都具有专政职能。

②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另一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直接原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坚持民主的意义: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2)坚持专政的意义: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

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

★其要求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

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第二框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知识要点

一、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和地位

(1)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2)地位: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

★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主要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法律资格(享受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②含义:是指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③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

标志。

(2)政治自由

①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②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政治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它受到法律的限制,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

政治自由,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地位: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

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

①监督对象: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②含义: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③内容: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3、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1)含义: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

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2)内容: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根本保证)②遵守宪法和法律。(根本的行为准则)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义不容辞的职责)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光荣义务) 二、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2)这项原则表明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是“司法”平等而不是“立

法”平等。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A、从法律关系上看,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B、从主体上看,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

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

A、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 B、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的要求:

①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还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原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第三框 政治生活:有序参与

知识要点

一、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原因:国家以律法规定并保护公民享有的神圣权利,公民有关心国家和社会、履行义务的责任。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原因: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原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原因:①对国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和发展。 ②对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是我们青年学生的高尚情怀。 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1)作用:①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②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要求:培养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自觉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的好处:

(1)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有助于我们放眼世界风云,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

(3)有助于我们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 (4)有助于我们增强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5)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1)做法:①公民: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参加民主选举,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活动,参加政治社团活动等。

②中学生:中学生应当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例如: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时事评论学习活动,可以参加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等

活动,可以参加共青团的活动。

(2)意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体地说: ①可以激发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②可以培养我们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知识要点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1、选举方式的比较

(1)从选民的角度看,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

(1)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 (2)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

①顺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直选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②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性质,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

式。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原因(意义):

(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

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利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如提高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等,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

力,提高议政能力等,选出确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4)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第二框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知识要点

1、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框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知识要点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佳途径) 1、农村村民自治

(1)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委会)

①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成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最高代表是村主任。 ③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④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主管理本村日常事务。⑤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主要内容:

①民主选举: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

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②民主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

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③民主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来规范村干部和村民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

常事务。

④民主监督:运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对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

作进行监督。

2、城市居民自治

(1)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居委会)

①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作用: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

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学 txt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