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正文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

发布时间:2024-04-20 23:29:40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篇一:《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修改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讲课提纲修改稿)

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

1,乐趣和嗜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3,反求诸己,一以贯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二,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1,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公冶长》)

2,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3,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附录 利其器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器”

A范仲淹认为“礼义”亦“器”

《范文正集》卷二十有《礼义为器赋》,他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

原文:礼义为器赋(崇礼明义斯以为器)

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本于太一寕因雕琢之劳见无不为岂定方圆之体不速而成与世作程于以致满而不溢于以知用之则行见者之谓智述者之谓明合二美以同归皆能致用列五常而共乆何患易盈是以化彼邦家器兹礼义其美也混而为一其设也分而为二助政教而可大贯古今而不坠宣尼始问于周史雅契求新晋文首定于襄王允符先利岂不以为君之柄也非礼何持立人之道也惟义是资居上而不我遐弃化下而何莫由斯有之则安在倾敧而莫覩闻而能徙信用舍以从宜是知彼器也利乃生民此器也归诸君子盖用之而可资故喻之而有以察其无体可忘尚象之言执以卫身讵有假人之耻念兹在兹无为而为但守执虚之戒难忘持满之规安上治民寕使乎小人乘矣见危致命岂惟乎长子主之今国家稽古不忘宣风遐被其礼也同二仪之节其义也正四方之志覆万国而无疆通大道之不器

B顾炎武强调“器识为先”

顾炎武《与人书十八》原文: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于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耶?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耶?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终已辞之。盖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此非仆之言,当日刘叉已讥之。

刘忠肃指刘挚,字莘老,东光(今属河北)人。宋嘉祐进士,官至侍御史,谥忠肃。中孚指李颙,字中孚,陕西周至人。清初著名学者之一,与孙奇逢、黄宗羲齐名。明亡后隐居讲学,与顾炎武友善。李颙再三请顾炎武为他母亲写传,顾炎武有《与李中孚书》,其中曰:“太夫

人祠已建立否?委作记文,岂敢固辞,以自外于知己。顾先妣以贞孝受旌,顷使舍侄于墓旁建一小祠,尚未得立,日夜痛心。若使不立母祠,而为足下之母作祠文,是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矣,足下亦何取其人乎?贵地高人逸士,甚不乏人,似不须弟;若谓非弟不可,则时乎有待,必鄙愿已就,方可泚笔耳。”可参看。

刘叉是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韩愈善接天下士,他闻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之上。后因不满意韩愈为谀墓之文,攫取其为墓铭所得之金而去,归齐鲁,不知所终。《唐书·韩愈传》:“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持愈金数斤而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

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书》论清末学风与文人:“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聘辩之具,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贵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至如仕途积习益尚虚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彼此涂饰,聊以自保,泄泄成风,阿同骇异。故每私发狂议,谓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方今时事孔棘,追究厉阶之生,何尝不归咎于发难者?彼岂实见天下之大计,当痛惩而廓清之哉?岂豫知今日之变实能自我收之哉?不过以语言欺人,思先登要路耳。国藩以兹内省,早岁所为涉览书册,讲求众艺者,何一非欺人之事?所为高谈古今,嘐嘐自许者,何一非欺人之言?中夜以思,汗下如霤。顷观先生所为楹帖,‘道在存诚’云云,旨哉!其暗然君子之言乎?果存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镜海先生庶几不欺者也。??若夫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遍采广询,自度智慧精神,终恐有所不逮。惟当谨守绳墨,不敢以浮夸导子弟,不敢以暴弃殆父母之遗体。”

姚鼐《稼门集序》曰:“天下所谓文者,皆人之言,书之纸上者尔。言何以有美恶,当乎理、切乎事者,言之美也。今世士之读书者,第求为文士,而古人有言曰:‘一为文士,则不足观。’夫靡精神、销日月,以求为不足观之人,不亦惜乎!徒为文而无当乎理与事者,是为不足观之文尔。”

姚鼐《复钦君善书》又曰:“夫文技耳,非道也,然古人藉以达道。其后文至而渐与道远,虽韩退之、欧阳永叔不免病此,况以下者乎。”姚鼐《翰林论》又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可一并参看。

姚鼐《翰林论》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姚鼐是从“道”与“技”之别看“器识为先”。可参看。

4,六个结合,提高学习能力

①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坚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

学问结合

●子入大庙,每事问。(《八佾》)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泰伯》)

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强调学与问、学与思综合训练,即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合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附录 古人主张游学天下,开阔视野,增加积累,扩大胸襟

A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红门宫下有一座“孔子登临处”石坊,传说是孔子登临故址。

开眼界:《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

增学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到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懂社会:《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胡瑗:“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

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王铚《默记》卷下记他带学生游华山,“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原文:胡先生翼之常谓滕公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一日常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歩既上至关门与滕公诸人坐门塾少憇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滕公常语人胡先生有人伦鍳在太学时如窦卞汪补之一时学者数百人相随每于众中常称誉安焘序厚卿曰安秀才骨相他日必贵如此数十次众有不服者请其由先生曰此亦易见尔安君金玉色也金玉必须富贵者所用置之粪壌可乎人有瓦砾色者至多若瓦砾者何所用耶亦不待相书而后知也众人乃服其后安公三作执政初预政父母俱存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以终

C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字之书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无字之书更加重要。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才能读出自己的创见。宋朝画家刘彝《画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梁绍壬《两般

秋雨庵随笔》卷五说:“《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他们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以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很大程度得力于他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他说自己“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他的著作《日知录》“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为什么这样自信?他在《与人书》中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碎,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日知录》积三十余年,计一千一百余条,平均每年也就三十多条。数量虽少,却是采山之铜,而不是买旧钱来充铸。所谓“采山之铜”,就是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读出自己的创见来。

D周恩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副联语,值得同学们作为终生的座右铭。

邓拓青年时代,写过一本《中国救荒史》。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举例而言,据邓拓统计,仅清代不足300年间,自然灾害多达11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霜灾、雪灾74次;歉收造成的饥荒90次、瘟疫74次,等等。他把这一幅幅悲惨凄凉的灾荒图景汇聚起来,集中呈现到读者眼前。一个热血青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他那颗年轻的心?经过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不难理解。从某种意义说,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华民族一部发展史,等于就是一部抗灾救荒史。从政治改革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经受各种考验,其中当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华民族之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所谓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就是告诫自己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必须时刻做好抗灾救荒的各种准备。有备才能无患。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厄,就不会向后退缩半步。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对怎样的灯红酒绿,也不会失去应有的清醒。邓拓写过一篇论文《从万历到乾隆》,在调查发现北京西山门头沟明清时代100座民窑遗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早期私营煤矿发展形态,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他说:“我收集了他们的大批契约文书,其中截至乾隆末年为止的共有137张,另有民窑文约登记本和账本各一,民窑业主的家谱一册,民窑争执的诉状两纸和一个抄本,还有窑图两张。”他非常看重这些宝贵的原始材料。这种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在矿难频仍的今天,何尝不是对救灾视野的一种新拓展。邓拓以杂文名世。《燕山夜话》有一篇杂文《有书赶快读》,引用清代学者包世臣的一副对联,其下联说:“补读平生未见书”。汶川地震,以及这场灾难中出现的无数英雄和奇迹,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平生未见书”。其内容之丰富多彩,其精神之震撼人心,前所未有。

②从学习的效果来说,坚持学研结合、学创结合

学研结合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篇二:论语中学习方法的现实意义

《论语》学习方法的现实意义

《论语》是关于圣人孔子的言语记录,零碎而简明的言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致于后世对《论语》探究不止,其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内容更是为人们所熟知。虽然《论语》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候的思想,但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教诲。

孔子认为,学习需要多加巩固和练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并且常常加以练习,不是很令人愉悦的事吗?这里的“学”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些许不同。孔子在教导弟子们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礼乐射御等技能。我们今天的学习,一般指学习书本知识,但广义的来说,也可以包含学习书本之外的内容,如一些实践技能或处事方法都可以认为是学习。当我们刚刚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必须经常练习和巩固,这样才会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老师们经常会说:“你们下去要多练习,不要把我教给你们的东西再还给我。”讲的就是要多加练习才会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则说的是除了要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要学习新的知识,讲的是一种新和旧的平衡。如果只巩固旧的知识,不学习新的知识,就会止步不前;而如果只学习新知识,不巩固旧知识,就会根基不稳,在新旧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巩固中,才会不断进步。细细品味这短短的五个字,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说的是学习和思考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思考缺一不可。学习知识并不意味着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须加以思考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而思考并不只是对所学知识内容方面的思考,更应该对知识的运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可以修身养性,但其更现实的作用是学以致用。在知识的运用中,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就是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但学习态度也不容忽视。孔子说“学而不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为耻,说的都是要有谦虚好学的精神。“好学”才会不满足,虚心才会“不耻下问”。现在我们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耻下问”对于现在的学习似乎并不合适,但我们不必只按它的原义理解,可以把这句话结合现实来理解。在孔子的时代,“下”指的是地位的低下,而我们可以把“下”理解为学识的低下。学识不如自己的人也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在现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好学”恐怕是非常难得的了,但“好其所学”或许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虽然孔子的时代已过去两千多年,但这位仁师关于学习的教诲仍然值得我们后代学习思考,而孔子的思想也有待我们传承下去。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篇三: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