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改写 > 正文
 

浣溪沙苏轼改写

发布时间:2024-04-26 19:29:24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浣溪沙苏轼改写,提供全面的浣溪沙苏轼改写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浣溪沙苏轼改写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浣溪沙-苏轼》知识点整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翻译】

游玩蕲水清泉寺,寺庙临近小溪,小溪中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

【考试范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

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

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本文由 索罗学院 整理

浣溪沙苏轼改写篇二:《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

a) 作者

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大家看,“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3、 通过学习字词意思、了解大意

(参见课本注释),通过老师翻译上阕一两句,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词的字面意思,老师从中辅助引导,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说出对字词意思各自的理解和看法,由老师总结: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 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4、 赏析、体会词的情感和态度

老师:同学们理解完这首词的大意,觉得苏轼在这首词上表达了什么的情感呢?大家来解答我们前面的问题,作者苏轼会是自暴自弃吗?让我们学习并一起解答吧!(播放《浣溪沙》的视频录音,展现《浣》描绘的图片)。在声图并茂的前提下,老师接着分析:同学们看词前小序,可以从中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苏轼去了清泉寺游览、清泉寺面对着兰溪、溪水向西流),其实这就是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读得真好),我们看一下这幅图画,“山下??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提问

明确: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渲染出清新优雅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老师:同学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下阕。下阕又是写了什么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是(反问)的修辞手法。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苏轼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休将白发唱黄鸡”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5、 同学们,谁来回答一下作者苏轼面对失意,他是什么态度的呢?(同学回答,老

师总结: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

浣溪沙苏轼改写

6、 即景抒怀

《浣溪沙》通过上阕描写的优美春景,下阕对溪水西流抒情,这是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那么,大家想一下,即景抒怀在生活中有吗? 提问(看到壮丽的山河会赞美、看到秋天落叶会感慨等),老师适当表扬、总结。

6、老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画纸画出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另外,如果你在苏轼旁边,你又会画些什么送给苏轼呢?

三、总结

《浣》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在挫折面前不但没有气馁,而是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

那么读完这首小词,同学们认为苏轼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感慨时光流逝、珍惜时光等)

有感情地跟着录音读一遍,齐声再读一遍。

四、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 三幅画面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受挫而消极沉沦。这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浣溪沙苏轼改写篇三: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五首《浣溪沙》词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五首《浣溪沙》词赏析

高考研究

2014-07-06 0020

苏轼五首《浣溪沙》词赏析

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2.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3.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4.缫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缲”同“缫”。

5.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 ],豕也,即猪)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6.欲:想要。

7.漫:随意。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会儿。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只是想讨杯茶喝。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

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臵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臵。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臵,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古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

2.兰芽:指溪边的野花野草都已发芽。

3.浸:泡在水中。

4.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5.潇潇: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6.子规:布谷鸟,也称杜鹃鸟。

7.无再少:不能回到青少年时代。

8.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当却西流"。

9.白发:老年

10.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叹时光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译文】

去游览蕲水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悲伤地啼叫。(然而)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着《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相关热词搜索:改写 苏轼 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苏轼翻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