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改写 > 正文
 

改写苏词《水调歌头》

发布时间:2024-04-25 23:39:32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改写苏词《水调歌头》,提供全面的改写苏词《水调歌头》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改写苏词《水调歌头》篇一:东坡和《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知人论世,欣赏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显示月亮图片,播放轻柔的音乐)

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 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课题显示)

清朝的词评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词”?(学生发言)(多媒体演示词资料)

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辛弃疾有词集就叫《稼轩长短句》。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词牌规定着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词的段落叫做"阕"或"遍"(简写为"片")。阕是音乐终止的意思;片是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在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看情况讲述)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有什么区别呢?古人说,如果是苏轼豪放的词,那么必须要一个北方的大汉敲大鼓,然后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如果是柳永婉约的词,就只需要一个小姑娘拿一个快板就可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初步感知

投影散文,老师读一读。

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苏轼约了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他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仰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就在半梦半醒之间,苏轼??

不错的一篇散文,对吧?但用了247个字。咱们下面把书翻开,苏东坡的词只用了几个字啊?仅仅95个字却是中秋词的绝唱,这里头一定有讲究。

请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有无错。

思考:词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上阙——望月(写景)。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下阙——怀人(抒情)。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明月本无情,诗人却触景生情,赋予了它至深的思念之情。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齐读

如果这首词就这么简单的话,它还会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吗?

三、思想感情——知人论世

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欣赏古诗词首先讲究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

①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他的诗作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绘画有“一灯分焰,照耀古今”之说;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此外,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禅学方面均有极深造诣。(屏显)但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由于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最后到王安石晚年,他们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新法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苏东坡性情豪放,不拘小节,有时出口不让人,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才华横溢而且有幸在生前出名的人,往往都好直言。在政坛,则表现为对政事的挑剔,甚至“横议”,令当局者满是不痛快。

②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屏显)

③苏轼因文字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7月28日被捕,8月18日入狱。在狱中,苏轼自知获罪难逃一死,就写了一首告别诗《狱中示子由》,诗中写道: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遇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全诗语气含悲,说他一家十口要靠弟弟抚养,他自己的灵魂则躺在荒郊外听风受雨。他愿意生生世世和子由做兄弟。诗中他感谢皇帝往年的恩情,一切怪自己。子由读诗大恸,伏案痛哭。此诗很快转到皇帝手中,神宗读罢,很受感动。加之太后临终遗嘱:“不可冤枉无辜。”12月29日,因太后葬礼大赦天下,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才宣告结束。(屏显)

苏东坡本来就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感激皇恩浩荡,故此希望能回朝施展,但眼下险恶的

政局又使他的这个愿望落空。又是感叹厌倦宦海仕途的沉浮,又是思恋朝君,入世与出世两种情思交织在苏东坡的身上,相反却相辅相成,展示了苏东坡当时矛盾的心理世界,这就是《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怎么理解?(背景提供2)

去哪里?(天上宫阙,京城朝廷)他为何要去?(虚托天宫,实念朝政。不甘寂寞,仍望复用)为什么觉得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怎么理解?(学生自找背景1)

诗人为何要埋怨月亮?(月圆人不圆。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能相见多惆怅)

④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题记中的丙辰年为公元1076年,正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同苏辙兄弟情谊很好。但两人自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手后已有六年不相见了。苏轼任杭州太守三年后,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见。这一情形我们从“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一诗也可以了解到。(媒体演示)

中秋月圆人不圆。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亲友离别、骨肉分散,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句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4、找出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⑤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苏东坡烧的鱼叫“东坡鱼”;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

没有一个文人象苏东坡这样更有人情味了,他不但活在诗词歌赋中,还活在一个个普通的百姓的生活里。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力量?!

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同学们,我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却不能与其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然而最终却以旷达的胸怀道出了对亲人的祝福,道出了对一切经受离别思念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此时此刻,我们不再想乘风归去,我们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我们站立在大地上,在我们的上方,有着广阔无垠的天空,有着一轮无比皎洁的月亮!

此情此景,让我们一起动情地朗读《水调歌头》。

四、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2、作业本相关练习

3、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欣赏方法去学习课本中其他诗词

举起酒杯仰问青天:遍洒清辉的明月啊,是何时初照人世的呢?不知道今晚在天上是哪一年的中秋佳节呢。 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却又怕高高的天宫里太冷,让我经受不住那里的孤寂。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把它的清光投进雕花的门窗,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就团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周全的。只希望我们都能长久平安生活,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明月的光辉了。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惜才救东坡

元丰初年,那些嫉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和新法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传下一旨,派人把苏东坡从浙江湖州抓来投入御史台大狱。事关重大,除了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肯丢掉乌纱帽救兄,其他人谁也不敢搭救,生怕连累了自己。这可急坏了苏子由,苏东坡也清楚这次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子由说:“如果王安石??”,苏东坡不等子由说完便叹了口气:“不要异想天开了,他恨我还嫌不及呢。”

再说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回到江宁(今南京)隐居。所以不知苏东坡坐事入狱的消息,等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苏东坡的罪名已定,只争一个早迟。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皇帝。信中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那有学问才华的士子的道理呢?

宋神宗是个年轻有作为的皇帝,曾两度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变法革新。王安石虽然早已退隐,但对王安石是十分敬重的。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晓林整理)

看看诗人是怎样巧妙化用并翻出新意的。

希望学生品味苏词化用前人语言的妙处,既要学会积累美词丽句,也要学会化用翻新。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是化用李白《对月饮酒》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但李语舒缓,苏语峭拔;李白微醺憨问,苏轼破空而来。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化用唐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经过改组,与前面两句紧密结合,而“大罗天”化用为“天上宫阙”。

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前句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乾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已而月现中天,琼楼金阙满焉。”后句出自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的方士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传说。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源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用“婵娟”借代,更具形象美,更富人情味。

改写苏词《水调歌头》篇二:夏承焘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浒传》“血溅鸳鸯楼”一回中,也曾写到八月十五妓女唱这首词,可见当时传唱之盛。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全词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二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怎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呵!”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作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普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低低地照进雕刻纹彩的门窗里去。“照无眠”,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

个主題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情况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婵娟”,月色美好貌。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邐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心里没有欲念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欲念一起,清境、圣域便都不见

改写苏词《水调歌头》

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这首词里说,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作地方官同样可以作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人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赏的名作。

改写苏词《水调歌头》篇三:硬笔书法书写内容为苏轼词《水调歌头》1

广东碧桂园学校中小学生书法比赛

姓名 班级

附录原文(高中部、国际部DP硬笔书法):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关热词搜索:水调歌头 改写 水调歌头改写散文 水调歌头改写60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