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散文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4-04-24 19:19:25 影响了:

散文的精神篇一:散文《田埂上的精神》阅读

散文《田埂上的精神》阅读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1)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2)“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结合原文回答:田埂上为什么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4分)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列举两例并探究其作用。(6分)

(4)用自己的话表述“田埂上的麦子”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4分)

(1)第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在田埂上的“一粒麦

子”被人们遗忘的特点。(手法1分,效果1分)从全文结构来看,本段点题,引出本文重点描写的对象——田埂上的麦子,总领下文。(2分,只要答出“引出本文重点描写的对象,引起下文”就可给2分)

(2)田埂上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的原因是:麦子的种子本就明亮而智慧;种子落到泥土里就要生长(或“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长得非常卖力,总想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即使得不到帮助,它也尽力把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以长得健壮些;太阳格外地偏爱它;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

(3)文中有五处对比:第一自然段将田野里的麦子和田埂上的麦子对比,突出其被人遗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人们对田野里的麦子和田埂上的麦子形成对比,突出其没人理会的尴尬处境。第三自然段将田野里的兄妹和自己对比突出田埂上的麦子的孤独和无奈。从全文看,将田野上麦子的生长条件和其生长态度形成对比,突出其不抛弃不放弃、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田埂上的精神”。

另外,将其生长过程和生长结果形成对比,突出了主旨。

(4)“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以下精神:身处逆境仍能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精神;不甘卑微、昂扬向上、奋力进取的精神;为体现生命价值(或“珍惜生命”)而执著追求的精神;理解宽容的精神。

散文的精神篇二:散文的自由精神是散文写作里的盐

散文的自由精神是散文写作里的盐

散文的内在精神应该是自由的,精神是人类生存中的盐。从文学的角度说,精神的自由是人类进入高级文明状态的一个标志。

对于散文来说,精神是一种情怀和人格;精神是个体的,是活灵活现的。呈现精神,唯有真实,但散文写出真实来,又是最难的。写散文的人和读散文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伪真实。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中国散文五十年的发展,经过了建国初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许多作家主动消除了个性,迎合了共性;增加了政治性,削弱了人类应有的理性。尽管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是人类精神中的盐,但是在中国长期被作为毒草,被作为洪水猛兽进行批判,因此文学(包括散文)中生机勃勃的部分被阉割了。

精神深刻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的理解是对悲剧的正确认识和表达。许多散文家是经过悲剧人生而获得艺术生命的,苦难的经历,使得他(她)对于人类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民族有一个值得商榷的习惯,讲究大团圆,只要当下是安稳的,就会忘记历史的创伤。思想深刻的散文家总是可以及时看出来人类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异化,看到人类生活的孤独、荒谬和绝望。人类在自我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无法战胜人类的局限和恶的膨胀,至多是局部地改善它。说到散文的真实,如果把散文视作一张皮,应该贴近思想深刻这个方位,如果贴到了别的地方,就会使散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灵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对于文学,对于散文来说,它是高于政治的,它是由个体承担人类精神的一个高度。这样的高度关乎人类的自省,关乎人类的完善,更关乎某一人群、某一个民族真正建立自己的崇高,如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散文和写作散文,才会写出大气象。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中丰富起来的。崇高来自心灵的拷问,我们的民族并不乏苦难,但缺乏妥夫陀耶夫斯基、卡夫卡这样的善于进行心灵拷问的伟大作家。文学史上有些现象令人郁闷,比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小说,有戏剧,有诗歌,偏偏散文沉寂了;在文革,散文更是销声匿迹。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散文这种文体是最容易暴露作者心态,也是最容易被人揪辫子和打棍子。我想,一个民族消失了眼泪和怀念的时候,散文还能从什么地方生长呢?我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写批判稿,结尾一律是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样的文体是散文吗?

散文的思想自由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创新,新的文体、新的语言形式永远是散文家的幸福根源。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诗歌和小说可以散文化,而很少有散文诗歌化或者小说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三次散文勃发时期:春秋、魏晋、五四,这三个时期都是旧的思想秩序被打乱,因而出现了生机勃勃的东西,出现了视野开阔、灵魂高尚、文体新鲜的散文。说到大散文,不可以对一篇而言,也不可以对某一个作家定位,而是一个时代的散文氛围和集体气象。我们的祖先在宋朝发明了八股文,实在是对文字的玷污,许多鲜活的东西被八股文阉割了。把政治和文学紧密结合,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搞政治运动先找文学说事,也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五四运动要砸烂孔家店,尽管传统文化典籍需要商榷的地方很多,但是在文革中,这些东西也一起作为四旧被打倒了。一些老的文化人纷纷焚烧四书五经,好在这些书在图书馆里还有,不至于被烧干净。在许多年里,散文远离生活真实,文学降低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写散文的人先得把自己弄成不伦不类的样子,才能有发表权,也就是话语权。散文的繁荣有助于来自精神的解放,尽管这个过程对于任何民族都十分艰难。在我国,极左和消灭不同的声音,其实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鲁迅反对郭沫若等人提出的革命文学就是例证。文学的低潮大致都是以消灭个性为特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现了这一点,喊出了个性解放的口号,所以,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是非常了不得的。文革中出现的大字报好像极端民主了,却是极端地曲解民主和亵渎民主。散文的繁荣最容易造假,近十几年,报纸副刊铺天盖地的散文速产,也速朽,互联网各种论坛、文学网站由于门槛低,写了就能发表,也助长了散文的繁荣,好像任何人都可以动笔比划两下散文,这决不是散文的真正繁荣,相

反,会降低散文的品位。

散文家不应该狂妄自大,但必须有独立的人格,有在任何条件下站立的姿态。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发生整体上的下降,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包括散文)走向末路的标志。

散文的精神篇三:散文知识点归纳

散文知识归纳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 ,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 ):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以小见大、设置悬念、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五、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1、要注意文章标题;

2、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散文答题技巧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第一步 带着问题读文章

第二步 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 结合原文巧作答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1.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提挈全 篇,提纲挈领 ④渲染气氛 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 ②总领下文 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2.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

b.三个角度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

(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回答应具体。

(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

c.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中间: (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五、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散文的精神)。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

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修辞手法

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

八、表现手法

1.有抑有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2.对比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4.托物言志,在事物中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精神 祖冲之精神的散文 长征精神散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