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散文翻译

发布时间:2024-04-24 00:11:34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散文翻译,提供全面的散文翻译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散文翻译篇一:散文翻译方法

原创分析,谢谢大家 汉语散文,特别是名家散文,因其语言诗话,意象繁多,逻辑结构不清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的确如此,中文散文的翻译足可见一个人的功底。在翻译硕士的考试中,也有很多学校喜欢以散文形式出题,考察学生语言功底。因此,在复习时,我等为求完满,应当也必须把散文这种文体翻好。 问题来了,怎么翻?不少同学会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散文选,甚至大量背诵,这不失为一种积累英文的好方法,然死记硬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如先静坐下来,耐心想想个中方法。 笔者在翻译练习中也为其头痛不已,翻完之后总觉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且不说英文不连贯,单是达意这项基本功能都未能实现。苦思冥想,终于习得一法,颇为受用,在此与各位研友分享。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有研友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废话么??接下来笔者会用实例告诉各位这绝对不是花架子。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用白话汉语说一遍 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

2.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 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 the moonlight, glistened like thousands of fireflies. I cannot think I could see such a beautiful picture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

到这里,该有人说了,你这翻得什么玩意啊,敢拿去考试吗!别着急,可不要小看这一步,最起码,它实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达意。很多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忽视这一点,以为拽几个大词就是好翻译,请记住,达意是翻译的基础。

3.好的,下面我们来“精修”。在这一布中主要实现的是表情功能,具体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优化语言,二是加强连贯。 一句一句来。 第一句。“雨声渐渐的住了”请注意,这里是“声”,并不简单的是雨停了。所以用个拟声词即可达到效果。The rain gradually stopped to patter。千万不要翻成什么The sound of the rain stopped。要牢记中心意思是雨停了。若果觉得stop没技术含量可以换成cease。这俩分句我们可以给连起来,把前面半句作伴随状语。而后面那句的精华在“透”这个字上,应当找一个传神的英语动词,filter滤镜这个词刚好能够传神。至于“清光”怎么翻就不用在意啦,老外也不懂,而且filter这个词已经能传递这个意思啦。因此第一句话完整的就是 As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 patter, 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第二句。原文有点长,可按意思拆成两句。没啥好说的。很简单。I 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往下。“凉云”其实就是乌云的别称,不翻出来也没关系。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vanished.(注意时态)。接下来我们在刚才译文的基础上稍加修饰即可。The

remaining(残)raindrops on the leaves glistened

beautifully(各种赞美的形容词都可)under the moonlight like thousands (都是虚指,可以换成countless,再文一点可以换成myriads) of fireflies. 这里灵活一点,就不用非得纠结是萤火虫还是萤火虫的光了?? 最后一句。注意这里的感叹语气。一般来说,像“谁能想到”“哪里想到”“真没想到”这种表达,英文里有对应的,叫To think that??

这句话可以搞成To think that I could see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孤灯其实就是孤独的夜晚,直接翻孤灯反而会显得奇怪。)

不想用主动语态,还可以搞成物作主语,更形象一点 To think that there should appear before my eyes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

完整的译文就是 As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patter, 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Ah,the clouds hadvanished and the remaining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glistened beautifully underthe moonlight like myriads of fireflies. To think that there should appearbefore my eyes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night!

至此,大功告成,同时兼备了达意和表情功能。 或许会有人问,这么做不会很浪费时间么,前两步有必要么? 熟练了之后真不浪费时间,前面两布都是心里默念的。这有助于对整体的把握,特别是落很长的时候。而且就考试来看,达意是最基本的考察点,其次才是拔高点表情。也不会浪费时间,整个下来也就十分钟。 如果碰到很长的段落,就更要注重主体意思的表达以及各句子之间的衔接啦。 当然,这只是一种练习方式,还是要平时多看英语进行大量积累,方才能够在第三步精修时游刃有余。 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成语和文言文的翻译,大家不妨试试,效果好的话,我会在后面奉上成语翻译的分析。

献丑了,望共同进步。

散文翻译篇二:怎么翻译散文

大家学习张培基散文选有所帮助。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要怎样使用?

报考 研究生的英专同学都知道,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考研圈内很受欢迎,很多同学都把这本书作为必读教材,孜孜矻矻地研究,以求提高翻译的水平。更有甚者,把书从头到尾背下来,以求考试命中。虽然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不值得推介,但死记硬背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一方面天上掉下馅饼,万一砸中也并非不可能;另一方面背书也有好处,多少增加一点语感吧。

但今天要讲的事情和死记硬背没有关系,也不是鼓励大家来背这本书,而是要说一点背道而驰的东西,这本书是不是值得用,要怎么用,为什么?因为老夫一贯不是很主张把《散文选》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参考教材,更不主张把该书的翻译方法在本科教学阶段推广,这一点培训班的同学都知道。因为该书的译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很适合本科生,没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没有相当的翻译基础,初入门的学习者拿起该书来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误解,甚至误入歧途。

所以今天就来谈谈《散文选》要怎么用,尤其是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要怎么用,怎样才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扬长避短,争取对考研有最大的帮助。话说回来,世界上的每一本书都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散文选》也不能够例外,这一点不必讳言。 首先来谈谈《散文选》的优点。

这本书有什么优点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就老夫看来,首先要学习的是对原文的理解。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翻译勉为其难。尤其汉语的理解和英语的理解大相径庭。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阅读英语时,理解更多是对词汇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字面逻辑关系的理解。而我们往往受限于词汇的不足,文化的缺失,以及对西文逻辑关系的不适宜,而在理解方面大费周章,难得到位。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词汇认识,文化上没有误读,逻辑关系理清,那么理解就容易很多,翻译也就走好了第一步。

但是,汉语的理解不一样。中国人在阅读汉语时一般不会有单词不认识,不会有文化缺失,语言逻辑在很多时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另一方面,汉语在逻辑关系上对于语境的依赖远远大于英语对于语境的依赖,也就是说,语境对于汉语的重要性是远远超过英语的。汉语一个单词的真实意义往往更多地在上下文中寻得,而英语虽然也受语境影响,但语境影响的度远不及汉语。这就是为什么汉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异常重要的原因所在。那么《散文选》对汉语的理解如何呢?老夫认为是很到位的,理解得很到位,翻译得很到位,很有参考价值。现举一例,《幼年鲁迅》的第一段第一句:

在家里,领着幼年鲁迅的是保姆长妈妈。她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妇女。最初大约是一个生活在农村里的年轻的孤孀,死掉了丈夫和丧失了土地之后,就从农村来到城里谋生。她的姓名,当时是没有人知道的,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因此人们也就跟着叫她“阿长”,但孩子们却叫她“长妈妈”。

那么“在家里,领着幼年鲁迅的是保姆长妈妈”要怎么理解呢?尤其是“在家里”要怎么理解呢?是在鲁迅的家里,还是在鲁迅奶奶的家里,还是别的什么人的家里?

其实,这里的“在家里”理解为字面上的“在家里”是很不合适的,而是另有意思。那么又是什么意思呢?《散文选》在翻译时把“在家里”省略去。确实,这种理解是很到位的。也就是说这句话只要理解为“很小的时候,照看鲁迅的是长妈妈”就可以,“在家里”不必译出来。相反,按照字面来理解,“在家里”真的成了“在家里”了,也就是at home之类,那么这句话还说得过去吗。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民国的时候,或者更早的清末的时候,有钱人家请的保姆并不只是在家里领着孩子,如果主人外出,那么保姆也是要跟着孩子出行的,保姆与孩子是形影不离的,并不只限于在家里。所以,“在家里”照着字面理解是很有问题的,把其本来意义给缩小了。英语是一个很较真的语言,如果你翻译成at home,那么别人就会认为,长妈妈只有在家里才带着幼年鲁迅,外出就不一定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长妈妈与鲁迅应该是形影不离的,这是保姆的职责。

那么,为什么汉语可以说成是“在家里”呢?因为汉语不是一种较真的语言,你可以字面上这么说,但不一定非得照着字面来理解。汉语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是不一定对等的,或者说有时候对等,但很多情况下不对等。如果你想知道汉语的真实意义,你就不能够只看她的字面表达,而要看她的深层表达,深层表达才是她的逻辑表达,而这种逻辑表达更多是受上下文语境控制的,语境决定了汉语的真实意义。

为什么汉语的真实意义不一定在字面上呢?而更多受制于语境呢?这是因为汉语缺少逻辑符号,以致意义的表达不是很确定,模糊,很多时候我们都要从宏观的层面,也就是从语境来判断一个单词、短语或者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不能够从宏观层面来判断,只看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我们的判断往往失之于瞎子摸象,得其一隅而失其全貌了。 但英语不一样。英语是有很多逻辑符号的,每一个单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都比较确定,因为逻辑符号把它们的意义都限定得比较死,不可以有很多弹性。比方说,“去”这个单词,在任何情况下,“去”在汉语里都只有一种写法,不会有词形的任何变化,但英语里的go是有很多种词形变化的,goes,going, gone, went。正是这些词形变化,或者说go打上了逻辑标志,所以就变得很严谨,不容易产生误解,所以就较真,所以就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对等。但汉语从来就不是这样一种较真的语言。在汉语里,字面所指与真实所指是不一定对等的,真实的意义往往潜藏在语境中,上下文中,要仔细推敲才能够发现。我们常说的听话听音就是这个道理。

《散文选》把“在家里”省略,符合语境的要求,达到了深层理解的目的,翻译的效果很好。 从《散文选》的整体来看,理解是做得很不错的,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大家在看《散文选》时要多看这方面的工作,大力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部分地学习《散文选》的措词。这里之所以说只是部分地学习,是因为《散文选》的措词有时候是不错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有问题的。这就是一个矛盾,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是不错的,什么时候又是有错的呢?这就要靠自己来判断了,比方说《母亲的回忆》第一句: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句话里的“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要怎么翻译呢?《散文选》是这样翻译的:

A great many things will forever be cherished in my memory.

这里翻译得比较好的是cherish这个单词。该单词的本义为珍藏,珍视,用在这里很合适,以表达对母亲的尊重和爱戴。但为什么原文里明明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到译文里就变成了will forever be cherished in mymemory呢?这里有一个转换,把“值得”省略,而加进cherish。而问题的关键是,这种转换让人并不觉得不适,并不觉得与原文大相径庭,并不觉得离题万里,这就是cherish的巧妙之处。

但另一方面,cherish是怎么想起来的呢?怎么从“值得”联想到的呢?其中有什么思维的张力呢?也许这种思维的张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而语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完全是一种感悟性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功力。当你的功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些栩栩如生、精彩绝伦的措词来,当然,如果你的功力不足,那么你就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在措词方面,《散文选》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也许在老夫看来好与不好都是那样的醒目,下面以《母亲的回忆》第二段的一个句子来说明。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这个句子中的“耕种”要怎么理解呢?《散文选》的理解是till land,这句话他是这样翻译的: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tilled land for landlord only to eke out a bare subsistence. People who associated with them as friends were likewise honest impoverished peasants.

till land从字面上来说,应该是耕地的意思。但文章中的“耕种”是不是和“耕地”是一个意思呢?客观说,耕种的意义比耕地更广,耕地包含在耕种中。所以,这里的耕种最好翻译为do farm work,“做农活”。根据上下文以及常识,我们应该知道,农民给地主家做工不一定只是耕地,应该还包括其他农活,比方说播种、收割、晒谷子、入仓等等。所有这些农活都是农民做的,所以这里的耕种最好理解为做农活,而不要理解为耕地,否则理解的面就太窄了。当然,这里的措辞不仅仅是一个措词的问题,也是一个理解的问题,措词和理解不是可以完全分开的。

理解和措辞是我们可以从《散文选》译文集里学习的东西,虽然不足依然存在,但总体来说,还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多,有问题的地方少。

下面来谈谈《散文选》的缺点:

首先要指出的是《散文选》在处理句子结构时问题尤多,很多地方都与原文的文气不相符,以致原文的神韵变成译文之后有很多有疑问的地方。尤其是《散文选》在造句时往往把一些不该断开的句子断开,以致文气打断,阻隔,不畅,这是《散文选》最为不可接受的地方之

一。文气代表着一个句子的风格与特点,与汉语流水句的句式结构息息相关,不能够随便打断。而一旦打断,往往句子面目全非,风格迥异。

至于《散文选》改变句子的结构和内容,离开原文来做翻译,那更是我们初学翻译的人要极力避开的。初学翻译的人一般语言能力不是很强,对汉语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更遑论英语。英语也就是半瓶子水,或者连半瓶子水,三(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散文翻译)分之一,四分之一瓶子水斗没有。让我们打乱原文的语言结构来重新组织语言,我们有那样的能力吗?而原文的结构一旦被打乱,原文的逻辑关系被改变,那么我们还能够入细入微地把原文的神韵表达出来吗?

其实,所谓神韵,即使扣原文也是做起来很费劲的,更不要说不扣原文。但《散文选》在这方面走得有点过头,它不顾原文的译法在学生中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以致刚入门的新手看到这样的译文,以为翻译就是可以这样不顾原文的,以为翻译就是和写作一样,可以无限度地创造的。但其实,翻译和写作是两码事。写作好的人有很好的翻译基础,但不一定能够把翻译做好,如果他不能够遵循一些基本的翻译原则,比方说扣原文,那么翻译十有八九要失败。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分析,首先谈谈断句的问题,还是以《母亲的回忆》为例。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散文选》是这样翻译的:

I was deeply grieved to learn of mother’s death. I love my mother. Of her

hardworking life, in particular, a great many things will forever be cherished in my memory.

我们细读原文就可以发现,汉语是一步一步地递进的,从“我爱母亲”,到“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到“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对母亲的怀念情感是一步步加深的,中间没有打断。

但《散文选》翻译成英语之后,这种连贯性有没有被打断呢?显然是打断了的,断点就在I love my mother之后。Of her hardworking life另起一句,和前文的语气没有连贯起来,这就是原文神韵的损失。而神韵也是翻译的一部分,我们强调在翻译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内容翻译出来,也要把原文的神韵翻译出来,但《散文选》没有这样做。那么,怎样翻译才能够把文气连接起来呢:

I was deeply grieved to learn of mother’s passing. I love my mother, especially her hardworking life. Many of her stories deserve my everlasting memory.

我们发现,这样翻译,原文的语气就连贯起来了,原文的神韵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步步递进,一气呵成,是扣原文的翻译,但可惜《散文选》没有保留原文的文气,而是把它打断,另起一句,于是句子的神韵就改变了。

再看《母亲的回忆》另外一句,第四段第三句: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这里讲的是妇女们做饭的事情,也是一步步递进,一步步强调。那么,《散文选》是怎样翻译的呢?

In our household of more than twenty members, all women would take turns to do cooking for one year.

这句译文和原文有什么不对应的地方呢?语气上不对应,原文强调了“轮到就煮一年”。这是一种强调,不能够忽略,如果忽略,就是一种微妙的损失。但《散文选》没有看出来这种强调,而是把它给忽略了,只在do cooking之后加一个forone year,这样的翻译不合原文。那么,更好的译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就是把原文微妙的强调严丝合缝地翻译出来:

Of the twenty odd family members, all the women took turns to do cooking, each for one year.

最后的each forone year是独立结构,是绝大部分中国学生不喜欢用的结构,而培训班最强调用的结构之一。这里用独立结构来表达,继承了原文对“轮到就煮一年”的强调,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风格,是形式与神韵的双璧。

但可惜《散文选》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它似乎很少讲究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保持一致。虽然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句子上都保持原文与译文一致,但为什么不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一致呢?“信、达、雅”的信难道不包括形式上的“信”吗?原文形式的传递难道不是翻译的一部分吗?而这里形式上的信并不只是形式上的一个问题,更有微妙的强调包含其中,《散文选》是有意忽略还是无意错过呢?这是一个问题。

以上是断句和结构的问题,下面谈谈不扣原文的问题,以《母亲的回忆》第二段第一句为例: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籍人,在“湖广填四川” 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散文选》的译文是:

I come from a tenant farmer’s family. My original family home was Shao Guan, Guangdong Province, into which my ancestors had moved from another

province as settlers. During the mass migration of peasants from Huguang to Sichuan Province,my ancestors moved to Ma An Chang, Yi Long County,

Sichuan.

第一个问题是,原文只有短短的一段话,干脆利落地把自己的家庭情况说清楚了,但《散文选》翻译成英语之后,就变成很长一段话,有啰嗦的嫌疑,我们初学翻译的同学看了这段译文,会不会迷惑呢?能不能把它和原文对应起来呢?事实上,译文不仅意义上有增加,而且语气上,表达上也完全和原文没有了对应,很不扣原文。

散文翻译篇三:散文翻译

实用文体翻译之八 散文翻译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参考答案

Rush (translated by Zhu Chunshen)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 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 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

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marks its presence in my small room in two or three oblongs. The sun has feet, look, he is treading on, lightly and furtively; and I am caught, blankly, in his revolution. 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reflect in silence. I can feel his haste now, so I reach out my hands to hold him back, but he keeps flowing past my withholding hands. In the evening, as I lie in bed, he strides over my body, glides past my feet, in his agile way. The moment I open my eyes and meet the sun again, one whole day has gone. I bury my face in my hands and heave a sigh. But the new day begins to flash past in the sigh.

What can I do, in this bustling world, 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 Nothing but to hesitate, to rush. What have I been doing in that eight- thousand-day rush, apart from hesitating? Those bygone days have been dispersed as smoke by a light wind, or evaporated as mist by the morning sun. What traces have I left behind me? Have I ever left behind any gossamer traces at all? I have come to the world, stark naked; am I to go back, in a blink, in the same stark nakedness? 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翻译 散文翻译技巧 张培基散文翻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