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民俗散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12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民俗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民俗散文篇一:感受民风民俗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散文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7.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三)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专题划分

专题1:感受民风民俗,体会民俗风情画卷

专题2: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掌握此类文

章的写法 专题一

所需课时 感受民风民俗,体会民俗风情画卷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

题在整个单

元中的作

用,以及本课内3课时

专题的主要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

学习成果)

以《端午的鸭蛋》《吆喝》为例。首先学习《《端午的鸭蛋》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端午习俗,把握层层推进的行文脉络,领略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平淡为文的意识。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故土乡情的热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体会其中的民俗民风,同作者一起关注旧时北京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进而更广泛地关注这一文化现象,体味文章亲切幽默极具北京味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对旧北京生活的怀念。

本专题学习成果(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成果)

1.用书面文字描写自己杭垓的一个民风或民俗(500字左右);交流自己的看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作者描写了哪些事情来展现主题的?

1、文章哪些段落直接介绍端午的鸭蛋?怎样介绍?请用自己的语言复

述。

2、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写了什么?重点了解“家乡的鸭蛋”。讨论:这些内

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

的吆喝?——内容形式、声音变化、音韵节奏。

4、从文中林林总总的吆喝声中,你听出旧北京劳苦民众怎样

的生活境况和生活态度?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具体内容说明。

5、两篇文章带给我们写作上带来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967/13538942.htm?fr=aladdin 常规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支撑环中学语文教材:《端午的鸭蛋》《吆喝》

其他 多媒体教室

《端午的鸭蛋》(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小组自主互助识记字词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二:问题探讨(学生自主互助)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活动三:学习课文学习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

三、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交流)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感受家乡的风俗: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吆喝》(1课时)

1、播放旧北京的吆喝声,引入教学。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的吆喝?——内容形式、

声音变化、音韵节奏。

(2)找出文中起承接作用的语句,树立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引入(1-3段)——叙述(4-10)——议论(12-14)”的方式结构的在叙述时又按照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吆喝,凭借自己的理解表演,集体评议。

4、找出描写吆喝的精美语句模仿朗读,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从措辞内容、声音变化、音韵节奏或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教学评价

民俗散文篇二:民俗论文

民俗文化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瑰宝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文化瑰宝。本论文基于一份有关民俗文化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知晓程

度以及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试图从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寻求切实可行的有关民俗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卷调查 民俗文化 教学策略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又是所有基础学科中最富人文性的

学科,她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得充分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民俗文化教育有明确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应用?拓展)中明确要求:“增强

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课程标准中所述的优秀文化遗产、多元文化中就包括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是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认为素养的最好素材。因此,充分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积极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完全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二、高中生民俗文化底蕴亟待增强

《中国新闻周刊》于 2004 年 5 月 3 日做了一个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

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大学生,其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普遍感到陌生,对民俗文化知识更是不甚了解。那么中学生对民俗文化又了解多少?对民俗文化又是一个怎样的态度?为了了解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知

晓程度以及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笔者拟定了一份有关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与态度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详见附录)。

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知晓程度以及对待民俗文

化的态度,并试图从学生对问卷试题的回答情况中找出主要矛盾,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以下表格为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备注:表格中的“--”表示此题没有该选项)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接受调查的大部分高二年级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民俗文化印象较好,知晓有关节日的常见传统习俗;还有部分学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不是很熟悉,更不清楚有关民俗节日的相关习俗,但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节日及相关习俗的来历基本不甚了解,大多是口耳相传,人云亦云。由此可见,高中生对民俗文化知之但不甚解,他们的民俗文化底蕴亟待增强。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能达到如数家珍的程度,那么我们的优秀民俗文化就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份问卷调查结果也有可喜的发现,即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习得有一定的期许,这为教师很好地挖掘利用教材的民俗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老师做好这项工作的自信心。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涉及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岁时节令民俗和人生仪礼民俗等各个方面。除了有些课文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如:《祝福》中捐门槛为阴界赎罪的迷信观念、封建礼教思想对祥林嫂的吞噬以及“祝福”这一江浙过年习俗、《鸿门宴》的座次折射出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格以及他们最终的不同命运结局、《边城》整部小说以端午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等。还有些篇目专门介绍了民俗文化,如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景泰蓝这一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流程。而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整篇介绍民俗文化内容的文章更是异彩纷呈,同时也体现了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拓展的特征。如: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习惯;金曾豪《家里的灶头》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侧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描写中穿插民俗民风的介绍,充满生活(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民俗散文)气息;王振忠的《老房子》给我们介绍了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

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张爱玲的《更衣记》评述了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是一部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近代史”,同时这篇文章力图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服装是小,但体现出的是时代的大转变。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忽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带领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旅。

四、高中语文新课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而且在方法上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一)内容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举例十一”中提到本课程可供选择的内容专题,包括:“民族、氏族、宗教、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历法、纪时、风俗,艺术、文教、汉字、文献,衣、食、住、行、用等”。这就为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比如以“风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扩大文化知识面。

(二)方法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举例十一”中明确建议:“??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该建议中的“调查”、“探求”、“讨论”等表述的是一种对民俗文化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为高中语文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比如在民居民俗教育这方面就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南京的民居文化现象,探究民居文化的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探求其历史源流,并深入思索在现代社会发展冲击下传统民居的生存尴尬及民居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举例中还提出“教学方法上既要给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今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源流,??可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从这则表述中可以看出指导高中生研究本地区的春节民俗文化,对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这过程中既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春节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如今人们对待春节的态度及庆祝方式,探究其变化缘由。

由以上梳理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表述可以看出,高中进行语文民俗文化教育

是可行的,新课标给我们的民俗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和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让我们的民俗教学不再雾里看花,而是找到了操作性很强的理论依据。

五、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而且通常情况下两者密不可分,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阅读提供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有关民俗文化的书籍或文章可以让学生增进对民俗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写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行地去探寻民俗文化发展轨迹或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独特认识,加强阅读的深度。如:学习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可推荐学生阅读他的散文集《蓝调江南》,感受江南小镇的生活情调 ,系统领略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情景。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一部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近代史”,文章力图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小小的服装折射出的是大的时代变迁。学习这篇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仿照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构思来写写当下人们的服饰,并挖掘服饰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或者让学生写写什么样的服饰才最适合中学生,让学生自行分析探究,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两种学习方式,民俗文化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比较适宜采取这两种学习方式。如: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可设计一个有关岁时节令或者就有关春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寻这些传统节日的发展轨迹及当下人们对这些节日的态度和庆祝方式,以期传承并发扬传统习俗;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民俗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传统习俗亦会倍觉亲近。如:学习王振忠的《老房子》时可与学生一起探究徽州皖南古民居这一独特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思考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兼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课本知识中,对身边世界发生的一切冷漠对之。

(三)实地参观访察也是很好的学习民俗文化的渠道。教师在教学教材中的一些有关民俗文化的文章时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联系当地民俗,带领学生去切身体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之旅,实现教材资源和当地资源的巧妙链接。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南京自己家乡本土的手工艺品,如云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了解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元明清三朝为皇家御用贡品,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的南京云锦。走进采用传统花楼织机手工织造的云锦生产现场。当学生与这一皇家御用贡品零距离接触

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的敬佩之情亦会溢于言表,这种实地参观访察学习民俗文化的方式或许比传统的知识讲授式教学方式要效果显著,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利于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汲取和内化。

小结:目前中国的民俗文化教育虽然相对于以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依然不容乐观,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继续研究探索。课程标准对民俗文化教育这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同时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因此,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充分地开掘教材中的这一资源的责任并能够做出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让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并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娟 高中语文新课程资源开发应重视民俗文化 教材课程(2008.1)

2. 陈勤建 中国民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3. 丁帆 杨九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1-5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丁帆 杨九俊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5. 关中梅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民俗教育 美与时代(2003)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民俗散文篇三:民俗底蕴类作文例写

薄暮依旧炒米香

——民俗底蕴类作文例写

半部堂的个人空间 / 龙城博客

江苏高考作文风向标因受阅卷组影响,近几年摇摆不定。文化作文九大底蕴类型在高考上的待遇完全不同:历史底蕴疯狂被压,特别是历史人物类。而民俗底蕴则疯狂走俏。从绿色生活开始,什么桂花糕、棉花糖、皮影戏、粗布衫等等,从饮食到衣着、从民间小巷到乡下生活,民俗底蕴成为最香的高分。其次是情感底蕴,什么外婆类、姨婆类、父女类、母子类、乡情类等等,成为拉动江苏高考GDP分数的法宝。

第三是生活底蕴,江苏阅卷场对生活场景人景物景事景的追求倒不是很特别,一些小细节或许就能突然得到高分,也能突然被认为低幼化而遗憾。主要是内容与情感精神上缺少文化内涵,无法沟通或唤醒阅卷老师的文化共鸣。考生或指导老师不懂得用文化作文去引导学生用生活化方式呈现文化内涵,导致生活底蕴的作文,只有生活,没有底蕴,更看不到群体文化。

第四是思想底蕴,江苏阅卷场文化思辨类的作文给分通常比较高,虽然议论文或议论散文比较多,但总体能得到合理分数。

至于诗词底蕴、科学底蕴、文言底蕴,江苏阅卷场对古诗写作或诗词名句意境的运用还是比较宽容。但这类作品可遇不可求,文言底蕴亦然。

最可惜的是科学底蕴,江苏作为人文大省,科学底蕴缺失,一直让人质疑其作为教育大省的地位:我们在引导和培养怎样的学生素质? 现在欣赏民俗底蕴高分作文

薄暮依旧炒米香

江苏一考生

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我又一次迈进村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村口的老人们喃喃说道:“扎伞的老王在你走后两三年就死啦,这不,十多年光景,当年那个还吮着指头的你,现在都长成大小伙喽。岁月不饶人哩??”见我欲问,一旁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插嘴上来:“若是说来,你该还记得那炒米师傅吧,喏,再往前走两个巷口便是。” 年幼时的我,恍惚以为村里的所有都是永恒的。可岁月从没有停止她那匆匆的脚步,逝去成了不变的旋律。好在,还有这样一处值得我惦念。

走上前去,三五人群团着的,不须再辨,正是我幼时那位炒米匠。他端坐在

不知谁家砌房留下的水泥墩上,正心无二顾地边旋转边望着抓在手上、早已炭黑的葫芦形炉膛。阳光静静地覆在他的额头上。黝黑的额头上沟壑纵横,沁出的细密汗珠簇拥着,反射出迷人的金光,似一抔泥土中散落的金粉。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地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还是当年那般香呦!”我轻轻吐了一句。炒米匠这才抬头,仔细地凝望着我,愣了好一会儿方才恍然大悟。他笑盈盈地望着我:“还行还行,真没想到你居然也长成这般大了。”我笑问:“如今生意如何?要知道,当年的

我可对你崇拜得不行呦。”他似有心思般轻轻一叹:“曾经,我们也以为这手艺会传下去。这才十多年时间,哎??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品出他心中的一丝不舍,悄悄离开,心中萦绕着些许困惑。回头望去,炒米匠和他的活计儿沉浸在薄暮里。

薄暮依旧,炒米香。吆喝声渐渐地,渐渐地,寂了下去。

民俗底蕴类文化作文写作模板:

开头:景物描写,一定要诗意。建议阅读文化作文专著《意境写作技法》过渡:融入自我,写成自我亲历类,情感基调可伤感,可怀旧,可欣喜。中间:具体描写民俗饮食或服饰或生活的详情,注意多种描写融合,特别是细节上一定要文学化,以避免低幼化。

结尾:照应开头,景物变化。

注意事项:通常是人物置身于某个场景,所以多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渗透以展示文学修养很重要。

应考指南:寻找更多大家熟悉的民俗文化,比如修鞋匠、王老八、酒米糖、汤圆、民俗服饰、民间红白之事等等,运用这个模板一套,阅卷组就龙颜大悦了。其实是他们不懂考试作文,文化视野窄化所致。

速成:针对实在没有写作兴趣的同学,建议速成,即寻找非主流报刊上发表的民俗文化类叙事散文或小小说,摘取其核心部分进行修改润色,完成主体部分的积累。然后根据每次平时训练或考试题目,将主体部分与不同开头结尾组合,以导向试题主旨,完成文章组合。将3-5个这样的核心素材,反复套用,则可应对所有高考试题。

相关热词搜索:民俗 散文 成都民俗散文 周作人民俗散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