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科学散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20:07:34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科学散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科学散文篇一:语文课本散文也应尊重科学

据新华社11月24日报道,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第20课,题目为《长城砖》,在这篇以拟人手法赞美长城砖的散文中,有以下文字:“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但这一传说,被从太空归来的航天英雄杨利伟明确否定。在我国,在太空可看长城之说流传甚广,也曾为国人带来许多骄傲和自豪。然而从科学角度来讲,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的。专家告诉我们,平均宽度不足10米、狭窄而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就很难分辨。如果在太空看长城,还要考虑到大气层、云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小学生普遍使用的这套应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其实,早在2001年之前,“太空看长城”的荒谬已经一再被科学家和国外宇航员所证实。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太空可看长城的说法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这次杨利伟又再次明确否定了这一说法。语文课本应当尊重科学,面对课文里的这处硬伤,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及语文老师的反应是如此的迟缓。这大概跟误说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不是自然科学类课本有关。难道语文课文的散文就不必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了吗?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任何错误都是不允许的,事实证明,文学作品出现的有违科学的错误,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真相的认识。《长城砖》一文长期存在的“太空可见长城”误说的广为流传就是例证。存在于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这种误说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及时的更正。即使现成的课本一时无法修改,教育部门至少应该明确下文,要求各小学语文老师在讲解该课文时,向学生特别指出其中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校还可以专门把天文专家请到语文课堂上来,让同学们在学到语文写作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科学认识。谬误终究是谬误,无论它出现在哪里;该改正的一定要改正,无论它流传了多久。

科学散文篇二:1、科学是美丽的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质疑科学美

1、教师列举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3、教师归纳: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 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三、感受科学美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印证

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2、进一步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作品(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谁会想到这些令人大为诧异图片其实是原子的结构图:

二氧化硅纳米丝具有令人大为诧异的习惯——能自行组成精美的图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郝少康(S.K. Hark)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看二氧化硅纳米丝时,一幅金色向日葵的画面呈现在他的眼前与植物不同,它们的“肥料”是镓和金催化剂,能让它们长到长度只有几微米,同时直径保持在10纳米左右郝少康教授给这幅获奖作品着色,令它们与真实的向日葵看上去更加相似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学者杨慧英(音译)在检查氧化锌纳米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颇为神奇的图片:中国古典水墨画描绘的山川为了使这幅图画同真实的山川更为相像,杨慧英给这个场景着色,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想象,增加了一部分的绘画。

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楠及其研究小组通力合作,使有机晶体管成为更为先进的电子装臵鲍哲楠所指导的研究生刘紫红(音译)用正交极化光显微镜检查这组细微转换在刘紫红眼中,图片的明亮之处看上去像是山川湖泊,而金电极则像是一堵篱笆墙

3、学生谈感受教师归纳

四、走近作者

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

六、布臵作业

1、收集关于科学美(如物理学之美、化学之美、生物学之美等)的文章、资料、图片,进一步“认识科学之美”。

2、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写一段话,描写其展示的科学之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展示同学收集的图片等资料,分享同学对科学之美的认识和描述,再次体会科学的美不胜收

二、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法

1、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2、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4、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5、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

6、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7、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

9、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三、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四、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等地方,走近科学,感受科学之美

2、说说你所学的专业美吗?美在何处?

科学散文篇三:析杨文丰科学散文《病盆景》的人文思想与美学内涵

盆景之病还是人类之病?

——析杨文丰科学散文《病盆景》的人文思想与美学内涵

■ 南京市金陵中学 钮勤章

读杨文丰先生的科学散文,每每是目系心上,走一步回一步,站站想想,其韵妙在回味中方能品觉,如同怕西方人奚落咱不会喝葡萄酒!不过,尽管如此,依旧是读而不尽其意,一如其《自然笔记》之《黄昏》篇,我原先对此文的喜爱局限于其深远的古典式的意境与那份不自觉地弥散在文字上的淡淡地哀伤!可是,前不久文丰先生来宁小聚,谈及此文,方知我原先的领悟的仅仅是一个浅浅的层面!而文字所承载的对于黄昏的失落与无奈的变化的哲思却没有捕捉到,人们在黄昏中诗意地栖居,可不知道爱护与回报,用作者的话说“在黄昏面前,人啊,怎能不心存深深的感恩啊。”结果“即便是鸦背驮来的黄昏,与原初的,乃至古典文学的黄昏,也不完全相同了??”那才是《黄昏》之大境界。

或许,缘于这样的思考之启悟,读《病盆景》之时,是走一步回二步、三步,感觉越读越有味道,一次次读完了,还是觉得没有读完,有任何的一点点的浮躁,就觉得有愧对这篇美丽的文字,在南京相聚时,先生坦言:这篇《病盆景》自己前前后后写了一年,写写停停,看看想想,总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可又觉得说得不是恰当,苦苦寻找能表达心境的那句话,那个词。这样的执着与认真并没有枉费,2009年第12期《海燕•都市美文》特别发表并推荐了这篇散文,随即被《散文选刊》(2010年第2期)转载,并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的关注,他在《文学报》发表《2009年散文扫描:平静的转身》,认为:司空见惯的盆景,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美,而在杨文丰的《病盆景》里,

科学散文

是病。他认为这种强奸和扭曲大自然的艺术,不仅是对大自然美的曲解和破坏,还是一种人性的病变和社会的病变,是病态文化的污染。有病的不是盆景,而是人性和社会【1】。更为重要的一个收获,今年1月,由《散文选刊》杂志社组织评选的2009年度华文优秀散文奖及2009年度华文优秀散文排行榜揭晓,以得票多少为序,评出了40篇2009年度华文最佳散文排行榜,前10篇,即为“2009年度华文最佳散文”,《病盆景》榜列第十。

这次评选活动的意义是深远的,从2009年夏末秋初开始,为保证评选的权威性,《散文选刊》杂志社聘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等十五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经过近半年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经过评审委员会15位评委的初选以及百万网友推荐作品中的筛选,最终以得票的多少确定了获奖名单!用新浪网副主编孟波的话说,这一次的评奖,评论家的选票数的配置与网友的出奇地一致【2】。

这么说来,读这篇为评论家与百万网友看好的散文,岂是是走一步回二步、三步所能为也?坦诚地讲,这些日子一直在品读这篇厚重的《病盆景》,所读出的感受哪里是3800字所能承载得了的呢?

品读文本,最困扰我的问题是:何为《病盆景》之“病”?这是文章的精神内核!“病”之于“自然”而言,盆景也是一道风景,是追求美的人类为之,可这又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在自然的物里面矫糅进人的观念,使其失去了自然的本真,而呈现出病态特征。当然,作者不是为讲盆景而讲盆景,追思盆景呈现病态本源,“盆景成了人类扭曲心灵的雕像。”倘若,文章的思想内核定位于此,那文章的精神导向也就走了龚自珍的老路,不足道也!从清代到现在,多少年了,定盦先生的“病梅馆”不仅仅换着花样存在,还着实兴旺了不少,以前为达官贵人欣之乐之,现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了。那个时代,定盦先生能买回的三百盆病梅盆景,痛苦着甚至还可能是哭泣了三天后,便立誓“疗之,纵之,顺之”,已经很是先进的了。看来,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戚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过,《病盆景》并非停留在这个层面,把“病”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审美的高度,这是本文厚重之根源!所谓哲学之层面,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两难之境!“我知道你害怕直面盆景,尽管你本有深深的盆景情结。你在盆景问题上仍病着,陷入欲罢不能的悖谬!”这里的“悖谬”有着丰富的潜台词,依我看就是领悟文本哲学意蕴的一把钥匙!也是这些“生长之物”深深的盆景情结,害怕“被强制生长”,却“仍得走近盆景”,因为什么呢?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病态!不就是一种“囚徒困境”!我从“仍得走近盆景”之“仍得”中读出了很多的血泪!一如当下之“被教育”“被代表”“被罚款”“被涨价”“被捐款”“被义务”??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盆景,“竟可怜得连养病的条件和权利都几乎被剥除”!可是,却还有无数的无关其痛痒的饱食者,在精神与肉体双重痛苦的病盆景面前,评头品足地赏鉴着病盆景的所谓的“美姿”!在一系列的“被”之后,再加了一条“被赏鉴”,何其哀哉!

至于审美高度,与哲学思想分不开的,这种两难困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病态审美观:“如此的盆景难道不已几成美学的难题和病社会的缩影了吗?”“在她的身上,还曲折地体现了人的病态审美观。”“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本是中国艺术的主张,但在制作盆景时,人却一以贯之在“伤残造化”??中国传统艺术的许多观点,真是尽致淋漓而且发扬光大入制作她的过程了??作者在第四部分重点阐释了自己的美学主张,倡导人与植物、盆景之间应该亲如兄弟与“佛面互见”,反对人的狂妄!强调“美,与爱、良心和尊重,本应水乳交融。”作者也承认“美是难的”,人类爱美本没有错,错在人追寻美,爱美却在制造病美,竟会弄出这“丑”,会“好心办坏事”而伤害树,换言之,欲美而这美,竟是病美,竟是大错,竟原来是丑啊!我不知道现在的大行其道的整形整容,是不是这个世界的另类“盆景”!难怪有人撰文《批判整形女人》,谓女人整形是一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智”的行为!【3】

文本的最后,作者糅合了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来探究盆景之病之文化根源,不仅仅是前面所言及的人的情感之对象化,且是作者以盆景的表象,言人的艺术审美趣味的思想惯性!多少年来,病盆景为何不仅仅没有消亡,且花样翻新?这不再是简单之一病盆景问题了,而是一种文化惯性,是病文化对人的左右,以致来左右艺术,盆景依然被一天天制造。作者的观念似乎很悲观:或许,人与盆景的问题,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惟有在人类消亡之后,才

可能趋于和谐吧。是啊,如果真如作者所预言的那样:这地球村,难道不早就是一个硕大的病盆景了吗?我们又如何拯救病盆景啊!阿门!

从哲学、审美上升到文化层面,搭建出文本的思想框架,其实,任何现象长期存在着,最终都会容纳进文化,这文化的内核,能有一种哲学的高度的引领与审美价值的支撑,就会有值得探究的必要!病盆景一路走来,从达官贵人的府邸走向民间,从艺术视界走向市场领域,从一个家庭、地区走向整个星球??承载着不同时代文化人某些共同的审美追求,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病文化,这种病文化才是真正的黑手,只要病文化存在,病盆景就不会消亡!倘若,这一病文化仅仅戕害盆景则不足为惧,“病盆景承受着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苦难长成了病盆景。”可问题是这种病文化在当下的社会所制造出的仅仅是盆景吗?稍微有点联想力的人会追问作者在文末缘何那么悲观,我想作者的悲观并非耸人听闻,生存于这一星球上的人类,真的该反观一下自己的审美趣味,自己的文化惯性??这些似乎如恶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主宰着我们的精神,不要真的等地球村变成一个硕大的病盆景的时候再来拯救,那一切都为时已晚了,阿门!

值得欣慰的是《病盆景》并非是一篇简单的文化论文,作者以散文的美质来表达文化的内核与审美的感受!一遍遍欣赏,一次次洗涮心灵,就如散步在文丰先生的知识领地与灵魂花园!这儿有天然的土丘与喷溅的泉水,那儿有高耸的山峰与汹涌的江水??风景如斯,令人流连忘返!

《病盆景》的架构由五部分构成,呈递进结构,层次清晰,层层引领。第一部分,写即将被盆景化的对象与盆景的心灵对话,揭示出病盆景乃病社会之缩影。第二部分,对象化的物也如孙大圣一般变成了盆景,经受着先前对话过的盆景一样的磨难;作者在这里对病盆景寄寓无限地同情:“病盆景承受着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苦难长成了病盆景。”在前两部分的现象揭示中,作者于第三部分探究原因,作者把目光聚焦在作为表象存在的病盆景之内在精神因子——人类病态的审美观,作者援引爱默生的话“自然的根源在人类的心智中”,实际上是人的心术异化了盆景!原因弄明白后,作者紧接着在第四部分追问人与盆景以怎样的关系存在着,因为,病盆景实际上是人的情感对象化的一种体现,人之一病造就了一病盆景,那么,如何能遏制住病盆景的产生,关键是人要与盆景相互尊重,追求美没有错,但是必须与爱、良心和尊重偕行。第五部分是文本升华之境,把哲学的思考与审美的追求,会聚在文化的高度,揭示出病盆景真正的也是可怕的根由——病文化的惯性!盆景为“人权”左右,是人的病态文化的对象化,是异化了的艺术。可怕的不在这里,而是作者所担忧的——今天,自然的衰败与人的异化速度正在同步加快。“盆景”依然被一天天制造,此处的“盆景”还仅仅是盆景吗?作者最后以寥寥三段;把对于盆景的写作,推向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从简单的盆景的思考,推向了对真个地球村的担忧;从对于盆景的忧思,推向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忧惧!此份悲悯,指向整个人类命运,乃大悲悯也!

除了结构的层层推进,还值得赏鉴的是文本的视角的流转。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篇“多视角,多人称散文”。视角之多,其一,主要来之于人称的流变,文本第一二部分,以“我”着笔,以第二人称作为叙述的主打,这样的叙述亲切而易牵动人心,拉近了作者与抒写对象——病盆景的距离,如面对面的对话,力透纸背,渐濡读者的心灵!第三部分的叙述转向第三人称,但是,依旧穿插第二人称,作者似乎故意拉开了与抒写对象——病盆景的距离,这种人为的隔离,正契合此处从对于病盆景感性的叙述走向本质原因的思考。作者继续拉大这样的距离,到第四部分的时候,则完全为第三人称,把制造病盆景的人类与被制造的盆景以同样的人称来比照,暗示着作者的观念中的人与盆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兄弟般的。至第五部分的时候,“我”“你”“她”(病盆景)同时现身,此时的“我”可以是“小我”——作者自己,也可以是“大我”——所有关注人类文化与命运的人!这里的“你”可以是“小你”——读者,也可以是“大你”——与“大我”一样,即所有关注人类文化与命运的人!这里的“她”可以是“小她”——病盆景,也可以是“大她”——整个地球村!分析至此,可见作者经营之惨淡也!视角之多的另一个方面,主要在于表达文章思想的角度丰富多变:从哲学、审美,上升至文化层面,从龚自珍、刘銮到哈格若夫、爱默生,从小小的一盆景至整个地球村,从个人的情怀一直到对于整个人类的悲悯,角度越来越新,视界越写越大。

再次掩卷遐思,何为“盆景之病痛”?人为也!用彭学明先生的话说:有病的不是盆景,而是人性和社会。【4】何为“人类之痛病”?心理、文化所为也!何以明之?多角度技巧所为也!

大家都来救救盆景吧!

【注释】:

【1】【4】转自2010年01月26日中新网。彭学明 :《2009年散文扫描:平静的转身》

【2】转自2010年04月28日 新浪读书 :《2009年度华文最佳散文选揭晓》

【3】《医药保健杂志》 2005年第03B期。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科学 赞美科学散文 科学散文诗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