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古代短散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19:43:49 影响了:

古代短散文篇一:古代记叙散文

第一方面说教材

《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3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并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方面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枭雄末路,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鸿门宴》,去寻找答案。

环节2 整体感知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环节3译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环节4思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学生在经过反

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问题 读完后,师:“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环节5质疑问难

环节6课堂小结

环节5布置作业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第一方面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课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2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方面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节2 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首先有一个宏观意识,让他们在学习部分时能够将部分放在整体之中去更好的理解。我将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音,以及串连文章的结构,分段落。以便于学生把握本篇文章,从整体到部分。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环节3译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环节4思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学生在经过反

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问题 题1.先让同学在文本中找出表现相应人物的语句,在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题2.重点分析第三自然段,分析人物对话艺术

环节5布置作业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第一方面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2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 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并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方面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

我通过讲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事,从而引导进入新课 。

环节2 整体感知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环节3译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环节4思读课文

古代短散文篇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

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

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

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

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

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

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

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三)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

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

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

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

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古代短散文篇三: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3、散文理论稳定少变

http://user.qzone.qq.com/23473970/myhome/358

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体文章的滥觞。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1、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成阶段: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才不多,大都诘屈聱牙,古奥难懂。2、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 ,具有哲理性,但论述尚未充分展开。3、战国中期,唱主角的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墨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4、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

《尚书》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1、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2、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3、最早的叙事文《顾名》《尧典》

《尚书》文章特点:诘屈聱牙(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历史地位:1、记事简约,如同大事记,但所载的内容多真实可信,可以定位信史;2、文字简括,平实、含蓄、明白流畅;3、对后代历史著作有重大的影响,尤其在遣词造句中寓褒贬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春秋至战国初这个范围。

《左传》的内容:1、通过对“春秋五霸”霸业兴衰的续写,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2、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变革,特别是从领主贵族统治向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转化的过程;3、热情歌颂了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的历史观;4、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进步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力量。

《左传》艺术成就: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布局;2、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的一大特点;3、文辞简练含蓄,尤其是外交辞令,应对得体,委婉尽致。

《左传》的影响:1、形成了我国优良的历史学传统;2、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3、《左传》叙事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注意通过人物语言举止表现人物个性,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戏剧性,这些都对后代小说家产生很大影响。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起于周穆王,迄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人物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国语》的文学评价:1、人物描写有长足进步;2、故事情节生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

《战国策》:国别体史料汇编,刘向编定命名。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

思想倾向: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宣扬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1、叙事生动形象,故事完整而寓于戏剧性;2、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3、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4、善用寓言故事作比喻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门人言行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成书时间大体在战国初年。《论语》的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精炼含蓄,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幽默风趣,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其次,通过人物神情语态的生动描写,刻画出孔子等人物形象。

《论语》文学评价:1、流畅善辩,词锋犀利,富于战斗性和鼓励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寓言故事阐明道理;3、善(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古代短散文)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进行论辩。

《庄子》文章的特色:1、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汪洋恣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2、长于描绘,善于形容,叙事状物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3、富于抒情意味,充满感情色彩;4、大量运用寓言。

《荀子》的文学评价:1、说理缜密,风格醇厚;2、善用比喻排比,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3、第一个以赋名篇,开创赋体文学先河。

《韩非子》的文学评价:1、思想犀利,文学峭刻;2、逻辑严密,理充辞畅;3、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资料作论据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量。

诸子散文小结:

1、诸子散文体现了散文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平,清楚地标示出说论文从始创到成熟的发展轨迹;2、诸子散文各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3、大量运用寓言是诸子散文文学性的突出表现,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汉代散文的发展: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即西汉成立至汉武帝年间,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以及邹阳、东方朔等人。第二阶段:汉武帝到汉元帝年间,这一时期的文章偏重于思想领域的论争,桓宽的《盐铁论》。第三阶段:从汉成帝到东汉明帝,代表作家是刘向、刘向、刘歆父子和杨雄等人,王充《论衡》、历史巨著《汉书》。第四阶段:东汉后期,政论文章转向议论时政得失,“汉末三子”、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

秦汉散文的文体特点: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2、散文开始注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3、用语造句,已开始注意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

贾谊散文的思想内容:1、总结秦朝得失,为汉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提供借鉴;2、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具体的施政主张。

晁错文章的思想内容:1、主张重农抑商;2、主张削弱诸侯藩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3、徙民守边,抗击匈奴。

对秦及西汉政论文的基本评价:1、秦及西汉的政论文是战国诸子散文的余绪;2、政论文现实针对性增强,多是具体的政策、施政主张的阐述;3、文章更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4、政论文逐渐向文学化与应用化分流。

《史记》的体例:纪传体通史

本纪:记载皇帝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各个帝王的事迹及社会的重大变化,共12篇;世家:记载王侯外戚以及个别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迹,共30篇;列传:除了近10篇是一些综合性的记述外,其他都是人物传记,共70篇;表,10篇,是本纪、世家、列传的补充;书,8篇,即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即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专史专论。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1、前所未有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民族的统一;第一,从大一统思想出发,安排整

部著作的体例、结构和布局。第二,从大一统思想出发,强调了中华民族皆炎黄子孙的观点。第三,史无前例地记述了中华民族内部华夏民族与兄弟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2、重视经济生产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自觉总结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3、重视下层社会的力量,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敢于善善恶恶,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1、《史记》鲜明的人民性,首先表现在它敢于歌颂正义。

2、《史记》鲜明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敢于批判邪恶。

3、《史记》鲜明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写历代帝王及至当朝皇帝,不虚美,不隐恶,敢于写出他们的本来面目。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古代 什么是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名篇26首 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导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