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粥的散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1:20:34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粥的散文,提供全面的粥的散文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粥的散文篇一:散文

所属专栏:本命年的回想 讲故事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阅读《本命年的回想》,完成下列各题。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②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样,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日大年。 ③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④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哔剥哔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英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①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②小贩,把别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③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④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⑤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儿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⑥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⑤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注释:

①糁儿:谷类磨成的碎粒。糁,读shān。

②涿州:在河北省。涿,读zhuó。

③鬏:头发盘成的结。鬏,读jiū。

④渍:腌渍,浸泡。渍,读zì。

⑤影壁:大门内或屏门内作遮挡用的墙壁。

⑥制钱:明清两代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形式、分量、成色都有定制,所以称为制钱。

1.文章第④段围绕着“过年”,记叙了哪些主要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备办年货;

(4)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

(6)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2.阅读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的三个过年习俗中任选一个,结合自身的体验,说说它包含着人们怎样的愿望。(不超过150字)

习俗(1)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习俗(2) 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

习俗(3) 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北京模拟题

1.(1)腊月初一吃炒食

(2)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4)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

(5)除夕之夜包饺子、守岁

2.“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3.“略”。

考点:

考点名称:散文阅读散文:

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

“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散文的特点:

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

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之美:

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1.形散而神不散

①“形散”:

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②“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不同分类: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

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粥的散文)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

粥的散文篇二:优美散文欣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精彩瞬间

那是蝉鸣稀薄的夏日午后,我从外面回来,在家门口遇上了好象有急事的父亲。父亲没有系上鞋带,我有些诧异,便靠在门边目送他离去。父亲走到门外被正在门外弄花草的母亲拦下了。

母亲没有说话,她俯身,弯腰,然后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

夏日的微风掠过香樟翠绿的树梢,屏息的游丝中是夏日气息淡淡的香。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

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

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灿若夏光的笑容。

我呆呆地倚在门边,只是情不自禁地微笑,为这精彩的瞬间绽放笑容。这精彩的瞬间似乎如此绵长,夏日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撒落,淌过母亲的发梢,淌过父亲的目光,轻轻触摸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

父亲与母亲依旧伫立于画面中。母亲站起身来,父亲的身子有些微微颤动,柔和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母亲的脸颊。父亲缓缓向前迈了一步,伸出双手,是拥抱吗?父亲像个大男孩般羞涩尴尬地笑了起来。他只是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垂落的发丝轻轻地挑在耳后。

忽然之间,我发现这个瞬间变得盛大空灵,蓬荜生辉,平凡却精彩的爱的瞬间。

其实,生活就像一条金色奔腾的大河,虽然其中的每一滴水都那样平凡,但在阳光下,依旧能够成为一个瞬间,精彩的瞬间。

奶奶的南瓜

端午节前,楼下东面的铁篱笆上,爬满了绿色的蔷薇。虽然在它们的枝上长满了尖锐的刺,可是花儿,紫红色的,花瓣重重叠叠,装点了一面壮观的花墙,美得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还有那满眼的绿:香椿、洋槐、法桐、冬青,所有旺盛的生命,像花朵一样,在属于它们的季节里绽放。

放暑假了,奶奶在楼下的空地上种上的南瓜苗,已经长成了南瓜秧。你看它的生命力多么旺盛啊!宽大的叶,粗壮的茎,几米长的秧,匍匐在地上,选准一个方向——前进!已经有不少小南瓜坐在了茎上,毛茸茸的。也有几朵正盛开的鲜黄色的南瓜花,像一个个大喇叭,起劲的吹着她生命的长号。

傍晚,奶奶常常会爱怜的翻看她的小南瓜。有时奶奶会用草绳编一个小圆环,小心的垫在朝地的小南瓜的下面。风儿带着些许凉意,悠闲的在这个绿色的天地中穿梭、漫步。奶奶眯起眼睛巡视她的小南瓜,然后把目光移到高大的法桐上。她的目光是游离的、散乱的,奶奶在想什么?

想山村的冬天?老屋里暖暖的,炭炉子上,小铝锅里,黄色的米粒儿和红色的南瓜片,正上下翻滚着,香气四溢。爷爷歪在床头看书,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爷爷爱喝南瓜粥,奶奶总是会细细的熬上一锅。南瓜有的是,秋天收下的黄灿灿的大南瓜,堆满了床底呢。爷爷和奶奶的日子,就浸满了南瓜小米粥的甜香。

来到城里以后的奶奶,还是喜欢种南瓜,年年都种,虽然喜欢喝南瓜粥的爷爷已经不在了。奶奶再也不让她的南瓜长成一个个喜人的大枕头了。她总是在南瓜还是墨绿色的时候,用指甲一掐,掐得动,就摘下来,洗净,切碎,拌上面,用平底锅给我煎饼子吃。

也许,奶奶再也不愿意去面对那些南瓜飘香的时光了。

法桐上,有一只孤单的鸟儿正在鸣叫:都去——了,叫声响亮,尾音短促。茂密的叶子遮住了鸟儿,寻不见它的踪影。晚风走过,南瓜叶在风中轻轻碰撞,好像正在互诉衷肠。

粥的散文篇三:心尖上的腊八粥(散文)

心尖上的腊八粥(散文)

心尖上的腊八粥(散文)

刘长虹

每次,在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歌声中,我似乎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稀稀拉拉二十三??”这便是我儿时老家乡下脍炙人口的腊八歌。

我老家在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全国著名的乞巧之乡——甘肃省西和县。这个地方虽说穷山恶水,人们普遍生活清苦,但却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独特的腊八节风俗。

甘肃地处大西北,由于气候因素,不盛产大米,老家的腊八粥以小米和燕麦为主要原料。每年秋收后,母亲就选好最饱满的谷子和燕麦,收拾干净,用小磨碾去粗皮,储放在鸟雀和老鼠够不着的地方,准备做腊八粥用。但是,往往才到十一月初八,我们两个娃娃就哭闹着要母亲做腊八粥了,每次难免被母亲数落一顿:“馋嘴猫,今天才十一月初八,离腊八节整整还有三十天呢!”挨骂后,我们自知理亏,低头不语,但从那天开始,就开始私下里倒计时了。

盼望着盼望着,腊八节终于到来了。这天,凌晨三四点钟,母亲早早起来,朝还在被窝里呼呼大睡的父亲喊道:“娃他大,起来了,赶紧起来打腊冰去!”她的喊叫声中,父亲搭着手电筒,提着水桶,扛着铁镐出门了。

每年的腊八节,刚好就是三九天,河里的水刚好结冰冻实。在腊八节这天,得把河里的冰块用铁镐敲碎 ,带回家,加热融化后,用冰水来煮腊八粥,这就是打腊冰。打腊冰首先得起早,尤其刚结婚不久的男人。这源于我老家的一句民谣:“打腊冰,得早起,来年生个胖小子??”

取回腊冰后,父亲又得带上香蜡纸和一个大洋瓷缸子,去土地爷庙里打神仙粥。神仙粥,即腊八节土地爷庙里施舍的腊八粥。

过去生活拮据,但我老家的腊八粥还是十分丰富,除了燕麦和小米,还加入红枣、枸杞、红糖、花生米、黄豆、绿豆等做辅料,母亲甚至还会加入一点党参、小柴胡等中草药。这些辅料都是父母平时从牙缝里一点点省出来的。往往,父亲的神仙粥还没到,我和弟弟已经滋溜滋溜地吸着口水,围着母亲刚做好的香喷喷的腊八粥来回打转。但平时溺爱我们的母亲,这天开始讲起规矩了,她朝我们喊道:“神仙粥还没到,休想揭开

锅盖!”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哭闹,都是枉费心机。

每次等父亲从土地爷庙里回来,已是晌午时分。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我们兄弟俩,本以为终于可以喝粥了,正想端着碗围过去时又被父亲喝住:“慢着,还没敬神呢!”

敬神又是一件很繁琐的事,财神,门神,灶神,家神??都得烧香点蜡,磕头作揖,一一敬到。真不知那时家里有多少位神,儿时的我们总觉得他们要比家里的亲戚多,如果家里能有这么多位亲戚,我们过年该得多少红包啊!

父亲敬神通常约莫一个钟头,我们兄弟俩哪里等得了那么久啊!通常是他敬完神后,我们两个娃娃早就喝得肚子滚圆了。父亲见状,气得不得了:“我说地里的庄稼收成怎么一年不如一年呢,原来是你们这不懂事的娃娃抢粥惹恼了神灵啊!”而此刻,母亲正躲在猪圈里,看着她喂养了整整一年的大肥猪泪眼婆娑。老家有句民谣:“腊月八眼前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了,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打娃娃??”一般来说,在腊八节,猪和主人一起喝完腊八粥后,猪的生命也就到了最后一程。

其实,在这一天,不光是猪,家里的牛、马、狗、猫、鸡,连老鼠都要有一份腊八粥,甚至有些迷信的老人,在果树下也要倒点腊八粥。据说这天万物有灵,只有这样做,来年才会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至于腊八粥习俗的由来,各种说法不一,有说是跟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也有说是因皇帝朱元璋,至于哪种靠谱,已无从考证。但我想,在过去那些缺吃短穿的年月里,也正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或真或假的神秘风俗,才让农人的生活有了寄托,有了奔头。

斗转星移,如今父母已驾鹤西去,我也很多年不回家了,在腊八节到来时,不知现在老家的孩子们是否还传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腊八歌,不知过去那些淳朴的风俗是否依然存在?身在南方的我,每到腊八节,依然会按照甘肃老家风俗,给自己的孩子们煮碗腊八粥喝,并教他们唱腊八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稀稀拉拉二十三??”每次,在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歌声中,我似乎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那碗在心尖上至今还热乎着的腊八粥,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有关粥的散文文 散文喝粥消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