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诗歌 > 正文
 

尼采诗歌

发布时间:2024-04-24 05:00:40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尼采诗歌,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尼采诗歌篇一: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

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做伊曼纽尔·康德,这座桥通向了古典哲学。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还要翻过一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做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翻过这座山,你就会邂逅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哲学。

让我们先将镜头切换到1889年,1月3日,意大利都灵,街头。一名车夫此刻正愤怒地挥舞着皮鞭,鞭笞着一匹老马。尼采突然闯入画面,他双臂紧紧拥抱着老马,泪如雨出。一番歇斯底里之后,他倒了下去。随后尼采被送往医院,被医生诊断为瘫痪性麻痹,精神分裂。这位叫嚣着:“上帝死了!”的哲学家自己先疯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某个学生运动的失败,热血小青年们逐渐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尼采,弗洛伊德热等逐渐成为新宠。那个年代的小青年们装十三之必备武器:大喇叭裤,蛤蟆镜,尼采的书。他们逢人便显摆:早!大爷您读过尼采的书么?哎呦喂,真是忒爽了,尼采说见女人要带上鞭子呢!

如果你没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你也一定听过书中的一句名言:“是去找女人么?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此话一出,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妇联组织女生协会女权主义者勃然大怒:“丫丫地呸!就凭你还抡鞭子,你丫撑死 一M,装什么S!”尼采为自己的大嘴巴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没事干边诅咒上帝边鄙视女性的尼采是个自负的家伙。殊不知,这世上和“自负”如影随形时刻准备着与子偕臧的就是“自卑”。我们要是弗洛伊德似地分析下尼采生平,你就会发现尼采这娃儿小时候爹死得太早,一直混迹在由祖母,母亲,妹妹组成的女生宿舍,对于女人,他敏感,自卑又羞涩,年轻时的他也曾热情追逐过几位姑娘,可惜全部未遂。之后,尼采的著作中诋毁女性的句子就层出不穷。对此,花花公子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一语道破真谛:“十个女人有九个会让尼采丢掉鞭子。他是明知如此,所以才要避开女人呀!”

和混世魔王马克思一样,尼采生命中也有两个重要的人:叔本华和瓦格纳,可人家马克思与燕妮,恩格斯恩爱了一辈子。而尼采却与叔本华,瓦格纳从开始的恩爱走向了后来的恩断义绝。1865年,青年尼采在旧书店淘了一本书:叔

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唯意志论大师叔本华在此书中告诉大家世界分为了两类:表象和意志。表象只不过是世界的表面,而世界最内在最本质的核心是意志。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而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正是意志构成了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事万物的基础和本质,对人而言,人的行为受生存意志所支配,有意志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有失望,痛苦由此产生。叔本华悲观地总结:“痛苦对生命来说是本质的,所有生命就是痛苦,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忧郁气质尼采遇见悲观主义叔本华,完全是绿豆看蛤蟆------对上眼了。从此,尼采开始站在叔本华的肩膀上开启自己的哲学之路。

1868年,24岁的尼采与54岁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人生若只如初见。瓦格纳当时已是德国音乐界乃至思想界的大师,他用音乐来诠释叔本华的哲学,赋予音乐思想性和哲学意味。瓦格纳综合浪漫主义幻想,宗教思想,民族观念,并用特殊的和声与配乐表现手法独创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乐剧”。此君当时在巴伐利亚开个音乐会其轰动效果就好比今儿个王菲在工体,周杰伦在小巨蛋开演唱会----一票难求!粉丝尼采遇见偶像瓦格纳,内心狂喜,他写信道:“我发现了一个人,他感动着我,他是天才。”瓦格纳也相当欣赏这个有思想的小朋友。可惜,多年后,尼采反对基督教,而瓦格纳却越来越对宗教仪式感兴趣,思想逐渐被基督教所占据。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尼采表现出强烈失望。两个人的关系因为小三----上帝的插足不得不宣告结束。正可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在和瓦格纳相处的蜜月期,尼采出版了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我客观地讲思想性不见得能排第一,但美学价值却独一无二。尼采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希腊艺术是在日神阿波罗(Apollo)和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这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中产生。日神阿波罗代表着光明和理性,希腊人崇拜日神于是有了阿波罗艺术(史诗、雕刻、绘画);而酒神狄奥尼索斯狂醉之后将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强烈生命力爆发出来,激起希腊人奔放又波涛汹涌的生命欲望,于是他们引吭高歌载歌载舞,形成狄奥尼索斯艺术(音乐、舞蹈)。而古希腊艺术智慧的最大成就----希腊悲剧就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精神的相互作用相互冲击下产生。希腊悲剧最初采用人头羊头神合唱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手足舞蹈。狄奥尼索斯的狂欢诱发阿波罗的幻想,

希腊人爆发出生命欲望创作冲动。而这正是希腊悲剧精神的精华!尼采在书中还猛烈抨击苏格拉底,认为苏格拉底只是“在象牙塔上建造概念”,他没有悲剧精神,不了解希腊诗歌,只不过对荷马史诗中那浅薄的理论有所掌握。苏格拉底之后,希腊那种大刀阔斧开天辟地的创作精神消失了,哲学衰落,艺术暗淡,只剩下庸俗浅薄的喜剧供人享乐。

1882年,尼采展开人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追求姑娘:他对俄国姑娘莎乐美情不自禁,很快坠入情网!莎乐美是欧洲文化史上的名媛,她才貌双全,和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关系都非同一般,她的追求者都能有一个加强连。正可谓自古英雄难过女人关,尼采跌跌撞撞拜倒在莎美人的裙子下,可文学女青年莎乐美只爱慕尼采的才华,却不爱慕他本人。尼采一封封求爱信换来莎乐美一次次写拒信。在爱情里,尼采卑微如乞丐和流浪儿,最后一次被拒后,尼采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成为背包客开始行走天涯!还好,尼采没变成徐霞客时时更新微博:“哥在华山之巅,哥在南海之滨!”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地理事业奉献光和热。背包客尼采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光华,进入了他一生创作的巅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如果你热爱哲学,可又嫌弃它深刻晦涩三天翻不了两页,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先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这本书与其说是哲学书不如说是哲学诗,它没有令人窒息的教条,呆板停滞的体系。阅读它,你会感到泉水跃动成洪流奔驰着,时而热情跳跃,时而变幻无穷。书中尼采借祆教教主查拉图斯特拉来宣说自己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帝死了”“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全书除序言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篇尼采提出了“精神三变”:“由精神变为骆驼,由骆驼变为狮子,最后由狮子变为婴儿”。骆驼的吃苦耐劳隐忍负重代表着精神对理想的敬畏;凶狠的狮子代表了信仰的破灭,虚无和自由精神的时代;而婴儿代表着对虚无的战胜,对生命以及人类天真纯洁的肯定,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关于“上帝死了”尼采编了两个故事:上帝因怜悯而窒息身亡,上帝因嫉妒而笑死。基督教自文艺复兴以来濒临解体,尼采认为上帝只是个假设,对于宗教所倡导的拯救和赎罪纯粹是人类精力的白白耗费。上帝死后人类应进行“一切价值重估”。尼采杀死上帝其实要为了抬出他的“超人哲学”,追求超人来代替对上帝的膜拜。超人

不是人们理解的对拿破仑对凯撒搞英雄崇拜,超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即:“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点。”尼采的超人是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披荆斩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死士精神!

其实,当资本主义社会遭遇文明危机,马克思和尼采分别指出了两条普救众生之道。马克思告诉大家,你之所以被异化是因为私有制是因为分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才能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人的真正意义地解放;而尼采会告诉你:“上帝死了”我们要“重估一切价值”。他诉诸人的心灵和意志,试图用“精神**”来解决普遍的危机。我可以举个简单例子帮助大家消化二者的区别:假如你最近正在失恋33天又假如你正被期末paper逼的想自杀,自杀前你碰巧翻了一本马克思的书,马克思语(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尼采诗歌)重心长地告诉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来说,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瞬时顿悟你想自杀的原因:你的社会关系被扭曲被遮蔽了!于是你放下屠刀,立刻变为无产阶级美少年美少女战士!当然,如果你自杀前悲催地翻了一本叔本华的书,那抱歉,此刻你已经自杀成功了,这就是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王国维老舍等在遇到挫折时不约而同选择跳湖。最后,如果你自杀前翻了一本尼采的书,尼采会告诉你:“人生就是一出华丽丽的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而强力意志就是生命力!要战斗,要权力!超人是大地之意义!”你于是醍醐灌顶放弃自杀,红内裤外穿准备装奥特曼。

马克思会呐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尼采会咆哮:“全世界小强们联合起来!”

马克思?韦伯曾说过:“判断当代的一个学者是否诚实,只要看他对待马克思和尼采的态度就够了。”我是马克思的追随者,可我也爱尼采,爱这个戴着眼镜,形容槁枯,一辈子被眼疾,胃病,神经衰弱折磨得死去活来却仍能提出超人哲学的瘦弱男子。1900年,发疯后11年的尼采永远闭上了眼睛,而他的思想却被有野心的反犹主义妹妹伊丽莎白大肆兜售给纳粹,希特勒后将《尼采全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墨索里尼,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理论被纳粹片面吸收并用于战争。尼采的哲学深深影响了一群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加缪、德里达;文学家托马斯·曼、黑塞、茨威格、萧伯纳;中国的有梁启超、鲁迅、 陈独秀??名单可以我可以继续列下去,可尼采之后再无尼采!

今天,当骑着瘦弱老马混江湖的骑士堂吉诃德被嘲笑为奇葩二傻子,当那些伟大的精神和意志却如同小美人鱼般被名叫实用主义的老巫婆消解为泡沫,你就不会再追着问我为嘛儿这个时代鲜有大家,不遇大师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可偏巧,它又最坏!

尼采诗歌篇二:关于尼采和莎士比亚的所有文学著作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诗歌篇三:周国平:一位哲学家的诗

一位哲学家的诗

——《尼采诗集》译后

上世纪中时某一天,在德国东部一条大路上,一个乡村牧师带着他不满五岁的儿子从附近的吕茨恩市回自己的村子去。那绿树环抱的勒肯村就在大路边,已经可以望见村里教堂的长满青苔的尖顶,听见悠扬的复活节钟声了。不久后,牧师病逝。在孩子敏感的心灵里,这钟声从此回响不已,常常载着他的忧思飞往父亲的墓地。

不到一年,弟弟又夭折。亲人接连的死亡,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开始对人生满怀疑虑。他常常独自一人躲进大自然的殿堂,面对云彩或雷电沉思冥想。大自然的美和神秘在他心中孕育了写诗的欲望。十岁时,他已经写下五十首诗,还作了一首曲子。当然,不免是些模仿之作,但已经可以见出他的早熟。例如,有一首诗,写一个飘泊者在一座古城废墟上沉睡,梦见该城昔日的种种幸福和最后的厄运,醒来后悟到人间幸福的无常。中学时代,他的小本子里写满了诗,而且调子都那样忧伤:

我不禁悄悄思忖:

我们全体都滚滚

奔向永恒的故乡??”(《归乡》)

诗是忧伤的,但写诗却是快乐的,哪怕写的是忧伤的诗。他从写诗中发现了人生的乐趣。他梦想自己写出一本本小诗集,给自己和亲友读。每逢母亲过生日,他就把一本手抄的小诗集呈献在母亲面前,作为自己的贺礼。从童年到大学,从教授生涯到寄迹异国,他不停地写诗,但生前只发表了一小部分。他死后,名闻遐迩,无人不知,却不是因为他的诗。

提起尼采,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大有争议的哲学家,荣辱毁誉,莫衷一是。似乎是,人们关于他的哲学的意见把他的哲学掩盖了,而他的哲学又把他的诗掩盖了。但他的诗毕竟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海涅已经去世,诗坛一时消沉,模仿空气甚浓。当时,尼采的诗独树一格,显得不同凡响,对后来盖奥尔格、里尔克、黑塞等人的新浪漫主义诗歌发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近代是哲学家和诗人辈出的时代,而且,许多大诗人,如歌德、席勒、威·施莱格尔、诺瓦里斯、海涅,也都兼事哲学。不过,大哲学家写诗而有成就的,恐怕要数尼采了。

有的哲学家,例如谢林,尽管主张哲学与诗同源,艺术是哲学家的圣地,唯有在这里,哲学才能真正达到它所孜孜以求的那个“绝对”;但他自己毕竟不写诗,诗与哲学的结合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哲学与诗两全是一件难事,在同一个人身上,逻辑与缪斯似乎不大相容,往往互相干扰,互相冲突,甚至两败俱伤。席勒就曾叹诉想象与抽象思维彼此干扰给他带来的烦恼,歌德也曾批评席勒过分醉心于抽象哲学理念而损害了诗的形象性。不过,这种冲突在尼采身上并不明显,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哲学已经不是那种抽象思维的哲学,而

是一种诗化的哲学,他的诗又是一种富有哲理的诗,二者本身有着内在的一致。

读尼采的哲学著作,你会觉得是在读诗。与学院哲学家不同,他厌恶书斋生活,反对构造体系。在他看来,构造体系是不诚实的行为。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往往是偶而得之的,仿佛突然闪现的火花。硬要把它们拉扯成一个体系,就不免塞进许多平庸、虚假、拾人牙慧的东西。庞大的体系反而闷死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所以,尼采说,几千年来凡经哲学家之手处理过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的木乃伊”。他自己宁愿在空旷的地方,在山谷和海滨,在脚下的路也好象在深思的地方思考。当他在大自然中散步、跳跃、攀登的时候,思想象风一样迎面扑来,他随手记到笔记本上。他的大部分哲学著作,都用格言和警句写成,是他浪迹四方的随感的结集。然而,这些随感并非浮光掠影,反倒是与“永恒”、“绝对”息息相通的。尼采称格言为“永恒的形式”,因为哲学所追求的那个“永恒”是隐而不显的,只在某些幸运的瞬时闪现,要靠“突袭”才能获得,格言便是“突袭”的猎获物,是以瞬时形式出现的永恒。“永恒”、“绝对”又是不可言传的,所以尼采还把象征手法引入哲学,自称“骑在象征背上驰向一切真理”。他的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处处都用象征说话,他的许多哲学概念诸如“生命意志”、“强力意志”(旧译“权力意志”)、“超人”等等又何尝不是一种象征。

可见,在尼采手里,哲学是完全诗化了。但尽管诗化,却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哲学,因为它不但没有辱没、反而更加胜任哲学的使命——寻求“永恒”。同样,我们读尼采的诗,实际上也是在读哲学。尼采把自己的诗分为两类,一类是“格言”,即哲理诗,另一类是“歌”,即抒情诗。他的格言诗写得凝炼、机智,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他自己说:“我的野心是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一一说出别人用一本书没有说出的东西。”

为了实现这个“野心”,他对格言艺术下了千锤百炼的功夫。有些格言诗,短短两行,构思之巧妙,语言之质朴,意味之深长,堪称精品。例如:

“整块木头制成的敌意

胜过胶合起来的友谊!”(《老实人》)“锈也很必要:单单锋利还不行!

人们会喋喋不休:‘他还太年轻!’”(《锈》)“他为了消磨时光而把一句空话射向蓝天——不料一个女人从空中掉下。”

(《非自愿的勾引者》)

尼采的抒情诗也贯穿着哲理,但方式与格言诗不同。他在论及抒情诗的本质时曾经说,抒情诗人的“自我”不是清醒的、经验现实的人的自我,而是立足于万物之基础的永恒的自我,它与世界本体打成一片,“从存在的深渊里发出呼叫”,象征性地说出了世界的原始痛苦。所以,他的抒情诗很少歌唱纯粹个人的悲欢,它们的主题是孤独感、理想和超越、对永恒的憧憬这一类所谓本体论的情绪状态。在艺术上,他也力求用他的抒情诗完整地表现他的哲学的基本精神——酒神精神,追求古希腊酒神祭颂歌那种合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身心完全交融的风格,其代表作就是《酒神颂》。这一组诗节奏跳跃,韵律自由,如同在崎岖山中自由舞蹈;情感也恣肆放纵,无拘无束,嬉笑怒骂,皆成诗句。尼采自己认为《酒神颂》是他最好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它的确最能体现尼采的特色。

近年来,在研究尼采哲学时,我接触到了尼采的诗,十分喜欢。于是,在工作之余,作为一种娱乐,时而翻译一、二首。没有想到,日积月累,颇有些数量了,于是索性把《尼采全集》中所收的全部译出,共二百七十六首。当初并没有想到出版,既已译成,觉得还是有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价值。因为尼采的诗不仅是世界诗苑中的一朵奇葩,也为我们研究尼采思想提供了一份宝贵材料。我把尼采哲学理解为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哲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酒神哲学”、“悲剧哲学”或“艺术形而上学”。有人说,尼采思想充满复杂的矛盾,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尼采形象。这话也许不错,但知人贵在知心,对哲学家何尝不是如此。尤其对尼采这样一位富于个性色彩的哲学家,我们更应深入他那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他思想中活生生的矛盾,才能领悟他的哲学的真义。在这方面,诗发于心,可为我们的灵魂探险指点一条捷径。

自幼沉浸在忧伤情绪中的尼采,当他成长为一个哲学家的时候,生命的意义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哲学思考的中心。他一辈子是个悲观主义者,但他也一辈子在同悲观主义作斗争。他热爱人生,不甘心消沉,竭力为生命寻求一种意义,为此他向古希腊人求援。

他认为,古希腊人是对人生苦难有深切体会的民族,但他们用艺术战胜人生苦难,活得生气勃勃。所谓艺术,应作广义理解,指一种人生态度。一方面,这是审美的人生态度,迷恋于人生的美的外观,而不去追究人生背后的所谓终极意义。

“你站在何处,你就深深挖掘!

下面就是清泉!

让愚昧的家伙去哀叹:

‘最下面是——地狱!’”(《勇往直前》)

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给万物带来光明和美的外观,所以尼采用他来命名这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称之为日神精神。

然而,美的清泉之下,毕竟是“地狱”和黄泉。人生的导游戴着艺术的面纱和面具,俨然一位妩媚的少女。但是:

“可悲!我看见了什么?

导游卸下面具和面纱,

在队伍的最前头

稳步走着狰狞的必然。”(《思想的游戏》)

所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尼采称之为酒神精神的悲剧的人生态度。尼采认为,悲剧之所以能给人以快感,是因为它通过悲剧英雄的毁灭,使人获得一种如同古希腊酒神祭中个人解体、与宇宙本体融合的感觉。我们要做人生悲剧中的英雄,站在宇宙本体的立场上,俯视一己的生命,不要把它看得太重要,轰轰烈烈地活,轰轰烈烈地死。

“要真正体验生命。

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

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生命的定律》)

这种站在“绝对”、“永恒”的立场上、高屋建瓴地俯视一己生命的精神,就是尼采哲学的基本精神——酒神精神。酒神精神的立足点是个体与本体的某种沟通,如此个体的生存与毁灭才会有意义,但是,尼采心灵深处对此是并不相信的:

“不朽的东西

仅是你的譬喻!

麻烦的上帝

乃是诗人的骗局??

世界之轮常转,

目标与时推移:

怨夫称之为必然,

小丑称之为游戏??

世界之游戏粗暴,

掺混存在与幻相:——

“永恒’之丑角

又把我们掺进这浑汤!??”(《致歌德》)

可见,无论以美的外观为寄托的日神精神,还是以绝对的本体为寄托的酒神精神,都只是诗意的梦幻或陶醉。尼采哀于生命意义之缺乏而去寻找诗,试图用诗来拯救人生,同时却又清醒地意识到诗并不可靠,这种矛盾使他的情感不断自我冲突,也使他的诗充满不谐和音,优

美的抒情往往突然被无情的讽刺和自嘲打断,出人意外,又发人深省。有些诗,如《诗人的天职》、《韵之药》、《诗人而已!小丑而已!》,通篇都是诗人的自嘲,但这种自嘲又不能看作对诗的单纯否定,而是一种悲苦曲折心情的表现。问题在于,在尼采看来,诗尽管是虚幻的,但人生又不能没有诗。个人是大自然偶然的产品,生命的意义是个谜,“倘若人不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对诗的相反评价,为我们理解尼采哲学中的复杂矛盾提供了一条线索。例如,“超人”(人的自我超越)是诗,而“永恒轮回”(取消了超越的可能性)则是对诗的否定。

无论如何,在尼采眼里,诗尽管不是一条好出路,却又是唯一的出路。要肯定人生,只有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所以,他立足于审美的人生评价,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着重批判了基督教及其伦理的人生评价。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热情讴歌欢乐健康的生活情趣、辛辣讽刺基督教及其道德的作品。这些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尼采的伦理观,澄清一些误解。仅举一例。尼采常常批判基督教“爱邻人”的训条,那么他是否提倡“个人主义”呢?

“我讨厌邻人守在我的身旁,

让他去往高空和远方!

否则他如何变成星辰向我闪光?”(《邻人》)

很显然,尼采是主张,一个人必须自爱、自尊、自强,有独特的个性,才能真正造福他人。“个人主义”实在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念,有阿巴贡式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而灵魂空虚贫乏的个人主义,也有浮士德式的追求心灵丰富、自我实现而漠视实利的个人主义,两者岂可同日而语。尼采属于后者,所以鲁迅称赞他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通俗地说,就是伟大的个人主义者。看来,同为个人主义,伟大与渺小是不可一锅煮的。

(《尼采诗集》,〔德〕弗·尼采著,周国平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引文来源大洋书城

引文来源周国平:一位哲学家的诗-网海中游泳的鱼的日志-网易博客

相关热词搜索:尼采 诗歌 尼采诗歌精选 尼采关于孤独的诗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