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诗歌 > 正文
 

古代诗歌

发布时间:2024-04-27 10:53:11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提供全面的古代诗歌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古代诗歌篇一: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1、送别诗 ( 分析情景,理解情感 )

2、思乡怀人诗( 领悟意象,理解感情 )

3、怀古诗 ( 联系背景,理解典故 )

4、山水田园诗( 分析特点,掌握术语 )

5、边塞诗 ( 揣摩语气,品味内容 )

三、思乡怀人诗

1、了解常见思想感情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

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如何表达: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因梦

寄情、妙喻传情

明确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关键词:独看、忆、湿、寒、泪

情感类别:思念亲友

表现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思念妻子之情和内心的惆怅和痛苦。

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侧面描写

实战演练: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

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四、送别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1、积累送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衬托、谐音、细节描写 。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送别诗的情感

1、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征帆”

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慷慨豁达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的真诚情谊。 边塞诗

边塞诗词鉴赏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似乎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鉴赏这类诗作还值得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从边塞征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例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篇中反映的几乎遍及边塞征战诗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

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归纳特征:

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风格——雄壮豪迈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边塞诗鉴赏方法

1、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2、要注意区别每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3、注意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 、阅读卢纶的《塞下曲》,回答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

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

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苦恼。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2.内容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七、咏物感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许多动物、植物、昆虫等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具有某种人类理想的光辉,契合世人的高洁品格情操。因此诗人常常咏叹这些事物,感怀自己的人生际遇,用来比兴寄托自己的志向和胸襟,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此类诗歌一般具有象征意义,既是咏物又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古代诗歌篇二:浅谈中国古代诗歌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

论文摘要: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在浩浩荡荡的五千年中从未断流。到如今,又有几人不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又不知唐诗宋词元曲;谁又不晓李白杜”

甫。也许诗歌并未占据中国文坛的每个时期的主宰地位,但不得不说它基本上占据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坛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古代,文人如果不会作诗都不能称当“才子”的名号。所以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偷”。中国古代诗歌描写的方面广阔,人、事、景都是描写的对象。诗歌不仅仅显示了文人的才华,更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同时还是他们扬名立万进入仕途的一种方式,甚至有时还是聊以谋生的方式。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仅仅的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关键字:中国古代诗歌古代文坛 文人

一、 中国古代诗歌史简述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本文讨论的的是广义上的诗歌。

在历史上,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在中国的文学中,《诗经》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直至现在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这一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了“楚辞”(又称为“楚词”)这一种诗体。在汉代,被刘向编纂成集,其中不仅包括屈原的作品,还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集合。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我们很熟悉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品。乐府诗《上邪》“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被琼瑶缩减成“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后更为人知了,同时也导致很多的人以为缩减后的是原句,造成了误解。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诗经》、唐诗、宋词以及元曲这几种最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

二、 诗经

《诗经》又称为《诗三百》,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之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并不是真的只有三百首作品,其实共有三百一十一首。据传,在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有三千多首,可是后来逐渐的失传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很多的特点。《诗经》有“六艺”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风”指的是国风,是地方民歌。“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赋、比、兴”则是《诗经》通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也称为“起兴”,“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朱熹曾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在结构上多才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例如在《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结构让人觉得《诗经》

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在笔者的阅读经历中,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后世用的就比较的少了。唐诗、宋词、元曲中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反而到了现代这种情况用的有多了起来。特别是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中经常运用这种手法。这也算的上是一种复古吧。

《诗经》采用的是四字结构,有时为了满足这种结构甚至会堆叠一些无意义的预期词来凑足数字。同时由于《诗经》非常的古老,很多的字词到现在都基本不用或者是早就已经改变了意义,再加上那些无意义的语气词,造成了《诗经》还是较难完全的理解。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诗经》的美。也许这种时代的古朴感更加的凸显了《诗经》的美感。

三、 唐诗

唐诗泛指唐代的诗歌作品。说到唐诗就不得不说到唐朝。唐朝是我过封建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这时候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处于世界最发达的水平。这些条件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外来文化业为唐朝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唐朝时期也较为开放,没有后来时期那么严格封闭甚至可以说禁锢人思想的制度。文人拥有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在唐朝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也将作诗放到一个进入仕途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整个社会更加的重视作诗这一才能的培养。当然在魏晋时期诗歌的发展也为唐朝诗歌的繁荣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唐朝之前,我国的诗歌以《诗经》、《楚辞》为最早的高峰,但四言诗和辞赋在唐以前却已经衰落和僵化,一种新的诗体——近体诗在六朝时逐渐酝酿并得到发展。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的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些和古体诗有着很严格的区分。

说道唐诗就不得不提到那些著名的诗人了。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都广为流传。这些作品反映的的题材非常广泛,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下面笔者列举两位最为著名的诗人。

李白则是唐代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被尊称为“诗仙”。他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月下独酌》等诗作都极力的显示了这一特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梦幻般的的仙境,也只有在仙境中才具有这般高耸入云的山川了。

杜甫则是唐代另一位最著名的诗人了,他和李白不同,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笔者想,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那犹如天人般的创作才华,也因为他那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它们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应该也有对于这种局面的无能无力的挫败感吧。

四、 宋词

宋词是中国文史上和唐诗并称为双绝的存在。宋词有很多的称谓,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都是它的别名。词,始于唐,兴于宋。它和唐诗一样有着严格的格式,讲究字数、句数、押韵等。

当唐诗经过唐朝的辉煌发展后,后来的时代已经无法再超越了。但是在北宋统一中国后,政治经济文化迅猛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宋词就应运发展了起来。宋词也分为很多的派别,最著名的是豪放派很婉约派。也许是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文化重心也在南移。在笔者看来,宋词相比唐诗多了一些江南的味道,个更加的委婉,含蓄,具有更多的细腻的美。

说道宋词就不得不说李清照,毕竟想李清照这中国古代文坛上有着极其大影响的女性很少见。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了。由于李清照是一位女子,在那个年代受到的限制本身就比男性要大的的,所以她的词多是闺怨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达了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在表达闺中寂寞的同时也含有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是柳永。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一个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却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柳永最具代表的作品应该是《雨霖铃》了“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句子把柳永那种羁旅情怀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出来。那种舍不得却不得走的情谊,那种前途寂寞迷茫的心情。刻画的入骨三分。

苏轼则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他的豪放词词风慷慨中又带有一点的悲凉。同时也有很大的旷达之感。他的词《定风波》就很好的表现了旷达这一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综述

中国古代的诗歌实在是太多太多,经典作品也是多如牛毛。笔者不在多加列举。笔者认为说的再多都不如自己真的去读一读。那些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精髓的确是要切身体会才知其珍贵,也才知其中意味。听人说的再多在无法真真的了解其中三味。也许我们有时并读不出什么深刻的感觉:有时觉得似乎懂了些什么,但却是词不达意或者是根本无法表达:有时甚至还觉得这种事情都写下来,流传千年有点不合理。但是当我们真的仔细的阅读,不仅仅只是看那首诗,而是结合当时的背景,作者个人情况,深入思考才知道诗人真真要表达的感情。也只有读了才知道它是真的能改变你的内涵和思想的。

所以,闲暇时间读本诗吧,甚至可以不求甚解,久了就知道他有多美妙。

参考文献:

1.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3.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华侨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4. 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

古代诗歌篇三:古代诗歌六大类型

古代诗歌六大类型

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精练,倍受人们喜爱。在中考中,它是语文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在此,作者总结了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类题材,供同学们参考。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古代诗歌)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相关热词搜索:诗歌 古代 中国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大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