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中年的散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22:28:24 影响了:

中年的散文篇一:关于故宫的散文

故宫神游

我挟着北方冰冽的寒风投入了你的怀抱,故宫,你以不动声色的静默注目着我的到来。记得五年前的那个冬天,我也曾匆匆地与你晤过一面,但一面太短,如何能尽聆你五百多年的沧桑。更何况,这五百多年中,多少沸腾热辣的血溅过,多少豪迈悲昂的歌唱过,多少无情烈焰的火烧过,更有多少屈辱难申的泪流过啊!

我与我的朋友这次路过你的身边,原也只在匆匆间,但我对他说:“到了北京,如果你不去故宫,会遗憾终身的。”于是,我们来了,带着对你的景仰,带着一种近乡情怯的忐忑,我们来了。

走过金水桥,站在你宽阔的胸膛上,北京灰蒙的天空显得有些郁黯。游人蜂涌的中轴道,原来是历代帝王龙足款行的特区,但现今你已放下了尊贵,被来自五洲四海的普通游客践踩着,撕磨着,蹂躏着,你不堪重负了,曾经光洁如镜的汉白玉,斑驳若土,曾经平滑似水的青砖地,风化成泥。无奈之下,文保部们只能给你换上了水泥地砖。可是这原来不是你的衣饰呀,我们远道而来,是想真切地感受你,欣赏你,赞慕你的一切。哪怕昔日的金碧已经黯淡,哪怕曾经的森严尽付笑谈,哪怕逝去的故事都已烟消云散,但我们相信,只要你立在这儿,立在这朗朗的乾坤下,就会以一种傲视天下的王者风范,无声地向世界宣示你的尊严。因为你已不仅仅是一座城,一座掩着重重神秘的紫禁城,你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勤劳的中国人民特有的才智。你怀中还藏有数以百万计的珍宝,那是历代能工巧匠呕心沥血,费尽无穷磨难创造的无价之宝。我们来此,不光是来看你,还要看那一条时光长河中泛起的鳞鳞波光。

我对朋友说,看来我们得避开众人,从不为人留意的边缘去体味你的过去。所以我们贴着你的侧翼前行,长廊寂静,灰败的砖瓦苍凉地坦露着岁月的无情。从这一侧望去,太和殿层层高耸的基座,犹如一朵洁白盛放的莲花,托起整个飞檐叠嶂的殿宇。大殿之外宽阔的广场,以不置一物的虚白直示那肃穆的庄严。我忽然有种强烈的触动,在这昭昭白日之下,游人喧杂,尘嚣浮动。倘若遇大雨倾盆的日子,一人置身于这样的一个环境,又会有些怎样的不同?眼前巍峨的大殿是人力所及的建筑奇观,但仰头间,大滴大滴的雨珠从深邃的高空砸落,打在脸上身上切肤地痛,又会时刻提醒你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变化:所有的辉煌都将由极盛走向凋残,所有的激烈必将无可挽回地迎来平静。历史有时很遥远,有时只在一念之间。想数百年前,是否也有人立在这大雨倾盆的广场中央,面对上苍放声疾呼,是否会想到今天的我来此凭吊,不为逝去的辉煌,只为人心共存的那份对自身创造力的赞美,对上苍无所违逆的喟叹?!

正这么想着,忽见阶前伫着一块不大的牌匾,上面写道:“此处渐近天廷地,静心可闻风雷声。”新时代的风雷已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奏响,百年来历史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大大的一步,此刻,我们站在千年交替的秒针上,听嘀嗒嘀嗒的钟声如从天而降的雨声,声声入耳,敲打着你我互通的心声。

我们又进了青铜器馆,这里展出的是三代之中灿烂的青铜文明。我感觉,在所有的艺术品中,青铜器最能代表中国人文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了,在繁复的线条下,最简约的概括变形,抽象地突出了古人心目中“协上下、承天休”的理想蕴含,大纳细入,揉粹出狞厉神秘、庄重古朴的原始之美,使人类精神与自然万物极佳地契合一体。禹铸九鼎,铸成的竟是国家权势的象征。故宫,原来你也是泱泱华夏的代表,青铜器馆展出的盘觚彝鼎之属因此就是你形象的外延吧?那精妙绝伦的构造,虽青锈斑斓却益显时光的风采,犹如你,虽蜷缩于北京四围的高楼大厦间,却永远不会因之失色。

古老的传说中,你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屋,而我们一日的游览只在你的一角掠过,故宫,你太博大了,究竟何时才能让我真正领略你的全部?今天的游人中,很多是高鼻金发的

洋人,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为了探寻东方的神秘,还是为了验证你远播的声名?朋友常常不知不觉地跟随在他们身后,说有一种异常的气氛让他感动。是一群有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却有着相同的兴趣使他惊异了吧。故宫,你巳经以更宽广的胸怀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暮色渐沉,红红的夕阳在你长长的城堞上投下最后一抹斜晖,又一天的将尽,我们又将惜别了,愿今后的岁月中,我能更深地体味到你的一切,永不磨灭。

故宫断想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终于走近你——故宫。

当脚踩在那灰色的嶙峋的地砖上时,我知道我脚底下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正在无声地奔涌。 高大的城墙,庄严的圣殿,厚重的城门??已然让我闻到了封建帝王时期的森严统治,争权夺位时的勾心斗角。

在太和殿,人们挤在一起争先恐后从那唯一的一个小门往里望去,因为那里是当年中国皇帝的宝座。

自己也在人流之中悠来晃去的时候,突然心里就有了悲哀感。这可是中国人的奴性所在?当那些个皇帝们活着的时候,人们对他们卑躬屈膝,而今,就在他们作古百年后,他们当年的一个宝座也让现世的人们如此急切地瞻仰。

再想想也许是自己偏激了。怎么说这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一部分吧,为何自己对众人前来观看天安门没有偏颇微词,却对欣赏古时皇帝的宝座有了感慨,大多是因为不喜欢那个封建帝制吧。

不只为何,故宫的上空有许多只可爱的燕子飞来飞去,许是它们在这些庄严的大殿做了窝?无意间却令这死气沉沉的故宫有了鲜活之气。

在眼睛随着燕子飞翔的当儿,目光就随之落到了大殿的屋檐上,落在了那侵淫了无数年风雨的砖瓦上,然后,就看到了砖石缝隙下生长着的小草,这些小草皆以一种寂寞的姿势生长,寥落地努力挺立在风雨阳光下的宫殿的屋脊上。

就这样有了些些的感叹,一株草的生命会有多长?如果这株株草儿真的就在这帝王的城府中经历了百转千回的流年,它是否目睹了旧时王侯的变迁?如果真的是这样,当年那些享尽荣华富贵梦想着长生不老的帝王们是否会在地下感慨自己的命数终究敌不过他们头上的一棵草。

世事沧桑大抵如此罢。

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巍峨冰冷的宫殿,终于来到了御花园,乍听到这个名字会以为眼前出现的一定是百花齐放争奇斗妍莺歌燕舞的一派美景,走进后才发现几乎满庭院全是嶙峋的松柏和为数不多的芍药花儿。

松树有长年不老延年益寿之喻,看得故宫中有如此多的松,晓得了世人对永生的渴望是千百年来就有的。

是不经意间看到的墙头一丛开得很静美的花儿让我停驻下脚步,恰巧盛开在灰色的瓦檐罅隙中,绿色的枝叶托起的是镶着宽宽白边有着紫色花蕊的花朵。想来这会是当年那倚靠在长廊下遥望皇帝身影却苦苦等不来而落泪的妃子的化身吗?不然,她怎会这般的凄美动人。

本身是对历史不大感兴趣的人,游人如织中只看见导游不停挥舞着的小旗和不断开合的嘴巴。所以一路走来,真的就没有记下哪个宫哪个殿的名称,只是因了感性的眼睛及心思,把

看到了的一些触动了心弦的东西记在了自己脑海中。

许是忘不掉了。这些厚重的历史,这些世事沧桑,这些瞬间的感动。

[散文]游故宫

我又梦见故宫,不知为什么,对这座无比宏伟的皇家宫殿有着如此深的感情,梦里游荡,无数次,总惦记着。

北京去了两次,故宫去了三次,和一个同样痴迷的人,早上八点进去,带张地图,开始旅程。故宫睡得正安宁,推开铜铃大门,一缕阳光掠过,万籁寂静,雕龙的台阶,红墙绿瓦的宫殿,那一刻,能感受的是一种无比的宏伟与尊贵,仿佛世界只剩下一个人和这座宫殿,这里是明清皇宫,历经沧桑,容颜不改,它不高大,但有气魄,那种气魄能让任何一个自信满满的建筑师低下高傲的头颅,能让任何一个参观者感受中华建筑的精髓和神韵,我们也是,为它折服,为它的历史,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宫的墙成暗红色,高高的围在殿宇四周,朋友抬头看着,一种压迫感尤然而至,难怪古人说:“一入宫门深似海”,这墙,望不到尽头的高大凝重,宫里宫外,多少爱恨,不得而知,多少故事随着岁月无痕随着墙中锈色,黯然老去。“幸好不是傍晚”朋友笑,“否则看着这血色,无法安眠。”想必傍晚,这座深宫必改往日安然祥和的模样,不知多少无法安宁的幽魂在此夜夜游荡,这里曾歌舞声频,这里曾历经浩劫。故宫的墙,为什么是红色,暗黑的红色,阴冷的红色,“那是皇帝的愿望,红墙如血,即使人的血洒在上面,一夜风干,不留半点痕迹,谁也不知道谁曾来,谁又去”朋友笑着,这墙,是有故事,不过是无法得知的故事。岁月尘封多年,该睡去的让它睡去,我们又何必追究?

一路走去,在一个庭院的角落,看到一把木质长型底座,遗落在门,中间有深深的折痕,细看,锈迹斑斑,想必曾是铡刀的底座,边缘红黑痕迹点点划过,依然触目惊心,朋友愣住,指着它,突然笑道:“拖到午门斩首的用具?”我笑,不知,言情片看多了,听着这话,可笑又可悲,沧海桑田,这刀座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而我们也不能体会那一刻的悲痛与恐惧,一切皆玩笑而已。

比起气势宏伟的正殿,朋友和我更喜欢旁侧的寝宫,悠闲的漫步于每个无人的小门巷落,隔着雕花的窗户静静观看布满风尘的遗物,有的是塑料的,玻璃的,若以今日的工艺,不值一钱,几百年前,却是稀世珍宝,琉璃,玛瑙,珍珠,宝石,玉佩,曾经的色泽丰润,却在岁月的闲置中黯然失色,寂寞几个世纪,容颜不在。难怪有人说,这些东西,饰物,特别是玉,得人养着,沾染了人的灵性灵气,才会越发晶莹剔透,而离开人,这些物品如死去般,了无生机,在故宫无数珍宝中这些寂静的角落渐渐被人遗弃遗忘,沾满厚重的尘埃,想必有那么一日,变得与俗物无异。

午间,太阳正辣,穿进一个不知名的庭院,和朋友找了个古木大红柱子背靠着睡去,四周很静,没有游人的脚步和喧哗,没有持续的音乐和导游的解说,一切的自然和谐,仿佛回到五百年前的景致。沉沉的睡去,梦里,纷繁如云,陈年旧事一一显现,脚步声至,惊醒,满目红墙,愣住,朋友早醒,拿手在我面前晃了晃,笑到:“怎么,梦见了皇帝?”摇头,杂乱,不记得梦见了什么,说不准确,也许前世的前世,我就住在这而,否则,为何连梦境都如此亲切?

最后见的是珍妃井,不知是真是假,事故太多,没人记得来龙去脉,依稀中有一张照片,里面的她笑得安详从容,天姿聪颖,却落了个凄凉下场,还好,有人记得,还好,有人纪念,历史长河多少人物,留段情缘,留个名,也算万幸,匆匆走过,不想太多,这里多少人多少事,就算有人羡慕,也未必幸福。

临近关门时刻,和朋友从神武门走出,再次看看红色的宫墙,一如往昔,落寞庄严,别了,故宫,我一次又一次的来去,却始终无法看透。

故宫 那一扇扇紧闭的门扉

有了颐和园的失望与失落,对故宫的游览也就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心想,反正来了,不看看也是不行的,再则同事陈君的嫂子在故宫工作,早早就送来了门票,盛情难却。

周一的早晨,故宫仍然游人如织,和颐和园不同的是,这里的游客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外国的游客。看看皇帝的生活,是多少中国老百姓的梦想,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帝王系列电视剧热播的一个原因吧。中国的老百姓太苦了,几千年的农耕生活,封闭的生活方式和严格繁复的礼仪,阻隔了帝王将相和老百姓之间的联系,皇帝成了高高在上的神,高高在上,只能仰视,不,仰视也是不能的。“帝王之怒,血流漂杵”遇见一个勤政开明的皇帝还罢了,可以过几年安生日子,遇见万历朱翊君那样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哭都没处哭。

故宫也称“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72万平方米,殿宇9999间半,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从侄子手里抢夺江山的燕王朱棣所建,动用民工30万,历时14年完工。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外廷,是皇帝朝政场所,建筑庄严宏伟,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后半部分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漫步那曾经紧闭的一扇扇门扉,浏览那些曾经传递于帝王嫔妃手中的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想象那些被历史的烟尘淹没的昔日辉煌,没有欣喜与激动。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文治武功的,殚精竭力的,荒淫无耻的皇帝已经随着历史的过眼云烟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那些曾经那么巍峨壮观,气势庄严的殿堂,现在成了普通老百姓驻足休闲的场所。

历史总会创造新的东西来遗忘岁月走过的痕迹,金戈铁马也罢,雷霆震怒也罢,风花雪月也罢,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之所以厚重,之所以让人不敢翻阅,那是因为历史总是沉重的,翻开历史,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历史的丑恶和惊人的相似。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其实大多在自己的红门里徘徊,那一扇扇厚重的大门,沉闷而笨重,阻隔了帝王和普通民众的目光,也阻隔了我们走出去的脚步。今天,那一扇扇曾经紧闭的大门打开了,风从外面的世界吹进来,张扬而流畅,我们通过风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嗅到了时代走过留下的新鲜空气,希望那一扇扇沉重的大门不再沉重,希望那一扇扇曾经紧闭的大门永不关合。

我们游览快结束的时候,陈君的嫂子送来了有关故宫历史的一些映象资料:CCTV拍摄的《故宫》专题片一部12集,故宫珍宝,风光,人物明信片6套。从右侧的长廊里漫步向外走,游人稀少,一个外国的青年正蹲在地上拍摄长廊的全貌,神情专著而明快,红色的柱子映照着他雪白的皮肤,檫肩而过的刹那我们相视一笑,同时听见了照相机快门摁下的那一声脆响。

从午门那有点阴暗的大门走出,跃入眼帘的是高大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我心目中的祖国的象征,依稀听见了那个巨人浓重的乡音,那个让中国人为之自豪,让全世界为之震撼的声音,悠远的传来!

远处是高高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猎猎飘动的五星红旗!

更远处,是祖国!

中年的散文篇二:兰璞散文《哭小弟》学习内容

写作背景

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十年浩劫以后,科教兴国的呼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

可是,八十年代初,一批批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过早夭亡的消息却时有所闻。于是,“人到中年”、“关心中年知识分子”的话题开始引人注目。追溯中年知识分子过早天亡的根源,原因有诸多方面:“十年浩劫”的摧残与折磨、超负荷的工作重担、艰苦的生活条件、“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无暇顾及,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场面。

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作家宗璞在小弟去世后,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同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强忍痛悲,写下了这篇浸透泪水的悼念散文。 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至第四节,作者痛惜正当盛年的小弟已经去世。

第二部分为第五节至第十四节,回忆小弟的童年、工作、治病、在京疗养以及他的经历与全家的盼望。

第三部分为第十五节至第二十一节,写小弟之死所引起的悲痛,父亲的挽联,小弟的奋不顾身及为人。

第四部分为第二十二节至末尾,作者从小弟之死,想起了类似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从而“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并希望这类事越来越少。

内容述评

一、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

八十年代初,在社会上,在单位里,中年知识分子承上启下,挑着大梁。然而,在极左思潮的惯性影响下,相当一批中年知识分子政治上不被信任,生活上困难重重,工作中则是超负荷运转。有志献身事业的中年知识分子又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爱护自己,以致中年知识分子问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人民群众所议论的中心之一。

文章透过小弟的早夭,沉痛地揭示出其中的原因。对他们,作者哀痛至极:“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文章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二、成功地刻画出以小弟为代表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小弟冯钟越,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足迹遍布东北、成都、陕西等地;任航空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三机部科技委员会委员、623所党委委员,曾提出多种飞机型号研究。

(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中年的散文)小弟每逢大型试验,都事先检查到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胶布。他还多才多艺。 小弟胃痛得大汗淋漓,只是挺一会儿;手术后休养期间,还在看科研论文,做翻译。 小弟不只是生活艰苦,过于劳累,还要担惊受怕;心里还塞满想不通的事……

文章从小弟的经历、工作、生病以及内心世界等几个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三、倾诉对小弟的怀念追思

小弟去世,作者心痛如绞。年仅相差三岁的姐弟俩情同手足,小弟却先撒手人间,怎不使姐姐悲痛不已?在对小弟形象的描述中,无处不浸透着作者的深深的痛悼。 文章中抄录父亲写的挽联,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既进一步刻划了小弟的形象,又表达了老人的哀伤之情。

艺术特色

一、以“哭”字为中心点的放射性结构

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哭”字,使“哭”字成为行文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出发,写回忆、写惜别、写追念、写沉思。

文章连续出现“小弟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他去了”、“永远地离去了”等语句,以此作为段落的过渡、层次的转换,又紧紧扣住一个“哭”字。于是,文章产生了一哭三叹,痛惜之至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这种结构避免了写法的单调刻板,既严谨又富于变化。放射性的结构方法又避免了单线式的顺叙结构容易产生的一览无余的不足。

文章末尾一句“小弟,我不哭!”使全文沉痛的情绪为之一转,使读者在突兀中产生遐想。因为类似小弟这样的事例何止二个、三个同时,小弟也不会喜欢姐姐老是流泪。因此,这个“不哭”正是全文中心“哭”的延伸。

二、记事、抒情、议论溶为一体

文章是“哭小弟”的,但正是在“哭”的过程中,描叙出了小弟的形象,同时,又生发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这样一个话题。一般来说,抒情容易写空,记事容易过实,议论容易抽象。本文能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发挥了三者的长处,避免了三者的短处,这真是相得益彰。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这儿,记事、抒情、议论的融合已经到了难以分辨的地步。

三、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成功地塑造小弟形象

一篇文章能感人至深往往离不开细节。小弟动了手术;卧床不起,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资料;小时候在昆明时冬天里不怕生冻疮,用冷水洗脸;取出的肿瘤有一个半成人拳头大……读到这些细节,会使人久久难忘。

文章还用一封信,讲述了小弟带病工作的感人情景。父亲写的挽联、周围人的议论和评价,都从一个个侧面烘托出小弟“是好党员,是好干部”、“丹心一片向将来”的崇高品质。

一篇悼念性的散文,能从中提出一个尖锐而迫切的社会问题,同时又能成功地塑造好人物形象,这是多么的不易。

中年的散文篇三: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 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 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浙江绍兴人。1903年赴南京求学,1906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执留北平,出任伪职,被指责为汉奸文人。抗战后被捕。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1927年提出“闭门读书论”批判左翼文学的“投机趋时”;1937年后,沦为汉奸)

2、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及其“闲话体”风格言志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北京

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周作人的现代散文理论独树一帜,而且他散文创作也和他的理论相呼应。周作人的言志散文理论和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理论: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艺术散文创作,将叙事、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散文不但应是记叙的,而又是艺术性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这是周作人发表于1921年的《美文》中重点强调的观点。这给现代散文文体和标准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自此,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浩浩荡荡的“言志派”这一散文流派。(1920年之前,文坛上多流行议论性散文。)

(2)“闲话体”艺术散文的风格。以生活见闻和日常生活体验为载体,抒发情绪,寻觅交流者,从而形成了周作人的独特风格。

①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②“冲淡平和”的抒情特色。

周作人的人生观之一就是顺从自然,天人合一。他说过:“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都可以算是例外,无妨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子。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里去,反正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二十年来我不曾看电影。”

他的散文作品混杂着寂寞的痛苦和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这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如:《乌篷船》,作者似是在漫不经心地指点朋友如何游览他的故乡,实际要表达的是自我的处世态度:闲适和隐逸,一种消闲的人生观。周作人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淡淡的惆怅或落寞,这一方面是一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心态,另一方面是思想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涩。

③文词的涩与简单。周作人认为文词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一,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在他的散文中,随外可见这种文白杂揉,简单又自然的文词。文章以文言入文,似“涩”,但读起来,并没有艰涩、生硬之感。全文才100多字,几乎是一句就产生一个转折,简洁通达的文词,却形成一种古雅、“低徊趣味”的审美效果。

四、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彻底地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和冰心一样,朱自清也擅长从古典语词中吸收营养,但是他驾驭白话的能力更为高超。他的《荷塘月色》、《背影》和《给亡妇》等名篇已经与中国古典散文名篇并驾齐驱。他的散文语言和文体之完美,在现当代作家中罕有人比肩。

1、朱自清散文突出的美学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擅长写景和抒情的“工笔美文”。其抒情散文的特点:“文中有画,画中有情”。

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等,都体现出他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和对声音色彩的敏感,以千姿百态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和通感等手法,营造出至情至美的意境。但是这类散文有些地方过于雕琢,给人一种厌烦感。

(2)从人格到文风都继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从而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例如《背影》以平实的口吻和朴素的文字写出家道的不幸,父亲那矮而胖的“背影”在朱自清压抑的情感中体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给亡妇》叙述日常生活琐事,但是生死离别的悲恸却醒目地留在字里行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到卖唱游女和自我道德质疑的时候,那种微微的痛楚,也使桨声灯影变得虚幻起来;《荷塘月色》中,那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感直达人的心灵深处。这种情感收放有度的散文美学保持了情与景的统一,是别人难以模仿的。因此,朱自清的散文美学也是独树一帜的。

2、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

(1)感情真挚醇朴。

(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

(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

(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教学小结:

周作人与朱自清来两人同时提倡艺术性的“美文”与议论性的说理性散文;他们二人在性格、禀趣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一方面积极关注时事与国计民生;另一方面有深受传统文人的之志趣与艺术的影响,因而其创作呈现出两面性。

第二节:《野草》(2课时)

教学重点:《野草》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简介: 《野草》(散文诗集,独语体散文)

1、关于“独语体散文” 就是“自言自语”式散文,不需要听众和读者,甚至直接排斥读者或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紧张关系。只有这样,独语的内容才能直接逼视自我和灵魂,才能捕捉到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和哲学思考。因此,当1919年鲁迅发表一组类似于《野草》的7篇散文时,就是直接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

独语体散文的问题价值:1、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强烈的内省精神。 2、借鉴了来自异域的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2、关于《野草》该作品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共23篇,1927年劫机出版,最初发表于《语丝》。这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新青年》的解体、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北洋军阀的的腐败、兄弟的失和——时代苦闷与个人苦闷的结晶。)

《野草》在思想上已抒写个人内心的苦闷、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正视现实之作。他认为当时的社会为一个“黑色的大染缸”,惟“黑暗与虚无”是“实有”,作者在这的环境之中探索着人生之路。作品正是反映了鲁迅的这种战斗、探索、彷徨、苦闷的内心感受。

二、作品的内容与特色:

1、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①寄托自己的苦闷、求索和进取情怀的作品。

(这类作品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的情绪,但着重表现的下在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和牺牲精神。)

《秋夜》、《雪》、《过客》、《这样的战士》是诗人自我的精神写照,反映了鲁迅清醒执着,在苦闷当中确又永不停息的战斗的坚韧意志。

“枣树”任性的战斗精神;(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奇怪而冷的天空);“朔方的雪”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战斗;

“过客”不只前方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依然不停地跋涉,坚定地向前走去;“这样的战士”:一个孤独而坚强的人,“但他举起了投枪”(反复)勇猛战斗永不歇息。

《影的告别》中“影子”面临着黑暗与光明的两重威胁。“彷徨于无地,彷徨于明于暗之间” 《颓败线的颤动》所表现的是爱人者的悲剧。“老母亲”鲁迅的写照;

《死火》自己一心救国的热情到冷冽的社会面前成了“死火”。

②对社会丑恶世态和病态心理的揭露与鞭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复仇》、《立论》等对国民的愚昧、麻木、圆滑、势利、无聊、中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③对封建专制势力、反动军阀的批判。《淡淡的血痕》《一觉》《失掉的好地狱》对军阀的残暴、军阀混战的危害、政客的争权夺利讽刺与控诉。

2、艺术特色

①熔散文的形散神聚合诗歌的诗情画意与一炉,形成独创性的体裁特色。

②艺术上多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自然景物中的天空、小青虫、枣树、江南的雪;人物中,过客、战士、全身赤裸而颤动的老女人;

③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三、品读《题辞》(过程略)

小结: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最早创造者。《野草》以深邃的思想哲理和成熟优美的语言艺术发射异彩,是中国散文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练习布置:

1、 评周作人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2、 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3、分析《野草》中的“过客”与“这样的战士”的形象。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中年 梁实秋的散文中年 中年感悟生活散文随笔 梁实秋散文中年朗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