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80年代散文

发布时间:2024-04-23 13:32:48 影响了:

80年代散文篇一:第九章 80年代散文

第九章 80年代散文

一、80年代散文述评

1、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

8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有清冷之势,无喧哗之音。但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的散文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不乏少数。如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其中女性散文以特有的性别标示,展示出独特的景观。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

2、巴金的《随想录》

可以算作80年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巴金从1978年12月起至1986年9月巴金写成的150篇,42万字的作品。单篇作品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作家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这些散文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是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与人生作出的深刻检视与理性反思。

《随想录》突出的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把《随想录》作为“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是“文革的博物馆”,从生活思想的深层次探究了“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反封建成为《随想录》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想录》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家奉行“讲真话”、“挖掘自己的灵魂”,作品成为作家高尚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良知良心的体现。作家的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为参照,将个人的自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使作品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和文化史的价值。

《随想录》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使《随想录》在现代散文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作品。

对《随想录》也有学者提出置疑:李欧梵先生认为巴金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作家,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但《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不够。

二、80年代报告文学述评

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报告文学也呈现出走向开放的总体特征。同时,报告文学这种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

特征也适应了现实社会生活对它的需求。

在1984年前的报告文学,主要集中于人物再现,主题倾向于主旋律的鲜明意识,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中年颂》等。1985年后,报告文学向“问题报告文学”发展,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和意义。报告文学出现了作家职业化倾向。

徐迟的报告文学具有题材科技化的特点;理由的报告文学具有小说化的特点;陈祖芬的报告文学主要具有深刻性和信息总集的特点。

第十章80年代散文

第一节8O年代散文概述

比之于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轰动”,80年代的散文园地显得有些清淡平静。基于这种冷落现象,有论者认为散文“以广泛的萧条来慢待这个对文学充满厚爱”的新时期,“当代中国散文,从中兴走向没落’”。其实就散文创作本身而言,1977年至整个80年代,散文以自己独有的节律与色彩,推进着发展的历程。1989年4月,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颁奖。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等获荣誉奖,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24部散文集获优秀奖。80年代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相承共生,耕耘于散文苑圃。 冰心、巴金、孙犁、刘白羽、秦牧、韦君宜、杨绛、郭风、柯灵、黄裳、何为、袁鹰、碧野等老一辈作家,引人注目。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认为“老年人宜于写散文”的孙犁,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专集,散文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中青年作家成为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力。宗璞、姜德明、韩少华、那家伦、刘成章、谢大光等中年或近于中年的散文作家,在承继与超越中,实现着散文审美的调整。贾平凹、赵丽宏、王英琦等一批5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作家,创作活跃,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80年代散文“新星”。贾平凹的散文擅长表达古典情致与乡土情绪,具哲理而有情趣,深得美文的品质。赵丽宏的创作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林中小溪,意境幽远,有一种诗意之美。女作家的散文创作在80年代显示出强劲的集团优势。张洁、陈慧瑛、马瑞芳、斯妤、梅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惠等灿若星空,以其不凡的创作实力绘就女性散文亮丽的风景。女性散文,以其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观察与对生命本体独特的感悟,展示了一方姿态万千的女性世界。诗人邵燕祥时期致力于杂文创作,以思想深刻、尖锐为人称道。

80年代的散文有自身的特色与价值。这种特色与价值,首先表现为在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体精神。正如散文评论家林非所说:“一个散文创作的新时期已经来到了,它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追求着尽量地达到‘真’”。真实与真诚是散文文体的基本精神与品格。当代前十七年,延及“文革”十年,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虚假矫情成为散文创作中的流弊。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也促使散文作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拥有更多精神自主的散文作家,开始根据自己的亲历和深思,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人事物景。新时期发韧时的哀祭

反思类散文,追忆流年岁月,悼念患难故人,反思荒诞历史,作品多情真意切,读来启思动人。

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还显现于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上。在现当代散文发展史上,曾有若干时期政治话语直接而大量地进入了散文创作。散文作为一种审美存在被忽视或弱化了,它所表现的艺术空间被缩小了。进入80年代,散文作家开始注意按照散文本体的规律,进行审美性的创作,作品的视域得到了拓展。散文作者既关注重要的人物事件,又更多地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既观照外在的生活,又“向内转”,大量地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优秀的散文善于将自我与外在沟通,将琐事与时代串联,发挥散文审美的优势。杨绛的《干校六记》,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作品从文化与人性的层面,展示了在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乎和之中藏有冷峻的理性批判,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80年代散文作家文体意识的自觉,不仅表现为他们对既存的文体规范的尊重,而且还表现为对文体新质的探索。这一时期

80年代散文

的散文,已打破“形散神不散”的旧有范式,随物赋形,摇曳生姿。至8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文体变革潮起。刘烨园、赵玫等主张散文“文体革命”,将主体潜意识与现代哲思引进散文本体。

第二节 巴金和他的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的晚年之作。从1978年12月起,巴金开始了“随想录”的系列写作,至1986年9月完成,共150篇,合42万字。单篇作品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其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五集以《随想录》作为总题。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两卷本的《随想录》合集。《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难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与人生作出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随想录》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成为新时期,乃至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有论者认为《随想录》在巴金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巨著”,是巴金“以散文形式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竖起的又一座丰碑”。

《随想录》深刻的思想内容,突出地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巴金将写作《随想录》作为“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探索集·后记》)巴金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巴金的“遗嘱”将历史的伪饰揭去,把“文革”的荼毒无情予以剖析。他希冀人们不要将“浩劫”看作“遥远的梦”而加以忘却:“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据于自己的亲历亲验,择取真实而典型的材料,对“文革”中奇怪而丑恶的现象进行批判。《“腹地”》一篇将“新文字狱”的制造例说给读者,具体地揭露了专制 主义对人性人格的践踏。《小狗包弟》更见历史的悲愤,抨击十年动乱对生命体的破坏,力透纸背。揭露“文革”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巴金另辟蹊

径,以侧攻正。作者并没有直接致力于人际间干戈相交的纪实,而是着重状写通得人性的小狗“包弟”。在那特殊的年代,狗为人悲,人复为狗愁;狗非人,却通人性,人非狗,而竟有不如狗者。这样出新求异的题材与主题开掘,将“文革”期间人性良知泯灭的惨剧暴露无遗。作品具有超越同类题材一般作品的批判力度。《随想录》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并不只停留在暴露伤痕的浅层面上。作品的主题有一种启蒙的倾向。作者从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发生的根因。在巴金看来,封建主义余毒是导致“文革”劫难与社会弊端的一个根源。因此巴金认为我们“还是要大反封建主义”(《无题集·衙内》)。反封建是《随想录》的一个基本主题。

《随想录》最撼人心魄的,还在于作者那种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与自省精神。巴金的创作奉行“讲真话”的原则。“讲真话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以及社会的众生相,另一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烛照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巴金更强调“讲真话”要“从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做起”。“我写作,也就是在挖掘,挖掘自己的灵魂。”在《随想录》中,作者不仅是“述他者”,从旁给人指说“文革”的劫难,诉说自己的遭遇;同时,作家主体自身也成为“暴露”的对象,无情地真诚地将自己的灵魂作无掩饰的展示与剖析。作品的这种“自我暴露”,表明了巴金作为一个正直作家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良心。这是造就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素质。巴金将自己在“文革”中所特有的隐秘心态全盘端出,进行自我审判。这种深刻的自审与审丑,在当代文坛,无人过于巴金。巴金是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类群中的一个“活体”。巴金的彻底自审,实际也是在审视民族的灵魂,解剖时代、社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巴金的“忏悔”与宗教意义层面上的“忏悔”完全不同。他的“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作为参照,将个人的内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因而,巴金的自审自省拥有更为深刻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意义。以此论之,《随想录》是一部摄照“文革”时代知识分子心灵轨迹的史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史的价值。巴金的自我忏悔,其思想渊源远及卢梭。作者早年旅居法国,曾在卢梭铜像前心仪膜拜。巴金的责己解剖,又与鲁迅相通。

《随想录》具有文体价值,崇尚真实。优秀的散文是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格化合的产物。《随想录》找回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巴金称《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所说的真话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在《随想录》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有一颗真诚的文心在跃动。《随想录》不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的装腔作势之作。作者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真话。其间有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性灵。《随想录》作为现当代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而进人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作者开始告别一个自我粉饰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反思省察的时代。王西彦认为:“真诚”在巴金“五本《随想录》里是最突出的。他是拿心与读者交换心。”正是这种以心换心式的真诚,为80年代散

文创作提供了某种可贵的借鉴的范式。

散文创作的题材原是“海阔天空”的。但有一个时期题材趋于革命化、政治化。叙写个人生活,儿女情长成为散文创作的“禁区”。《随想录》题材泛化,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对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在题材开拓方面,充分展示散文文体的优势。于1979年2月首发于香港《大公报》的《怀念萧珊》,它所具有的文体价值在于,在新时期较早地将个人生活引入了散文创作天地,写自我故事,抒自我情愫,由此而被散文家再次认同。《怀念萧珊》在质朴凄婉的叙写中,涌动着作者湍急的情感之流。在这篇记写夫妻生活故事与情爱的作品中,既再现伉俪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情景,又直抒悼念、自责自悔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此外《随想录》的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具有转型意义。当代散文创作中,曾有将散文当作诗写的主张。作为这种主张的实践,散文表达景观过多地“人造化”。许多“诗意”散文是被“做”出来的。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他的《随想录》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杂体相生,天然自成,不拘一格,全

然不是做作之物,较好地展现散文随意生姿的审美风范。《随想录》是巴金精神存在的自然流露。

第三节 80年代报告文学

80年代是报告文学最为“轰动”的时期。感应着变革时代潮涌的社会生活,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优势,赢得了文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报告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之一。。

走向开放,是80 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总体特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开放,为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报告文学作家内在的诸种观念也发生着新变。作家的思维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系统性、立体性与可逆性。正是由于社会背景与创作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80年代的报告文学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态势。这种全面开放主要体现在题材主旨、表现视角与结构设计三个方面。题材开放是全方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以此先导,形成了知识分子

题材的报告文学热。进入80年代,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报告文学作家广角地摄取社会生活,既叙写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各式人物,也能披露现实生活中各种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既注重国内题材的报告,也能放眼世界,以域外人事为其题材。王蒙《访苏心潮》、刘亚洲《恶魔导演的战争》等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取材,又把视线投向茫茫史海,在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中,捕捉具有报告价值的史料进行创作。这一类作品影响较大的有写北洋海战的《海葬》(钱钢)、写长征途中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悲壮故事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董汉河)(以及《南京大屠杀》(徐志耕)、《志愿军战俘纪事》(大鹰)、《文坛悲歌》(李辉)等。

伴随着题材的开放,报告文学的表现视角也发生了新变。从80年代中期开

80年代散文篇二:第十三章80年代以来散文和报告文学

第十三章 80年代以来散文和报告文学

第一节概述

广义的散文以艺术散文为主体,同时包括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异质文体。 散文异质文体的分立是新时期散文的重要现象。艺术散文创作出现持续繁荣期,文体观念的突破和艺术风格多样化均达到现代散文史上较高的水平。报告文学作为广义散文的一个分支,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崛起为一个成就卓异的文体,同中短篇小说并驾齐驱,处于新时期文学的领先地位,充分显示了这一散文分支的文体优势。此外,杂文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起来,呈现复兴的势头。进入90年代以来,随笔在文化转型期发挥了轻盈、敏感、灵活及贴近日常生活的特点,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拥有广大读者群的文体。

一 新时期艺术散文的开拓

新时期艺术散文的开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真实”和“真诚”出发,在稳步发展中取得多种主题的多向开拓。新时期散文不仅彻底否定“文革”期间的“瞒”和“骗”,而且摈弃了曾存在于“十七年”散文中的过分的夸饰。“真实”和“真诚”成为新时期散文的重要特征,并成为走上新的发展阶段的出发点。散文不像其他文体可能造成轰动效应,它在新时期呈现为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这种发展是全方位的开拓,既有散文内涵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开拓,又有散文艺术的开放式的多向开拓。

2、“文体意识”觉醒,构建多维多元的艺术格局。新时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同步发展。创作和理论共同探索的中心命题是散文的本体特征,从对长期以来流行的散文观念(如“形散神不散”)的清理入手,认识艺术散文的本质特征是“真”,它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文体。兴之所至,自由自在的抒写是它的艺术形态。 作为美文,它应当是千姿百态、不拘一格的既有巴金“说真话”的《随想录》,冰心的心灵解放的“冥想散文”,孙犁推重的“本色”的美文,也有汪曾祺、贾平凹的乡土风情散文,还有余秋雨的“学者散文”,其艺术思维的不同特质,艺术表现的不同风格,千姿百态蔚为大观。散文艺术不仅在古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继承借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在与其他文体的交流中,广泛吸纳了新的艺术因素和新的艺术方法。新时期散文的开拓性发展,证实了一条规律:文体意识越是显豁,散文创作的路子便越发开阔。

3、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具有梯队特点的创作群体。散文创作队伍之所以不断壮大,一是由于社会转型期的文艺需求,二是由于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的剧增,为散文创作提供了园地,吸引和培育了散文创作队伍。冰心、巴金、杨绛、孙犁、汪曾祺、萧乾、秦牧、刘白羽、吴伯箫等老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焕发了青春;袁鹰、林非、张洁、王蒙、宗璞、余秋雨、刘心武、徐开垒、艾煊、吴泰昌等中年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不断进行新开拓;一批青年作家如贾平凹、周涛、张承志、史铁生、王英琦、薛尔康、舒婷、赵丽宏、忆明珠、叶梦、唐敏、曹明华、刘烨园、斯妤等已成为散文创作的生力军。

二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成就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是成就突出的一种文体,它在新时期的突出成就主要有三方面:

1、题材和主题不断开拓和深化。报告文学在新时期崛起的主要标志是一批作品突破题材禁区,一开始主要是在知识分子题材中实现了突破,其后这种突破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在题材突破的潮头之后,报告文学向更广更深的题材领域开掘。题材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以及矛盾揭示的尖锐程度,在以往的报告文学中都是少见的。

2、文体的探索创新和文体理论的研讨不断取得新成果,形成多样化的艺术格局。十年浩劫期间,报告文学遭受扼杀,林彪、“四人帮”荒谬地提出不准为活人树碑立传,从而影响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更有甚者,则直接把报告文学作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以颠倒是非、任意编造的货色假充报告文学。关于“风庆轮”报告文学的炮制就是一例。虽然这一时期有个别较好的报告文学(如《小车不倒只管推——记共产党员杨水才》、《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问世,但从整体而言,报告文学遭到了窒息。只有在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报

告文学才有可能实现文体的解放。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的前提是把报告文学作为独立的、又是独特的文学品种来对待,既充分评价其“蔚为大观”的独立成就,又确认其文体的独立价值,联系中外报告文学的发展,深入研究其文体特征。报告文学研究在形成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创作实践的探索。从纵的角度看,报告文学作家注意继承报告文学发展中的经验,尤其是“五四”报告文学和建国以来报告文学的成功经验,包括作家本人以往创作积累的经验。从横的方面看,注重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方法,从小说、散文、诗歌、政论、电影等文体中汲取艺术营养。新时期报告文学艺术不断出新,个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80年代中期的“社会问题式报告文学”的文体探索冲破了报告文学“一人一事”的传统范式。新时期报告文学从思想到艺术,从风格到文体,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创作队伍空前壮大。在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壮大了报告文学的专业作家队伍,而且还吸引了大批诗人、小说家、新闻工作者等各方面的创作人才投入到报告文学创作中来。由于创作主体的文化背景、心理构成、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迥异,因而其艺术风格和文体探索异常丰富多彩。

三、杂文的成就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进行彻底清算,为杂文的文体解放廓清了道路。杂文是从内涵到形式都很开放的文体,思想的种种禁忌和文体的固定模式最能束缚和压抑杂文的思想冲击力和文体的创造性。可以说,新时期为杂文创作提供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杂文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正常发展,杂文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也为推动改革开放发挥着文体的优势。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开设杂文专栏,专门刊载杂文及其评论的报刊也创办起来,为杂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于是,在杂文阵地上集结了优秀的作者队伍:一部分是专业作家,夏衍、徐懋庸、廖沫沙、邵燕祥、蓝翎等;另一部分是林放、余心言、李欣等新闻工作者和领导干部。

四、90年代随笔的兴起原因及特征

随笔是杂记见闻、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短小、开放、率真是它的文体特征。随笔介于艺术散文和杂文之间,又兼有两者之长,感悟和理性对接,成为感时议事,闲话家常事、平常心,探索事理,体悟人生的文化载体。它适于表现变革时代心绪的波澜、思想的锋芒和人文精神的光耀。9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体来满足精神需求,于是,随笔在中国90年代历史条件下得以发展。具体说来,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十年来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历史的反思和观念的嬗变为随笔创作准备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笔这种鲜明地反映个性意识的形式只有在这样宽松和开放的氛围中方能发挥体裁优势。可以说,90年代随笔的兴起正是十年来思想解放、观念嬗变所获得的精神成果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骤变化中,繁复的信息使人应接不暇,多元的发展让人眼花缭乱,人们面临判断和选择的困惑。与此同时,与经济转型相伴而来的文化转型,很容易造成心理和精神的失衡。正是因为随笔及时反映精神现实,富有文化底蕴,又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贴近生活、贴近心灵,所以当人们面临调整判断、多向选择的精神需要时,便很自然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随笔。还有,90年代中国文化市场的一个特征是晚报、扩大版、周末版、随笔专栏的大量出现,也刺激了随笔创作。“随笔热”遂成为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

这一时期的随笔创作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面向多层文化的大众性。长期以来,随笔被作为文人和学者写作和阅读的文体。在90年代初,随笔终于走出书斋,通过一大批报刊的传播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群体,其影响越来越广泛。二是面向客观世界的开放性。90年代初的随笔改变了长时间以来随笔创作数量不多、内容单一、枯燥说教的贫弱状况,拓展了随笔的创作空间,创造性地发挥了文体功能。正是由于随笔创作的实绩和文体研究的深入,才使随笔在散文领域中获得了独立地位。

第二节 “理性反思散文”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散文作家由“文革”灾难刚结束的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激情

转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进行命运的深入反思和灵魂的自我审视。已不再仅仅是受伤心灵的自我抚慰,而是披肝沥胆的真诚剖析(包括自我剖析)和探问究竟的理性思考。巴金、孙犁等历经波折的老作家成为“理性反思散文”的创作主体。

一、 巴金的《随想录》

1978年底至1986年9月,完成40万字的“随想录”的写作,以发表时间顺序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齐,总称为《随想录》,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随想录》是一部包括150篇文章的煌煌巨作,作者自称为“我这一生的收支总帐”,是“我这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是“心里的话”,“自己相信的话”,“自己思考过的话。内容包括对文革的反思,对友人的怀念,对时弊的抨击,关于文艺、教育的见解,还有访问巴黎和日本的见闻、印象等。

1、 文体分类:

一类重议论,如《“文革”博物馆》、《说真话》、《长官意志》、《一颗核桃的喜剧》等,这类文章根据作者的经历,痛陈“文革”给中华民族,尤其是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而探究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途径。作者强调“今天我们还必须大反封建”,并强烈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惟有不忘‘过去’,才能做‘未来’的主人”。

一类重抒情,如《怀念萧珊》、《再忆萧珊》、《怀念胡风》、《怀念老舍同志》等,虽然篇数并不多,但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名篇——《怀念萧珊》是一篇怀念亡妻的至情悼文。

萧珊身患绝症,在“文革”中仍难逃厄运,身心备受摧残,终致含悲辞世。本文在萧珊逝世六周年动笔,断续半年之久才写成。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写萧珊在“文革”中因受作者牵连而招致身体摧残和精神屈辱。第二部分写萧珊在病危中仍在牵挂、关心着他人。第三部分怀着难以抑止的悲痛诉说萧珊病情不断恶化终至辞世的悲剧。第四部分总写对“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萧珊的深挚怀念,并且坚定地表示:“我决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全文自始至终写对亡妻的怀念,由成长道路、人生磨难、感人的品格和惊人的毅力等诸多方面着笔,抒写萧珊其人其事;其深层结构中涌动着作者爱与恨、血与火的强烈感情,正气凛然,深情怀念萧珊的正直、温婉、克己,同时对“文革”这场浩劫进行了无情控诉。这一篇血和泪凝成的怀念,是对亡妻的祭悼,也是对浩劫吞噬的所有美好生命的祭悼。

3、思想艺术价值《随想录》是巴金作为自己“一生收入总帐”和反思浩劫的“‘文革’博物馆”写出的高品位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十年中最有文献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著作”。

首先,《随想录》思想艺术的本质特色是本真和至诚,“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谈《序跋集》时说过的一番话同样适用于《随想录》:“《序跋集》是我的真实历史。它又是我心里的话。不隐瞒,不掩饰,不化妆,不赖帐,把心赤裸裸地掏了出来。不怕幼稚,不怕矛盾,也不怕自己反对自己。事实不断改变,思想也跟着变化,当时怎么想怎么说,就让它们照原样留在纸上。”这不仅是作者的艺术宣言,而且也是贯穿《随想录》的美学原则。

其次,《随想录》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命运“随想”和历史反思,昭示着彻悟人生之后的公民意识、自我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觉醒。巴金在揭露“文革”时说过:“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就没有责任!难道别的许多人就没有责任!”《随想录》通篇闪耀着作者的人格精神,不仅是他个人的一本真诚的“忏悔录”,也是一部民族的“反思录”。

其三,巴金曾谈到写作的“秘诀”:“几十年来我所追求的也就是:更明白、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探索和一般文学家的探索不同,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的问题”,“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大巧若拙的思想内蕴到“无技巧”的艺术境界,不留雕琢痕迹,不落现成套路,作者对于散文文体的运用,已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化境”。

二、孙犁散文

他在新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耕堂杂录》、《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孙犁散文中的“旧闻”、“琐谈”、“漫忆”、“短简”等忆旧实录体篇章,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忆旧”与“实录”

这些忆旧的文字或故乡往事,或亲友至情,或战争回忆,或“文革”反思,都有实录的特点。“我写回忆,是写亲身的经历,亲身的感受。有时信笔直书,真情流放,我会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朋友师生。”在忆旧中的孙犁特别强调要写出真实的感情。所谓感情真实,就是如实地写出作者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他不仅把“真实感情”视为散文艺术的生命,而且对束缚“真实感情”的桎梏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主张“信笔直书”。作者执笔,不只考虑当前,而且考虑今后,不只考虑自己,而且考虑周围,困惑重重,叫他写出真实情感是很困难的。只有忘掉这些顾虑的人,才能写出真诚的散文。孙犁把散文的真诚视为一种境界:“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它不容有迷雾和沙尘的干扰。”孙犁散文艺术创造的显著特点就是写真求美,写“真情”,写“真象”,并把美作为散文的灵魂。虽然写的大都是平凡的甚至是平淡的生活和心灵微澜,但由于作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卓越的文化修养,所以经由他细致地体悟和宁静地审视,散文便具有生活的质感和历史的厚度。在“自然”和“本色”的写真的文笔之中蕴含着真的情愫,同时也蕴蓄着哲人的睿智和艺术家的幽默。

2、深厚的文化底蕴

孙犁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是长期革命生涯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所形成的革命的人生观和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崇。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孙犁身上儒释道和民间文化的传统兼而有之,而且化为他所有的颇具个性的艺术精神,使得他的散文平实而奇崛,执著而明达,厚重而富有逸趣。

3、文体的自觉

孙犁是一位在文体上具有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曾非常明确地谈到文体选择与年龄阶段的关系:“人的一生中,青年时容易写出好的诗;壮年人的小说,其中多佳作;老年人宜于写散文,杂文,这不只是量力而行,亦卫生延命之道也。”可见,步入晚年的孙犁在新时期转向散文创作,并非偶然。人生的磨砺,使澎湃的诗情渐渐转为冷静的沉思;晚年的岑寂,使繁复的世象和纷杂的感受渐渐凝聚为人生哲理和文化反思。正如孙犁所言:“我现在经常写一些散文、杂文。我认为这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不需要过多情感,靠理智就可以写成。青年人爱好文学,老年人爱好哲学。”

4、语言风格

孙犁散文的语言更趋洗练、明净,写人用简洁的白描,说理明快,情真意切,现代语言中糅进文言成分,文白相间,古朴而典雅。

《亡人逸事》是怀念亡妻的悼亡之作。它不像巴金的《怀念萧珊》那样集中抒写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哀思遗恨,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捡拾夫妻生活中恩爱的片断。第一节追忆成亲的“天作之合”。第二节追记相媳妇和接媳妇的趣事。第三节追忆战争的年月里妻子学习耕织、抚养孩子的艰辛。第四节抒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事件是在记忆中信手拈来的普通生活场景,但由于糅合了漫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和朴素而至诚的真情,因而产生了一种来自生活、发自心灵的美的魅力。

第三节 乡土风情散文

乡土风情积淀着历史文化和民族心态的丰富内涵。文学审美活动对乡土风情的热切关注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现象,散文创作更是别具风韵。贾平凹和汪曾祺堪称此类散文作家的代表。

1、贾平凹的散文

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爱的踪迹》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其中,有着意于意境创造的“空灵”散文,如《月迹》、《丑石》等;有剖示自我心灵的“自传体”散文,如《自传——在乡间的十九年》、《一位作家》、《自在篇》等;有“世俗风情”散文,如《秦腔》、《黄土高原》、《走三边》、《闲人》、《弈人》、《人病》、《屠夫刘川海》、《笑口常开》等。其中,“世俗风情”篇章更能体现这位作家的散文创作追求和审美特点。世俗风情散文包括两类文章:一类是风土散文,另一类是世俗散文。

风土散文写地方乡土风情,将历史、文化内容寓于其中,着意对乡风民习进行文化审视。

风土散文有两点特别突出:

一是乡土风情渗透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二是写乡土风情着重表现的还是文化主体——在乡土风情中凸现的是乡亲之情,而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爱乡挚情则贯穿始终,牵动全篇。浓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呈现着主体的真性情和美好情趣,而且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秦腔》

写的是八百里秦川的乡土风情,从大处落墨,一开始便展开文化视角,把“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的很封闭的秦腔,跟乡土观念、历史沿革、风土环境、农民文化紧紧联系起来。“秦腔”不再是单纯的一个戏曲品种,无论从历时性还是共时性的坐标上来审视,都是同黄土高原农民血脉相连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二部分“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的见闻,具象地写秦腔:古寺庙里的“排演”牵动家家户户;“演出”热烈而满足;“谢幕”余音绕梁,演出过程中又有多少插曲和轶事!这一部分写演出的过程,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作者在对演出的叙述中着意状写的是秦腔所联系着的乡土风情,并蕴藉着秦腔文化的神韵。最后一部分总写秦腔的崇高格调,升华为美的文化象征。

世俗散文写对世俗生活的体察,用闲适、幽默的文字,着意于人性的反思,既是针砭时弊,对人性进行深层的文化批判,又是自我审视和自我省察。《弈人》借写弈人探察世相,由棋局以及弈人和观弈者来诠释国人的文化心理。这类文章,闲适中浸润着人生况味,幽默中孕蓄着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既贯穿着自我意识和创作心理的发展,又贯穿着对民族心态和人文历史的审美思索。他把商州文化作为创作的基石,由此将相互渗透的地域文化、世俗民情和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视野,在对民间文化的诗情感悟中表达富有个性的文化关怀意识。

他在散文中所表现的突出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继承着我国20世纪30年代散文的“中西融合”的美学传统的,并在继承中不断实现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开拓。这样的继承和开拓是出于作者的艺术自觉。 “中西融合”成为贾平凹在散文创作探索中的艺术原则:“散文要破除框式,搞东西杂交。弄通弄懂什么是民族传统的东西,什么是外来的现代的东西,融汇化合,走出一条既民族又具有现代意识的路子。”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追求“大的境界”:“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在于表现作者对宇宙人间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我追求一个莽苍的旷达的东西,追求一种硬的和谐,追求自己的成熟。”在艺术表现上,运用多副笔墨,注重多方面的艺术借鉴。他的散文融进了小说笔法,诗的意象,杂文的理趣,兼有西方随笔和中国古代笔记的文体特征。

2、汪曾祺的散文

浓郁的乡土风情抒写形成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成为他的散文创作的鲜明特色。在恬淡、隐逸的文字里,浸润着对于风俗民情的钟爱和淳朴而深切的民间情怀。

在汪曾祺所特有的文化视野中,风俗民情是主要的视阈。它总是牵动着汪曾祺的美感情思,酝酿着性灵派文学的神韵,并成为他艺术生命的有机构成。在他的心目中,风俗民情是民族生命的抒情诗,包括一切风物都是有知觉、有生命、有情感、有性灵的;在他敏感而深情的怀抱里,一切民间风物和民情习俗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正如他的散文集《蒲桥集》出版时在介绍的文字中所概括的:“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

80年代散文篇三:80年代的诗歌散文戏剧、90年代的散文1

第10章 80年代的诗歌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诗人分成了两个群体:归来的诗人、朦胧诗人。 一,朦胧诗

1,朦胧诗的兴起

《今天》:1978年12月创刊,创刊人:芒克、北岛。

2,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①1979年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

②1980年4月,广西南宁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诗歌讨论会。

“三个崛起”:指的是从正面褒扬朦胧诗的三篇评论文章。即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它们分别从文学史、美学等角度高度肯定了朦胧诗的地位、界定了朦胧诗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性质。

③1980年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朦胧诗”:

70年代后期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观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在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含蓄的情感倾向和凝重的思辨力量。

3,主要的朦胧诗人

①舒婷

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

舒婷的诗是朦胧诗里最符合传统审美规范的诗作。

舒婷诗的特征:

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多用第一人称。

②顾城(1956-1993):

早期的诗歌: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

顾城后期的诗作:

不再直接观照生活现实,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相对立的彼岸世界。

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提倡一种表现了民族历史的史诗意识。

杨炼《大雁塔》

江河《纪念碑》

其他朦胧诗人的区别:书写的是包含了史诗意识的情感。

与主流诗歌的区别:从个人的角度写历史。

思想者

(杨炼的《大雁塔》包括5个小节:位置、遥远的童话、痛苦、民族的悲剧、思想者、)

④北岛:朦胧诗人中最有争议的一位。

北岛的诗表达了一种否定和怀疑的精神。北岛的否定式是彻底的,比如对缺乏人格内容的苟且的生活、对虚幻的期许、对选择时的忧郁,他都坚决地否定了。 北岛诗歌的创作特征:

诗歌反思十年动乱,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隐含对人类和人性的关怀。象征性、隐喻性意象并置产生的对比、撞击,构成“悖论性”情境,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风格冷峻,凝重,深沉。

反抗绝望的态度——引发的是英雄式

的悲壮情感。

北岛诗歌的特征:

a 表达了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b 反抗绝望的态度

c 悖论式的情境

诗歌中存在相悖反的双方。

主要意象有两组: 鸽子、五星花、星星、天空、山路??

夜、乌鸦、栅栏、网、深渊、残垣??

北岛80年代之后的诗作:仍保持了批判和否定的锋芒,但是不在指向具体历史条件下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具体的人,而是追问人类历史的普遍本质。

比如,写历史转换中个人的孤独、痛苦的永恒性质,写英雄的愿望与人的生命平庸的冲突,写人类由于某种欲求而导致的历史的盲目性。

不再把自我塑造成纯粹的英雄,纯粹的历史的受害者,发现自我其实也不是无辜的。

二,新生代诗人

1,朦胧诗的退潮和新生代诗人的崛起

①模仿者的诗作品质低下

②社会思潮的变化:政治视角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③新生代诗人的崛起

朦胧诗的两个问题:历史代言人的姿态;意象主义倾向

新生代诗人倾向于写真实的日常经验,寻找新的语言活力。

“中国诗坛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

他们、非非、莽汉。

新生代诗人的共同抱负——挖掘诗的可能性。

成就最大的是“后朦胧”诗人、“第三代诗人”。

2, “后朦胧”诗人:海子、王家新、西川、骆一禾

海子(1964-1989)

海子对诗歌的理解是极度浪漫主义的,他对浪漫主义之后的现代主义文学持否定的态度。

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海子诗歌的形式特征

a 结构: 整首诗采用回环结构,重章叠句,首尾复沓。

b 充满张力的语言。

通过把非诗化的语言和日常的经验引入诗中,制造意外的惊喜,甚至是震惊

这是对日常语言的模仿。

●用一个相当日常的句式,传达出日常的沉痛的感受。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海子对日常语言的“化腐朽为神奇” 的处理。(“陌生化”)

打破语言的精致性、成规性,让语言焕发出粗糙的活力。

c 对意象主义的反动

意象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语言的装饰性和暗示性。

海子认为过度迷恋语言的雕琢会导致一种真实感受和生命粗糙活力的丧失。对意象主义的反动——要求打破诗歌语言上的装饰性、打破对所谓烦琐、优雅之美的营造,而恢复诗歌的一种自发性、直接性,让语言接近生命的原初激情。 海子诗歌里“对意象主义的反动”的方式之二:

ⅰ语言的加速

ⅱ让语言成为元素,从而具有文化原型的意味。

③负面的想象力——对身体、黑暗、死亡的倾心

3,第三代诗人——指80年代以后把诗歌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的诗人。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其特征是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代表作有李亚伟的《中文系》。

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

第一代:五四时把诗从文言文里解放出来的白话诗。

第二代:把诗从政治工具里解放出来的朦胧诗。

第三代:把诗从群体意识里解放出来的诗,写自己。

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优美。

有关大雁塔(韩东)——诗中的语言被称为是“消解性的语言方式”,即消解了意识形态对语言的控制。

杨炼的《大雁塔》(包括5个小节:位置、遥远的童话、痛苦、民族的悲剧、思想者、)

4,民族的悲剧

??

有关大雁塔(韩东)

1982年

中文系 李亚伟第11章 80年代的散文

80年代的散文,不再表现时代主题和社会主题;而是书写个人化的情绪和经验。巴金、孙犁、杨绛

一,抒情性散文

二,回忆性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这部散文集表现了巴金的可贵的自我批判的精神。 《怀念胡风》

杨绛的回忆性散文

《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1972年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

生活经历。散文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

历史事件取置身事外,做平静的审视的态度。

下放记别、凿进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

a 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

b 作者反顾历史时,不停留在一己悲欢的咀嚼上,也不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大声抨击,而能冷静地展示个人和周围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生态和灵魂。作者反顾历史时,既写出了事件的荒谬性,也透出了心中的隐痛。

第12章80年代的戏剧

一,社会问题剧的繁荣期(1977-1979)

二,戏剧艺术的探索期(1979年之后)

80年代戏剧的探索主要的特征是: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高行健(1940-):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绝对信号》(1982年与刘会远合作编写)

①人物:待业青年黑子、少女蜜蜂、见习列车长小号。 ②主观化的时空结构

③舞台语言的创新——大量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光影和音响。

人物: 黑子二十一岁待业青年

小号二十一岁见习车长

蜜蜂二十岁待业青年

车长五十六岁

车匪三十七岁

时间:一个春天的黄昏和夜晚

地点:一列普通货车的最后一节守车上

高行健的《灵山》

我把文学创作作为自救的方式,或者说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仅此而已。

第十五章 90年代的散文

学者散文与随笔

1,学者散文的定义——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的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表达的文章。

2,学者散文的特征;

①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不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散文写作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因此,此类散文引人注意的首先不是叙述的形式,而是所谈论的内容。

②由于这些谈论融合了作家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文字表达生动,富有个性色彩。

③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用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厚度。学理知识的渗透,也是此类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三,学者散文与随笔

1,学者散文的定义——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

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的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表达的文章。

2,学者散文的特征;

①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不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散文写作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因此,此类散文引人注意的首先不是叙述的形式,而是所谈论的内容。

②由于这些谈论融合了作家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文字表达生动,富有个性色彩。

③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用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厚度。学理知识的渗透,也是此类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

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忆旧性的随笔,主要写30年前以北京为中心的旧人旧事。

负暄: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

张中行写作的风格:以诗、史的笔法,传达一种闲散而又温暖的情趣。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年代 贾平凹散文80年代初 80年代反思散文 80年代散文ppt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