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正文
 

魏晋散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6:47:18 影响了:

魏晋散文篇一: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

或反语讥讽。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魏晋散文篇二:汉魏晋散文阅读指导

汉魏晋散文阅读指导

文章实质是作者以文字为媒介对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感情的表达。阅读其实就是读者通过解读文本,从而理解作者的见闻感受。要把握好文章的内涵,须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特点,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其对作者的影响。故学汉魏晋文,须知汉魏晋人,明汉魏晋事。

A

西汉初,王朝初建,作者多怀雄心壮志,把个人前途同政治的安危紧密联系。其文章多总结秦亡的教训,为新朝提供统治良策。当时政论文,与战国诸子政论文相比,有三不同:一是更重具体的实际的政策方针,而非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的原则;二是既继承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有战国散文所缺少的整饬谨严的风貌;三是更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身在其中的热情。代表作如贾谊《过秦论》、《论治安策》, 晁错《论贵粟疏》等。

《过秦论》共三篇,主旨在论秦政的过失。上篇竭力夸张秦国力量之强,和败亡之速,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仁义不施”则必败。中篇和下篇,提出秦二世和子婴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挽回败局,实际是比较具体地提出了西汉王朝应该注意的政策。

它①构思奇特,以摆史实作论,仅在末句画龙点睛提出论点。②叙史事高度概括,铺张扬厉,有战国纵横家风貌。③以气运辞,气脉贯通,高屋建瓴,一泻千里,奔腾有势。④文字整丽迭荡,然长短错落,统以神理气势,不呆板不滞涩。文章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陈述己见,用历史上兴衰之迹深刻对照现状,颇有战国策士议论纵横之余风。受辞赋的影响,文章讲究对偶排比,有骈化的趋势。

B

西汉中,君权强化,辞赋盛行,散文的内容和风格相应大变。政论文仍以奏疏为主要形式。但较汉初那一种慷慨激昂的热情,大胆议论的态度,和来自战国纵横家的雄恣辩丽的风格,都明显地削弱了。

此时散文,以司马迁的成就最高。《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 “识深、事富、词丰、情浓”,结想不凡,下笔无拘忌,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苏辙称之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语言错落有致,有诗意美,内蕴感情丰富,在雄奇遒逸中疏荡有韵致,摇曳多姿。鲁迅盛赞其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精彩的段落,高度表现了史传文学描写技巧。 人物的个性在鲜明对比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张良远见卓识,刘邦精细多疑,项羽粗率无心,相衬益彰。鸿门宴上斗争尖锐,矛盾复杂,作者写得井井有条,波澜起伏,前后相因,腾挪跌宕,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动人心魄,有强烈的引人力量。

《报任安书》直抒胸臆,悲愤满腔,表现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独立个性的知识者在强大的专制制度迫害下巨大的内心痛苦,是汉代散文中难得的抒发情感之作。以私人书信体裁启发了纯粹的抒情散文这一传统。

《汉书》承继了《史记》,也有所创新。《霍光传》、《苏武传》,结构严密,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班固为人规矩谨严,在语言运用上,讲究藻饰,颇有严整之致。

C

西汉末,专制制度延续已久,儒家统治思想完全控制了文人阶层。文人自幼习经,以获取名位。又因其身份多为官僚兼学者,故为文循规蹈矩,以渊博儒雅最为突出。殊少豪迈,又欠热情。但随着西汉末的社会动乱,也出现了反抗正统,具有异端性和批判性的著作。王充《论衡》是其代表。

D

东汉中、后期,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斗争激烈,君主专制开始瓦解乃至崩溃,社会动荡混乱。维护君主专制的精神支柱——官方的正统儒学失去了对社会人心的控制。文人们于迷惘与痛苦之中,对人生社会等产生了新的思(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魏晋散文)考,个体意识渐渐抬头。而主流文人身份发生变化,多平民身份的“士”与普通的学者和官僚。他们较之前代文人更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述个人见解,文学的抒情化与批判化倾向增强。

E

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士族门阀具有强势,士族与皇权时有矛盾,士族与庶族斗争激烈。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儒释道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人们思考了许多新的问题,思想解放,重视个体价值。

此时的《世说新语》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以反映当时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书中寓有褒贬。但就全书来说,并不以宣扬教化、激励事功为目的。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狭隘单一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本体,对人的行为给予宽泛的认可。反映了士族对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使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的追求。

魏晋的文章较两汉散文,更为丰富多样。檄、碑、诔、序、记、书信等各体,普遍注意辞采,追求艺术美。书信尤多抒情色彩、语言精美之作。

F

魏文首推曹氏父子三人:曹操的《求贤令》等文,清峻通脱,质朴简约;曹丕的《与吴质书》等书札,清丽绰约,富于情意;曹植的表章多有哀怨,书札(如《与杨德祖书》)情浓词美。“建安七子”也各有所长。西晋时期的散文走向駢偶化了,文体也越来越多。陆机被认为是駢文的奠基者,《豪士赋序》等能把说理与抒情结合起来。语气已趋凝重,显示出着意锤炼的痕迹。

E

东晋散文受风流名士的清谈和隐逸之风的影响,一般清新流畅,自然朴素,大都着意于真实性情的流露。晋人的简牍短札,语言质朴意味隽永。王羲之所作杂贴,往往寥寥数行,随意挥写,而自然有致,代表着六朝简牍的最高成就。著名的《兰亭集序》一文,笔势飘逸,情旨高妙,风格清淡,更为后世所称道。

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会于会稽兰亭,临流畅饮,赋诗抒怀。《兰亭集序》即为此而作。序文记述了宴集的盛况,并即事抒怀,对人生聚散无常、年寿不永发出深沉的慨叹。通篇着眼于“生死”二字,虽情调有些低沉,却表现了时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文章虽大体骈偶,但清新疏朗,情韵绵邈,以朴质平淡的语言直抒胸臆,于苍茫慨叹中,自有无穷逸趣,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

陶渊明是晋代重要的散文家,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富,用山水田园、人情物态的描写,代替了魏晋间的玄学佛理的空谈。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

《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决心辞官归隐之际。作品描写了退

隐田园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生活的乐趣,说明归隐的原因是“世与我而相违”。“舟超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想象归途中的自由无羁、轻松愉悦,令人心旷神怡,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赋以清新流利的语言描写了清幽恬淡的生活,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同时又充满了哲理的内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写景之笔,非常形象地体现了自然界自生自化、充足自由的灵韵。欧阳修赞它:“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魏晋散文篇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目 录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陶渊明 ,名潜,(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代表作是《白马篇》、《七步诗》和《洛神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

[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3]。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

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代表作是《蒿里行》和《短歌行》。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1]。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山水诗:指以山水与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一般把曹操的《观沧海》看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而被认为奠定了山水诗基础的则是南朝诗人谢灵运。

相关热词搜索:魏晋 散文 魏晋文学作品 隋唐散文 高中语文学过的散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