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制度优势心得七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23:46:39 影响了: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李凯 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复苏新引擎

 

     随着全球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当前传统经济的发展势头有所放缓,而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兴起。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已经达到41.5%;
在经合组织36个成员国的商业研发投入中,用于数字经济研发投入占比33%,很多国家用于研发数字经济的投入已经超过了本国GDP的0.5%。


     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各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佳机会。2021年,数字经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影响。


     一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减少交易壁垒和摩擦。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经济的交易成本,将经济活动扩大到全球范围,有助于减少交易壁垒和摩擦。同时数字经济有效提升了信息生产率,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学习成本和新技术传播成本,从而提高了世界经济生产能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虽然能使传统的交易成本减少,但诸如知识产权保护成本和网络拥塞、网络文化和其他监管问题等障碍更加突出,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并不能完全消失。


     二是数字经济将重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数字经济从根本上重塑了世界制造业——超越了单个国家的界限,对现有的全球生产分工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基于全球生产组织和全球产业专业化核心特征的全球价值链重构。面对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数字经济从供给端变革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这成为影响各国产业结构竞争力、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打造新型服务业的新动力。


     根据《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目前,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数字化水平较高。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可能通过新技术变革而出现演化。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经济体有机会通过数字化成为全球生产的推动者和价值赢家,而发达经济体要保持其过去的领导地位,将面临挑战。


     三是数字平台成为未来商业经济的基础。疫情使人们的交易活动加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实体世界转移到数字世界。贸易关系需要基于更加开放和透明的交易信息,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和加密货币在寻求透明度和安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搭建数字平台的重要基石。与支付、交易和交换相关的高科技创新发展将有助于数字世界中的商业活动可信度的增强,为数字经济振兴世界经济复苏提供重要保障。


     四是数字经济将助力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将促进“绿色经济”的加速发展,比如,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绿色消费产品、打造绿色消费平台,数字经济研究人员也可利用跨学科框架研究可持续能源问题,数字经济公司建设可持续住房系统等。此外,数字经济也促进了共享经济的转型,服务提供商需要重新设想他们的业务领域,从交易周转速度、商业模式以及无缝的平台数字化进行创新,以提高供应链效率。


     数字经济发展至今,实现更高程度上的普惠需要全球协力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世界经济也必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关键词:李凯: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复苏新引擎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加快提升我国全球供应链竞争新优势

 

          文|王夙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行业改革发展研究室主任
     
     7月份国民经济继续稳定恢复,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与6月份持平。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0%、9.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2、5.0个百分点。


     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预计2021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各种数据和市场评价都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虽然短时间内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巨大的市场潜力、强大的产业优势帮助中国率先走出困境,并助力全球经济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冲击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全球产业链重构在所难免。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产业变革,中国经济必须未雨绸缪,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在国内、国际两个领域多措并举。


     国内方面,要以畅通经济循环为重点,构建安全、自主、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一是实施国家供应链创新战略,加快关键领域零配件国产化进程,补齐国内产业链循环中的短板,实现产业链循环畅通。二是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鼓励国内市场为各种新产品、新业态提供规模化的创新平台,实现国内供应链供需循环的畅通。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升科技、金融、人力等各要素支撑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


     国际方面,要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重点,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国际供应链体系。一是深化改革,提升国内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提振“引链”效果。要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新型政商关系。要有针对性地放宽外资准入,夯实国内已经形成的产业配套优势,引导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建厂,构建更为紧密的国际供应链关系。二是鼓励带动性强的国内龙头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积极“扩链”,推动优势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要鼓励中国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理地设立海外仓等,缓解区域供给压力,提高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30%以上,“中国制造”已经深深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之中,地位愈发重要。加快构建自主、安全、可控、强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有利于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助力中国经济抵御外界狂风巨浪,同时也将帮助全球经济尽快实现复苏。


     

关键词:加快提升我国全球供应链竞争新优势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黄益平 数字经济与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在本次疫情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备受关注。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2021智慧城市峰会》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指出,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此外,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怎样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中,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人民生活的质量。


     以下内容根据黄益平演讲整理:

     数字经济很快会进入爆发期
     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等领域国际领先,现在有可能即将进入爆发发展的前夜,原因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展示出来的无接触交易的特性;


     第二,政府在推动新基建的建设,会为下一轮经济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三,政府在推动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我相信这方面会有很多的政策法规出台,会有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快十年,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也是数字经济的一些基本的元素。在这个领域,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是5G技术的落地,这样我们数字技术的基础会有进一步发展;


     最后,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一方面是老龄人口的占比会增加,同时劳动人口的占比下降,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几方面因素加在一起,我个人猜测,数字经济发展很快会进入爆发期,这对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宏观经济稳定器
     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发挥了一些作用,在2、3、4月份,经济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经验、世界经验都表明,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最严重的就是“封城”。


     隔离和“封城”措施当然对经济活动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法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巴斯夏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举例说,有一家理发馆,一个小孩子扔了块石头把玻璃窗打坏了,这个事情单独看是负面冲击,有财产损失破坏,但是巴斯夏觉得,当这块玻璃窗户打破以后,店主人就要到卖玻璃的店订购一块新的玻璃,而这个卖玻璃的店可能要到工厂去进货,玻璃来了也要请工人安装,如果我们把这些后续的经济活动全部加在一起,有可能是对推动经济增长甚至对推动就业有正面效应的。任何一个负面的事情,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许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巴斯夏的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看到数字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称之为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举个例子说,在隔离和“封城”期间不能去采购,也不能去餐馆吃饭,很多活动在线上活跃起来。2月份隔离政策最严格的时候,蚂蚁金服用支付宝的数据做了调查,发现2月份线下的餐馆业务量下降了70%,线上的业务量下降了40%,说明线上活动的下降幅度远低于线下活动。


     综合起来,因为我们有线上的活动,使得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的冲击变得更加平和,这是我们说的宏观经济稳定器的含义。


     电商、快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在宏观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我觉得在疫情期间表现得更加突出。


     很多经济活动在疫情期间实际是在不断地延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线上很多电商交易以外,数字技术其实可以把很多线下的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


     我们讲智慧城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全部连在一起,这样才有高度数字化的管理和服务,但是这个活动本身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很多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很多的落地技术手段。


     过去这几年,移动支付在这方面闯出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从2021年开始二维码支付,线下很多小商贩都把二维码印在纸上直接收款,这样的活动看上去很简单,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发挥了很重要的功能,相当于把完全分散的个体经营户连接到一个系统里。


     移动互联网或者是物联网体系全部移进来后,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上半年,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用支付宝线下二维码的支付体系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中国全国可能有将近1亿个个体经营户,二维码支付将很多个人连载到一个系统上,这会为将来的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基础。


     通过码商的数据,我们发现全国个体经营户的业务在2月大概下降了50%左右,从3月份开始复苏,到6月底恢复到应有水平的80%。


     过去看国外在大灾害之后会有很多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比如说地震台风一过去,很多人会跑到银行取钱,申请贷款,在中国,即便是“封城”四周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真正跑到银行取钱的人比较少,移动支付意味着钱已经在手机上,这就是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非常好的变化,一定意义来说,也支持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还专门做了一个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描绘了全国各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所谓的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移动支付、互联网贷款、线上的保险投资等一系列金融活动。


     从2011年最早开始编制指数地图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比较发达的是东南沿海几个地级市,到了2021年,地区间的差异明显缩小,虽然最发达的仍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是内陆地区都在快速发展。


     中国金融结构的布局绝大部分是在东部地区,西部人少地多,金融机构的布局也相对少一些。但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不管你处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有移动互联网,有智能手机,在线上有一个APP,就可以享受和全国其他地区老百姓差不多的金融服务,从数字技术支持金融来说,是非常好的反映,既支持了地区差异的缩小,就是一个普惠性,更重要的从智慧城市的概念来说是互联,就是所谓的智慧城市。


     第三个数字金融的例子是大科技信贷。过去发展普惠金融比较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大、生命周期比较短、不确定性比较大,所以很难对它做金融服务。


     大科技信贷,现在做得最成功的应该是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三家新型的互联网银行,他们所做的工作好在什么地方?就是解决了金融体系当中金融交易最难解决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特征,往往不能有效地提供商业银行做信用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完整的财务信息或者是抵押资产。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大科技信贷在疫情期间一直在放款,在持续地支持中小微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发挥了很重要的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普惠金融比较难做,有一系列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就是两条:一是获客难,二是风控难。大科技信贷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地说,可以看两个方面的工具,一是大科技平台的优势,像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或者像腾讯这样的平台建立了生态系统,对支持信贷,或者是提供金融服务,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长尾效应获客,支付宝、微信支付用户量已经是数亿;
第二是客户到平台会留下很多数字足迹,这些数字足迹积累起来,就成为了大数据,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谁在平台上借了钱,可以监测将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可以支持风控模型分析,这是新的创新;
第三是通过设计一些正向或者是负向的激励机制,加强还款管理。


     大科技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做一个事情,因为生态系统是闭环的,所有人借款都在线上进行,这个时候平台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通过正向负向的激励机制,鼓励你还钱,还钱了你的信用记录改善,将来可以做更好的事情,更多的事情,如果你不还款,在平台上的业务就会受到影响,通过这样的一些办法,一方面是使得过去这一段时间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了宏观经济稳定,更重要的是,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普惠信贷成为可能,这是我觉得几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发展。


     我们也看到工业革命正在走向深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讲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推动恰恰是做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至关重要的技术基础,我特别想说的是,5G技术的落地可能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进步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数字技术对数字金融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大科技平台,二是大数据,三是云计算,三者合在一起,推动着数字金融往前走,将来5G落地之后,我觉得金融服务会进一步的提升,对物联网包括一些自动驾驶、城市的管理会有革命性的改变。


     最后一个因素,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过去在经济发展中经常提到中国的人口红利,主要是劳动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地上升,人口的生产率在不断提高,所以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从2010年开始,劳动人口的占比在下降,老龄人口的数量在增加,两个合在一起,意味着将来的老龄人口增加,一系列社会服务要求会增加,但同时劳动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使得劳动力成为短缺,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不论是从企业、市场还是政府来说,我相信能替代劳动力、能自动化生产和服务的技术会得到大力的支持和推动,这也是为什么数字经济面临着非常难得的机会。


     数字经济与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未来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我们做一个更大范围的展望,数字经济如果真的大幅度发展,技术进一步发展,我甚至认为有可能最终会引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新的全球化浪潮到来,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有一点不以为然,因为今天讨论的更多的是世界各国逆全球化的政策变得越来越多。我们可能要跨越短期的一些发展,做更长远的展望,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两轮全球化的浪潮。


     第一波全球化浪潮是1850年左右,是工业革命八九十年以后发生的一场全球化浪潮,我自己解读在当时为什么会发生全球化,其实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改善,成本一下子降低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变得相对比较容易,交通通信技术的改善降低了成本,从而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当时全球化主要的载体是货物。


     第二波全球化浪潮一般认为是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把美元和黄金脱钩开始的,美元和黄金脱钩基本的含义是摆脱了金本位,摆脱了固定规律,世界经济走入灵活的自由浮动的规律体系的时代,在金融里面有一个蒙代尔三元悖论,因为放弃了汇率的体系,使得跨境资本流动变得空前活跃起来,今天说的全球化就是第二波全球化,是从汇率体系的改变开始的,金融优化、全球化都是从那里面衍生出来的。


     第二波的全球化是政策改变引发的,主要的载体是资本的跨境流动,贸易也变得很活跃,我觉得资本的特性可能更加突出。


     现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5G技术落地可能会在将来引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全球物联网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如果全球都连在一起,交换成本会大大降低,这种交换可能是货物的交换、资本的交换、知识的交换,最终可能主要的载体是数据。


     这样的时代什么时候到来,现在不太好说,我觉得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的发展,最后可能会迎来的是世界进一步连在一起的可能性。要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克服很多政治、经济、技术方面的障碍。


     

关键词:黄益平:数字经济与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构建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目前存在无法完全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无法完全与中国战略全局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因此,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谁的话语体系更具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谁的话语就能传播开来,就能吸引人。为此,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既要充分认识“中国理论”对于中国“强起来”的前提意义,又要科学阐明“中国道路”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还要牢牢把握原创性“中国话语”对于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使“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当前,全球化进程中话语交流、话语交锋和话语交融已成为常态。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但在国际话语权上“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未能有效转化为中国话语优势。少语即被边缘,失语就要挨骂。为此,必须从战略层面重视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话语权提升,以有效应对西方的“议题设置陷阱”、话语挑战和话语霸权。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是在解答“中国问题”和“世界性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转型加速期,一个国家确证尊严的最有效方式,除了国家的“硬实力”,就是国家的“软实力”。话语权是一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获取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主动争取的过程,它包含“主动发声”和“积极回应”两个面向。当前,中国必须跳出西方话语体系和“西方标准”的陷阱,实现中国话语理论的创新,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硬实力”是基础和保障,“软实力”是有效突破口。1972年麦库姆斯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话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样想”,但是却能决定人们“想什么”,这为我们解构西方话语霸权提供了新视角。


     在全球化时代,牢牢掌握阐明“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奇迹”的话语权,一是要用“中国道路”阐明“中国奇迹”,“中国道路”是破解“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
二是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要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中国道路”是“中国话语”的重要支撑。同时,我们还要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处理好中国话语与世界认同的关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能“自言自语”,而要增强国际交流、世界交融和全球认同,让世界认同中国。因此,中国应加强文化、思想、学术、民众交流,寻求全球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中国不谋求话语霸权,而是真诚追求合作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国发展的文明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话语体系构建和话语权提升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精神力量强大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提升中国话语权,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对内扩大中国话语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不仅是全球规则与规范的追随者、使用者和遵守者,而且要努力成为全球规则与规范的倡导者和制定者。只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我们才能真正提升国际话语权;
只有在构建“现代文明秩序”方面不断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我们才能真正由“大国”迈向“强国”,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破解西方对中国发展的曲解和误解的关键是不断推进中国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实践空间,进而阐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向世界展示“理论中的中国”“话语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作者简介
     姓名:张艳涛 工作单位: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国故事,新范畴,体系构建,话语理论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放眼全球 中国发展机会最多!

 

     
     樊纲:2021年中国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2021年还是比较乐观。第一是我们成功地控制了疫情,2021年我们会继续保持这样的一个优势,当其他国家还在那里蹒跚却步的时候,我们比较成功地完全控制了疫情,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第二是政策因素保持稳定,包括投资和消费等,都在支撑经济增长。第三是出口,海外对我们的需求增长,应该说上半年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到了下半年,当世界经济真的能够复苏的时候,它们会有一些行业、一些产业出现被淘汰的状态,还会对我们有出口依赖。因此,在我看来应该说2021年这三个因素都会继续存在,而且是全年性的,我们保持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下半年出口稍微弱一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内生的这些增长,逐步也会有所提升。最近新公布的数字,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转正,表明生产制造业在加速,2021年四季度投资已经有将近3%的增长,这些对于明年来讲都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


     樊纲:中国经济进入消费支撑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从收入角度,全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了,这是一个标志,我们开始进入消费支撑的阶段。从历史上各国的数据来看,到了这个水平的时候,整个社会结构、收入结构等等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消费的领域开始逐步拓宽,消费比例会逐步提升。


     在现有的收入结构下,如何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我们应该努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包括进一步发展和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推动城市化,脱贫等等,同时也要为他们创造更多消费场景。


     收入增长不是一夜之间的时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事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经济的增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怎么使得这个过程能够持续,能够平稳,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都有韧性,才能使收入不断地增长
     
     樊纲:收入差距在缩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第一,我们农民工的收入从2007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2021年,相当长一个时期,保持15%左右的经济增长,那个时候的基尼系数真的在下降,从原来的45%下降到42%。这些年,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确实比较快,差距就在缩小。


     第二方面,最近一个时期,确实因为疫情的暴发等原因,使得我们一些中低收入阶层受到了一些打击,但是我们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加了很多补助性的支出,来托住我们的民生,这个对于避免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就是脱贫,这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就,更使得最低端的收入群体收入提高,缩小了收入差距。


     最近有一个数据说,我们现在社保卡有了13亿多张,说明基本所有人口都在社保体系里,这是过去没有的,很多国家也没有,美国也不是人人都能够有医疗保障的,虽然农村的水平还比较低,但是多少比过去没有保障是一个大的改进。


     所以,相比之下,我们在全世界的各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和现实过程当中,通过努力,避免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整个社会的平等和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樊纲:就业形势会逐步恢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就业是个全球性问题,在疫情之下,就业一定会有所萎缩,2021年这个情况会有所缓解,但是不要指望马上能够消除,毕竟是在一个比较低的基数条件下的恢复性增长,逐步使经济增长恢复到过去正常的增长率,我们的就业才能恢复到过去的那种状态。过去那种状态也不容易,大家想一想,那个时候大家要就业,一个好的就业,收入比较高,也不好找,也不见得满足大家所有需求,但是在全世界疫情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不是马上彻底得到解决,只能随着经济增长有所缓解,逐步改善。


     樊纲:中国确定性的发展机会最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中国确定性的发展机会最多。第一,我们所有的制造业都是有发展前途的;
第二,中国在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若干领域里有领先优势,比如AI、无人机、生物等产业。它们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我们的服务业在发展,网络销售本身就是服务业,人们在服务业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所以从方方面面来讲,各行各业都有发展潜力。


     樊纲:房地产调控需要考虑“合理性需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房地产调控需要考虑“合理性需求”。比如,迁移性需求,即刚需、改善性需求。跟上供给有两大办法:① 增加大城市的土地供给,包括租赁房、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同时减少中小城市,特别是人流出的城市的土地供给;
②发展城市群,通过城市群来克服、缓解供求矛盾。


     樊纲:建议股民通过专业机构投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政府最好提供制度框架,使资本市场能够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股市。我建议大家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来实现财富增值,不要追求暴涨,如果要寻求比较稳定的增长,就应该通过机构进行投资。


     樊纲:要警惕流动性泛滥等风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美国这一年放了这么多流动性,一定意义上支撑着美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对我们的出口需求来说也是一个增长,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崩盘,没有陷入30年代那样十年大萧条,对于大家来讲还是一个好消息。从弊的角度来说,我们今后两三年时间,最重大的风险就是会不会出现一轮世界金融危机。这是历史罕见的超宽松。去年一年全世界债务增长了24万亿美元,全世界的债务率从过去的290%涨到了335%,大家要有所警惕。短期而言,有一些特殊的风险,就是汇率。我们过去这一段人民币升值,除了我们自己的原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美元贬值,美元指数下跌,这个趋势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使我们感到我们财富增长,在一定意义上还有财富效应,另外一个方面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去年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出口仍然增长10%,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表明了我们的韧性和潜力。但是如果进一步升值,对于我们的出口、增长就会产生一定压力,还可能增加我们的外汇储备。所以,从长远来讲,要加以防范,至少有一个警惕,以防不测。


     就国内而言,真正的风险是明年投资能不能跟上。但总的来讲,明年的机会还是大于风险,增长潜力、增长现实性要大于风险的压力。


     樊纲:改革和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助于改变地域差距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樊纲:所谓南北、东西等地域问题上,资源的合理流动,资源市场的有效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不能把这些差距固化到一个地方,固化到一个水平上,而是要通过资源的流动,来实现各个地区收入的均等,而不是把差距在总量上固定下来,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在变化过程当中,来逐步实现全国的发展。


     

关键词:樊纲:放眼全球 中国发展机会最多!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道琼斯指数突破3万点是最后狂欢,全球股市理论存在短板

 

     董少鹏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11月24日,美国道琼斯指数突破3万点,收盘达到30046.24点。尽管25日股指即回落,但总体上看,美国机构投资者放出的是“乐观预判”。其主要理由是:美国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新冠病毒疫苗,美联储前“鸽派”主席珍妮特·耶伦将出任美国新政府的财政部长。


     这是美股最后的疯狂,接下来将以大调整为主。预计道琼斯指数在2021年3月末左右跌至25000点一线,可能稳住也可能继续下跌。分析股市长周期趋势,不能单看眼前的一两个利好,而必须看影响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从全球来讲,目前没有哪个国家不认为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美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经济下滑严重,今明两年都不可能一枝独秀;
再加上其过去两年积累的超级金融泡沫未得到消解,近期主要靠美联储大放水维持虚幻繁荣,继续看好美股涨势是脱离理性的。美国投资者,特别是主流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将给美国金融带来一地鸡毛。


     2021年1月20日特朗普政府上台时,道琼斯指数收盘于19827.25点。而到2021年2月12日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夕,道琼斯指数盘中创出历史性峰点29568.57点,收盘29551.42,比2021年1月20日上涨了9724.17点,幅度达49%。很多专家说,这样的涨幅是美国经济强劲、科技研发有竞争力的反映。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美国人习惯使用“环比年化增速”概念,中国人习惯使用“同比实际增速”。把美国经济统计口径换算后,美国今年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下跌了9.5%,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上涨了9.5%左右[注:公式为(100%-x%)的四次方=100%-x%X4]。     但要知道,美国第一季度比上一季萎缩1.2%。因此,不能认为美国经济十分乐观。据美国密歇根大学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76.9;
美国上星期新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增至77.8万人,每星期增加3万人。因此,疫苗能并不能够拯救这一切。同样,明年的新一任美国政府也难以拿出更多银两救助市场、唤醒经济。


     这样分析并非不认可美国经济和金融的“自愈能力”,但病入膏肓的美国金融市场实在难以治愈。因为,美股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涨不止,并非经济形势喜人,而是其“前半场”靠量化宽松对外转嫁危机,同时推高股指,制造虚假繁荣;
“后半场”靠抢先加息,从全球抽离资金,维持自身繁荣。其经济循环的严重问题,即增长动力问题并未根本性解决。但是,推高美股指数对主要的资本玩家是有利的。金融大鳄们尽管知道结构性问题无解,但很乐意与白宫、媒体一起唱戏,推高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信用、金融信用的预期。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可以消弭一些经济矛盾,但是过了头就是祸患了。


     今年3月9日至18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创造了10天内四次熔断的历史。但在美联储狂撒银子后,到8月底,跌幅基本收复,直到本月24日创出历史新高。究其原因,是在美国家庭持有的股市市值中,超过40%由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持有,92%是由最富有的10%持有的。大资本财团控制下的美国议会和政府机构,优先考虑的是保住股市中“少数人的财富”。其财政货币政策经常被操弄,并非其自诩的那样公允公正,也不都是为了整体经济长期发展出牌。美联储“直升机撒钱”就是为了救股市,但是,这种过度放水靠什么支撑,靠什么转圜呢?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结束,美国财政赤字已经高达3.1万亿美元,创下了二战以后的历史记录。美国的债务总规模,已达到26.547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点。这些债怎么还呢?
     此外,美国的经济复苏和高科技产业离不开全球市场,离不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市场和其他市场要素的流动、配合等。美国两任三届总统都搞逆全球化,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措施“创造性升级”。美国的高科技和经济复苏真的可以离开全球体系吗?特朗普贸易战造成的损害真的无关紧要吗?
     笔者在2010年提出了股市双重晴雨表理论,即股市既是经济数据的晴雨表,也是改革预期的晴雨表,或者是治理能力的晴雨表。如果大家认同美国经济治理出现了大周期性问题的话,就不应该相信美国股市从现在起还会维持指数高位的荒唐判断。而调整才是美国金融之福。



关键词:股市 新冠肺炎疫情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中国智慧给全球发展和治理带来新活力

 

     就在西方媒体大肆炒作新疆棉花涉及维吾尔族强迫劳动的谎言,污蔑中国不尊重少数民族人权的时候,3月30日晚,以视频方式参加中阿青年政治家论坛的黎巴嫩共产党中央委员阿德汉·赛义德以他疫情暴发后作为留学生在武汉的亲身经历告诉记者:“我和我的同学都感觉我们的宗教信仰完全得到了尊重,在中国, 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也写入了宪法。”赛义德介绍,尽管武汉不是一个穆斯林聚集区,但他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却有四个清真餐厅。“从疫情的暴发,到完全得到控制,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我感受到了中国的效率。中国政府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这里我从没遇到过种族主义、种族歧视。我跟所有其他人一样,第一时间就进行了疫苗接种。”
     
     3
     月
     30
     日,黎巴嫩共产党中央委员
     阿德汉
     ·
     赛义德在中阿
     青年政治家论坛开幕式后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摄影:张辉
     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中阿青年政治家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巴勒斯坦法塔赫中央委员、总理阿什提耶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汪鸿雁,突尼斯之心党政治局委员、第一副议长沙瓦希,也门改革集团成员、副议长巴西拉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17个阿拉伯国家的6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及青年政治家、青年代表等参加。


     宋涛表示,中阿青年政治家论坛的创立是落实中阿领导人共识的重要举措,将为深化中阿友好合作、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宋涛宣布面向阿拉伯国家青年举办的“我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图片: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网站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的脱贫攻坚也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再次创造了世界奇迹。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发展经验,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原因,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所发挥的作用,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感召力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并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善于革新,永葆活力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活力和巨大潜力的原因之一。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埃及青年政党领袖和政治家协调委员会委员易卜拉欣·纳吉·谢哈比说。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非常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谢哈比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根基,文化也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性之一。“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它既是一个经济倡议,也强调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并致力于改善民生,”谢哈比说。


     来自黎巴嫩的赛义德进一步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几次历史性飞跃。“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一直在创新和发展,”赛义德说。


     
     图片: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网站 
     此外,赛义德还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有着严明的纪律,党员有着明确和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原因之一。“在中国,特别值得赞叹的是,中国的领导人会一代代更替,但是中国发展政策却一直有着延续性和连贯性。所有的中国领导人和中共党员都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突尼斯之心党政治局委员、第一副议长沙瓦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能够做到自我审视、反省和革新,与时俱进,能够及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方向。”她认为,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自我革新的能力使得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并赢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赞誉和尊重。“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沙瓦希说。


     人民至上,强大的凝聚力
     直到现在,赛义德回忆起他在武汉长达两个多月的隔离生活还有一种“不真实感”。而见证武汉抗疫的全过程,也让他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他将他所亲历的武汉抗疫过程写入了《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一书。


     “说起中国有效控制住疫情的秘诀,让我想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常说的那句话‘我们要将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赛义德说。他觉得这跟西方一些国家为了经济发展置人民健康之不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月22日武汉宣布封城,第二天我发现所有人都自觉进行居家隔离,这让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也让我感受到了政府和民众间的相互信任,民众相信政府一定有办法战胜疫情,而政府也相信民众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些防疫政策,”赛义德说。


     他回忆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都有一些不便和困难。“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各地志愿者驰援武汉的时候,我们就相信,中国一定会成功,一定会战胜疫情。我认为这份胜利不仅属于武汉和中国,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战胜危机的宝贵经验,”他说。


     赛义德觉得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使中国共产党受到人民拥戴,并有凝聚力。”
     来自埃及的谢哈比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给全世界树立了榜样,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可以做到这点,而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可以保持高度统一和团结。”
     
     摄影:陈素武   
     也门改革集团成员、副议长巴西拉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团结起来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政党。“这是很重要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各层级强大的凝聚力以及正确的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引,中国才取得今天如此大的发展成就,也门非常愿意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巴西拉说。


     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均衡、包容、互惠的和平世界 
     “可以说阿拉伯世界的人都对中国抱着巨大的期望,中国正为建立一个更加均衡的世界发挥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共建‘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实现各国均衡、共同发展的很好途径,”也门副议长巴西拉说。


     来自黎巴嫩的赛义德觉得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得到那么多国家的欢迎,是因为这个倡议是互惠互利的。他认为这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特点:提出倡议,通过交流促进合作,这跟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对照。“美国的思维是对抗的,依靠战争、封锁、欺压来解决,永远是美国利益优先,”赛义德指出。他觉得中国在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和合作中,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他们认识到原来还可以按这样的方式发展国家之间关系,”赛义德说。


     也门副议长巴西拉认为中国在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交往中,一直在传播友善的价值观,弘扬谦逊的品格,并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积极向各国分享经验。“中国一直在毫无保留地与他国分享抗疫经验,并对很多国家进行援助,却从不大肆渲染。中国脚踏实地做事,从不搞新闻炒作,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价值观。我们期待中国在阿拉伯世界发挥更大作用,”巴西拉说。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正义力量,一直在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赢得了很多国家的尊重。他觉得中国的发展有助于打破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图片: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网站 
     恐怖主义一直是一个困扰阿拉伯国家和平发展的大问题。来自埃及的谢哈比认为中国应对恐怖主义的做法有一点非常值得借鉴,那就是通过促进当地发展消除贫困,进而战胜恐怖主义。“中国在维护国际秩序和解决地区争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希望中国能进一步推动建立公正、稳定、均衡的世界,来共同战胜恐怖主义,”谢哈比说。


     来自黎巴嫩的赛义德认为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给世界带来了新视角。“中国在应对恐怖主义时是去寻找它出现的根源,也就是失业、无知、社会的分裂。中国致力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赛义德说。他认为美国以战争的手段应对恐怖主义,造成了中东地区战乱不断,恐怖主义活动无休无止。“个别国家的做法是‘以战对战’,而新疆出现暴恐事件后,中国党和政府致力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阿拉伯地区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国家分裂、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社会动乱只会给恐怖主义提供机会,”谢哈比说。他认为阿拉伯国家跟中国进行合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点,首先我们有着遭受殖民主义的共同历史,都是维护多边主义的重要力量;
其次,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中国了解阿拉伯国家社会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他认为,至今西方世界仍以殖民者的视角看待阿拉伯国家;
而中国始终致力于团结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我们希望中国凭借其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能够继续创新发展模式和对外合作方式,推动世界发展。”
     与会阿拉伯国家青年政治家代表一致认为,与中国开展的合作项目,真正让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而只有让这些国家都得到均衡发展,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才能解决恐怖主义问题。他们希望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发展,发展理论,赛义德,全球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共建 彰显 命运 人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