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4-03-29 14:43:20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把栏杆拍遍导学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篇一: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基础知识

字词注音

行伍()蹂躏()说服()押解()纸笺()磅礴()金瓯()诠释( )浅斟低唱()咀嚼()淬火()遒劲()杖屦()翠奁()炽热()麾下()

成语积累:

马革裹尸

望眼欲穿

浅尝辄止

振聋发聩

作者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兵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后归南宋,力主抗金。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带湖近20年,中间虽短期任官,但很快被罢免。到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

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

4、正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5、“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有几层深刻的含义?

6、文章共选取了辛弃疾的八首词作,连缀成辛弃疾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请用简短的词句概括每首诗所折射的词人的内心世界。

①《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②《水龙吟》( 楚天千里青秋)

③《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④ 《永遇乐》(烈日秋霜)

⑤《摸鱼儿》( 更能消一番洗清秋)

⑥《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

⑦⑧《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少年不识愁滋味)

7、梁衡为什么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8、本文多处运用对比,从文中筛选出来,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把栏杆拍遍 导学案答案

1、辛弃疾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文章选取了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两件充满传奇色彩的典型事件来突出他的“武人”性格。 写法小结: 选用典型事件(细节)

2、“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辛弃疾被任用的20多年期间竟然有37次的频繁调动。“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工作”,简直是个工作狂。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3、作为“武人”,他不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作为“政人”,他虽满腹经略,却招谤被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他只能把满腔的悲愤之情倾泻于笔端,成为“词人”。

4、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5、1)政治是他的词源,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的特殊经历加上政治对他的锤打炼就了他的词魂。

2)辛弃疾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生活哲理,使他的词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

6、①《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豪情。 ②《水龙吟》( 楚天千里青秋)——忧愤孤寂的悲壮呼喊

③《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忧愤。 ④ 《永遇乐》(烈日秋霜)——为国为民五内俱焚的自嘲。

⑤《摸鱼儿》( 更能消一番洗清秋)——政治失意的自嘲倾诉。

⑥《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壮志难酬,幽居江南的闲愁寂寞。

⑦⑧《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少年不识愁滋味)——看透炎凉的缄口沉默

7、因为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所以,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8、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

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篇二:《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2)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难点】

1. 感受词人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 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

【文学常识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 并称为“苏辛”。作品集有 《稼轩长短句》。 【预习检测】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蹂躏() 肘腋 ( )( ) 押解( )浑身解数()磅礴() 悲怆.......() 汗涔涔( )驰骋( ) 炽热( )整饬( )浅尝辄止()振聋.....

发聩( )遒劲( )( ) ...

2.名句填空

(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日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3. 词义辨析

爆发暴发

暴发:(1).突然发财得势(多含贬义)。(2).突然发作:山洪~ 。

爆发:(1).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2).(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辛亥革命~了。

【合作探究】

1、文章的第一段有何作用?(注意角度与步骤)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3、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作者是如何结合人物的命运作精当的点评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辛弃疾的遭遇持怎样的态度?

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明确:同情和惋惜

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何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有作品内容的比较,有人物遭际的比较,有作品风格的比较。这些比较的对象,看似大同,实有小异。这些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如: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

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课堂小结】

【巩固检测】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B)

A. 踱(duó)步蹂躏(lìn)凛(1ǐn)然贼寇(kòu)

B. 押解(jiě) 磅礴(bó) 媲(pì)美 悲怆(chuāng)

C. 倾(qīng)盆 驰骋(chěng)炽(chì)热整饬(chì)

D. 别墅(shù) 金瓯(ōu) 诠(quán)释 咀(jǔ)嚼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项是 ( B )

A. 霹雳 振聋发聩 变生肘腋 了无痕迹

B. 赋闲 五内俱焚 望眼欲穿 可见—般

C. 诽谤 马革裹尸 回肠荡气 浅尝辄止

D. 婉约 笔走龙蛇 忧心如焚 千锤百炼

3、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下列对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B. 从辛弃疾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的遭遇,联想到他的词《破阵子》《水龙吟》,真实揭示出辛弃疾胸怀壮志而无法实现的苦闷心情,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摸鱼儿》联想到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不高兴的传说。又联想到朝廷闲置他二十年的做法;从《水调歌头》联想到词人闲居时的生活。

C. 作者从辛弃疾的姓联想到辛弃疾自嘲的《永遇乐》,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D. 作者从有人说辛弃疾是豪放派,联想到苏东坡,并通过对比,指出诗词应该作为政治的代言人才有词魂词威。

1. 文章第⑦段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本人的追求造就了辛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的美。

2. 请仿照“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这样的句式,给第三自然段补上两句相同的句式,使之构成排比。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李白那样散发弄扁舟,像欧阳修那样寄情山水。(句式一致,内容恰当即可) ,。

3.①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的豪放;也有人认为辛词的风格是婉约派。请你选出属于婉约派的一句。(A )

A、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常常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上文中就有 “醉里挑灯看剑”的词句,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下列诗词中的“酒”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材料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

材料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答: ②材料一:反映了村民们富足的生活,淳朴好客的民风。材料二:表达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论辛弃疾其人其词的矛盾特色及对其文学成就的影响

辛弃疾不同时期的矛盾内涵在词中各有反映,包括:是否南渡、抗金恢复急迫感与南渡后宋金长期对峙局面、隐居与素志情势、希望与失望、憧憬与哀怨、痛苦与排解痛苦等矛盾冲突。辛弃疾是一位融执著热情与冷静理智于一身的词人。执著热情体现在他激昂慷慨的豪情壮志、强烈的自我意识、侠义之气、自我牺牲精神、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对山水的沉醉以及奇幻磊落的梦境、神话描写等方面。执著源自他贯穿终生的忠义挚爱之心。冷静理智体现在他沉重寡言,爱思善思,澄明淡泊等方面。辛词中的自我人物形象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深沉思索者形象。这种性格特点又导致辛词以“曲折蕴籍”为主,兼有“直抒胸臆”的独特抒情手法。“曲”的创作倾向表现为比兴寄托以及话外有音、正话反说、吞咽式抒情、“末韵急转”等曲笔。时代风云赋予他一颗超越渺小个体的雄阔心境,复杂性格,“欲飞还敛”之矛盾情势使辛词情感世界的广度深度达到顶峰,又使得他的词曲折蕴籍,具有浑厚的意境美和蕴籍的含蓄美。矛盾特色使其田园词独具一格,其苦闷情愫成为乡情词曲折含蓄的审美蕴涵,混杂着隐痛的感情来微笑地看这般美丽景象。矛盾特色还使“辛词”蓄积了抒发情感的强大内驱力,突破“缘情绮靡”和“以诗为词”的畛域,而做到“以文为词”的形式解

放。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篇三:《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把栏杆拍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联想在再先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1.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知识铺垫】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

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佗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自主学习】

1.注音:

行( )伍蹂躏( )凛( )然 磅礴( )媲( )美金戈( ) 悲怆( ) 驰骋( ) 诽谤( )遒( )劲 掰( )开诠( )释

2.解词:

五内俱焚:

浅斟低唱:

浅尝辄止:

振聋发聩:。

血气方刚:

笔走龙蛇:

【互动探究】

1.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2.是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在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并归纳概括。

3.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

4.重点讲读第十五段:

(1)这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赏析“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一句。

(3)作者主要写了有关辛弃疾的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5."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拓展】

艺术特色: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自主总结】

回扣学习目标谈收获或疑惑。

相关热词搜索:栏杆 学案 拍遍导 把栏杆拍遍 将栏杆拍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