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分手信 > 正文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

发布时间:2024-03-29 14:24:05 影响了: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一、绪论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设计 ........................................ 3

 (三)研究现状 ........................................ 3

 (四)核心概念 ........................................ 4

 二、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的现状与分析 ............................ 5

 (一)通过环境创设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 5

 (二)通过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 8

 三、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0

 (一)环境方面 ....................................... 10

 (二)教师方面 ....................................... 11

 四、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的建议 ................. 12

 (一)通过环境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 12

 (二)通过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 13

 (三)通过同伴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 14

 致谢 .................................................. 14

  参考文献 .............................................. 15

  I 摘

 要

 中班幼儿由于受年龄发展特点的影响,自觉性、自制力都比较差。在区域活动中,不能较好地遵守显性的规则要求。隐性规则具有不易察觉性及易接受性,将其渗透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现阶段对于区域活动中隐性规则的指导、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区域活动的质量。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从环境、教师方面分析目前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的现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环境创设方面:材料单一、更新慢;图文规则缺少幼儿参与,遵守效果不佳;缺少“替代教师”,幼儿活动比较盲目。教师指导方面:教师主导性强,幼儿自主性低;缺乏引导意识,指导缺乏策略,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评价片面。

 为了改善现状,在环境方面: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及时更替活动材料;设置任务卡;请幼儿共同参与“图文规则”的制定制作;通过“替代教师”,指导幼儿自主学习。教师自身方面: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作为参与者,对幼儿进行多种隐性指导;作为评价者和反思者,做到和幼儿共同全面评价。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加强体验,提高积极性和规则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区域活动;

 隐性规则;指导

 II ABSTRACT

 Middle class young children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e, consciousness, self-control is poor. In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they can not comply with the explicit rules very well. But the unapparent rules are not easy to perceive, easy to accept, infiltration in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can have a subtle influence on childre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use of implicit rules in regional activiti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activiti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observation method,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environment, teacher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 in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of the implicit rules of the status quo,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Environmental creation: a single material, slow update; graphic rules lack of young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to comply with the poor results; lack of "alternative teachers" , child activity is blinds.

 Teacher guidance: teacher-oriented, children"s autonomy is low; lack of guidance consciousness, to guide the lack of strategy, teachers" assessment of regional activities is one-sid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tus quo, in the environment: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life, the timely replacement of the activities of materials; set the task card; please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phic rules" of the production; through "alternative teachers" to guide children to self-study. Teachers themselves: teachers should be clear their roles, as an observer and recorder, collective teaching and personal guidance; as a participant,

 use a variety of ways to implicit guidance of children; as an assessor and reflection, they and children joint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Guide children to strengthen the experience in the activities, improve the enthusiasm and awareness of the rule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m.

 Key words: Middle class young children; Regional activities;The unapparent rules;Advising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中班幼儿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对是非的看法还很模糊,但又处在规则意识的萌芽阶段,因此中班阶段恰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同时,该阶段幼儿对区域活动兴趣明显提高,但在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活动中,要是没有良好的区域规则的指导培养,幼儿就很难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区域活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在见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区域活动前、中、后,教师都会反复强调并明确告诉幼儿应该遵守的活动规则。但在实际情况下,幼儿并不能很好的执行、遵守。普遍存在着幼儿活动材料和游戏角色争抢、活动主题不稳定、对活动规则认识不足等问题,使区域活动对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价值难以充分实现。一些教师表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区域活动,而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但规则意识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又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所以教师普遍认为对于区域活动的指导存在两难性。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觉得可以更多的通过隐性规则来引导幼儿。隐性规则具有不易察觉性和易接受性。渗透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幼儿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区域活动习惯,同时也能保证充分的活动自主性。

 笔者依托在幼儿园实习的契机,在所实习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以中五班为核心,深入观察研究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性的建议。

 2.研究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活动效果的内容就包括区域活动的规则。区域活动的规则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明确告诉幼儿的规则,是显性的规则;一类是藏于环境创设中、材料中或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一些角色,这是隐性规则。诚如杜威所言,“个人所处

 的整个情境决定对个人行为的控制”。隐性的规则即不易被人觉察,又易于被人接受,这些特点不仅符合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增强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在隐性规则的影响下,更好的学习知识、获得有益经验。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展开想象,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等。

 但事实上,由于隐性规则的隐藏性,不易引起教师的重视,所以对于区域活动中的隐性规则的指导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区域活动的质量。因此,为了改善此现状, 本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的研究目的:

 (1)了解当前中班区域活动中隐性规则的运用现状,揭示问题,并进行分析。

 (2)阐述隐性规则的内容及其教育价值,探讨环境及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隐性指导作用。

 (3)提高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为幼儿园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隐性规则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借鉴。

 3.研究意义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可以发现他们的自觉性比较差,较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区域活动中,不能较好地遵守显性的规则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就算教师在区域活动前反复强调区域规则和要求,但幼儿在活动中执行的也并不理想。因而针对这种状况,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对隐性规则的认识,促使教师充分发挥材料、及自身的隐性指导作用。

 (2)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获得对规则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3)进一步提高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通过隐性规则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引导其在活动中通过体验、感受、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以笔者实习所在幼儿园中班组五个班的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为主,以中五班为核心。试图从环境、教师两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目前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的现状,并揭示问题。

 研究数量:笔者的研究数量 5 个中班班级,138 名幼儿,5 位主班教师和 5位配班教师。

 研究取样:通过为期 2 个月的实地观察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等,来分析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现状与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改善性的建议与构想。

 2.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将日常生活或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对其进行解读剖析,探索讨论,深入研究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从而得出在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的两种方法:通过环境创设和教师自身来隐性的引导幼儿自主游戏。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书刊查阅现存的有关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积累研究所需素材。并多加关注国内外研究动态,希望可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研究问题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的现状,提出建议。

 (3)观察法:在实习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内容包括中班区域活动中环境的隐性创设、幼儿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隐性指导等。并在观察过程中以照片、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事后再将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中班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三)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学者对于“隐性规则”这一概念的研究涉及不多,但国内外对于 “隐性课程” “教师的隐性指导”“区域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以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有很多,并且都各具特点,很有借鉴意义。

 1.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区域活动中的隐性规则,陈央儿在《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一文中提出区域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并不等于放任,应该是充分理解和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在创设区域时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只有在一个规则明确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更加自主、有序地活动、学习;而硬性的说教显然不利于幼儿对规则的接受和理解。① 因此,我们将各类规则隐藏在环境和材料之中,用环境和材料的隐性规则来暗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应遵循的规则。

 针对区域活动隐性规则中教师的隐性指导行为,王清秋在《小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有效投放》一文中指出教师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② 当然,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隐”字,即适宜介入、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度回应。

 2.国外研究现状 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和发展的, 当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时,他们积极地建构内部心理结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环境对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蒙台梭利提出了将教育领域划分为不同活动区的教育思想,将教室设计为不同区域,借助自制教具达到教育目标。她主张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区域活动,促进其发展。其关于教具制作及其使用规范的教育理念能启发教师更好的开发和运用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使教具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四)核心概念 1.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将活动室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美工、积塑、表演、科学、数学、阅读、角色游戏区等。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

 ① 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4.6(43). ② 王清秋.小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有效投放[J].科技展望,2015(2).

 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2.隐性规则 (1)隐性:是指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跟“显性”相对)。

 (2)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规则的解释是,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③ 有学者认为规则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④ 并有研究者认为规则对人们具有约束力,它的约束力不仅表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同时它也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彼此的约定。⑤

 (3)隐性规则:它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由此可见,隐性规则具有不易察觉性和易接受性。可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的现状与分析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隐性规则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的环境创设之中。环境本身就像教师的替代,“偷偷告诉”幼儿在环境中应该怎么做。其次,隐性规则还存在于教师的隐性参与指导方面。教师作为幼儿区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观察分析,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区域活动之中,也会间接的影响幼儿,使幼儿主动模仿学习。所以,分别从环境创设和教师隐性指导这两个方面对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现状做了分析。

 (一)通过环境创设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1.选区、进区部分

  图 1-1

 区域插卡墙图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474. ④ 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⑤ 马兰.偶发事件下的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笔者观察的五个中班班级均设有进区卡插卡区,分为各区域处插卡墙(图1-1)和整体插卡墙(图 1-2)。图 1-1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爱的卡通动物背景,并在各区域入口的插卡墙悬挂相应区域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一目了然该区域的游戏活动是什么。同时,在各插卡墙上设置相应数量的插袋,通过这一隐性的规则来暗示幼儿各个区域有人数限制。如图 1-2 所示的操作区设有六个插袋,暗示操作区可进 6 人。图 1-2 为整体插卡墙,都用了区域对应的图片象征各个部分代表的区域活动内容。图片中的左右两部分分别在不同区用不同数量的夹子、魔术贴,给幼儿夹或贴进区卡。夹子用完了或魔术贴贴满了,都“告诉”幼儿该区域的人数达到上限。通过该环境创设的暗示,基本不会出现某个区域人数超额的情况,使幼儿的选区更为有序。

 [案例一] 区域活动就要开始了,这次轮到第三组的幼儿先选游戏。六个幼儿个个都很激动。这个班的幼儿都很喜欢娃娃家区域,但这个区域限定人数为四个。所以老师这边刚交代了规则,把话讲完,那边第三组的小朋友就快步冲去拿进区卡,飞一样抢着插到娃娃家区域。抢到的小朋友眉开眼笑,没有抢到的小朋友表现的很沮丧。

 分析:有了进区卡的设计,幼儿都能清楚的明白各区的人数规则,并隐性的去遵守。教师通过分组轮流选取的方法,是每一组幼儿各星期都有一次优先选择的机会,让他们遵从自己的兴趣, 区域活动的乐趣。但在实际观察中,我发现,中班上学期幼儿大都喜欢娃娃家、小医院等角色区域,但娃娃家只有四个名额,小医院只有三个名额,大家都争先抢后,在选区时,教师反复强调走着去,不要抢,但大部分幼儿还是选择跑去的方式,很容易发生碰撞、跌倒的情况。

 2.区域活动进行部分 首先,观察到 3 个班级的区域中贴有图文并茂的规则、约定(图 1-3)。例如阅读区的保持安静、一页一页翻书;美工区的小心剪刀、铺桌布、穿罩衣、保持干净„„都隐性的提醒幼儿在各个区域应该遵守的规范规则。但通过对班级教师的咨询了解,图文并茂的规则、约定都为教师独自设计,制作过程没有幼儿参与。幼儿遵守情况也不佳。

 其次,中五班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在美工区,结合主题活动“跳舞的树叶”,将各种树叶以分步骤折叠方式的示意图(图 1-4)安置在区域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参考;类似“替代教师”的使用,帮助幼儿开拓思维,增强活动目的性。不仅使幼儿充分体验、使用、操作材料,也使幼儿更好的集中精力,区域活动的有序性得以维护。最后,各班都注意到区域之间的动静分隔、有机结合的问题。将安静的阅读区、美工区等放在一起。需要交流、需要表现的娃娃家、小医院等角色区域安排在一起。使幼儿在相应的环境氛围中能遵守规则,保持安静,或者开动脑筋、大胆表达、互相交流。

 图 1-3

 图文规则图

 图 1-4

 操作步骤图

 3.结束整理部分 各班都在益智区、科学区、数学区、积塑区的玩具柜和玩具筐上贴有对应的标记;4 个班级在娃娃家、小医院等角色区域中,将各种活动材料的放置点贴上相应的标记。一个班级在美工区的玩具柜上贴有各类材料的对应图片。这些对应标记都体现了隐性规则的暗示。引导幼儿在收拾整理时,以玩“连连看”游戏的方式,有序的将材料按固定的图示标记对应摆放。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养成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案例二]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益智区的幼儿 A 和幼儿 B 都开始快速收拾游戏材料,当材料都收入筐中,两人都想自己把筐放到玩具柜,便开始争执。A说:“是我先拿到的!”B 说:“是我先拿到的!”两人都死死拽住篮子的一边,互不相让。最后在教师的制止下,A 幼儿放开了篮子。但 A 幼儿表现的很沮丧。

 分析:中班阶段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很高,开始能够遵守规则。但中班幼儿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且主要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案例中两幼儿都想自己将材料放回原处,从而发生争执。案例中的教师只是选择直接制止,没有了解争抢背后的原因,真正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幼儿 A收拾整理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另一方面两名幼儿都没有掌握在活动中合作、商量解决问题冲突的规则和方法。

 根据观察五个中班班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面的隐性规则运用,发现现今主要

 采用进区卡、图文规则、操作步骤图、动静分隔、对应标记整理等隐性规则创设方式,根据统计得出以下柱状图:

 图1-5

 环境创设中隐性规则方式运用情况统计图

 从图 1-5 中可以发现现今中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面的隐性规则运用并未全面的涉及各个方面的环境影响。进区卡、动静分隔、对应标记整理三种隐性规则创设方式各班级都有使用,而图文规则运用较少,操作步骤图只有一个班级使用。对图文规则、操作步骤图这类“替代教师”的启发性、引导性作用不够重视。

 (二)通过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1.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参与者 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会在各个区域来回巡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多种方式的指导。而采用的隐性指导主要包括提供材料、平行游戏、语言提问点播、肢体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根据对三位主班教师和三位配班教师分别在四十分钟的区域游戏中隐性指导各方式运用次数的观察记录,得出以下统计:

 各种隐性指导方式运用比率提供材料13%平行游戏17%语言提问点播37%肢体语言(动作、表情)33%提供材料平行游戏语言提问点播肢体语言(动作、表情)

 图1-6

 隐性指导方式运用比率饼状图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发现,教师们更多采用语言提问点播、肢体语言影响的方式。采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能够主动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探究规则。用具有启发性的动作和表情等来提示、鼓励幼儿。而提供材料、平行游戏的方式运用较少。但这两种方式也是很好很有用的方式。

 图1-5

 区域游戏图 [案例三]在“小超市”区域,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来买东西,都是在挑挑捡捡几样东西后,直接拿回了家。和“小超市”的售货员基本没有沟通。这时赵老师来到小超市,拿起一条鱼问道:“请问,这个多少钱?” 售货员答道:“五块钱。”赵老师又拿起一个勺子问道:“那这个多少钱?”售货员回答道:“五块钱。”赵老师装在在口袋里拿出钱交到售货员手中:“请找我钱。”“好的!”售货员也装作找钱给了老师。其他来“小超市”的幼儿也开始模仿赵老师,挑选—问价—付钱—找钱。购买者和售货员都玩得不亦乐乎。

 分析:教师对于售货员以合作游戏的方式,与购买者以平行游戏的方式,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是一种比较自然的、不漏痕迹的隐性的传达给幼儿购买规则的方法。不光提高了幼儿主动加入活动的兴趣,也开拓了幼儿思维、视野。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2. 教师作为活动的观察者 从第一点也可以看出教师会注意观察。在幼儿对某一区域活动没有兴趣,会做出适时调整,介入活动展现新的游戏活动方式和规则,从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隐性的学习更多规则。结合最近发展区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发展。但很少选择结合生活情境,创设有趣的主题和有选择的更换材料来帮助幼儿。

 3. 教师作为评价者和反思者 教师会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结束时评价幼儿的活动,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突出。如可以自己动手动脑解决活动中的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和同伴互相帮助、合作;能很好的遵守游戏规则等等。

 这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自制力,并希望更好的表现自己再次得到教师的表扬。而其也给他幼儿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影响其他幼儿主动去模仿学习。

 三、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第二章对所调查的五个中班班级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方面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已经在大体上掌握了当前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现状。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实际都的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总结出原因。以下,笔者将通过环境创设、教师指导两大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环境方面 1.区域材料单一、更新慢,幼儿对角色类区域兴趣集中 首先通过进区卡,能很好地引导幼儿自觉遵守各活动区进区、人数规则。但在选区前幼儿都想抢先,幼儿对各区域关注度不同,都想去“热点”区域。所以各个区域的环境创设、主题设置都对幼儿活动兴趣有影响。对“热点”区域的渴望也间接影响了幼儿对不奔跑、不拥挤、不争抢的选区规则的遵守。而没有选到自己心仪区域的幼儿在活动一会儿之后,就表现出没有兴趣,无所事事,进而出现到处走动、玩闹等无序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各区域的操作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各区域材料投放不均衡,更新慢。

 例如数学区、科学区这种主要靠幼儿自己操作、尝试的区域;阅读区这种安静,很少产生交流的区域。区域活动材料简单无趣,玩法单一,或很久不更新区域主题、材料,多次重复使用同一类材料会使幼儿失去活动兴趣,从而忽视隐性规则影响,出现无序情况。而中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角色游戏之类贴近生活,具有生活情节的活动很感兴趣,而且这些区域活动材料种类较多,引人入胜。以至于幼儿更多去关注材料,出现争抢的现象。这干扰了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感知,不利于幼儿去遵守区域活动规则。

 [案例四]范范、轩轩和齐齐三个小朋友选到了小医院的游戏,医院有两件医生服、一个护士帽,轩轩首先拿到了一件医生服,范范和齐齐开始争抢剩下的一件医生服,齐齐没有抢过范范,开始哭泣,最后不情愿的戴上了护士帽。

 分析:笔者分别询问了范范和齐齐为什么要当医生,两个幼儿都回答说医生的衣服大,好看。想当医生给人看病。而不想当护士的原因是护士只有一个帽子,没有衣服。而且只给别人挂号,不好玩。根据观察,小医院的材料包括听诊器、药品、针筒等材料。而来一个病人,护士只负责挂号,接下来都是医生看病、开药。护士参与游戏部分很少,且对应的操作材料也不多。所以幼儿都想要当医生。可以提供一些护士活动的材料,为护士也准备衣服,加入护士照料病人的部分,从而提升幼儿对护士工作的兴趣。也让幼儿在材料中,学习医生。护士的工作流程,隐性的影响幼儿遵守医院规则。

 2.图文规则缺少幼儿参与,关注少、遵守效果不佳 观察中三个贴有图文规则的班级和没有张贴的班级对规则的遵守程度基本没有相差。据了解,图文规则为教师设计,没有幼儿参与,只是张贴时通过问答之类的环节让幼儿了解,希望张贴后能有隐性的提醒作用。但通过询问,有些幼儿对图文规则的内容表示不清楚,不明白。所以对幼儿起到的隐性指导作用很小。

 3.缺少“替代教师”,幼儿活动比较盲目 在“跳舞的树叶”主题活动期间,中五班在美工区安放了多种树叶折纸示意图,幼儿们比其他班级表现出了对美工区更多的兴趣,都积极参与模仿学习折纸的一些规则步骤,极大提高了动手能力,能力强的幼儿也根据一些基本规则方法,自由想象操作,获取了极大的满足和乐趣。而缺少这种“替代教师”班级的幼儿活动比较盲目,对于折树叶也没有什么兴趣,在美工区也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

 (二)教师方面

  1. 教师主导性强,幼儿自主性低、自我约束能力低 现实情况中,教师都成了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由此可以看出,在区域环活动中,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主导性太强,导致师生关系主次颠倒。区域活动规则基本都由教师制定,再以教师讲述、演示的方式

 传达给幼儿。想通过设计的图文规则体现隐性规则的作用,影响幼儿,效果不佳。幼儿缺少参与,没有“主人公”意识,缺乏共同遵守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加之对图文规则的模糊,更谈不上用其影响幼儿的自我约束。

 2. 教师缺乏引导意识,指导缺乏策略 教师作为活动的观察者,在发现幼儿存在争执时,大都选择自己出面直接制止,很少关注争执产生的真正原因,或让幼儿自行解决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案例二,教师应该是幼儿的聆听者、引导者,但遇到幼儿发生争执的情况,选择了直接制止。没有了解幼儿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从而打击了其中一位幼儿遵守规则收拾整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采用合作或者猜拳等规则、方法来友好的处理问题。

 3. 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评价片面,缺乏多元视角 从评价对象来看,区域活动评价的对象较为单一,只评价幼儿。缺少对自身指导和环境创设的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评价内容狭隘,只评价活动结果。在整理活动结束后,教师会选择表扬整理快的,迅速回到座位的区域和幼儿,幼儿会认识到整理的“快”这一方面的规则,但像娃娃家这样材料较多的区域,整理起来耗时较久,有的幼儿按标记整理的很好却得不到表扬,下一次会为了得到表扬遵守“快”的规则,而整理的不尽人意。从评价方式来看,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缺少幼儿对自己、对同伴的活动行为的评价反思。

 四、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运用的建议 (一)通过环境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1.注重结合生活、及时更替活动材料 结合生活实际和幼儿兴趣,创设区域主题,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及时更替区域活动材料。

 2.设置任务卡 设置任务卡为幼儿活动增加挑战,提升幼儿活动兴趣,提高幼儿游戏水平,在完成任务卡的过程中,隐性的学习规则。

 3.幼儿共同参与“图文规则”区域墙饰的制定、制作 通过让幼儿共同制定区域规则,参与图文规则墙饰的制作的方式,让幼儿了解、

 熟悉规则,以主人公意识看待图文规则墙,提高幼儿自我约束的能力。更好的影响幼儿培养规则意识。

 4.通过“替代教师”,指导幼儿自主学习 一些活动规则是需要幼儿通过模仿操作来学习掌握的。在一些主题中,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作为“替代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掌握规则,引导幼儿通过进行模仿尝试,产生兴趣,乐于思考。如在科学角中,贴上“小心”的图示提醒幼儿在尝试操作滴管量杯时,拿稳量杯,不要倾倒;采用步骤图指导量杯使用的方法(先拿滴管—捏住吸水—转移—松滴管—出水)。类似的规则图示具体形象,简单易懂,具有启发性,很适合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

 (二)通过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择、结伴、活动,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依旧很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隐性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提供适宜的引导和帮助。

  1. 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中提炼出多数幼儿存在的代表性问题。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适时调整,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或绘本、动画,让幼儿自己从中感悟到正确的做法,自主学习规则,培养规则意识。针对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个别指导。

 2. 作为参与者,对幼儿进行多种隐性指导 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材料、平行游戏、语言提问点播、肢体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一方面让幼儿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不漏痕迹的隐性的传达给幼儿相应一些规则。

  3. 作为评价者和反思者,和幼儿共同全面评价 评价对象做到多元化,由单一的只评价幼儿变为以自身指导、幼儿、环境创设等为对象的评价。其次,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教师评价评、幼儿自评、幼儿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还有,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活动结果方面,对于整理的好、标记对应整齐、进去选区不争抢、遇到问题和

 同伴商量解决,等过程中有规则意识的幼儿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自主自觉的改变自己,求得进步。

 (三)通过同伴指导幼儿自主游戏 除了环境和教师两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中班幼儿区域活动隐性规则的运用中,同伴的影响作用也很大。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共同制定区域规则,比如一次两个幼儿共同选择了益智区的“插木棍”游戏,两人协商通过猜拳决定先后顺序,并且你一次,我一次的友好的进行“插木棍”游戏。两人都很好的遵守了共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了幼儿自我约束的能力。二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设置共同任务,提高分工和协作的能力,也都是很好的隐性学习规则的方法。

  致谢

 时光匆匆,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论文在陈华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陈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在此我还要向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四年的辛勤栽培,孜孜不倦的教诲!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为我的教育理论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坚定了我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决心与信心!

 四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四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了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还要感谢实习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帮助和配合!感谢我的母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对我的大力栽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梦想,永不放弃。

 作为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设计,本文在写作方面尚有诸多不足,恳请领导、老师给以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4.6(43). [2]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3]向剑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刘策措施[J].成都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5(11):123-126. [4]颜柳彬.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J].教育导刊,2003(2). [5] 杨莉君,邓双.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一一以湖南省部分小范性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2.2(17):133-137. [6]李云.浅谈中班区角游戏中教师的隐性指导[J].幼儿教育,2013(1). [7] 曾英.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教育探索,2007(12). [8]莫秀峰.试论规则的类型和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9] 刘焱.幼儿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10]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12]西戈.幼儿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 [13]甘第尼、福尔曼、爱德华兹.幼儿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刘占兰、廖贻.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18] 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9]汤志民.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与实例[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0]陈慧军,张肖芹.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1]石志华.幼儿园隐性课程研究和启示[D].河北大学,2011.

 [22]冷晓宇.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相关热词搜索:中班 隐性 幼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