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正文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发布时间:2024-04-24 14:40:19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提供全面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一:2006政府工作报告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去年工作回顧

2005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增加5232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8%。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較穩的良好局面。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增長2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全面發展。神舟六號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9.6%和6.2%。

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一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繼續搞好宏觀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綜合運用財稅、貨幣、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資産投資過快增長,遏制房地産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進一步增加農業、能源、交通、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投入,促進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後勁。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繼續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保障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征了農業稅,全國取消了牧業稅。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産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對部分糧食主産區的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産1454萬噸,達到48401萬噸。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在産業結構調整方面,制定和實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裝備製造等行業發展規劃和産業政策,提出了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援重點行業健康發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産條件的落後生産能力。

爲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了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迴圈經濟的任務和政策措施,啓動了178項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專案。加強了礦產開發、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管理。去年投入國債資金152億元,主要用於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深入開展環保專項治理,解決了一些危害群衆健康的環境問題。

(三)深化體制改革和推進對外開放。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財政安排219億元支援116戶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産,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繼續進行。財稅、投資、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啓動。鐵路、民航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制定並實施了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我們積極應對對外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調整出口退稅、關稅和加工貿易政策,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完善出口退稅機制。穩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過渡期的各項工作。

(四)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投入國債建設資金95.4億元。

在科技方面,加強了國家創新體系、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積體電路晶片設計開發、第三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複合材料、高檔數控機床研製等重大科技專項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務院領導下,組織和動員各方面力量,經過兩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廣泛論證,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在教育方面,重點加強了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對592個重點貧困縣17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還爲中西部地區1700多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許多輟學兒童重新回到學校。繼續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兩年來新建、改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爲16萬個農村中小學校和教學點配備了遠端教育設施。職業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持續發展。

在衛生方面,著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農村衛生工作。近三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5億元,基本建成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總投資爲164億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中央安排30億元國債資金支援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已擴大到671個縣,惠及1.77億農民。加強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高度重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和對人的傳播。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文化方面,積極開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工程順利實施。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

(五)努力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加大對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去年中央財政安排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專項補助、再就業補助209億元,比上年增加29億元。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就業工作。中央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支

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已有17個省(區、市)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城市低保物件基本實現應保盡保。重點優撫物件撫恤補助標準明顯提高,中央財政安排優撫事業費74.6億元,比上年增長90%。28個省(區、市)、2300個縣(市)已初步建立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救災和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財政用於抗災救災的資金89億元,救助受災群衆9000多萬人次。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62億元,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245萬人。

(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21個省(區、市)完成了村委會換屆選舉。政務公開、廠務公開和村務公開不斷擴大。加強了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工作,對涉及群衆利益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重視政府法制建設,國務院提出了勞動合同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等7部法律議案,制定並頒佈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關於預防煤礦生産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等22部行政法規。制定和實施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審計、監察監督進一步強化。認真做好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準備工作。實施新的《信訪條例》,暢通了信訪渠道,規範了信訪秩序。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入開展規範執法行爲、促進執法公正的專項整改活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繼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刑事發案數有所下降,社會保持穩定。

民族、宗教、僑務和對台工作進一步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外交工作成果顯著。

一年來的成就,是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駕馭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廣大幹部群衆共同奮鬥、辛勤勞動的結果。在這裏,我代表國務院,向全國各族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和臺灣同胞以及廣大僑胞,表示誠摯的感謝!向一切關心和支援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一些長期積累的和深層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又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一是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當前糧價走低和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都不小,影響農民增加收入和種糧積極性。耕地不斷減少,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強,糧食安全存在隱患。二是固定資産投資增幅仍然偏高。有些行業投資增長過快,新開工專案偏多,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反彈的壓力比較大。三是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不良後果開始顯現。産能過剩問題日趨突出,相關産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減少,虧損增加,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四是涉及群衆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和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突出,群衆反映比較強烈;在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企業改制、環境保護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違反法規和政策而損害群衆利益的問題。五是安全生産形勢嚴峻。煤礦、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給人民群衆生命財産造成嚴重損失。

我們還認識到,各級政府工作中存在不少缺點和不足。政府職能轉變滯後,一些工作落實不夠,辦事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甚至貪污腐敗。

我們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發揚成績,改進工作,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有

爲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把政府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絕不辜負人民的厚望和國家的重托。

二、今年主要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快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堅持把解決涉及人民群衆切身利益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爲“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通觀全局,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穩定政策,適度微調。繼續搞好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二是把握大局,抓好重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以改革開放爲動力推動各項工作,著力解決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是統籌兼顧,關注民生。堅持以人爲本,搞好“五個統籌”,更加注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社會事業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讓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四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做好今年工作和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結合起來,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注重實效。

今年要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從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看,今年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但制約發展的矛盾也不少,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正確的應對之策,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落。

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鑒於當前經濟增長勢頭較好,社會投資活躍,今年要繼續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和財政赤字。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00億元,比上年減少200億元,同時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2950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5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資,主要用於農林水利、科教文衛、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西部開發等方面,保證重點續建專案,適當開工建設關係發展全局的重大專案。從今年開始,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採取國債餘額管理方式管理國債發行。大力推進依法治稅,切實加強稅收征管,規範非稅收入管理。財政支出要統籌兼顧、量入爲出、確保重點、厲行節約。加強財政監管,控制行政經費增長。要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産品,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就業、助學的信貸支援,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健全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調整收入分配關係,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要在“多予”上採取更多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各地都要合理調整和嚴

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準。逐步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的問題。建立並完善防止工資拖欠的法規和機制。認真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今年國家將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優撫物件撫恤補助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在清理規範津貼補貼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同時,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穩定居民支出預期,擴大即期消費。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減輕居民增加消費的後顧之憂。三是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現有流通網路的作用,支援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路向農村延伸,爲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四是完善消費環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條件,積極發展旅遊、文化、健身等服務性消費。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合理調整消費稅,規範和發展消費信貸,抓緊清理、修訂現行抑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和政策,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保持固定資産投資適當規模,堅持有保有壓,優化投資結構,防止投資過快增長。繼續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按照貸款條件和市場准入標準發放貸款。從嚴控制新開工專案。同時,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建設。繼續解決部分城市房地産投資規模過大和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要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産開發,重點發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賃制度。整頓規範房地産和建築市場秩序,基本完成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務,促進房地産業和建築業健康發展。

(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要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加大對“三農”的支援力度,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儘快使廣大農村面貌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産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增加對産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抑制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要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加快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繼續調整農業結構,積極發展畜牧業,推進農業産業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産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下決心調整投資方向,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這是一個重大轉變。主要是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爲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防汛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道路、飲水、沼氣、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主要措施是:逐年加大國家財政投資和信貸資金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整合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益設施建設投資投勞;鼓勵和引導社會各類資金投向農村建設,逐步建立合理、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堅持不懈努力,使農村基礎設施有一個大的改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今年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誌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賦,而且取消了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二: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乡长 李仲安

2007年1月25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上届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龙观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奋力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龙观乡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全面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人民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龙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呈现又好又快发展。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项目建设,统筹城

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经济较快增长的五年,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较好的完成了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龙观“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谋求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深入实施“双优”战略和“百企业十强”工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中求进、快中求优,始终保持了全乡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161%,年均增长33%,财政收入1.24亿元,比2001年增长200%,年均增41%,农民纯均收入8981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69.3%,年均增长15.3%,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坚持工业兴乡,大力实施“双优”战略和“百企业十强”工程,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71.99亿元,销售71.59亿元,利润5.57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236.1% 、235.9%、70.2%,全乡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到2006年达到24家。大力实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和“走出去”战略,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2002年以来全乡协议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到位

2514.5万美元;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自营出口2.02 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30多倍,2003 、2004、2005年连续三年被区政府评为外贸出口外资引进工作先进单位。不断加强科技投入,五年来,完成技改项目55个,完成技改资金到位20亿元,新增国家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60只,奥克斯集团,哈利斯顿机电、五龙潭蔬菜食品等三家企业均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奥克斯空调,三星电表分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标,深入实施“花卉、果茶兴农”战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200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收入11961万元,比2001年增长104.1%,村级集体资产达到4936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407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09.2%、116%,一是大力发展设施产业。加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花卉、苗木、水果、茶叶等高效生态农业,营造绿海龙观,初步形成了观岭坑花卉、水果、桓溪坑茶叶、笋竹,金谷坑贝母的“一坑一产业,一乡一品牌”特色农业产业,2006年五大产业实现销售2700万元,2005年并荣膺“中国桂花之乡”。二是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五年来共投资2995万元,建设标准田13780亩,修筑水泥渠道78公里,疏竣河道10公里,修建机耕路40公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三是注重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以品牌为导向,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加工水平和经营档次,五龙潭蔬菜、竹之韵食品通过区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新潮牌豆芽系列评为市级知名商标,两公司双双被列入市级家业龙头企业,雪岙的景湖蜜露水蜜桃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四是着力推进农业“百家园”工程。充分利用龙观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五龙潭旅游的知名度,引导农民发展观光休闲 “假日经济”,着力推进农业“百家园”项目,目前全乡已规划了8个农业“百家园”项目,其中日月山庄2006年评为区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新龙门山庄列入区农业“百家园”工程,龙观“百家园”工程农家风味更加凸现,休闲功能更加完善。五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得到加强。从山林补偿政策着手,全面加强对公益林的资源管理,认真做好山林延包工作,目前全乡林业面积达到8万余亩,其中自留山

1.91万亩,责任山4.32万亩,统管山1.87万亩,龙观的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生态居住、生态休闲的格局更加明显。

旅游产业发展凸现新亮点。充分利用龙观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与景观,按照“突出主题,丰富内涵,打造精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为主,文化为魂”的浙东“龙文化”假日旅游经济,五年来共投资6000万元,建设完善了五龙潭龙潭景区、青云梯景区和鸣凤景区三个旅游景点,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南苑五龙潭山庄,景区功能不断完善,效益日益凸现。2006年旅游客源总量达到了13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破500万元,景区并先后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十佳魅力景

区、市十佳诚信旅游景区和市级文明单位等殊荣。

二、真抓实干,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年来,我们通过完善规划、实事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途径,积极开展市级生态镇创建,不断推进城镇建设,绿海村镇取得了新成果。

一是规划管理不断强化。以优化城镇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编制完成了龙观乡城镇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设计,为实现我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以创建市级生态乡镇为目标,大力实施“三河四路”的定人、定时、定地的卫生保洁制度和居民垃圾袋装化处理,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2006年,乡政府荣获市级生态乡镇,后隆、桓村两村通过市级生态村评审。

二是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乡自来水厂工程建设,投资700余万元的农村二次水改管网工程基本完成,投资1100万元改建了半山至厂跟村级公路、新建了日月路、新潮路二条乡级公路。2002年以来,全乡共投资600万元资金完成了乡卫生院、乡敬老院、学校等12件实事工程。

三是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区委、区府“三个一”工程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占地28亩的梅树小区一期工程完成土地征用和塘渣填埋,占地10亩的桓村新村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占地10亩的后隆新村一期工程完成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龙谷青草湾街景改造编制规划出台,城镇形象明显提升,人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篇三:2006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5日在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陆浩 各位代表: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完成情况与“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06年的政府工作。

同时,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提出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使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主要表现在: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0亿元和1500亿元大关,预计2005年达到1894亿元,年均增长10.2%,是历个“五年计划”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10元,接近900美元。预计2005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54.6亿元,年均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123.4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支出达到428亿元,年均

增长17.9%;累计消化财政赤字达4亿元以上。财政收支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年均增长14.6%,超过了前五十年的总和。预计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8亿元,年均增长11.6%。

———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取消了农牧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省内基本自求平衡。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马铃薯、酿造原料、中药材、制种、果蔬等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23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累计投入技改资金750亿元,年均增长18%。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45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105万吨。特别是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十五”时提出的“1161”工程全面实施。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利润63亿元,年均增长43.4%。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3.4,比“九五”末提高69.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3.1吨标准煤下降到2.4吨标准煤,年均降低4.7%。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实施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农林、城市基础设施等骨干项目。新增高等级公路26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3公里增加到1006公里,成为全国第18个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宝兰铁路二线、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敦煌铁路等工程竣工。建成了涩宁兰天然气和兰成渝成品油管道。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省。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等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18万亩、退牧还草2280万亩、封山禁牧1.1亿亩,6000万亩国有天然林全面禁伐,新建自然保护区21个、面积327.3万公顷。加大对兰州等重点城市的冬季大气污染和工业“三废”综合治理力度,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914项,获得专利授权2447件。68个县区市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青壮年文盲率降低1.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发展到33所,在校生达到38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发展。夺取了抗击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机制初步形成,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人防、统计、工商、审计、物价、质量技术监督、气象、测绘、新闻出版、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地震预防和残疾人救助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改革开放成绩显著。7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大型骨干企业控股、参股、并购大中型企业。下放了一批省属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中小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部分资不抵债、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了破产重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省级机构改革,推进市县级机构改革,撤并乡镇332个,精简幅度达到20%。削减、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531项,减幅达66.2%。粮食、棉花等流通体制改革和财税、金融、住房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交往渠道进一步拓宽。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26.3亿美元,年均增长35.8%。其中出口11亿美元,年均增长21.3%。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36.2%。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年均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1963元,年均增长6.6%。五年累计有48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20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两个确保”,城市低保范围逐年扩大,低保标准逐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治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41件,发布政府规章42件,废止政府规章154件。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

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围绕营造发展环境,集中抓了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工作、受理企业投诉举报等五件事的落实,行政效率得到提高。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信访和群体性上访数量明显下降。不断推进廉政建设,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就。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从改善制约加快发展的薄弱环节入手,重点抓了项目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劳务输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与2004年相比,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5%,财政支出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主要特点:

一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72亿元,在建项目达到6382个,其中新开工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项目5035项。刘寨柯至白银、临泽至清水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庆阳机场复航改造竣工并投入运营,张掖电厂一号机组、黑河西流水电站投产发电,《四库全书》藏书楼等一批社会发展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天水至宝鸡、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粮食播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总产达到837万吨,较上年增加31万吨,是历史上的第二个丰收年。劳务输出达到400多万人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省级参与分享的57个县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重视和加强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发生。三是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取得明显成效,金川公司镍冶炼和铜冶炼节能降耗改造、兰州卷烟厂异地搬迁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酒钢集团发展整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推

进工业污染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规定的六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削减2.6%,启动了骨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加强了对工业经济的调控和协调服务。工业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增长18%,实现利润扣除石油行业增长28%。四是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省级科技园建设。教育投入达到461.9亿元,加强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建设。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部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14个、参加农民255万人。五是财政税收工作成效显著。财税改革进一步加快,依法征管水平明显提高。财政实力和保稳定、保运转、保改革、保重点的能力增强。加大了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基层财政困难状况有所缓解。六是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取得新的成绩。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就业16万人左右。灾区和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加大了财政投入向“三农”、基层、公共服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力度,普遍增加了乡镇公用事业经费,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乡镇招聘干部身份问题。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快、改革开放步伐迈得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五年来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实现加快发展的信心。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要把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把握好以下主要原则: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发展是全省最大的政治。要全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夯实发展基础。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的重要载体。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东莞市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