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正文
 

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42 影响了:

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2013马鞍山政府工作报告干部在线学习试题和答案

2013年马鞍山市两会精神学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 10 题

题号: 1 本题分数:10 分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市( )个国家级经开区、( )个国家级高新区先后获批,4个省级开发区、( )个省级高新区获准设立,多区联动、多点支撑格局形成。

A、1, 1,2

B、1, 2,3

C、1, 1,1

题号: 2 本题分数:10 分 在过去五年中,我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以上。

A、98%

B、99%

C、95%

题号: 3 本题分数:10 分

2012年我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增长11.2%;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增长23%。

A、120 B、150

C、100 题号: 4 本题分数:10 分 2012年,我市( )是五年前的1.9倍,年均增长13.9%;( )是五年前的2.1倍,年均增长16.5%;超过了五年( )年均增长13.3%的速度。

A、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地区生产总值

B、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

C、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生产总值

题号: 5 本题分数:10 分

2012年我市经开区建成了全省首个( )电子信息产业园。

A、国家级

B、省级

题号: 6 本题分数:10 分

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增长26%;2013年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A、20%

B、30%

C、26%

题号: 7 本题分数:10 分

五年来我市本级财政占比由66.8%下降到31%,县区、园区、新区财政由33.2%上升到( )。

A、55%

B、69%

C、52%

题号: 8 本题分数:10 分

五年来我市二产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62.3%下降到30.4%,三产税收由27.8%上升到( )以上。

A、45%

B、50%

C、40%

题号: 9 本题分数:10 分

201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0元,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0元,同比增长17.8%;2013年计划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

A、14%,15%

B、14%,13%

C、13%,14%

题号: 10 本题分数:10 分

2012年我市开展的( )活动成效明显,新开工建设项目1750个,同比增加300多个;400个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0亿元。

A、“招商引资”

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2009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6日在马鞍山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 长周春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周年为强大动力,攻坚克难保增长,化危为机调结构,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巩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入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60个“城市发展代表”行列,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水平、率先全面达小康”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122.3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亿元,增长18.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增长10.5%。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4.2%,比上年提升2.9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在支柱产业遭受前所未有冲击的情况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值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增幅高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超出预期。

(一)突出保增长首要任务,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巩固。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政府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快节奏、高效率、大力度推进保增长各项工作。

扎实开展“企业帮扶年”活动,全面落实六大类85项帮扶措施,建立领导干部企业帮扶联系点制度,成立5个帮扶工作组,对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和一对一联系帮扶,对中小企业实行点面结合和分类扶持,想方设法帮助各类企业摆脱困境、渡过难关。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办法,努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创造性地落实宏观调控减免税费政策,累计为各类企业减免税21亿元,减免费2.6亿元,缓缴税费2.2亿元;同时争取中央和省支持11.3亿元,本级财政安排3.1亿元,合计对企业各类补贴达14.4亿元。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631户;新发展私营企业1913户,总数突破1万户,个私经济纳税额达20.8亿元。全市企业在决战危机中强化自身,广大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为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做出了突出贡献。马钢紧紧围绕“聚焦品种质量、强化内部管理”工作主题,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灵活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深入推进降本增效,在极其困难条件下保持了生产

经营基本稳定。星马集团突出产品高端定位,产销重型卡车1.8万辆、专用汽车7000辆,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立白日化、雨润食品等外来投资企业生产经营快速攀升,泰尔重工等一批中小企业产销两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2亿元,增长14.5%。

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增后劲的关键举措,健全市级领导牵头调度制度,强化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动态调整,全方位增加有效投入。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3亿元,省“861”计划项目完成投资居全省前列。科达机电、达利食品、稳润光电等52个项目建成投产,天成纺织搬迁扩建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华菱3万辆重卡等90个项目开工建设,一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上大压小”扩建项目即将获批。结合马钢周边环境整治和金家庄老工业区搬迁,强力推进马钢“十一五”后期结构调整规划项目前期工作,累计征迁住户2397户、企业44家,征迁面积33万平方米。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81个、资金3.4亿元。着力加强与央企对接合作,总投资672亿元的23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精心谋划战略性产业项目,总投资1180亿元的32个项目充实重大项目库。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和洗牌效应,坚持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引进上海晟峰、东华软件、美国微因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动漫企业80多家,一批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成功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行列,新认定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总数分别达6家、83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6个,总数达155个;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0亿元。马钢成为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十七冶被确定为球团机械设备工程安装验收规范国家标准主编单位,矿院研制的新型磁选机被认定为国家首批自主创新产品,中冶华天“合金化微调方法”填补了我市海外专利申请空白。质量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建设,省机床及刃模具产品质检中心成功落户。国家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马钢尘泥脱锌转底炉等项目建成投产,我市成为全国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服务业提升发展。依法彻底解决多年困扰大华国际广场二期项目建设的拆迁难题,八佰伴大型商贸购物中心和香港城百货市场入驻运营。法国欧尚、南京金鹰、上海百联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签约落户,核心商圈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合理引导住房开发建设与消费,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新建和二手商品房交易量分别增长1.3倍和1倍,住房公积金支取使用和贷款刷新纪录,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龙湾水文化度假主题公园成功落户,皇冠假日酒店建成开业,一批生态旅游园投入运营,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7.5%。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实施新的土地征迁补偿安臵办法,严格实行国有建设用地净地出让制度,着力破解项目“落地难”问题。市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纵深推进。深化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为实施产权集中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国有资产效益创造了条件。按照“整合资源、运行高效、统一监管、节约成本”的原则,全市集中统一的招标采购监管体制初步建立。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15所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2所幼儿园移交区级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平稳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快速推

进,跻身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行列。成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平稳实施。工商系统12个集贸市场办管脱钩全面完成。

金融创新亮点纷呈。截至上年底,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96亿元,增长26.4%,当年新增145亿元。本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1亿元,增长40.5%;累计发放贷款770亿元,当年新增133亿元,超过前3年总和。同时,全市金融投放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多品种新格局,票据融资192亿元,异地银行在我市发放贷款77.5亿元,资本市场累计融资230多亿元,企业市场融资总额突破1200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国首家以地级市组建的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发起设立的当涂新华村镇银行揭牌开业。浦发银行马鞍山支行开业运营。总规模30亿元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正式设立,成为全省首个产业基金。以政府投资公司为融资平台,在全省第一个面向全国成功发行10亿元理财产品,有力支持了县区和开发区加快发展。1.5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发行并投入使用,1.1亿元中央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有力支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20亿元城市建设债券发行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全省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顺利组建,3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2家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亿元。首期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安徽省高新创业投资公司正式挂牌运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工作实现新突破,泰尔重工、鼎泰稀土一次性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星马汽车重组华菱重卡整体上市加快推进,山鹰纸业可转换债券转股顺利实施,奥盛钢缆、华菱西厨、惊天液压上市前期工作扎实开展。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建立市领导招商联系点制度,组建6个招商分局和18个招商小分队,加快构建信息、利益共享机制,招商引资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精心组团参加第四届中博会暨第五届国际徽商大会,成功举办马鞍山(杭州)土地推介招商会、中国(马鞍山)刃模具暨机床博览会,赴香港、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招商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17.4%;实际利用内资260亿元,增长15%。市经济开发区南区路网框架进一步拉开,30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户,全区实现财政收入

6.7亿元。慈湖经济开发区省级台湾工业园挂牌,台湾和桐化工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市经济开发区和慈湖经济开发区双双跻身全省省级开发区十强行列。建立中小企业出口风险补偿资金,实行政府主管部门推荐、平台公司统一担保、银行审核放贷的融资保障机制,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出口逆势上扬。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6亿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1.85亿美元,增长75%。口岸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边防检查站组建挂牌,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按期建成,外贸进出口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对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区域发展地位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口岸直运量实现翻番,外运量占全省份额80%以上。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与宿州市开展结对合作、与巢湖市跨江联动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四)县区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城乡一体化进程扎实推进。当涂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增长15%;完成财政收入18亿元,增长15.5%;长江钢铁精品钢技改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博望镇被授予“全国文明乡镇”称号,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实施新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将1766户市级企业财税关系下放区级管理,三区财政收入均突破6亿元,增幅均超过30%,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花山区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软件大厦和晟峰集团安徽总部大楼加快建设,

花山美居项目基本完工,省级花山经济开发区筹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雨山区视聆通游戏动漫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国家级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开工建设,安民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即将投入运营。金家庄区金属制品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和菱包装新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区域物流服务功能和效益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三区共计征迁土地面积超过2万亩,拆迁房屋面积近100万平方米,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花山区张庄中心村一期基本完工,霍里镇“镇改街”全面完成。新农村“四条示范线”启动建设,试点镇村示范作用明显。全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14.1亿元。建成农村公路80公里。一五圩国家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工程顺利竣工,5座病险水库、34座涵闸除险改造全面完成。优化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文化信息传输“村村通”,新建农家书屋39个。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使用,用1年时间完成了国家和省确定的5年达标任务。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实施,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提前2年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5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使用。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出台落实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5.3%。总投资4.7亿元的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园启动建设。当涂县被列入“中国1000亿斤粮食增产计划项目县”,成为“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面积达17.6万亩,占全市承包耕地面积的24.8%。50亩以上粮食规模种植户达561户,全市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50%,水产生态养殖比重提高到76%。农业产业化超亿元龙头企业增至1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2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总数达177家。“三资”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到位资金4.9亿元。主要农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94.5%,居全省首位。粮食市级储备进一步充实,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走在全省前列。

(五)城乡建设大规模展开,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全面开工建设了一批投入较大、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乡建设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5亿元。长江公路大桥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斜拉桥、引桥及接线工程全面开工,分三年实施的长江江心洲段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宁安城际铁路站房建设方案得到优化,沿线征迁同步快速推进。完成东环路股权回购,顺利实现资产交接,高速化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对部分路段实施高架改线,为主城区加速东扩开辟了无障碍通道。马濮旅游大道竣工通车,与江苏对接的马濮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宁马边界国道收费站成功合并。天顺码头、长江港口码头投入运营,港口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完成湖南路、佳山路、花雨路“白加黑”改造及综合整治,慈湖河路北段、湖南东路、江东大道三期建成通车。湖东南路加快推进,沿江大道北段、九华东路开工建设。按照“尊重历史、面向未来,有利交通、民主决策”的原则,对多年来市民广为关注的团结广场及周边进行改造,整体效应初步显现。雨山湖公园南门入口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滨湖公园开工建设。12个电网对接项目加快实施,园水变电站等项目建成运营,高压线廊整合移位改造启动实施,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和线廊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与安徽电信、移动、联通分别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数字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城乡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慈湖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上游

河道清淤全面完成,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同步推进,中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启动建设。市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当涂污水处理厂一期竣工运行,慈湖污水处理厂、东部污水处理厂基本完工。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永丰河等水系整治顺利完成。向山垃圾处臵场二期、尾矿库酸水处理工程相继完工,渗沥液处理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生活质量竞争力名列全国第9位。

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被列入国务院审批范围,规划大纲通过国土资源部批准,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基本完成。实施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三年行动方案,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取得好成绩,名列全国参评地级市第4位。启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集体土地上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加快推进。突出标本兼治,加大疏导力度,一批摊群点专业市场建成使用。户外广告、门头招牌设臵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渣土运输管理得到加强。严格实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全面加大土地出让金清欠追缴力度,扎实开展清理整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土地历史遗留问题。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强化。投入资金近10亿元,深入实施50项民生工程,惠及全市城乡居民。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补贴近1500万元更新70辆高档公交车并将分批投入运营,提升改造公交场站,调整、延伸和增加公交线路,在所有线路落实特殊群体免费乘车政策,并规范管理公交广告,努力使公交成为城市文明的流动风景线。完成新建3万套安臵房规划选址,661套廉租住房竣工交付使用。金家庄部分地区居民搬迁步伐加快,江边地区1800户居民基本搬迁完毕。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1200余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40%,贫困残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出台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两协商”等稳定就业10项政策,集中开展“就业服务月”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启动失业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和化解就业矛盾。大力推动以创业促就业,成为全国首批创业型试点城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再就业4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完成各类人员培训2.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在全省率先整合市辖区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实现定点医院、报销比例、医药目录并轨,与上海建立常居异地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制度。实施居民生育保险制度,成为全国居民生育保险工作试点市。城乡低保标准提升至全省首位,实现市区农村和城镇、当涂县城镇和市区“两个统一”,政策差别逐步消除。进一步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建立丧葬抚恤金制度,广大农民参保积极性明显提高。

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实施。二十中迁址主体工程封顶,南部高中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石桥中学进入省示范高中行列,中等职教园区启动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6.8%。安工大东校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续建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补助制度,对高校和中职学校困难家庭学生实行资助。市博物馆、图书馆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硬件设施居全国中等城市前列。大剧院主体工程完成,集科技馆、青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一体的综合馆即将开工建设。太白楼维修暨李白纪念馆陈列改造完工,谪仙园建成开放。成功举办’2009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暨国际吟诗节,《唐诗三百首》特种邮票在我市首发,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李白研究成果丰硕,文化工作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科技进社区进乡村工程成效明显。市档案馆改扩建工程按期完成并投入使用。《马鞍山市志》

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郑为文在马鞍山市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郑为文在马鞍山市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砥砺奋进的五年】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市实现GDP950亿元、财政收入1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8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1倍、2.25倍、3.83倍,总量和人均值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面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长三角22个城市中分别位居第1、第2和第3位。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快速发展,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60%,高于全市增幅3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马钢500万吨薄板带工程建成投产,2010年钢产量、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五年前增长51.3%和98.6%;地方工业迅速崛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7.1%上升到2010年的53%,星马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

业和软件动漫、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7%上升到2010年的31.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粮食、畜禽和水产规模化经营比重分别达到17%、54%、74%。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主城区新建和改造道路118公里,面积由五年前的6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78平方公里。含山、和县、当涂县城分别由5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11平方公里拓展到11平方公里、16平方公里、19平方公里。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由11平方公里向32平方公里扩展,新设立的博望新区、滨江新区、秀山新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4个新区建设快速推进,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完成投资186亿元,建成道路44公里。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段、东环路高速化改造、314省道、105省道改建等工程加快实施,马濮旅游大道市政化改造等工程相继完成,连接城乡、连通内外的快速交通网正在展开,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初步拉开。

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比五年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1.9%,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我市成为全国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马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

点企业。投入81亿元实施了48项污染治理工程,一批重点污染源得到集中整治,慈湖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移交区级管理顺利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获省表彰,招投标、土地、投融资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成效明显,新增8家金融机构和6家上市公司。承接产业转移呈现新局面,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8亿美元、内资1617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6.2倍和10.8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2.3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6倍。马鞍山正式成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市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支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履行职能,人大、政协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不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建设有序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进一步加快。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

力量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2008年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各类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市博物馆、新图书馆、大剧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4月份我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成功承办。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档案史志、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统计、科普、老龄、气象等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1亿元,惠及230万城乡居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159元、7954元,均居全省第一。统筹城乡就业和创业型城市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扎实开展,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0.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率

达到98%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9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安置房建设步伐加快,老旧小区整治三年计划启动实施。“平安马鞍山”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6%以上。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我市在中部地区第一个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机关、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县乡两级党委和村党组织换届工作顺利完成。在中组部开展的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我市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惩防体系逐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效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和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全面推开,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五年是马鞍山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准确把握马鞍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影响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能否实现马鞍山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马鞍山市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马鞍山2017政府工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