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正文
 

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发布时间:2024-04-25 12:27:54 影响了: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体系需要改革,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应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扩大IMF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但改革不意味着推倒重来式的革命…58报告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全球特别推介”,武汉值得!

 


        摘要:武汉浓浓的烟火气与神州大地上辛勤耕耘的劳动身影、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一道,展现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
  3月28日,人们在武汉市著名的小吃街户部巷休闲消费。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2021年4月8日,武汉迎来重启一周年。2020年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重启一年来,武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全力以赴创新创造。如今,武汉浓浓的烟火气与神州大地上辛勤耕耘的劳动身影、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一道,展现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
  武汉重启一周年,诠释着中国人民共克时艰的团结伟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中国在全国一盘棋统筹下,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湖北。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前线,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湖北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仅用10多天就拔地而起。面对肆虐的病毒,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生动展现着中国人民炽热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如今,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超一亿剂次,中国构筑的疫情防控屏障越来越牢固。
  武汉重启一周年,见证着中国经济顶风而上的强大韧性。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一度带来严重冲击。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湖北GDP更是同比下降39.2%,武汉GDP同比下降40.5%。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行各业有序恢复,支持湖北、武汉经济加快复苏。202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3%,湖北GDP恢复到上年的95%以上,武汉GDP重回全国城市前十强,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些成绩充分显示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呈现稳定复苏发展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日经亚洲4月8日在报道中说,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仍在抗击疫情,而中国已经实现了强劲复苏。
  武汉重启一周年,传递着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信号。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多个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武汉重启以来,把握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重新融入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2020年,武汉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户,武汉解封后的首个国庆假期,吸引了超过1882万人次打卡;
新开通国际货运航线6条,开辟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进出口逆势增长10.8%。长江沿岸铁路公司、霍尼韦尔新兴市场总部等35家企业总部、第二总部落户武汉。经历风雨后的武汉日益向上向好,充分反映着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如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道路上,武汉大有可为。中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也将创造更多发展奇迹。
  4月12日,中国外交部将举办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向世界展示湖北浴火重生的新面貌,助力湖北搭建对外合作的新桥梁。这是外交部首次为同一省份做二次推介,也是在疫情后举行的首场省区市推介活动。这个全球特别推介,武汉值得!湖北值得!(孟庆川)

 

关键词:海外网评:“全球特别推介”,武汉值得!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在全球战“疫”中展现大国担当

 

    冯玲艳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全球范围内,疫情却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此次疫情认定为“全球大流行病”。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其他国家疫情形势的不断加剧,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我国应在这场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扬中国精神、贡献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呈现大国气度、彰显大国风采、展现大国担当。
    为全球战“疫”发扬中国精神,呈现大国气度。在国内疫情形势严峻时,党和政府展现出集中指挥、全面防控的全局精神;党员干部展现出统筹协调、谋划部署的科学精神;医护人员展现出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科研人员展现出努力钻研、积极创新的工匠精神;普通群众展现出守望互助、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都是激励我们攻克疫情、夺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全球战“疫”征程中,要鼓励各国人民坚定防疫必胜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为彻底消灭疫情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方案,彰显大国风采。中国在战“疫”过程中,党和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科学组织、施策得当,坚持“全国一盘棋”,提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动员策略,运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控策略,采取“一省包一市”的帮扶策略,所取得的防控成果有目共睹,为世界树立起优秀典范。同时我们在全球防疫中以自身实际经历“现身说法”,积极分享国内疫情宣传、防控、救治、管理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彰显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应有的风采。
    为全球战“疫”凝聚中国力量,展现大国担当。全球疫情暴发的今天,我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大国情怀,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为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不仅为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提供口罩、防护服、消毒水等救助物资,还派遣专业的救治团队前往意大利、伊朗等国家进行救援,充分展现了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此次疫情再次印证了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国在疫情防控中所展现的中国精神、分享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力量为国际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只要各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抗“疫”,我们必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关键词:大国,在全球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如何打造全球要素资源强大“引力场”?


              核心观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给吸引来的要素资源以更多收益和回报,使我国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成为能够集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最根本的是效率竞争,生产效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对国际竞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将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继续改变传统生产要素和新生产要素的关系。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相对下降,而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地位提升。推进技术和数据市场化改革,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不仅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的一个重点,更对推动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科技制高点、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有着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国内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将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供需市场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而随着我国越来越接近国际技术前沿,可模仿学习的空间缩小,加之个别国家的技术打压和市场封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难度还会继续增加。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对国际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我们拥有形成“引力场”的底气。14亿人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GDP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
    我们存在打造“引力场”的条件。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份额位居第一,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我们具备提供“引力场”的能力。我国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研发投入总量已达世界第二,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发展。
    在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要提升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就必须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给吸引来的要素资源以更多收益和回报,使我国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成为能够集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此外,还要让“引力场”源源不断释放“引力波”,这就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引导和激励投资活动。同时,要继续做大做强国内市场,重视提升生产效率,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以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打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关键词:要素资源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在中国国家扶贫日和国际消除贫困日即将到来之际,“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10月12日在福州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
    决战决胜之年,我们不仅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更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与国际社会一道交流经验、总结规律,共商推进全球减贫事业,增强战胜贫困信心,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压实减贫责任。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际合作,也需要各国自身努力。从中国的脱贫攻坚来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为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正是有了责任的压力和倒逼,才让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来说,压实各国政党的责任使命,才能形成强大的减贫合力,才能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进步。各国政党要发挥主心骨作用,要领着群众干,带着群众去发展致富。
    增强减贫信心。消除贫困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既要有持续不断的坚守,也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从中国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来看,正是整合了方方面面的力量,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信心,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才最终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无论面对怎样的发展困难,都要始终坚定信心,做到目标不变,信心不减,才能实现“爬坡过坎”。即便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聚焦脱贫攻坚,瞄准既定目标,矢志不渝地开展脱贫攻坚。对于全球减贫事业来说,更要牢固树立减贫信心,要瞄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减贫目标,踏踏实实抓好贯彻落实,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减贫经验,结合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实践,才能推动全球减贫事业持续发展。
    突出减贫合作。当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减贫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严峻,迫切需要包括各国政党在内的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和平稳定,加快推动全球减贫进程。从中国举办的“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来看,本身就是一种广泛的国际减贫合作实践。通过对中国减贫事业的理论研讨和经验总结,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信心动力,为世界各国推进减贫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世界各国政党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共识,促进国际减贫合作,才能早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关键词:全球,减贫事业,中国经验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中国思路

 


    
    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编者按】
    2021年,中国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特殊节点召开的中国两会吸引全球关注。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主题为“2021年,中国这样干”的金台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多角度多维度前瞻两会。
    谈及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认为,在百年变局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国内的发展方案与全球发展议题紧密相连。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通过乡村振兴继续推进国内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治理水平等,并通过新型国际发展合作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作出贡献,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程。
    以下为徐秀丽发言摘编:
    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也随之正式全面启动。根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个过程界定为五年,刚好处于“十四五”期间。事实上,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整个扶贫历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视野之下,都可视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序言。在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显然有着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从早期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到启动市场化改革,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再到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生态环境、传承国家记忆与民族文化等,中国的乡村发展为国家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既是降低“大进大出”外向经济依赖的重要抓手,更是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渠道。早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时,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就发现,中国如果过于依赖“两头在外”外循环格局,那么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不确定的风险,所以需要及早部署和挖掘国内经济潜力,2006年“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应立足国内扩大内需推动发展,其中乡村发展与内需提振无疑是重要一环。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就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乡村振兴始终是中国发展议程的一部分,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抓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可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中国思路。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发展,中国从最初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到现在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已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发展有限等客观原因,使得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力度相对有限,而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大量中国的资金、商品、标准等随着跨国投资、贸易等走向海外,客观上也使中国更加关注全球发展的关键议题,比如卫生健康、气候变化、全球收入不平等、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而这些议题与乡村振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就明确阐述了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合作发展观,“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旨在同发展中国家一道,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消除发展赤字,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国际社会,尤其在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尽管通过千年发展目标已取得不少进展,但就如何减少贫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现代化转型等始终是其孜孜以求的核心关切,他们希望通过全球层面各类南南合作基金、以及中非合作、中拉合作、东盟10+3等区域合作平台与中国搭建起互鉴互学的桥梁,这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内容。
    总而言之,在百年变局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国内的发展方案与全球发展议题紧密相连。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通过乡村振兴继续推进国内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治理水平等,并通过新型国际发展合作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中国思路,从而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贡献力量。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全球治理,全球层面,发展差距,全球发展,赤字,十四五

 


 从“博鳌论坛”看“大国担当”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在海南博鳌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在博鳌这个国际场合谈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其中饱含深意、彰显大国担当。中国继续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就真正是有大国的样子。

      “大党的样子”到“大国的样子”彰显大胸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在这次博鳌演讲中,再次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这里的“大”,绝不是物理层面的大,不体现在体积、块头上,而是体现在胸襟、格局、担当里。“大国的样子”有一个共同的导向,那便是对人类的责任担当。一路走来,在其他国家需要帮助的紧要关头、危急时刻,中国都慷慨伸出援手。尤其是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毫不吝啬地分享疫情防控成果,与其他国家一道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为世界谋大局”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大格局。无论是“为世界谋大局”,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字里行间都彰显着我国的大格局。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我国没有只看眼前、只顾自己,更多的是着眼全局、深谋长远。从平等协商到开放创新,从同舟共济到坚守正义,从贸易体制、经济发展到健康安全、平稳有序,一幅“共赢共享、发展繁荣、健康安全、互尊互鉴”的美好蓝图缓缓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博鳌演讲中的中方倡议里,有携手与共克疫情的共同期盼,有加强全球治理的具体做法,更再次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方向。凡此种种,是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的表达,更是负责任态度的体现。

      “建党100周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彰显大担当。“建党100周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现的是时间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迎来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所谈到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都在世界大势中成为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这些“中国名片”的背后,彰显大国担当,发展是目标、交流是路径、合作是成效,在风雨中同舟、在艰难中克难,少了单打独斗,多了抱团取暖,少了自说自话,多了共谋发展。只有置身于百年风雨中想事情、看问题,才能拨开眼前迷雾、看清发展大势,进而作出正确抉择,实现互利共赢。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置身于“两个大局”背景下,需要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也正是这份担当告诉国人、亦告诉世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在国际社会上主动担当作为,在与世界互动中一以贯之的共谋发展、风雨同舟。前方的道路,纵使有惊涛骇浪、逆流险滩,但只要命运与共、齐心协力,定能开创出更加更好的未来,让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行稳致远。



关键词:博鳌,大国,论坛


 从“博鳌金句”中感悟大变局中的“中国智慧”

 

    4月1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拉开帷幕,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典名句阐述中国理念,向世界传递中国与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决心。

      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中感悟中国智慧的“和”字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思想”。在中国,“和”文化已根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一直以来,“以和为贵”既是中国的外交传统,也是当今世界大变局、时代大发展的需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引来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对此,中国人民在继承“以和为贵”的传统外交理念下,提出了“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等新概念,用“和”字诀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追求和平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在当今以及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本着“以和为贵”的原则,共享发展进步,共同面对危机。

      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中感悟中国智慧的“变”字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人民历来就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正是因为有了商鞅的变法,才使得秦统一六国;
正是因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才使得赵国进一步强大……纵观历史、翻阅古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不因为求变而兴,也无不因守旧而衰。《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在面对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大环境下,我们始终要念好“变”字诀,不因循守旧,不泥古不化,在不断地探索、改革、创新中寻求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道路,寻求与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

      从“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中感悟中国智慧的“恒”字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指出,“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溯华夏历史长河,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铁杵磨针、鉴真东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直被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首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也正是因为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国家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我们应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念好“恒”字诀,始终坚定方向,在挑战中克难前行。

关键词:博鳌,大变,中国,智慧,局中

 



快捷搜索:彰显  制度  优势  共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心得7篇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共建 彰显 命运 人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