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3-29 14:41:57 影响了:

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篇一:课例研究《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延川中学 李世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发展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确定本次课例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为此, 我以"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课前我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问,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备课。在课堂教学程序上我打算让学生先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跟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再让大家把通过讨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择其中比较集中或与课时中心关系密切的问题一起探讨。本次课例研究我选择了本校高二(11)班和高二(12)两个班上课。

一、第一堂课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我让高二(11)班的学生预习课文,对不能理解的地方、还有什么疑问都提出来在课堂上讨论。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写好教案。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统治集团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2、新课讲授

首先用课件显示王安石的图像和生平简介,然后按照课件图表,由学生一起填充“内容”部分,“作用”部分应由学生根据内容理解分析。

措施 内容 作用

一、原因

1、宋神宗继位时,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迫切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他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疾在于生产过少,这是由于官僚兼并土地,政府徭

役繁重。他的解决办法是积极开源。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一)富国措施

1、均输法。

(1)原因:为了供应皇族和中央的消费物资,在各地设置了发运使,总管购买物资,运往首都。但发运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控制市场。

(2)内容:要求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

(3)影响:减少了货物流通的环节,节省了资金,减轻百姓负担,政府也从中获利。

2、市易法。

(1)内容: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二)强兵(军事措施):

1、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

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定辖区,将禁军进行精简裁并,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和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

2、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3、保马法

(1)内容: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2)作用:减少政府支出

4、军器监

(1)原因 军器生产和管理非常混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内容

(3)作用 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举改革

内容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2、改革学校制度 改革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三、短暂的变法(变法成效)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并通过具体史实说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失败原因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讲述的内容分析即可。①??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③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2、历史地位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①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然这个评价只供参考)

3、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中的内容小结。

4、课后反思

自我反思:这堂课我自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始终围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开展教学。但我感觉这堂课与我原先设想的差距很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讨论后几乎没人提出问题,也没有多少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整堂课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感觉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我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程度不深,质量不高造成的。大多数学生只是把课本草草地看了一遍,也没查看其他的参考资料。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除非老师布置硬性要交的书面作业,一般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去预习和探究。当然也与我在平时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关。

二、第二堂课

(一)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对第一节课的反思和同事的意见,我开始考虑如何上好第二节课,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第二节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作认真的准备,也就是学生必须在课前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研究。于是我在高二(12)班上课之前设计了五个问题布置给学生:1、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能得到宋神宗的支持?2、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和策略是怎样的?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3、王安石如何改变积弱的局面的?4、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5、你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我估计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会超出这些问题的范畴。如果有不在这些范围的问题,我打算根据问题的价值及课堂时间再决定是否在课堂上探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讲述

一、变法背景、目的及条件

提问: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能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学生结合问题讨论思考变法的背景、目的和条件。教师引导总结。

1、背景

(1)宋中期三大社会危机

①财政危机; ②政治危机;③边患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法精神影响

(4)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2、改革目的:克服封建统治危机,

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3、安石变法的思想和策略

提问: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和策略是怎样的?对社会问题有怎样的认识? 学生分析然后得出他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

提问: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他采取了那些措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每一项措施的作用。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作用评价:

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②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政府收

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篇二:《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

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代表国家有英国等。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部分。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

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篇三: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篇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俄

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

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

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

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

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

二、十二月党人起

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

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

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

力中心在议会。代表国家有英国等。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部分。

三、为什么农奴制

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

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

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

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

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篇二:《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俄

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

板场中学 李东

今天上午的历史课,

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但是讲授

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

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

向和纵向联系。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

二、十二月党人起

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

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

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

力中心在议会。

三、为什么农奴制

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它客观上为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

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改革也使农奴人

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

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

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篇三: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专题

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备课时间 :

内容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

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

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俄国农奴制

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

义发展的差距。

2.了解俄国农民和

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 3.知道俄国民主主

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 4.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

响。

5.简述2月19日法

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 6..判断1861年俄国

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

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7.根据教材中列举

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 8.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

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

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

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

革命解决矛盾。

2.阅读《农民改革

法令》的详细条款,将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

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3.通过总结改革带

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4.认真阅读教材,

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

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落后的农奴

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2.通过客观评价俄

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

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

3.通过归纳农奴制

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米亚战争对农

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过程: 自主

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

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⑴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 农业方面:

② 工业方面:19

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⑵农奴制阻碍俄国

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

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

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

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⑴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

和自由的政治要求。 ⑵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

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⑴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

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

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

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

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⑵民主革命思想的传

①代表:赫尔岑、

车尔尼雪夫斯基 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

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⑴原因:

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 ②英法等列强也想趁机宰割土耳其帝国。

⑵经过:1853到

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⑶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

农奴制度。 ⑷对俄影响:

5.统治阶级:亚历

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⑴矛盾激化:农奴

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⑵出发点:维护地

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⑶组织措施:成立

“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二、改革的经

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

2、目的:

3、主要内容:(1)

政治上, (2)经济上: (3)组织上: 4、评价:

性质:是一场自上

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1)进步性

作用:改革使广大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

的扩展

地位:促使了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2)局限性 (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

帝国主义的特点)

不彻底性:保留大

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

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影响:1、它以牺牲

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

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

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1861年俄国农奴

制改革影响

1、目的:使俄国专

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近代化 表现:工业:

农业:农村中资本

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4-85)

原因:改革增加了

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借鉴西欧技术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

发展的政策 3、政治近代化

(1)政治体制:建

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 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

(2)司法制度:废

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

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5、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

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

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

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注意:俄国资本

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小结:俄国1861

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改革,西方资产

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

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

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学反思:

篇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俄国

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

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

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

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

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

给学生。

(2)教学得失:

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

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

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相关热词搜索:变法 反思 王安石 教学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王安石变法教学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