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记述文 > 正文
 

记述文阅读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3 21:15:32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记述文阅读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述文阅读教案篇一: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

非常关键。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

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

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

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

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

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

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

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

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

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

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

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

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

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

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无论是做哪一类型的短文阅读,都要做到“两读”——略读、细读。看到短

文时,不要急着去解答,要先把文章大略看一遍,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

再去看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把答

案写完整。

记叙文阅读技巧

1. 着重对人物和事物的分析。 ??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

景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2. 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

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

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

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

3. 把握记叙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

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

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

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

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

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

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

4. 分析多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

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总之,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

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

5. 分析语言的运用。 ??好的语言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多变

化,运用多种修词法。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

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

例题: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

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

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

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

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

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

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

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

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

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

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

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

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

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

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

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

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13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

打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指 (),又指

( )。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参考答案:

1、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父亲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3、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4、A

5、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6、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记述文阅读教案篇二: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

考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找准文章的线索

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6、分析人物形象

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11、了解记叙的顺序

12、区分写作手法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常见问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课文实例:《背影》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父亲在送行时,攀过月台为我买橘子。

答题公式:

答题时一般采用“人+事+结果”的形式,注意要紧紧扣住核心事件来作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写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常见问法:

1、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题思路:

1、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把握记叙文的主旨:

(1)联系写作背景;

(2)分析文章材料。看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3)抓议论抒情句。

2、把握记叙文主题的方法有: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技巧:

(1)归纳主旨:

A.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B.抓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写人、记事类)

b.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 c.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2)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

课文实例:《背影》表现了怎样的主旨?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答题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即:通过描写----歌颂、赞美,批判、讽刺-----或表达了作者------感情;蕴含了-----哲理。

(三)找准文章线索

常见问法: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作用?

3、某事物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

答题思路: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的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的第二部分就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说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具体而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3)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一物为线索。“一物”:一事指作品中说描绘的具体的物。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情节是围绕“紫藤萝瀑布”展开的,“紫藤萝瀑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中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中以“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文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线索。问题中“从----到----”是一种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文章也以此分为两部分。所以本文的线索应是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

答题公式:文章以---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常见问法:

1、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文中某一句话,和哪里相照应?

答题思路:

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时空转移划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时空转移分为两部分内容。(2)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例如:《最后一课》a上课前;b上课时师生;c下课后。(3)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例如:《散步》分为a散步、b分歧、c统一三部分。

(4)按画面变化划分。(多用于散文)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5)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悟花。

(6)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课文实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构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记述文阅读教案)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经历。

答题公式:按时空转移划分,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按画面变化划分,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等。

(五)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表达效果?

3、给文章加题目或换题目。

答题思路:

标题含义:可能会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

(1)指出修辞,抓住特征,说明作用;

(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3)挖掘表层、深层含义。

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

(2)充当文章线索《背影》;

(3)充当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童趣》;

(4)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变色龙》;

(5)引发读者思考;

(6)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紫藤萝瀑布》《背影》

课文实例:

《爸爸的花落了》题目的含义:

一方面写爸爸养的花凋落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也离开了人世。

题目的作用: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答题公式:标题含义:表层义是---深层义是----,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 《爸爸的花落了》标题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或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揭示文章中心或概括文章内容;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六)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题:

1、文中某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全文分析某某的形象。

答题思路: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心思想主要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在概括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学会从事件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概括全面,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在文中也会表现为多面性;另外不要忽略了人物的基本特点,例如家境、职业、外貌等。应注意: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答题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课文实例:

《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皇帝:是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的人。

“诚实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自私、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 。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自私、虚伪、愚蠢和欺骗。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了他们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准确、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特别是人物心理,表现了每个人物的异与同。

答题公式: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七)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描写:

例:《最后一课》中,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做好铺垫。

自然环境描写:

例:(1)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买下伏笔(做铺垫,反衬----)例:《羚羊木雕》“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烘托了我内心的凄凉。

(2)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例:《最后一课》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环境衬托,烘托人物的性格,从侧面写出小弗朗士的贪玩。

记述文阅读教案篇三: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

一. 教学内容: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二. 重点、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学习内容】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显而易见的不必要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1、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2、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3、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

对记叙文的阅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 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4.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6. 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 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 如何概括段意: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 如何归纳全文主题: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典型例题】

例1. (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缝隙里,又拨拉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过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多么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1.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甲)文中写了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表现波浪与乌云、狂风等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赞美的是波浪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主要写海潮的声音,从“我”与妻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作者赞美的是海潮。

答案:波浪 海潮

2. (甲)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很容易,只要了解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答案就十分清楚。

答案:乌云、雷声和狂风象征了反动势力。

3. (乙)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解析:本题要求了解间接描写,首先要清楚这段文字写的内容是海潮涨潮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各种音响,表现海潮的壮美。其中,海潮声音都采用了直接描写,只有“妻子”战栗地叫着“这里会塌了”、“我怕”。通过妻子的话,衬托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大力量。

答案:③

4. (甲)里有7个加“”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三个动词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认真读题干,看清要求。题目要求找出三个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先从文中7个加“”的词中找出动词,有4个:压、抱、甩、摔,再从这4个动词中选择3个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其中,“抱”表示把“海浪”抱起来,不足以表现猖狂,把它去掉,剩下的“压、甩、摔”符合题意。

答案:压、甩、摔。

5. (乙)文中“我”说“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 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B. 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

C. 既有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也有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D. 涨潮时海浪的声音组合成的音乐美。

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我”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文描写海潮的各种音响,然后写妻子的恐惧,“我”是在妻子说“我怕”之后才说出“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句话的,显然,指的是雄壮的美。

答案:A

例2.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 下面对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 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 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 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解析:甲段描绘的是春雨图,B项中写树叶、小草的绿,以及把春雨比成“花针”,都是间接地写春雨闪亮的特点,此项正确。乙段描写暴风雨到来的过程,C项“乱撞”是写狂风中雨点的情态的,突出了风的猛烈,雨点的急骤,此项也正确。D项“砸”运用得十分准确,突出了雨点的大,很有威力,使得祥子哆嗦,此项正确。只有A项不正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别恼”是作者提示读者下文要写春雨的特点,这个词并不是写人们对春雨的感情,选项分析不正确。

答案:A

2. 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

解析:风是无形的,因此,写风主要通过间接描写,即通过写其他事物的情况表现风。甲段是写雨的,字面上没有写风的语句,这就需要从描写雨的语句中寻找与风有关的句子。甲段开始用“密密地斜织着”描写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为什么雨会“斜织”着?显然是因为有风,风吹着细密的雨道,才会出现“斜织”的情态。答案:密密地斜织着

3. 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的第一问很容易回答,只需从甲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就可以了,如:青、绿、黄。第二问是要求写出用比喻描绘雨猛烈的词语,解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雨猛烈的比喻句,再从比喻句中找出词语,实际上就是比喻句的喻体。写雨猛烈的比喻句是“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就是“箭头”、“瀑布”。

答案:青 绿 黄 箭头 瀑布

4.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是否能换成“撕”,为什么?

答案:“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这句话是写闪电的威力,“掀”是揭起的意思,掀起之后,露出的是一块或一片,“撕”是将整块东西分成两部分,撕开之后,露出的是一条缝。两个词比较,“撕”略显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

5. 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应结合文体来理解。甲段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乙段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景物描写与刻画人物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甲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乙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痛苦。

例3.

礼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身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l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女儿特别喜欢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意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

相关热词搜索:记述 教案 阅读 记述文阅读理解 阅读 记述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