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阿氏圆从入门到精通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13 影响了:

 阿氏圆

 关于“阿波罗尼斯”:

 阿波罗尼斯(Apollonius of Perga Back,也音译作“阿波罗尼奥斯”),古希腊人(公元前262~公元前190),写了八册圆锥曲线论(Conics)著,书中详细讨论了圆锥曲线的各种性质,如切线、共扼直径、极与极轴、点到锥线的最短与最长距离等,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论著中一个著名的问题。他与阿基米德、欧几里德被誉为古希腊三大数学家。

 阿波罗尼斯出生在当代文化的中心——Perga(古代小亚细亚南岸地区,今土耳其境内)。少年时,阿波罗尼斯前去 Alexandria(亚历山卓,埃及北部海港城市),并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作者)门下求学,后来也在那边从事教书工作。其生平描述,仅见于他的著作 Conics 的前言。Conics 共有八册,希腊文版本仅留存前四册,而阿拉伯文版本的,前七册均被保留了下来。

 阿波罗尼斯亦是位利用数学方法研究相关天文学(即使用几何的模型去解释星球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也是许多应用的发明人,例如他发明了 hemicyclium,即一个表面上有着时刻线的圆锥形的日,这个日暑带给当时的计时工作有更大的精确度。阿波罗尼斯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几何学家]。关于阿波罗尼斯的生平事迹记载并不多,但他的著作对数学的发展确实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他那本介绍了许多名词(例如: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有名的著作 Conics。

 关于“阿波罗尼斯圆”:

 :

 阿波罗尼斯证明过这样一个命题: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比为常数 λ(λ>0 且 λ≠0)的点的轨迹是圆.后人将这个圆称为阿波罗尼斯圆(简称“阿氏圆”).用现代数学语言详述如下:

 阿波罗尼斯圆的定义:在平面上给定相异的两点 A、B,设 P 点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 PA:PB=λ 当 λ>0 且 λ≠0 时 P 点轨迹是一个圆,这个圆我们称为阿波罗尼斯圆.这个结论称为阿波罗尼斯轨迹定理.

 经典几何模型之“阿氏圆”

 一、 模型名称由来

 【模型背景】“PA+k·PB”型的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热点更是难点。当 k 值为 1 时,即可转化为“PA+PB”之和最短问题,就可用我们常见的“饮马问题”模型来处理,即可以转化为轴对称问题来处理。而当 k 取任意不为 1 的正数时,若再以常规的轴对称思想来解决问题,则无法进行,因此必须转换思路。此类问题的处理通常以动点 P 所在图像的不同来分类,一般分为 2 类研究。即点 P 在直线上运动和点 P 在圆上运动。其中点 P 在直线上运动的类型称之为“胡不归”问题;点 P在圆周上运动的类型称之为“阿氏圆”问题。

 【模型由来】“阿氏圆”又称“阿波罗尼斯圆”,已知平面上两点 A、B,则所有满足 PA=k·PB(k≠1)的点 P 的轨迹是一个圆,这个轨迹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

 二. . 模型建立

 如图 1 所示,⊙O 的半径为 r,点 A、B 都在⊙O 外,P 为⊙O 上一动点,已知 r=k·OB,连接 PA、PB,则当“PA+k·PB”的值最小时,P 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模型解读:最早见“PA+PB”型问题应该是在“将军饮马”问题中,而本题多了一个“k”,故如何确定“k·PB”的大小是关键,如图 2,在线段 OB 上截取 OC 使 OC=k·r,则可说明△BPO 与△PCO相似,即 k·PB=PC。故本题求“PA+k·PB”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PA+PC”的最小值,其中与A 与 C 为定点,P 为动点,故当 A、P、C 三点共线时“PA+PC”值最小。如图 3

 三 .“ 阿氏圆 ” 模型破解策略

 【破解策略详细步骤解析】

 第一步:连接动点于圆心 O(一般将含有 k 的线段两端点分别与圆心 O 相连),即连接 0B、OP; 第二步:计算出线段 OP 与 OB 及 OP 与 OA 的线段比,找到线段比为 k 的情况,如例子中的 OP:OB=k 第三步:在 OB 上取点 C,使得 OC:OP=OP:OB(核心关键步骤)

 第四步:连接 AC,与⊙O 的交点即为点 P 【核心步骤另单独解析】

 回顾图 2,在 OB 上取点 C 构建 OC:OP=OP:OB 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母子型相似模型”,“母子型相似”的构建是“阿氏圆”模型破解的“核武器”,“母子型相似”一出,“阿氏圆”直接秒杀。

 将图 2 中△BPO 单独提取出,如图 4,上色渲染的△PCO∽△BPO,就是“母子型相似模型”,“母子型相似模型”的特点如图 4,△PCO 与△BPO 有公共角∠O,且 OC:OP=OP:OB(在某些角度处理策略题中,“母子型相似”的主要特征是∠O=∠O、∠B=∠OPC)

 (构造出△PCO∽△BPO 后可以得到 OC:OP=OP:OB,进而推出 OP2 =0B·OC,即“半径的平方=原有线段×构造线段”,确定 C 的位置后,连接 AC,求出 AC 长度“阿氏圆”即可破解)

 四.“阿氏圆”典型例题讲解 例 1:如图 1,在 Rt△ABC 中,∠ACB=90°,CB=4,CA=6,⊙C 半径为 2,P 为圆上一动点,连接AP、BP,求 AP+ 12 BP 的最小值。

  解答:如图 2,连接 CP,因为 CP=2,AC=6,BC=4,简单推算得:13CPAC? ,12CPCB? 而题目中是求“AP+ 12BP”其中的“k= 12 ”,故舍弃在 AC 上取点,应用“12CPCB? ”,所以在 CB 上取一点 D,使 CD=1,则有12CD CP PDCP CB BP? ? ? ,无论P如何移动,△PCD与△BCP始终相似,故PD= 12 BP始终成立,所以AP+12 BP=AP+PD,其中 A、D 为定点,故 A、P、D 三点共线时最小2 21372AP BP AP PD AD AC CD ? ? ? ? ? ? ?

 (思考:若求 BP+ 13 PA 呢?)

 (大家仔细看第一题的解答过程,边看边与前面的“破解策略”对照,动脑筋悟出“核武器”)

 例 2:已知扇形 COD 中,∠COD=90°,OC=6,0A=3,OB=5,点 P 是弧 CD 上一点,求 2PA+PB 的最小值. 解答:首先连接 0P,因为 0P=6,0A=3,0B=5,所以12AOOP? ,56BCOP? ,题目求的是“2PA+PB”,其中的“k=2”与之相关的是 AO:OP=1:2,故在 0A 上取点,考虑到是 2PA,故在 OC 上取点 H 使 0H=12,则有12OA OP APOP OH PH? ? ? ,无论 P 如何移动,△PA0 与△HPO 始终相似,故 PH=2PA 始终成立,所以2PA+PB=PH+PB,其中 H、B 为定点,故 H、P、B 三点共线时最小,2PA+PB=PH+PB=2 2OH OB ? =13.(思考:若求 AP+ 65 PB 呢?)

  例 3:如图 1,已知 AC=6,BC=8,AB=10,⊙C 的半径为 4,点 D 是⊙C 上的动点,连接 AD、BD,则 AD+ 12BD 的最小值为?

 解答:首先连接 CD,因为 CD=4,CB=8,CA=6,所以12CDCB? ,23CDCA? 题目求的是 “AD+ 12 BD”,其中的“k=12 ”与之相关的是12CDCB? ,故在 CB 上取点,故在 CB 上取点 H,使 CH=2,则有12CH CD HDCD CB BD? ? ? ,无论 P 如间移动,△DH0 与△BDC 始终相似,故 HD= 12 BD 始终成立,所以 AD+12BD=AD+DH,其中 H、A 为定点,故 H、D、A 三点共线时最小 AD+ 12 BD=AD+DH=2 2CH AC ? = 2 10

 (思考:若求 BD+ 23 AD 呢?)

 例 4:如图 1,在 Rt△ABC 中,∠ACB=90°,AC=4,BC=3,点 D 为△4BC 内一动点,且满足 CD=2,则AD+ 23 BD 的最小值?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看出是“阿氏圆模型”,首先从问题看,可能是“阿圆”,接着题目条件“CD=2”更加确定此题有隐藏圆,如图 2,D 在 r=2 的⊙C 上,下面步骤完全与上相同,故略。答案:4103 例 5:如图 1,在 Rt△ABC 中,∠C=90°,CA=3,CB=4,⊙C 的半径为 2,点 P 是⊙C 上一动点,则 AP+ 12PB 的最小值?

 解答:如图 2,连接 CP,口算23CPCA? ,12CPCB? 故选择在 CB 上取点,构造“核武器”“母子型相供模型”,取点 H,使 CH=1,有器12CH CP PHCP CB BP? ? ? ,所以无论 P 如间移动,△PCH 与△BCP 始终相似,故 PH= 12 BP 始终成立,所以 AP+12 PB=AP+PH,其中 H、A 为定点,故 H、P、A 三点共线时最小,AP+12 PB=AP+PH=2 2CH AC ? = 10

 (思考:若求 BP+ 23 AP 呢?)

 例 6:如图 1,正方形 ABCD 边长为 4,OB 的半径为 2,P 是⊙B 上一动点,则 2 PD+4PC 的最小值?

  解答:此题,初学者有可能会陷入误区,以为很难,因为按照前面题的套路12BPBC?12BPBA? (因为前面我们都是比较这三条线段啊),感觉好像和“ 2 PD+4PC”没关系啊!实际上对“阿氏圆”套路的理解不够深,我们研究的线段是圆心到“一动两点”,在此题中,“一动”指的是“动点 P”,“两定”不是指 A、C,而是要看问题“ 2 PD+4PC”问题中 P 为动点,C、D 才是定点,故本题应该比较12BPBC? ,2 24 4 2BPBD? ? ,故选择在 BD 上取点 H(如图 2),使得2=2BH ,则有24BH BP PHBP BD PD? ? ? ,所以无论 P如何移动,△PBH与△DBP始终相似,故24PH PD ? 始终成立,所以22 +4PC=4(PC+ ) 4( )4PD PD PC PH ? ? ,其中 H、C 为定点,故 H、P、C 三点共线时最小,22 +4PC=4(PC+ ) 4( )=4CH4PD PD PC PH ? ? ,2 22 21 7 5 22 2 2CH PM MC? ? ? ?? ? ? ? ?? ? ? ?? ? ? ?,故答案:

 10 2

 (思考:若求 PD+ 12 PC 呢?)

 例 7:如图 1,在已知菱形 ABCD 的边长为 4,∠B=60°,⊙B 的半径为 2,P 为⊙B 上一动点,则 3PD+6PC 的最小值?

 解答:比较 BP、BC、PD,得3=6BPBD,12BPBC? ,故在 BD 上取点 H,使得 BH=33,36BH BP PHBP BD PD? ? ?

 所以3=6PH PD ,2 233 +6 =6 + =6 = 2 1116PD PC PC PD PC PH HM MC ? ? ? ( )( )6

 (思考:若求 PD+ 12 PC 呢?)

 例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0,2)、C(4,0)、D(3,2),P 是△AOB 外部的第一象限内一动点,且∠BPA-135°,则 2PD+PC 的最小值是?

  解答:首先从问题,大概看出是“胡不归”或者“阿氏圆”的问题,然后 P 是动点,但是 AB 是定线段,∠BPA=135°是定值,属于“定弦定角”“隐圆模型”,故构建⊙O,如图 2,然后下面过程略,答案:

 2 2

 例 9:如图 1,在 Rt△ABC 中,AB=9,BC=8,∠ABC=60°,⊙A 的半径为 6,P 是⊙A 上的动点,连接PB、PC,则 3PC+2PB 的最小值?

  解答:如图 2,取 AH=4,△APH∽△ABP,故 PH= 23 BP,所以 3PC+2PB=3(PC+23 BP)=3(PH+PC)=3CH,利用∠CBA=60°,BC=8,可以求出 BH=4,进而可知 HM=1,CM= 4 3 ,故 CH=7

 五、实战演练 练 1:如图,在边长为 4 的正方形 ABCD 内,内切圆记为⊙O,P 是⊙O 上一动点,则 2PB+PC 的最小值为?

  【答案】

 2 3

 练 2: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 6,内切圆记为⊙0,P 是⊙0 上一动点,则 2PB+PC 的最小值为多少?

 【答案】2372

相关热词搜索:精通 入门 阿氏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