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7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39 影响了: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体系需要改革,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应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扩大IMF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但改革不意味着推倒重来式的革命…58报告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7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赵晋平 全球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中美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三件事

 

     
     编者按:1月6日,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做客人大重阳,分享了他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些思考与观点。这是由人大重阳主办的“中国经济金融与世界局势”系列直播活动第十一讲。
     直播摘要:
     本次直播主要从九个方面来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一是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二是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可能更趋复杂、多变和严峻;
三是RCEP为深化中国与周边地区更紧密经济关系夯实制度基础;
四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新要求;
五是深刻领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六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
七是实现高水平开放有利于形成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八是区域生产网络将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力支撑;
九是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政策着力点。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着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是围绕大家非常关注的“十四五”规划期间如何推进新发展格局建设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从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来看,有理由相信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几个主要的国际组织从去年年末到今年1月份期间,已经对全球经济在2021年可能的走势做出了预测和展望。根据IMF预测在2021年全球经济实现5.2%的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认为在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有可能实现7.2%的增长;
而根据2021年1月5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2021年全球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还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按照世行的这一预测,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4%,其中发展中国家可能实现平均5%左右的增长,发达经济体而言可能会实现3.3%的增长,尤其是世行最新的预测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在2021年实现7.9%的增长,这个预测水平和2020年10月IMF关于中国经济有可能在2021年实现8.2%左右增长的预测还是基本一致的。总体来看,这是支撑做出判断的理由之一。
     从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来看,同2020年三季度及以往预测相比,触底迹象表现明显。比如在三季度从环比增长速度,无论是美国、欧元区、日本和一些主要经济体和二季度相比经济出现大幅度回升,欧元区出现超过60%的回升,美国的回升幅度也在32%左右,如果按照通常同比,也就是2019年三季度相比,这些主要经济体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负增长阶段。美国在2020年三季度和2019年三季度相比下降了2.8%,欧元区下降了4%,从三季度来看尽管下降幅度有所收窄,经济开始触底,但目前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和走出衰退。根据国际组织的预判,根据主要经济体实际的走势来看,经济下滑的趋势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支撑2021年全球经济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经济增长和跨境贸易跨境投资的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从世贸组织分析来看,2020年三季度全球货物贸易下降幅度是4%左右,同二季度下降21%相比降幅明显收窄。根据WTO预测,2020年早期WTO曾经预测全球货物贸易在2020年可能会下降13-32%,从二季度、三季度的情况看,降幅比当初的预测还是偏乐观一些。从这三个方面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全球经济下一个阶段,有可能在2021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的阶段。从世界贸易组织根据2020年12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货物贸易总体仍在下降,没有结束负增长趋势,但是在一些商品的跨境货物贸易方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增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有关电子产品包括零部件。这类产品往往是带有先行指数的作用,往年可以观察到,在前期市场需求回升前,往往是电子产品零部件先行恢复,再带动整个市场全面恢复。所以像电子零部件在三季度、四季度全球跨境贸易有所增长这一点,也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全球市场需求,有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回升,这是做出判断的重要理由。
     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可能更趋复杂、多变和严峻
     第二个观点是对国际大格局变化做出的分析,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格局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从国际经济环境角度来看大国博弈可能更趋激烈复杂,甚至长期化。做出这个判断的理由也是多方面的。
     如果把IMF所预测的主要经济体2020-2021年经济增长速度,以及2019年实际增长速度利用起来做一个测算,主要分析2021年后全球经济格局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个变化可以看到,作为中国由于率先实现了增长,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2021年不考虑汇率等其他因素影响下,有可能比2019年提升1.6个百分点,达到17.9%,也就是接近18%的水平,这可以说是历史新高。在两年时间内我国在全球经济份额提升1.6个百分点,这和正常年份相比提升幅度是非常显著的,这说明在新冠疫情冲击后,作为中国经济由于抗击疫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且在全面复工复产方面达到了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使得中国经济能够相对来说保持一种稳定,在2020年有可能实现2%左右的增长,在2021年这种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提升,这是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份额上升的直接原因。
     恰恰因为中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尤其我们和美国、和西方经济体相比较而言,经济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一些大的变化,这可能恰恰是引发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比如从中美关系来说,从2017年开始可以说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其中美国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采取了许多遏制和打压中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经济力量相对崛起,他们认为是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一种挑战,威胁到美国第一的国际地位,所以才采取了一系列打压中国的措施,这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随着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力量进一步上升,导致一些政客取围堵和打压中国政策的可能性也在明显加大,这意味着虽然中国在整个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所上升,经济实力也会有进一步增强,但所面临的大国博弈反而进一步趋于激烈、复杂、多变。当然作为中美关系,从中国外交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双边关系,我们认为新政府执政为中美关系重归理性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只要新任美国领导人能够摒弃冷战思维,放弃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中美两国在加强合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既有利于两国发展,同时对全球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目前的形势来判断,从一些美国政客所讲的一些观点中可以看出,美国可能还会采取进一步的围堵打压中国的政策,如果这些政策在拜登时期得到进一步实施,这会使得中美之间关系继续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利于全球经济环境的稳定发展的。我建议在1月20日之后,中美之间当务之急是首先做好三件事:一是恢复中美战略性对话机制;
二是相互取消加征关税;
三是重启中美投资协定谈判。
     RCEP为深化中国与周边地区更紧密经济关系夯实制度基础
     2020年11月,在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我们签订了一个东亚地区目前最大的区域合作伙伴关系的协定,叫做RCEP,这是在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历史上的重大的事件,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个协定的签署,一方面使得中国和其他14个经济体的经济关系通过一种制度性合作方式,把它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尤其RCEP本身是一个高水平开放的协定,在区域内实现的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未来将要达到90%以上的商品实现零关税。在投资自由化、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包括许多经济合作领域都有许多高水平开放的内容。RCEP协定在一定意义上对于我们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包括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搞霸凌主义的做法,可以说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的朋友圈,使得在应对危机方面有了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和很好的平台。
     RCEP协定的正式签署,应该说是中国在加强和东亚区域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方面进一步得到提升的重要表现。作为RCEP协定本身而言,目前15个经济体正式签署,从2021年看将要通过各自履行法律程序之后逐步争取能够实现在2021年内正式生效,这将为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利好。从RCEP协定本身,这不仅仅是作为整个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作为提振全球经济和合作信心的重要事件其也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也是非常受世人瞩目的。
     作为RCEP协定本身有许多新亮点。在自由化水平和标准方面,在涉及到各国之间市场开放的领域方面,可以说它是更加全面的自贸协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领域,同时涉及到一些现代化的议题,比如电子商务,这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新领域,就这个领域而言,全球目前也在规则上在许多平台上加速推进,比如WTO平台目前也在就有关跨境电子商务的规则制定问题进行谈判和磋商,所以,在RCEP协定里可以说是亚太地区首个大型的自贸协定,引入了有关跨境电子商务规则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它具有现代化意义的非常重要的特点。除此之外,RCEP协定是高质量的,主要是指它的自由化的标准和水平,也是目前在东亚区域范围内五个“10+1”自贸协定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它的自由化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10+1”的自贸协定。
     除此之外它是一个互惠协定,主要体现它充分考虑到各国的实际诉求,关于谈判是通过两两谈判的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反映各国在市场开放方面的一些诉求。同时也对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通过提供一些比较宽松的过渡期或者其他的一些安排,来帮助他们应对市场开放可能对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所以,它是更多的兼顾到了各国利益和各国诉求的谈判成果,所以它是互惠的协定。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新要求
     在12月19号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内容上可以看到,关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一些目标,从今后一段时间要把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作为新格局建设发展的目标。
     虽然由于现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2021年和“十四五”规划期间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但通过这些目标还是可以看到在整个“十四五”规划期间提出的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是非常明确的,特别是其中要使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要促进创新,要实现现代化的体系,这样一些内容是非常符合中国目前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在2035年期间,也要使得中国人均GDP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实际上也是从长期来看,为未来经济发展要达到的量化目标提供了综合判断。包括“十四五”期间,一方面是经济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提出要使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经济增长的都容易理解,对于经济增长历来说,一方面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是潜在经济增长率,在潜在经济增长率要使它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这样一个阶段,在未来“十四五”规划期间意味着要实现5-5.5%左右的年均增长水平,这样一个目标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蕴含着一个量化的水平和标准。
     作为“十四五”规划期间和未来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都把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建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也提出了十四个方面的重要举措。根据我们所做的分析,如果把在五中全会决定发布的《公报》中的关键词拿来做分析会发现,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三个词。一是安全的问题。在公报中强调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和未来发展中,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这进一步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要把防范安全风险、维护发展的安全,包括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作为主要的一个经济发展的目标。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针对近两年所面对的国际经济大变局对我们所带来的一些威胁和挑战。同时,也是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冲击,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维护一个稳定安全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第一个关键词是安全。
     二是创新的问题。在涉及到国内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问题上,面对的突出问题是在一些“卡脖子”的关键环节还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国家威胁要通过断供、脱钩的方式来遏制中国发展的时候,这些领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要真正提升应对外部风险方面的能力,恐怕要通过加大创新的力度实现技术领域的新突破,从此可以看出在未来“十四五”期间创新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三是开放的问题。作为开放来讲,在未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高水平开放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而且开放和所讨论的安全与创新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深刻领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从2020年开始,在很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对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做出了阐述,在国内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都有许多讨论。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经济和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所讲的一段话中,他强调,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大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个论断对于前段时间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偏见和认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讨论到双循环,更多的我们在强调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有一种观点认为开放在未来的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阶段不像以往那样重要和突出了。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国内,当然从突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来说是毫无疑问的,要立足于通过扩大内需,使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安全稳定,这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依托。
     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何提升高水平的开放,实际上也是畅通国际大循环,真正提升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一点来说,要对双循环信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把握。作为国内大循环来说,它是起到主体作用,它是双循环的基础,也是双循环的保障。作为国际大循环是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的需要,但它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畅通国际大循环对双循环产生优化和带动作用,因为通过融入国际大循环,实际上可以从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中获取许多重要的技术和要素资源,这对提升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畅通国际大循环也是国内大循环优化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一个过程。所以,对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认识,首先在于如何把握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
     我们要突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实现国内大循环的良性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国内大循环的关键领域还是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的,如何弥补薄弱环节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的任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实现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弥补在一些关键领域上的不足和短板,这实际上是提升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关键之举。
     对这一点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字产品和数字贸易的分析做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中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特别在数字产品制造和数字服务领域在全球的规模还是处在领先地位的,从全球数字产品贸易的角度看,中国2019年数字产品出口占到整个全球数字产品贸易总额的24.9%,接近1/4的份额,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规模是名列第一的,即使在进口方面,按照2019年统计也达到了17.5%的比重,这也是全球名列第一。作为数字产品这样一个高技术领域而言,通过数字产品贸易角度,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数字产品贸易大国,问题在于这样一个贸易大国并不是数字产品贸易的强国。
     在数字产品制造领域,还是大量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一些重要的零部件,包括一些关键设备。所以出口规模最大一定意义上建立在大量依赖于进口的基础上。对于数字产品领域,一般情况下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往往在它的上游,也就是零部件领域,也包括了零部件的生产、装备和机械,这可以说是掌握最核心技术的一些环节。而我们在这些领域相对比较薄弱,如果把零部件进口,特别是在数字产品领域零部件进口和最终产品进口来计算一个比例,我们会发现在参与比较的六个经济体中,我们这一比例是最高的。在出口和生产这样一些数字产品和制成品的时候,还是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批的一些零部件,而且这个比例不仅仅高于美国和日本这种发达国家,同时高于像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甚至比东盟也要略高一点,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在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在数字产品制造领域存在着薄弱环节,要弥补薄弱环节是提升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主体地位,提升现代化水平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实现高水平开放有利于形成 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通过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通过畅通国际大循环来提升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第一方面是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自主创新可以解决一些关键环节特别是“卡脖子”环节上的一些困难,通过这些领域取得一些技术性突破,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一些最为关键的举措。从加大自主创新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有许多成功案例,比如中国目前在5G、通信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这首先是通过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力度来取得的。
     第二方面的举措是通过扩大开放要不断吸引一些高端产业跨国公司来投资,这是完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尤其是解决薄弱环节的一个重要举措。从今年的情况,可以看到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都遭受重创,企业复工复产也面临比较大的困难,但中国利用外资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实现了6.3%左右的增长,这是1-11月份的数据,这个成绩可以说是来之不易。尤其对其中行业分布做一些分析会发现,特别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比如高技术服务业,像电子商务在信息传输、科研成果转化等这样一些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实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就说明在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正在加大对中国国内跨国公司企业资源的配置,这对于吸引外资的增长也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现在的外商投资和以往的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它的主要目标是以中国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维护中国市场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也成为跨国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出发,今后一段时间来看,跨国公司面向中国,作为补链的产业投资的布局也可能会继续上升,这对于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解决一些薄弱环节的问题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方面,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加强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分享一些在技术创新、在一些重要的管理知识人才方面的资源,这也是中国可以通过出去投资的方式来服务于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需要的重要的途径。事实上也可以看到,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在这些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通过走出去本身,也是培育产业基础科学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的举措。从这一点来看,都是和高水平的开放密不可分,这充分说明高水平的开放是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的手段和重要的途径。
     区域生产网络将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从双循环之间的关系和扩大开放的作用角度进行的分析。同时,可以看到RCEP协定的签署,为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制度性合作关系、形成制度性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为我们打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区域生产网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区域生产网络的建立也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从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后,不断的对中国的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这对于直接从中国本土面向美国的出口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必要调整,把最终的一些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周边一些国家,在这些国家实现组装之后再向美国和其他的一些主要市场出口,这种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调整,恰恰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这种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比重,在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在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出现长期化趋势。
     这种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区域化背后的推手是什么,有一个结论显而易见,像2017-2019年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带来的影响是同样的,在当时背景下,中国企业面向周边地区的投资快速增长是这些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最重要的推手。根据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2019年他们各自吸引外资的统计可以看出,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其中在越南和泰国,增长幅度在主要外资投资来源中名列第一,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虽然我们位居第二,但增长幅度也都在30%以上,这说明前几年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背后是和中国跨境投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企业通过投资布局的调整,实际上为稳定中国和东盟之间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产业分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未来长期发展来看,要维护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够实现有机融合和连通,通过一些企业走出去到周边国家布局,也是支撑双循环发展格局和产业链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也是在分析新发展格局建设方面,下一步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在周边地区的投资去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也是需要去谋划和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最近的表现来看,推进同周边地区生产网络的建设不仅限于东盟,比如和“一带一路”地区,根据2020年1-10月中国对外投资的统计,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正在加大“一带一路”地区的投资布局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1—10月份,中国对外投资和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面向“一带一路”地区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长了23.1%,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占整个对外投资的比重是16.3%,和2019年同期相比提升了3.6个百分点,这足以说明未来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角度看,通过在周边一些国家布局,形成的国际大循环也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力量。
     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政策着力点
     以下就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提六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双循环,尤其通过高水平开放畅通国际大循环,首先要加大国内改革力度,改革为先。改革主要是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的领域,比如涉及到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涉及到不同地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市场竞争政策和竞争中立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一些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只有通过加大市场化改革,真正使得所有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配置,这才是真正的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使得国际国内循环真正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来实现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水平。对内开放而言,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说存在着一些“堵”点和“难”点。在对内开放方面没有建立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环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对于民营企业在许多领域存在这样那样的限制,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民营企业在更多领域发挥它作为市场主体作用的机会。对外开放而言,真正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真正畅通国际大循环,也是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作用的重要的方面。下一步扩大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也包括不断地推进和经济伙伴之间签署高水平的自贸协定这一点,同时包括了要积极参与WTO等重要国际平台上的有关全球治理结构改革,通过这个过程来进一步夯实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性的基础。
     进一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要打造一些区域生产网络,鼓励中国企业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也加强和“一带一路”以及东盟这样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间的合作,通过这样建立的区域生产网络,既可以有效利用周边国家在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方面的有利条件,比如在降低劳动力成本方面,使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有利于通过区域布局的方式来实现跨境产业分工的安全稳定,也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的途径。通过这种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体系的建设本身,也是下一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加大政策引导,尤其是在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对企业创新,对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新的调整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和环境。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既形成了对优势企业的支持,同时也是通过促进市场竞争来进一步提升整个市场效率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这些领域无论是产业政策还是地区政策,都存在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加大创新,创新也是三大关键词之一,创新也是解决目前维护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特别在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方面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上,一定要坚持开放式创新的方向,要通过加强和国际上的一些合作,来提升在创新和研发方面的能力水平,通过对华为这样一些案例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联合创新和开放式创新,是使我们真正能够在全球达到领先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实现,扩大内需是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的着力点,特别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要促进居民消费既是提升居民民生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包括了商品和服务的需要,解决供给不足或者是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的薄弱环节,是改善民生的一种需要。另一方面,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角度看,如何加大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老百姓来说,所谓个人生活的安全就在于是不是能够有未来的一些社会保障体系。如果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非常完善,就有助于消除对生活保障的担忧,加大即期消费和支出,对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作用。
     把握好这六个重要政策着力点,对今后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特别是高水平开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和观察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和体会,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政策建议,谢谢大家!
     

关键词:赵晋平:全球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中美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三件事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张燕玲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新型货币战争

 

     新年伊始,人大重阳举办这样一个朴实、严肃、重要的云论坛活动,我不得不感叹时代的进步,人大重阳新型智库催人奋进。我的发言题目是“百年变局下的新征程:金融博弈将更加复杂”。
     拜登上台以后,美国的疫情防治、社会撕裂、经济下滑、外交修补等都是亟待优先处理的事项,而相对于这些优先事项,美国的金融政策空前统一,即欠债上瘾。自去年3月开始,美国迅速采取行动,推出超低利率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FED资产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仍在考虑发行50年期的美债。各国央行是不是买单还是个问号。宽松的货币政策及超低利率是金融危机爆发根源之一。
     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全球财富、收入重新分配,加剧社会收入差距。中国则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唯一的亮点,虽然近年来问题银行和金融整顿已经告一段落,P2P也由过去的5000多家到现在清零的状态,但这些监管举措都无法一劳永逸。金融基本面稳定,抗风险能力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金融博弈已经开始。首先,要警惕美联储的政策外部溢出效应,防止资金过度流入,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货币政策与外部协调必要性下降,针对此,我国应该坚持以我为主,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这样做的原因则在于美元贬值,其他货币大幅增值,目前英国就提出,要调查美国是否存在货币操纵的行为。受疫情影响,各国都在囤货防疫,出口需求大增。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上升是双刃剑,美国对中国金融资本也已展开非常惨烈的竞争。中美经济脱钩是不现实的,但金融的脱钩行为已经有所展现。虽然在经济领域,美国离不开中国,但在金融方面,中国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金融体系,也就是说,人民币还不可兑换,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还很有限,SDR占比较小,在世界货币储备中仅占不到2%,人民币货币互换也没有在实体经济上使用。而中国的很多出口企业应收账款现在大增。所以,全球新型的货币战争已经打响了。
     相较于现代货币战争,对传统货币战争,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不能应对自如,被割韭菜吃亏上当非常普遍。传统货币战争常常表现在底层,具体企业还不适应汇率、利率两个市场,两种货币的游戏规则,对做空、量宽、流动性炒作等缺少应对经验,我们应该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给出货币战的应对办法。
     新型的货币战争则不同,它最先体现在金融科技、数字货币领域。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是区块链。区块链的概念不断丰富,发展非常迅速。过去我们认识的区块链是分布式、可追溯,以及不可篡改的超级账本。但今年初,西方媒体报道,由于仍停留在传统的IT思维,没有进军数字资产,超级账本系统在国外已被市场拒绝。与此同时,还有消息称,IBM减少了90%的区块链员工,这就表明传统的区块链系统将面临着萎缩,而数字金融的区块链系统将有大发展。
     新的区块链的定义应是“区块链+智能合约+预言机”,区块链是控制数据负责采集数据,智能合约是控制流程,预言机是和世界系统的接口。在这个基础上,区块链才能够具备交易性、监管性、安全性、扩展性。2019年7月,Facebook发布了一个Libra白皮书1.0版本,当时受到了很大质疑,特别是在美国听证会上,质疑的声音很大,欧洲甚至不允许Facebook的Libra进入欧盟国家。不到半年时间,去年4月份,Facebook就发布了2.0版本的白皮书。这个2.0的白皮书,主要是“弃币保链”。不再追求Libra稳定币,想用区块链塑造美国数字货币。扎克伯格在国会上说,如果我们不快一点开发数字货币,中国就要超越我们,美国国会因此很快通过了数字货币。随后,一系列政策性的机构都发布了不同的规则。由此可以看出,数字货币区块链保护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主要的是保护了美元作为世界交易的霸权地位。
     货币战争的引爆还与英国央行行长的一个建议有关。该行长提出,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现在要使用一揽子央行的法币来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当时,英国代表凯恩斯提出了凯恩斯方案,结果没有被采纳,而是采用了美国的怀特计划,原因是当时美元和黄金挂钩。马克希勒曾说现在时代变了,美元和黄金都脱钩半个世纪了。过去凯恩斯提出的法币到现在应该改成数字货币。同时他引用普林斯顿大学2019年7月发布的新型货币理论证明了这一观点。
     马克龙在最近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旨演讲说,我们并不是说必须和美元做斗争,而是要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欧元主权,而且在建立数字货币主权上,欧洲也需要重新思量,因为数字货币也必将影响未来的经济主权。所以,金融战就开始了。
     首先,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1月5日发布了“允许美国银行使用公共区块链和美元稳定币,作为美国金融系统中的结算基础设施”。这项方案获得通过,在美国的银行都可以使用公共的区块链来和美元的稳定币等来作为美国金融系统中的结算基础设施,脸书的目的达到了,美元的霸权也保住了。
     现在全球都在创建有关数字货币的金融基础设施。BIS国际清算银行、瑞士央行SNB、SIX是金融基础设施运营商,是数字货币交易所,去年12月,这三家机构宣布批发型的法定数字货币的实验成功了,即他们联合进行的连接数字资产和央行货币的概念验证实验圆满成功。这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这标志着打通了数字资产和央行数字货币的连通。具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分布式数字资产平台上直接发央行数字货币,这样在结算数字资产时具有潜在的优势,同时也会增加很多政策和治理挑战;
第二种方式是把现有的批发型支付系统连接到新的分布式数字资产平台上,这将避免很多前面的问题。这个项目的实验是基于银行和金融机构场景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而零售型和通用型的不在此范围,则另有政策规定。
     数字货币的经济时代要抓住全球金融领域的协作、开放、共识是首要任务。鉴于货币必须流通,在金融体系打通,在数字资产虚拟层面打通,最后是在大宗贸易或者零售交易的商业化层面打通,将有助于形成一种圈层递进的生态体系。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新加坡的,特点:多币种、用于跨境转账,三方合作。新加坡和相关机构建立了银行间网络,用摩根大通的币来支付。这项计划开始于2016年11月,首先他们打造国内支付网络技术的能力,然后建立相互操作能力,来支持券款的兑付和同步支付,最后增加多币种的结算。
     第二个例子是泰国央行的批发型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这项计划于2018年8月启动。第一阶段围绕着现金管理、债券和流通性准备金数字化建立POC,第二阶段是债券生命周期的管理、银行间的回购和交易、数据合规和隐私建设。
     最后想聚焦一下金融实务。我有如下建议:第一,提升所有涉外企业外汇知识,我们要抓住大好形势,改变我们以往的做法。不要放账,如果放账,账龄不能太长,每笔业务中不能留外汇敞口,建议多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
     第二,利用“一带一路”和跨境电商的优势,尽快启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研讨数字货币的使用规则和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西方国家的货币体系都是在跨境支付结算的数字化基础上来进行合作探索实验的,这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路程来说,既是一种参考,也是一种挑战,正所谓机不可失。
     第三,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放眼全球结算。我国是贸易大国,是投资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马克龙说,欧洲要主权,对于中国,则需要份额,即每做一笔贸易,进口、出口不要都去给美国交铸币税,我们要我们的份额。马克龙在讲话中也提到,欧洲危机后,世界将迎来两极,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马克龙已经把中国放在了制高点上,但中国真正准备好了吗?鉴于我国在“一带一路”上有许多朋友,如果我们在“一带一路”五通环境下,再把数字货币连通做大做好,才能真正收获一个稳定的“一带一路”压舱石。
     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组织召开的“百年变局下的新征程”暨人大重阳迎春论坛2021在京圆满召开。此次论坛是春节前人大重阳公开活动的收官之战,30位覆盖到了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部分全职研究人员与过往同事的老中青人才团队集体亮相,并公开发布了《后疫情时代全球“蝶形”风险及防范》研究报告。此次论坛在小鹅通、百度、B站、微博、知乎、长安街知事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近30万人次在线观看。
     

关键词: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新型货币战争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张建平 服务进口有力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正在进入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阶段。这体现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服务进口方面做出的贡献。服务进口既是中国建设贸易强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服务进口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发展做出新贡献。
     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是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需要,发展服务贸易将成为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的货物贸易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为建设贸易强国打下良好基础。但建设贸易强国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服务贸易支撑,与世界主要贸易强国对比,中国服务贸易仍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政府也一直关注服务贸易发展,从2016年就开始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的推进,并在试点经验及存在问题基础上,于2018年发布了更新版本的深化试点方案。今年8月发布的最新版本《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对标国际标准,逐步取消或放宽服务贸易限制,并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的进一步融合。其中服务进口惠及国内国际,其重要性日趋提升。
     从国内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国服务进口的发展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跨境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进口稳步上升,为居民生活性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促进了国家间的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服务进口能够强化国内市场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发展。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正处于稳步提升阶段,2018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52.16%,同年美国服务业约占其GDP比重的80.6%。相比之下,国内服务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服务进口能够提升国内服务业市场竞争活力,从而提升整体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从国际角度来看,在中国发展的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的大规模服务消费市场也能为世界经济带来良好支撑。中国的大规模服务进口需求能有效增加全球服务业就业岗位,对全球供应链起到稳定和保障作用。2008年以来,中国进口服务规模年均增长达到11.2%,2019年旅游行业带动就业机会达1800万个。此外,得益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疫情影响下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势头稳中有进,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仍能保持较高增长。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成功举办,提振了市场信心,也给世界传递了积极信号,中国的服务进口仍会支持全球经济发展,有力带动复苏。
     下一步,中国仍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全球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中国一直积极拓展服务贸易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服务贸易伙伴国建立合作机制,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与服务进口相关的展会也在国内陆续举办。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服务将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会继续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长期为世界经济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张建平:服务进口有力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在美中企需把握趋势放眼全球

 

          文|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美国中国商会近日公布与普华永道合作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几个月来,随着美国一些政客的反华言论不断升级,超过50%的在美中国公司受到不利影响,其中有36%的公司称中美关系紧张造成了公司财务损失。
     美国中国商会的这份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近来一系列以政治粗暴干预经济动作对在美中国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形成的干扰。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封杀华为、TikTok在美业务,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国际惯例,对美国自诩的“自由民主”形象是一种讽刺。这种行径最终会导致自我封闭。当一个国家以封闭代替开放时,它就离衰退越来越近了。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在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可能要经历一段短暂而痛苦的过程。后疫情时代,各式各样反对全球化的声音有可能迎来一波“回头浪”。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政客转嫁国内矛盾的一个筐,包括南北差距、国内贫富差距在内,什么样的矛盾都能往里装,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充分的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需要看清大势、坚定信心、拿起武器、充分动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北美、欧元区、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均不乐观。中国和东亚地区可能将是2020年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区域。中国海关总署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货物贸易出口、进口实现年内首次双双正增长,稳外贸积极效应不断显现。其中,自4月份起我国出口已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6月当月增长4.3%;
6月份进口实现转负为正,增长6.2%。这些数据和预测都在说明,后疫情时代,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会出现“四个东移”的现象。
     首先是产业链东移。过去由美国作为轴心带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制造业中心,以及欧洲制造业中心这两个传统基地会趋于衰落,全球制造业重心将向东亚转移。
     其次是技术的东移。先进的技术总是会朝着最大的市场转移,而中国今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现在,我国最新推出的自贸区负面清单已经减少到30项,自贸区以外的地区是33项,下半年中国还会有更多的开放政策出台,以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入驻中国市场。
     除了产业和技术以外,人才和资本的东移趋势也将进一步显现。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东亚乃至整个亚洲今后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引擎。
     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全球的依赖会越来越小,全球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大。尽管全球治理会出现碎片化和保护主义上升的倾向,但一个以数字经济、5G、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工艺、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新全球化将勃兴,中国在这一趋势中会起到引领作用。
     经历新冠疫情后,我国经济方针、路线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供给侧的改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适应消费者、市场和全球的需要,尤其是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劲,为中国产业发展拓宽空间,也给全球提供“中国机遇”。
     因此,面对美国的一些封闭孤立做法,在美中国企业首先需坚决拿起法律武器回击,并充分动员享受到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红利的国外民众与我们站在一起。其次,可以借助这一过程完成从“走出去”企业向全球性企业的转变。世界银行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今年美国经济将衰退6.1%,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无论哪一位候选人上台,美国经济和消费复苏乏力的趋势都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必要仅仅守住美国市场这一块,可以考虑另谋方向。依靠“四个东移”的大趋势,以及国内打造双循环这一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的保险闸,在主动培育市场、发展市场、扩大市场的过程中,完成大踏步飞跃和升级。
     有一些企业家担心,美国一些政客渲染反华情绪,在美中国企业的舆论环境越来越不利,会不会遭遇类似二战前在纳粹德国的犹太企业一样的“隔离清洗”。我认为这种担忧没有必要。中国企业近些年来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另眼相看,产生了一些恐惧、担忧的声音。但是,时代背景已经不是二战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始终坚持合法、合规的发展,始终在探索一条与其他国家和企业合作的道路,虽然西方一些国家的舆论暂时对中国企业有些不利,但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共同寻找新的全球化路径与方式的意愿和努力没有变。
     

关键词:在美中企需把握趋势放眼全球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在“博鳌时间”中寻找全球治理之道

 

     
     4月18日至21日,以“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 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本次年会设有“解读中国”“把握世界变局和亚洲的发展大势”“一带一路合作”“拥抱产业变革”“与新技术共舞”和“共享发展”六大板块,将举办60多场活动。奏响“博鳌声音”,碰撞“博鳌智慧”,推出“博鳌方案”,椰影婆娑的海滨小镇博鳌,再次站在了全球聚光灯前,20岁的博鳌亚洲论坛更加令人关注。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年来,积极推动亚洲各国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凝聚亚洲共识、促进亚洲发展、实现亚洲繁荣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论坛不断拓展“朋友圈”,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发展繁荣贡献“博鳌智慧”。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面对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此次论坛的主题已经给出答案。博鳌论坛以全球化视野审视亚洲发展进程,以“亚洲视角”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方案,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2020年,亚洲在加强疫情防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促进贸易与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多边主义的稳定器。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领跑亚洲,实现了2.3%的增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旗舰报告认为,今年亚洲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5%以上—— 亚洲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复苏的重要引擎。
     “世界好,亚洲才能好;
亚洲好,世界才能好。”东方智慧历来就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核心思想,把其融入到全球治理的理念之中,符合全球各个国家人民的利益需求。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叠加冲击,“一带一路”展示出了强大韧性,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额达2.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1.4%,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比重为29.5%。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进出口数字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当前,中国开启“十四五”踏上新征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将秉承新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更多“中国动力”,与世界各国分享更多“中国机遇”,让世界人民收获更多“中国红利”。此届年会设置“解读中国”板块,就是希望深入探讨中国发展走势及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国家主席习近平于4月20日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也证明,世界希望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听到“中国声音”,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专门设置了碳中和、老龄化、新冠疫苗、数字经济等议题。博鳌亚洲论坛与世界各国政商学媒体界有识之士一道,共话发展共寻良策,搭建起连接海内外的“希望之桥”,将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更多共识,为全球治理问路。
     自2001年成立以来,博鳌亚洲论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起航,已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对话平台。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在“博鳌时间”中寻找全球治理之道,为各国携手走出疫情阴霾注入更多信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关键词:全球治理,博鳌亚洲论坛,博鳌论坛,一带一路,双循环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余淼杰 全球化并未逆转,中国开放重在多元化发展

 

     未来区域经贸合作将取代全球的多边合作
     十四五期间全球化依然是世界的主流趋势,尽管这些年来逆全球化的行为不断的发生,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被强化、贸易欺凌主义抬头。但是从长远的时段来看,特别在十四五的阶段,全球化依然是主要的态势。
     第一,因为全球化的最核心特征是贸易的多边化以及生产的地区化,这两个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任何制造品从简单的铅笔到复杂的飞机,它们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地区专门化来生产一种部件,然后把这些部件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加工包装,之后装配运到全球各个地方去,这叫做生产的地区化和贸易的全球化。这两个特征并没有因为全球化的格局和行为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个特征依然广泛存在。
     第二,尽管WTO等主要的多边经贸协调机制,受到了一定范围的挫折。但是地区贸易协议、地区贸易合作不断的取代多边经贸合作机制,特别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机制,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化并没有过时,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变化。
     我同意未来全球化式微区域化将越来越重要的观点,但并不等于全球化与区域化会产生冲突,区域化也是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区域经贸合作将取代全球的多边合作,换言之,因为区域的经贸合作,主要是每个国家发力于跟自己经贸联系比较紧密的国家或地区,而不是发力于全球的整个贸易体系,所以地区的贸易一体化也是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两者并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不同表现形式的关系。
     至于全球化的产业大分工是否被区域化的自给自足替代,客观地讲在区域里,比如亚太经贸区的区域经贸合作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区域的产业分工,虽然一些产品的零部件来自于其他区域,但在本区域基本上可以形成产业一体化,形成一条链的产供销格局。
     WTO的发展目前几近瘫痪,未来WTO可能会出现新的形式。换言之,WTO依然会存在,但会在不同国家的要求之下,产生某种程度的改革或者变革。
     WTO的两个根本的特征依然会存在:第一是贸易的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另一个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贸易。
     但在某些条款上应该会有所调整:比如如何界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重新界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等,可能会发生改变。
     东盟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世之功
     我非常看好中国和东盟以及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发展前景。从目前的态势上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发展比较顺畅,东盟十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构成国家,2010年所形成的中国和东盟“10+1”自贸区,对推进中国和东盟两地的经济发展发挥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中国和东盟已经完全实现商品的零关税,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也紧密地相连在一起。
     中国也因此从东盟进口大量的原材料,从日本韩国进口核心零部件,在中国进行组装、装配、加工、销售到全球各地区,从而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东盟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世之功。
     中国和欧盟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中国和欧盟最近签订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对商品的原产地原则做了重新界定,未来中国和欧盟在战略利益、商品的互补性等方面都有广泛的一致性,因此欧盟将会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现在全球基本上形成以中国为核心节点的亚太经贸圈、德国为中心节点的欧盟经贸圈,以及美国为中心节点的北美自贸圈,在中美经贸关系紧张的背景之下,中国和欧盟在商品的需求上互补性更高,对中国和对欧盟都是正面作用,对中国而言,通过从欧盟进口跟美国相类似的产品,可以降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切实做好扩大进口的工作,提升老百姓的幸福获得感。从欧盟的角度上,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欧盟的经济打上了强有力的一针。
     未来五年,中国跟东盟主要发力于更好地构建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RCEP是中国跟东盟十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它实现商品90%的零关税,然后推进服务贸易。
     目前中国和东盟在RCEP上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11月份15个成员国已经签订了初步协议,有望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中,更进一步推进合作,实现目标的早日落地。
     未来五年开放的重点在于多元化
     未来五年,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点在于开放的多元化,开放多元化有不同的层次和含义。
     一是出口的目的地多元化。之前中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和欧盟国家。随着中美关系的日趋复杂化,中国应该扩大对东南亚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五国中另外四国的开放。通过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是贸易形态的多层次化。之前中国的贸易形态主要的是线下实体外贸出口。之后随着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我们将继续推进数字贸易,实现数字商品贸易即电子商务和数字服务贸易即各种软件进出口执行服务等。所以贸易新业态应该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是出口主体实现多元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都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出口的不同主体发挥不同优势,比如民营企业数量多,可能在小商品或者简单的制造品上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跟消费、民生领域更为紧密的商品;
而国有企业集中在大中型商品,在机器设备、机械制造等产品上发力。
     外资流入中国市场,第一会带来不同的技术,外国技术和中国技术合一,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熊彼特创造效用;
第二外资如果流入到实体经济,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
第三如果来投资的外资企业是高科技产业,那么还可以有一个正向的溢出效应。
     此外,对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实现更为成熟的公司治理,提供更为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提供更好的参考。这是外资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正面作用。
     对于外资大幅引进中国是否会导致公司实控权流失的问题,主要取决于政策的刺激,如果外资公司的控股不是最大的股东,即外资公司的控股没有得到绝对的51%的股权,就不用担心实控权的流失。如果某家公司外资股权达到了相对的多数,但外资股权相对比较分散的话,其实实控权也不会失控。
     国企引进外资可以采用国有混合控股的形式,由国家作为最重要的法人,把其他股份引进外资控股,我觉得这是国企改革的一个方向。
     贸易顺差不见得是好事,贸易逆差不见得是坏事
     疫情影响之下,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是事实,未来五年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扩大出口要分两个角度来看待。第一,如果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本身有竞争力,它的出口在不断扩大,这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是中国企业水平和能力的体现。
     但如果是人为采取与WTO规则不相匹配的“为出口而出口”的政策的话,那就可能会授人以柄,所以未来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不见得要以大力扩大出口的比例作为目标,事实上这个出口比例是难以持续的。
     所以因为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中国的出口不断地扩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没有必要“为出口而出口”。事实上,中国的出口很难长期保持象目前这么高的比例,一个国家的出口比例历史上能达到15%是绝无仅有的,现在中国已经差不多了。
     贸易顺差不见得是好事,贸易逆差不见得是坏事。特别是对美国而言,贸易逆差绝对不是坏事,中国用大量的贸易顺差去购买美国的国债,用大量的商品贸易的顺差去购买美国的服务贸易。比如中国商品贸易顺差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但居民可能会把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向美国购买高等教育的服务。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商品贸易的顺差去购买国外的服务,导致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从长期来讲是趋向平衡的。
     未来五年应该继续优化产品的出口结构,出口具有更多附加值的产品,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教育、运输、医疗等都是服务贸易的大项,如果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就应该深刻提升这些服务产品的质量。旅游方面,中国有很多的旅游资源,但在品牌和服务质量上可以更好的提升,比如景点配备更多英文的自助服务等;
教学教育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近年提升明显,但总体上,比起欧美一流大学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并努力做到扩大高等教育出口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医疗方面,中国可以出口中医医疗,出口美容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和韩国成功的经验。
     未来五年净出口的比重应该不变,占GDP的3%左右;
消费有望进一步的提升,可以提升到60%到三分之二之间,未来五年中国应该继续扩大消费的贡献率。消费贡献的提升,取决于居民持久收入的提升,如果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没有明显提升,那么居民的消费提升就走不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应该努力提升居民的持久性收入——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继续减税降费,特别在社会保险、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价格合理的服务,降低老百姓的这个负担,提升他们的持久性收入,这样消费才能真正持久性的上升。
     胡焕庸线以东自贸区全覆盖是未来工作重点
     现在从18个自贸区变成21个自贸区,新设立的三个自贸区战略意义非常的巨大,国家基本上达成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全覆盖的目标。就目前来看,胡焕庸线以东只剩下山西、贵州、吉林、江西这四个省份没有自贸区,未来这个四个省份设立自贸区是第七波工作的一个重点。
     战略意义方面,体现了继续推进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中国在受到疫情重袭之后、重袭恢复之后的一个新的举措,也说明中国进一步的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心和理念是不变的,通过自贸区,可以更好地实现在开放中改革,在改革中开放,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之所以选择北京重点发展服务贸易,从供给角度看,因为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同时北京的服务贸易的基础比其他地方更加有优势;
从需求角度看,服务贸易之后会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贸易形式,北京的旅游资源丰富,头部经济特征明显。所以,选择北京发展服务,有非常好的一个示范作用,也能够体现出北京作为全国首善之区的一种带头和引领的作用。
     海南自贸港是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形式,它的建设分两步来实现,第一步是2025年即未来五年之内实现早期收获,到2035年全面实现。海南自贸港的落成,对切实推进中国跟东盟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海南自贸港在五年之内要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税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制度的创新。所以海南自贸港长期来讲,将成为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地,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一个引领。
     粤港澳大湾区跟海南自贸区是相辅相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海南自贸区发展的大后方,海南自贸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和开放的前排兵,所以二者是相互相承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取代的关系。
     中国强调对外开放,强调全面开放新格局,目标要做到双向立体的开放。既要对外引进外资,也要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
既要强调东向,也要强调西向,东南是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是“一带一路”;
平面的话是空港和河港,立体的话是自由贸易空港。所以“双向”和“立体”两方面相互促进。
     十四五之内,我相信中国可以实现在胡焕庸线以东全部设立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面积不断扩大,通过以点带面、以点连线、由线变面全面推进,自由贸易区基本上覆盖胡焕庸线以东或者这些地区都覆盖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跟措施。
     负面清单在未来会越来越缩短,继续深化法无禁止即可入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准入前的国民待遇,一种友善的环境也会不断地构建,在这方面,江苏自贸区的苏州片区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范例,值得其他地方学习。
     

关键词:余淼杰:全球化并未逆转,中国开放重在多元化发展

 

后疫情下彰显制度优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徐洪才 助力上海晋升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名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1990年,浦东吹响开发开放的号角,重大战略之一就是“金融先行”。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当年,国务院发布《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等开发开放浦东的九个法规文件。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30年来,浦东积极承接国家金融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战略。日前,位于陆家嘴的摩根大通证券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我国新一轮金融业对外开放以来,国内首家新获批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
     陆家嘴的开发起初并不顺利,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意过来,为了支持陆家嘴发展,1994年,央行上海总部顶住质疑和压力,率先跨越了黄浦江。如今,有285栋商办楼宇矗立在陆家嘴地区,每一栋都相当于一条垂直的金融街。4.3万家入驻企业中,870家持牌金融机构,还有5000多家新兴金融机构。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浦东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助力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达成之年交出了高质量答卷。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英国独立智库集团日前发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以1分优势领先东京,首次晋升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在2020年之前将上海建设成为有全球影响力金融中心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过去30年围绕上海,打造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以及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这几个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也致使大批中外金融机构到上海,特别是浦东安家落户。
     同时,浦东30年发展也将上海打造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区,并建成了一个功能完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金融中心,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先行”被称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点睛之笔。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核心,服务于实体经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首先服务于上海经济战略定位。过去30年,上海致力于建设一个龙头和五个中心的战略定位。
     一个龙头,即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创新、协同发展当中,发挥龙头作用,同时面向世界、辐射全国,产生拉动作用。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物随钱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货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诸多政策可以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积累经验之后向全国推广。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也推动了贸易航运科创和经济中心建设,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等,整体提升了上海经济实力和地位。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制度创新
     30年来上海外资从1990年的0.13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90.48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截止到2019年年底,上海累计720家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61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
     上海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法制环境、创新高地、人才高地。诸多政策在上海进行试点、探索,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源集中到上海,辐射全国、服务全球经济。
     近几年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上海都作为中国的一个样本。每年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都会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出台落实很多符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创新性做法。
     然而,上海与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从政策上看,多去优化负面清单,也就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同时优化法治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在数字技术利用方面,打造数字化政府平台,理顺政府和市场间关系,降低制度性成本、交易成本。最重要的是促进全球生产要素在上海流进和流出,在体制和机制层面上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层面创新。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要素市场是金融中心的核心环节,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多年来中国主张发展直接融资,核心内容就是股权融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担负了重要的历史责任。
     上海作为主板市场大本营,很多大盘蓝筹股在上交所上市,促进了企业低成本、高效率融资,推动了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去年成功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现资本市场的一系列重点突破。未来主板市场、科创板市场通过制度创新会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国际化问题,尽管过去有B股市场,但影响相对较小。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提早意识到国际版市场的价值,以便服务于一带一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因此很多境外企业可以在上海挂牌上市,专门成立国际板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骨架,让上海在全国资本市场体系当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展望
     十四五即将开局,为了更好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标杆作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金融国际化的基础设施。促进资金自由流动,人民币自由兑换以及资本项下的对外开放。
     其次,鼓励金融创新,夯实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提升金融产品品种创新,比如金融科技、资产证券化、普惠金融等。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改变金融要素市场规模大而不强的现状,提升国际影响力。
     最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大宗商品定价在国际上影响力偏弱,需要培育龙头产品,比如石油价格、铁矿石价格、铜价格、黄金价格等。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的同时,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原则,进一步推进资本项下的对外开放。上海作为在岸金融中心和香港离岸中心相互协同、形成合力,提升中国金融地位、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徐洪才:助力上海晋升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名



快捷搜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心得7篇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共建 命运 人类 心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