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互斥事件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4-04-27 05:43:08 影响了:

互斥事件说课稿篇一:这些事情该谁做.说课稿 2

《这些事情该谁做》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些事情该谁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做生活中的小主人》中的一节,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核心理念。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学生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家中、学校、社会的事情大家都来做。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包办过多,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不少学生在一定程度存在着心胸狭窄,依赖性强;只能人人为我,不能我为人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情感目标: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 责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们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明确责任,形成责任意识。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辨析能力有限,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会比较难明确自己的责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在教学中把它分解为三个层次:

①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②知道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

③知道集体的事情大家做。

五、说教学准备

生活记录卡、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播放:医生、警察、环卫工人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人的责任分别是什么?通过师生对话,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讨交流,明确责任

课件展示:房间该谁收拾 书包该谁收拾家务该谁收拾几幅图片,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在家里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课件展示“教室该谁打扫”的画面,让学生明确在学校中应尽的责任。接着课件展示公园、电影院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中的责任。(设计意图:小组活动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全员参与,而且可以延伸教师教学的辐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相启发,分享经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帮助,学会竞争与合作。)

三、情境体验,承担责任

1.情景体验解决问题

课件展示:肖军帮奶奶择菜、小孩洗头的场景。通过讨论让同学们知道在生活当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巧妙地解决。

(设计意图:孩子幼小阶段所表现出各种动尝试的愿望,这正是

一种责任心的萌芽。他们想自己洗头、帮家人干家务......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或者是求子成材心切,竟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洗脚等,这是一种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我们要关注他们,扶植他们,鼓励他们尝试,培养其意识,增强其自信,逐步成为独立自主。)

2.找岗位,承担责任

通过课件展示(某同学找到自己的岗位)。引出让学生找个合适的岗位。

四、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1.说说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互斥事件说课稿篇二:交集说课稿

《交集》说课稿

说课流程: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交集》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将就四个方面来阐述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集合论之于数学本身:首先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本理论,现代数学理论大多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的,如:拓扑学、代数、泛函分析、调和分析、组合论等各个领域;其次,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运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的表达数学的对象与内容,高中数学正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不等式组的解集都是用集合表示的

(2)集合运算之于集合论:高中数学中,集合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集合的含义和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如果失去了运算,集合的语言性就会缺失,集合的应用性将无从谈起,集合也就不具有什么意义了

(3)集合运算之于高中数学:从内容上来说,集合运算首先是对集合前两部分的复习和巩固,其次,后续课程中的方程组、不等式组的求解,以及概率与统计中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等内容中都会用到集合运算;从思想上来说,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大多情况下我们研究的不再是一个,而是一群,有利于学生形成宽阔的视野和大局观;再次,三种运算中都涉及了逻辑联结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为后面简易逻辑中“或”、“且”、“非”的理解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4)子集运算之于集合运算:子集运算对于学习集合运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完补集运算的基础上学习子集运算可以复习巩固补集运算和补集运算中所提到的内容,方法和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如用数轴研究无限数集的方法;另外并集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与交集的大致相同,学好了交集,则并集不攻自破。

2.教材内容剖析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交集的概念,交集的求解,交集的性质 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子引出交集概念,并用三种语言描述概念,在交集的求解中理解概念并归纳总结出交集的简单性质,并用图形语言去理解,用自然语言来识记。

3.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在基本关系的基础上也学会了求集合的补集,平面图形的分类也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

能力:会用三种方法表示集合,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意识,但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通过元素认识集合

情感:高一学生的求知欲强,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也比较强,但思维不够深刻,遇到困难容易慌张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交集概念的理解,及两个集合的交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交集的概念

(2)理解并识记交集的简单性质

(3)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运算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问题和变式训练培养辨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兴趣,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问题导学法 ,变式训练法

学法:通过交集概念和简单性质的得出,指导学生由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并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在认识事物时,要多角度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分析

其教学过程由五个教学环节构成: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㈡问题导学,形成概念;㈢例题讲解,总结性质;㈣课堂练习,反馈回顾;㈤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考察下列问题,集合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1) A={2,4,6,8,10},B={2,5,8,12},C={2,8}

(2) A={x|x是兰炼一中高一年级的同学}

B={x|x是兰炼一中的女同学}

C={x(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互斥事件说课稿)|x是兰炼一中高一年级的女同学}

设计意图 :

(1)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得到C?A,C?B,这就复习了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2)从元素的角度分析三者关系,让学生认识到C集合的元素是A与B的公共元素,C集合是由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从而引入交集概念,指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为学生顺利给出交集的概念做好铺垫

(3)问题(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兴趣,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㈡ 问题导学,形成概念

问题1:C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是部分元素吗?(强调“所有”))你能准确叙述交集的概念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C集合的构成,强调是所有元素,而非部分,这样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已经可以给出交集的概念,再自己尝试给出,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写对的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概念:一般地,有所有属于集合A和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注意:(1)∩的方向向下

(2)两集合的交集也是一个集合,而“交”是一种运算

设计意图:强调交的符号,以防与∪以及?、,理解数学对象?混淆,强调交集和“交”

的本质

问题2:你能用集合语言来表示A集合与B集合的交集吗

集合语言:A ∩B={x|x∈A,且x∈B}.

问题3:你能用韦恩图(文氏图)来表示A集合与B集合的交集吗?

A

A∩B B

设计意图:用集合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交集,首先训练了集合的表示方法,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牢固记忆,对于集合部分概念的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三种语言的转化中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符号语言的简洁美,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图形语言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㈢ 例题讲解,总结性质

例题设计原则:从易到难

例题1:设A={4,5,6,8},B={3,5,7,8},求A∩B,并用韦恩图表示

变式:求B∩A,求A∩A,求A??

例题2: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变式:若B={ x|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A∩B,并用韦恩图表示

设计意图:

(1)两道题都是运用概念求交集,第一道例题是离散数集,第二道例题是图形集,在例题一分析过程中强调求交集的思维步骤:先找公共元,再表示交集。这也训练了集合的表示)

(2)通过求交集,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交集的简单性质

问题:通过以上两题,你能得到交集有哪些性质呢,你能解释它们吗?

设计意图:自己总结,并通过定义与韦恩图两个角度直观理解,解释性质,也处理了证明比较抽象,不证明则感到不严密的矛盾

交集的性质:

?1?A?A?A,A????,A?B?B?A

?2?A?B?A?B?A

请将上述性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

(1)任何集合和它本身的交集是它本身;任何集合和空集的交集是空集;集合的交满足交换律

(2)大集合与小集合相交得到小集合

设计意图:从集合语言转化为自然语言,记忆的更加牢固

例题3:设A={x|x>-2},B={x|x<3},求A∩B

变式:若B={y|y<3},求A∩B

设计意图:首先是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强调无限数集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画数轴,通过变式练习,强调代表元决定集合类型,代表元是哪个字母并不影响集合本身,以此提高学生认识集合的能力,再通过变式中A∩B的表示(代表元选x和y都可以)训练和巩固这种认识。学生在解决变式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手足无措,教师应提醒学生冷静思考,培养辨析事物的能力

例题4:设A={(x,y)|y=-4x+6},B={(x,y)|y=5x-3},求A∩B

变式:若B={y|1<y<3},求A∩B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交集概念,明确不同类型的集合的交集为空集,达到本课难点的彻底突破)

强调:

(1)求交集步骤:先找公共元,再表示交集

(2)无限数集求交集画数轴求解

(3)点集求交集通过解方程组求解

(4)不同类型集合的交集为空集(集合类型取决于代表元)

㈣课堂练习,反馈回顾

1.U={x|x是小于9的正整数},A={3,5,6,8},B={4,5,7,8}

(1)求A∩B,A ∩CUB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A∩B A A∩B B

(3)任何集合A与B是否都有(2)中的性质,你能解释它吗?

2.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

3.设A={x|x2-4x-5=0},B={x|x2=1},C={1}求A∩B,B∩C,A∩C

4.设集合A={x|2x+1<5},B={x|-2x+1?5},求A∩B

5.设A={(x,y)|3x+2y=1},B={(x,y)|x-y=2},C={(x,y)|2x-2y=3},D={(x,y)|6x+4y=2},求A∩B, C∩B,A∩D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求交集的步骤,各种类型集合的交集的求解(练习1:离散数集、练习2:图形集,练习3:方程解集,练习4:不等式解集(无限数集),练习5:点集),也涉及到交集性质的应用:如:练习3,练习5,能够全面巩固知识内容,练习1也是一个探究题,探究思想和本节思想方法完全一致,由具体到一般,归纳并用韦恩图理解,是本节思想方法的应用和巩固,所得到的性质:A?B?A,A?B?B(集合越交越小)可以放到交集性质中去

㈤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通过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四个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以期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

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预习作业

书面作业:课本第15页,习题1.3所有求交集的问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作业全面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第二个作业,仿照本节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一来可以将本节课系统化,二来对下节课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预习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并逐渐培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1)课堂提问(2)课堂小结(3)作业练习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及时掌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状态,学习态度,并及时给出肯定和鼓励,指出所出现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减少学“困”生数量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做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进行自我评价,学会了哪些,哪些还有问题,为什么没弄懂,找出原因,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查漏补缺,不懂的去问老师和同学

通过作业和练习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老师批改作业中也可以得到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反馈,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互斥事件说课稿篇三: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说课稿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一、教材分析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排列、组合和概率》这一章的重要内容,是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是继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之后又一种典型概率的研究和学习,为后面的独立重复实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生活以及生产实际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掌握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该公式计算一些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善于“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概率知识的学习,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必然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的求法。

教学难点:对事件独立性的判定,运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

题。

下面,为了讲清楚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四、教法分析

(启发发现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公式、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在举例应用阶段,??)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动,我用幻灯片出示一个悬念式的实例。 有两门高射炮,已知每一门击中侵犯我领空的美军侦察机的概率均为0.7,假设这两门高射炮射击时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如果这两门高射炮同时各发射一发炮弹,则它们都击中美军侦察机的概率是多少?(并且板书课题)

2.分析研究,导入概念

【实验1】:一个袋子里有6个白球,3个黑球,1个红球,设摸到一个球是白球的事件为A,摸到一个球是黑球的事件为B,问A与B是互斥呢?还是对立事件呢?

【实验2】:甲袋子里有3个白球,2个黑球,乙袋子里有2个白球,2个黑球,设从甲袋子里摸出一个球,得到白球叫做事件A,从乙袋子里摸出一个球,得到白球叫做事件B,问A与B是互斥事件呢?还是对立事件?还是其他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实验1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概念;实验2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进行本节的学习。通过实验2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经过师生分析,形成正确的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并指出,事件间的“互斥”与“相互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事件互斥是指这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是指其中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

【对照巩固】:一个袋子内装有2个白球和2个黑球,把“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得到白球”记作事件A,把“从剩下的3个球中任意摸出1个球,得到白球”记作事件B,试问A与B是不是相互独立事件?

设计说明:本例是课后的练习,安排在此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正确的判断事件A与B是否属于相互独立事件,让学生通过正反的对比形成对事件相互独立概念的认识。

3.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公式

在试验2中,若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记为A ?B,那么P(A ?B)与P(A)、P(B)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吗?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自主地思索问题,最终归纳出公式,在此基础上,拓展出n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由特殊情形大胆地猜想一般的情形,从而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同时解决最初提出

的问题,体会公式的应用。

4.应用举例

讲解教材中的例1和例2。例1是一个涉及事件的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是典型概率问题的综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1较简单,但要强调一下甲、乙两人各射击一次是否射中相互间没有影响,这样才能运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第2小题,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恰有1人击中目标”所包括的两种情况:甲击中、乙未击中;甲未击中,乙击中,而且这两种情况时互斥的。在此时,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互斥与相互独立的区别。

例1中的第3问和例2是“至少一个发生”模式的应用题,这类题一般有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两种思路,渗透了从正反两方面思考的辩证思想,可体现出逆向思考在解题中的优越性。

例1还可以做相应引申:如果甲、乙、丙三人各射击一次,恰有1人击中包括哪几种情况?至少有1人击中目标,又包括哪几种情况?使学生对这两类问题的分析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5.课堂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做课后P132四道练习,其中第3题让两个学生上台板演,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其他几道练习抽问回答,同时也能对其他学生起到监督作用。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培养其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事件 说课稿 互斥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互斥事件而不对立 举例互斥事件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