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推荐信 > 正文
 

学生议论文写作论据运用存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6:27 影响了:

 学生议论文写作论据运用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广东张持

 叶圣陶先生认为,发议论的人于表示判断之外,还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而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就是我们所谓的论据。论据就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理由。论据为论述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和论点有内在的统一性。如果论据与论点不一致,不但论述不了论点,而且会妨碍文章思路的连贯性,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为了更好地认识论据,我们先要了解其特点。老师都很清楚论据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准确、可靠;再次,一定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事例的因果含蕴推阐得正确,审核得得当,不然就不配做议论的依据。也因此,虚构的事实是不能够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的。

 准确、可靠是论据的最基本要求,不准确、不可靠的论据必然会影响到论证的质量。论据不准确,是一种硬伤。就是准确的例证,也要精选那些最为突出、最为鲜明、最具雄辩性的点去论证我们的观点。据运用时要注意它是不是有代表性,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具备典型性,不具备代表性,就属于孙绍振教授所说的“孤证”,论述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从性质上看,论据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具体的、个别的;一种是普遍的、概述的。孙绍振先生认为:“按议论文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特殊的事例与普遍概括的结合,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最大的涵盖面。”因此在运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运用这两种类型的论据。

 但在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论据问题可以分为为论据本身的问题,以及学生在运用论据时出现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论据本身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论据素材陈旧,论据不典型,论据是虚构的等情况。

 1. 论据素材陈旧 我们同学在选用素材的时候,由于积累不丰厚,加上考场作文的紧张气氛,往往想不到比较新颖的例子,就只能选择比较陈旧的素材来作为自己的论据。这是初学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常见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再次就不啰嗦了!

 2. 论据不经典,没有代表性 议论文的论据要有典型性,至少能代表一种类型的社会现象。而我们很多同学在选用论据的

 时候,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要求,一般如果会选择发生在自己、同学、父母等身上的事作论据。而这些事又没有典型性,不具代表性。

 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

 一个高三生每天焦头烂额地与题海作战,成绩名列前茅。在其他人看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他的学习很成功,可是,他有一个缺点——他没有理想,他只知道死做题,在不做题的其余时间里他会感到前途迷茫,他充实不了自己,只能通过湮灭在题海中来掩盖自己对前途的迷惑,他也不主动参加各种活动释放自己,他的心目中只有“高分”、“状元”与“金榜题名”,他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这时,我们难道还会把他当作成功的人吗? 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一个被学习摆弄的“做题机器”,他的心灵似乎处于空洞的状态,他似乎生活得很充实,可他只有外壳,空洞的外壳,他没有思想没有信仰,看到这样的人我们会不寒而栗,社会怎么会接纳一个连思想都没有的人!他就像一台坏了的机器,时时刻刻在来回摆动,可它是没有目的的摆动,做的都是无用功!

 不经典、不具体。

 这是一个高一的孩子写的《拥有信仰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的一段。客观地说,这位小作者运用论据论述分析的时候,还是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后面的论证过程,做得很好。但第一段中的论据没有代表性,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如果我们稍作修改,将一个高三生,改为某类学生,就不同了。由个体拓展到群体。

 我们可以表述为:有一类学生每天都只是在题海作战……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他们没有理想……他们心中只有“高分”…… 这样修改后,论据就从“点”上升到“面”的层面上来,这种类型的人是有的,而且不只一个两个,而是一类。这样论据就有代表性了。

 3. 论据是虚构的,没有说服力 我们同学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有一定的观点,但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有不少同学就想出一个奇招:编。

 也就是编造虚构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相信我们老师也见到不少。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可以凭借更多的汗水去获得更多的收获,正如我们司空见惯的例子:A是一个聪明的孩子,B 是一个被大家欺负的笨小孩。A 读书时上课不用心,B 则是努力学习到深夜。后来,A 一落千丈而 B 考入了重点大学。这个例子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在伟大人物身上也不例外。因而,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世界是公平的,我不比别人差。”

 我们且不说这个论据能不能论证“我们可以凭借更多的汗水获得更多”,或者“世界是公平”的观点,且不说前文和后文的观点是否一致,甚至不去追究这个论据是否有逻辑。很明显的一点是,这个论据是编造的,没有任何说服力,论据不可靠,怎么能用来佐证你的观点的正确性?

 当然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虚构的任何内容都不能用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如果我们同学引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事件等来论述我们的观点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这些论据时,一定要围绕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在运用这些论据时,一定要围绕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

 当然,有同学说既然虚构的论据一定不能用,没有说服力,那如果真的想不到其他的论据,能不能用自己、或亲朋身上发生的事为论据。对这一点,我们的观点是慎用。如果是有典型意义,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可以用来做论据;但用的时候,也要点明某类人遇到什么问题会有怎样的反应或选择等。如果是单个的案例,没有普适性和代表性,就不能用。

 下面我们来分析如何解决素材陈旧的问题。对陈旧的素材,我们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论据能新颖,有时代气息当然好,但也并不是说陈旧的素材不可用,而是在运用的时候要讲求策略。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解决:同类并列;旧素材,新角度。

 1. 同类并列 议论文是要通过分析让人们认同你的观点和见解的,那么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时候,论据一定要有广度。

 如果我们要论证某一观点,能举出多个与观点一致的事例来佐证我们观点的正确性,那么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王羲之放下对风格的顾虑,最终独树一帜,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王石放下对资产的顾虑,实现了从实业家到旅行家的转变;华莱士放下对收视率的顾虑,成为美国新闻界教父级人物。放下顾虑,才能撑起一次次成功的翅膀。

 王羲之和王石可能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用他们做事例论据的时候,就不能太多的笔墨去写他们做过哪些事,有什么样的成就,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等, 不然文章的说服力就削弱了,而应如上面的文字一样,抓住与中心观点一致的地方——放下顾虑,简单地论述。

 这样一方面显得我们的文字非常干练,另一方面多个事例并列,说明不是单个的事例,而是有普适性、有代表性的,这样,观点也能得到更好的说明,论述也更有说服力。

 同类并列的关键是要找出不同素材的相同点,然后在句式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选择相同的句式,以排比的方式呈现,这样就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不单单是旧素材可以通过同类并列的方式呈现,其他比较新颖的素材,如果能找到几个能说明同一观点的论据,同样可以简洁的语言同类并列,使文章更加简练,说理更加有力度。

 2. 旧素材,新角度 旧素材,大多数同学看到的是人们都能看到的,或者是表面上的含义。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做论据进行论述,必定是比较俗套的,没有多大新意。

 而如果我们能从陈旧的素材中发见人家都没有看到的问题,则旧素材能翻出新见解,老树发出新芽,同样是可以运用的。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蔺相如大智大勇,胸怀宽广,廉颇知错能改、率直鲁莽;蔺相如鲜花一朵,廉颇绿叶一片,廉颇的狭隘自私映衬蔺相如胸怀若谷。何以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廉颇蔺相如嫌隙谁之过? 成就蔺相如位居廉颇之上的是“渑池之会”,“渑池之会”谁的功劳大?渑池会上,蔺相如智勇双全不卑不亢廷叱秦王,保全了赵王的面子,击碎秦王胁迫赵王割地的美梦,挫败了秦国想在外交上挟持赵国的阴谋,抑制了秦国的嚣张气焰,功在赵国,享誉天下。但蔺相如功大,廉颇功更大。第一,廉颇在送赵王出境时提出了宁肯立太子为王也要维护赵国领土完整的策略,这个被赵王首肯的策略可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行事的指导思想。廉颇是政策的制定者,蔺相如是政策的执行者。第二,蔺相如廷叱秦王,“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其根本原因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而统率赵国军队的正是“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赵之良将”廉颇。秦赵渑池之会,人们看到的是在前台表演的蔺相如,忽视了在后台策划和导演的廉颇。蔺相如靠勇气表演,廉颇凭“经验”导演,分工不同,功劳相同。

 可以说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一直以来蔺相如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眼光独到,从廉颇的角度出发分析,廉颇凭经验、技术设计的策略比蔺相如的功劳更大,但却不被人们所首肯或发现。这样,小作者就从旧素材中看出了不为人发现的新意,分析又与文章的观点契合。

 当然,要注意的是,运用陈旧的素材为论据证明观点的时候,不能详细地叙述素材中人物的生平经历。而要是紧扣自己的观点,找出人物与其契合之处,以极为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而关键在于分析,分析要突出自己见解的独到和与众不同来。以上是论据本身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同学在论据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老素材频繁撞车。这和上文稍有重叠之处。

 正如何永康教授在《改判,加 16 分——一篇高考作文“神奇一跳”的背后》中所说:“中学生的脑袋里也就几个名人,几句名言,小脑袋往一处想,就会严重撞车。我们开玩笑说,一到6 月 7 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胯下不起来……一个班 50 个人,作文„撞车?是手扶拖拉机相撞,不会有大伤亡。但几十万考生要是撞了车,那要出大事故。” 可惜,几年过去了,这种现象还没多大改观。2013 年江苏省的作文中“芦山地震”“禽流感”成重灾区,“陶渊明”“王维”成热点人物,“中国梦”“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成了热门词汇, 2014年中国梦成了热门词汇。

 个人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同学就要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素材 首先要加大阅读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从名著中获取丰富的养分。今年江苏出现了新的三林(林语堂,林清玄,林徽因),三国(王国维,周国平,汪国真)。那是江苏的孩子素养高,知道要换汤了,我们的孩子都不会用这些。

 2. 我们要多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现象多持批判的态度去反思成因、危害、结果等,利用练笔的方式,多写时评。

 这样对各种材料都有深刻的思考,比在高三时临时背一些作文素材要好的多,也有效得多。

 关于素材积累,我们不赘述。

 我们的观点是尽量规避热点素材,如果实在难规避,可以参照陈旧素材的处理方式:将类似的几个热点素材并列,不要详细分析,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来概述与论点相关的内容,最好是能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类似的事例,以某种固定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要注意的是,我们切入的角度一定要新颖,少叙述,多分析。特别强调要结合素材多分析 如果没有其他的热门素材或陈旧素材来并列。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的方式,搜集与其相类似的论据。如“陈省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精神被不少考生运用,但有考生就变陈省身为冷门画家“雷德杜”,从“一生只做一件事”变为“一生只画玫瑰花”。论据的本质没有变化,对主题说服力是一样的。但比较而言,就显得更新颖别致。(归类找相似点方法很好啊。那么也可以找多个相异的,从反面强化。)

 2. 叙述过多,淹没观点

 这是大多数初学写作的学生以及议论文素养不高的学生经常犯的错误,相信大家会有同感。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议论文这种文体认识不到位。

 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即使在叙述论据的时候,也应是非常简练的语言去概述。但现实是,我们很多同学对议论说理的方式似乎还不是很习惯,或者说还不拿手,因而一到用事例来论证自己论点的时候,就完全放开来,极尽叙述之能事。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吴斌是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一名普通的司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事迹。在一次驾车过程中,突然从对面飞来一个不明飞行物,这个不明飞行物狠狠地砸碎了车窗玻璃,砸中了正在驾驶车辆的吴斌的肝脏。这个时候,他没有想到怎样去救治自己,而是想着自己车上乘客的安全,想着如何让他们安全下车。于是,他忍者剧烈的疼痛,以坚强的意志,在短短 76 秒之内完成了一系列精准的停车动作:脚踩刹车、拉上手刹、打开车门,艰难站起通知乘客下车,而自己却因此而倒下……76 秒的时间,是普通客运司机对 24 条鲜活生命完美交代的辉煌时间。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的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相信大家对这则材料一定不陌生,这个论据的叙述的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与后面的议论中提出的观点也是比较吻合的。但问题在于叙述过长,一个论据叙述有 210 多字,不够精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论述的力度。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同学缺乏对论据材料进行剪辑、挖掘、点化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精简叙述,叙述的原则是与后面议论中观点无关的文字大胆删减。

 我们可以这样叙述: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在被高速飞过的金属片突然击中后,镇定地强忍剧痛,在 76秒内将车停稳,为了挽救了一车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的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论据的侧重点应是与材料中“有限的时间”“跑了多少路程”相关的。因此与此无关的文字应大胆删减,包括吴斌的个人情况,不明飞行物的砸中的情况,他当时的想法,他停车的动作等等,都是可以省略和删减的。

 上面的文字,则只有 60 多字,不到原文叙述的三分之一,即使包括后面的点题也不超过 100字。这样叙述简练,重点突出,也给论述留有足够的空间。

 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很多男同学非常喜欢用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女同学则喜欢用自己喜欢的娱乐明星的事迹做论据,但在运用的时候,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写出来,没有任何的筛选,也不管是否与自己论证的观点是否一致,导致叙述过详,削弱了自己论证的力

 度。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解决:

 首先,我们应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与观点密切相关的部分概述;其次,在叙述论据时,尽量求简,表述上,用概述的语言。当然,叙述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求简,而是在交代清楚的基础上,选择与自己观点密切相关的文字进行叙述。如果叙述过简,读者都不清楚你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不行的。

 3 .只摆事实,不讲道理。

 与叙述过多相对应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在运用论据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去围绕论点对论据做必要的分析和论述。这种情况我们也见得很多,就不举例分析。

 列出论据后,要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有因果论证分析、假设论证分析、正反对比分析、类比分析等。

 我们先看下面一段讲道理做得较好的文字。

 当今社会,见义勇为者抒发心中的美丽与正气,我们尊重并且赞赏,因为这是一种正气昂扬,是一种激情力量。做了好事,无论说还是不说,都像七彩阳光,给人新温暖,给社会希望。大学生谭睿在苏州桂花公园遇到游人落水,虽有围观者但没人去救的情况下,迅速摸黑下水救起两人,事后发个微博与朋友分享无可厚非,即使自我表扬也不为过。一方面,他做的是好事,把助人救人的正能量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另一方面,谭睿在这次救人之前已经救了五六个溺水者了,如此习惯性的英雄行为,不是难能可贵吗?社会需要正气与良知的持续发酵,所以我们要弘扬谭睿的救人壮举,让他的善行的光芒像夜空北斗,指引从善的方向,温暖社会人心。

 这段文字是要论述“见义勇为者抒发心中的美丽与正气,我们尊重并且赞赏”的观点,小作者在运用事例论证的时候,既有事例的叙述,更有对事例中人物行为的分析,而分析其自我表扬不为过,更主要的是侧重他的这种义举需要弘扬。

 四、 空发议论,不见论据。

 与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相对的是,有不少同学在论述的过程中,只空发议论,而没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导致自己的议论空对空。

 针对我们同学空发议论,导致文章内容空洞、面目可憎。对此我们提倡要运用相应的事例论据结合分析、佐证自己的观点。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议论文都必须要结合事实论据来论证,只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从原因、危害、解决策略等角度分析,那么即使没有相应的论据同样是可以的。

 沉静于任何人是同等重要的。于治学的人,沉静方可做到宁静以致远,压住心头那股趋利好

 功之火,从而潜心研习书本,探求真知。于决策者,沉静才能不为小人的谗言而误塞耳目,不堵住忠谏之路,方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习武比拼之人,沉静能助他们以最少的力气完胜强敌,傲视群雄。由此,沉静乃是成就其事的必备法宝。

 然要做到沉静,非为易事。首先要怀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和的心境,沉静者,往往对事情不抱有过高的期望,总能有一种淡泊的心态。有了平常心,才容易达成沉静的境界。有了平常心,遇难事也能不惊不惧,遇易也能不喜不狂,能从理性的平静中沉静应对。

 这是名为《成大器者需沉静》的文章的一部分,这篇文章通篇都是在说理。文章论述的点也较广,从“沉静”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做到“沉静”的角度去分析,是比较有力度的 下面我们谈论据运用的第五个问题——重复、啰嗦 我们所说的重复啰嗦,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来详细论述同一个观点。这一方面使得文章论述角度单一,另一方面淹没了作者的观点,削弱论述的力度。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拥有上进之心,成就帝王梦。刘邦原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家境贫寒,地位低下。但刘邦胸怀大志,有上进心,在灭秦之战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秦亡后,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汉中王,想夺取天下,当天下的王。最终垓下一战,项羽自杀身亡,刘邦站在胜利的高峰,创立了汉朝,他被称为“汉高祖”。

 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波拿巴,胸怀雄心壮志,日思进取。二十五岁就当上少将旅长,地位一天天提高。拿破仑年轻有为,有着超强的军事才能,有上进心。抓住历史机遇,发动“雾月政变”夺取国家政权,创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排除反法势力的干扰,解除内患,拿破仑加冕称帝,创立了拿破仑帝国。

 大家看这段文字,是为了论证“拥有上进心,成就帝王梦”的观点。小作者用了刘邦和拿破仑两个事例来论证,而且两个事例都是非常详细地叙述,有重复累赘之嫌。

 另外这两个事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必要详细叙述;而叙述的时候有没有紧紧扣住有上进心来展开。(可以概括举例吧!这个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就是素材并列。)

 并且这两段文字将近 300 字,试想,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文章,就这两个事例就占了将近一半,而且论述的角度惊人的一致,还有多少空间去拓展论述的广度?即使有,又怎能保证论述的深度?(有些时候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自己是重复了,还是使内容更丰富佐助证更有力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一篇所谓的高考优秀作文。

  沙滩中的珍珠

  辽宁一考生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哪怕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超越平凡,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颗沙滩上熠熠闪光的珍珠。

 珍珠因为它的与众不同而被人轻易识别出来,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做到超越平凡,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这千古流传的名言警醒着人们:做事情和做人,都要不甘于平凡,才能成就不平凡。

 他是现实中的矮子,却是音乐上的巨人;他创作无数耳熟能详的作品,让人们叹为观止。然而在没有成名之前,他饱受冷眼,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嘲笑他的身高,但他却说:“让他们笑吧,只有笑够了才能认真听我的歌曲,才能体会到我灵魂的高度。”他不断刻苦练习,勇于超越平凡,勇于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

 他两次获得世界羽毛球男子单打的冠军,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卫冕的羽毛球运动员。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 9 岁进福建体校,开始了羽毛球生涯。训练过程中,他泪水与汗水交加,痛苦过,挣扎过,但仍然勇于实现自己的价值,想着目标努力,把每一块绊脚石转换成成功道路的阶梯。多年名不见经传的他,经过数载艰苦的努力,终于功成名就。他就是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的“超级丹”——林丹。

 她只是一名学生,刚刚走过豆蔻年华,2012 年 4 月 9 日,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 120万的奖学金。她在英语上的获奖让人羡慕不已。她并不聪明,但为了学好英语,进行了疯狂的训练,她每天都坚持看外国名著,开始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她便一个一个地查。她相信万事开头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她的努力,她的成绩不断提高,她勇于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让逆风也变成了顺风,加速驶向成功的彼岸。她就是最佳语言奖的获奖者——曾小雨。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抛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消极情绪吧,让我们把握住现在,努力超越平凡,实现自我价值。让有限的生命延续到无限的边际,努力成为沙滩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

  文字有点长,大家耐心看一下。很显然,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做事情和做人,都要不甘于平凡,才能成就不平凡。后面贝多芬,林丹,曾小雨的例子都是来说明这一个观点的。没有分论点的呈现,没有观点的变化和深化。且 800 字的文章主体部分用三个事例来论证一个观点,是不是显得很奢侈?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修改呢?简言之,就是要增强说理的成分,而减少事例叙述的分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修改——要从不同角度论述 :

 一、删去一个事例,而围绕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另一个事例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二、围绕文章的观点展开,以“同类并列”的方式,将多个论据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排比句来佐证文章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谈最后一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学会舍弃,选择更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名跑步冠军在赛后说,在这次马拉松长跑中,他从未想过自己要获得冠军,他只是把跑完每一段小路为目标。在一次次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就更有信心去跑完下一小段。与那些雄心壮志要跑完全程赢得冠军的人相比,他学会了舍弃,定位更低、更切合实际,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眼看上去,这段文字的论据没什么问题,和论点的关系貌似也较密切,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这段文字的论点是,学会舍弃,学会选择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才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分析论据,我们发现似乎与舍弃无关,而且,论据的侧重点是在分解目标,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取得大的成功,与选择更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偏差。所以,上述文字犯了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错误。这在我们同学中是非常常见的问题。

 论据不能论述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论据运用“贴标签”;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论据过于笼统,看不出与论点的关系何在。

 1 )论据运用存在“ 贴标签” 的现象 很多同学没有什么素材,就拿自己知道的几个人物事例,贴上与论点方向一致的标签,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而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牵强的论述。

 如:李白因多走一步,成为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因多走一步,成为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斗士。

 这段文字非常牵强附会,按这种逻辑,谁的事例都可以用来论述多走一步所能达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我因为多走了一步,取得了成绩的大幅提高等。

 这是明显的“贴标签”,而要防止运用论据时“贴标签”的现象,就需要对所运用的论据进行具体的分析,

 如分析李白、鲁迅分别在哪里多走了一步,才有如此的成效。否则,很难让人信服。

 2 )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 请看这段文字: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而做出选择的依据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据现实来进行选择。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的麻木不仁,选择做一名文学斗士,他本可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钱伟长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弃文从理,从此新中国少了一位文学家,多了一个赤子情深的科学功勋;还有那位令人敬仰的史怀哲博士,在他游历非洲后,看到苦难的非洲人民,他放弃了国内的高薪,与妻子来非洲支教,将爱传播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要依据现实来做出选择”。那么后面的事例也应是从现实出发做出选择的,但这段文字的三个事例叙述的侧重点似乎都不在“依据现实”上。(认识能力要提高,才能突出重点)

 上面三则材料都能说明其论点,但似乎都有点隔。如鲁迅先生的事例侧重的是他本可以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他选择了文学。显然不能说明“依据现实做出选择”的论点的。

 只要将叙述的侧重点稍作修改,就能较好地论述观点了:“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麻木不仁的现实,发现医治国人的灵魂比医治国人的身体更重要,毅然弃医从文,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呼告,拯救了不少麻木不仁的心灵。” 后两个事例同样可以侧重围绕论点来叙述和分析。当然这段文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观点过于绝对,过于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分析。如钱伟长的事例,说他弃文从理,中国就少了一位文学家,似乎是作者的主观臆想,太过绝对。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这里应加上一个“可能”等揣测性词语,将自己的主观臆断降到最低。

 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还有一种情况:论据选择时,偏向论点的限定词或抛开限定词。偏向论点限定词或者抛开限定词的现象,是论据与论点不吻合的另一重要表现。如:初三开始跳街舞的卓君就曾经因为要练好一个动作,让舍友看得腻了,但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最终问鼎 2011 年《中国达人秀》年度总冠军;格登从“科学蠢材”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靠的也是勤能补拙的努力。假若袁隆平没有持之以恒地投身工作,中国如今又该有多少人吃不上饭。

  这段文字要论述的是“梦想需要坚持”的观点。但从行文来看,两个正面事例,一个假设论证事例,都只是将论述重点落在实现梦想需要的条件——“坚持”上去了,而将论述的重点“梦想”给忽略了。滑向限定条件,必然导致偏题现象的出现。抛开必要的限定词同样会导致偏题现象,与只论述限定条件类似,在此不赘述。

 3 )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我们同学在运用论据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或者只想到一个事例,也不管这个事例能不能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拿来用,这样极容易导致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地往自己的观点上靠。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还有一点点,我再啰嗦几分钟)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知。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甚酣,曹禺却拿出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失去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了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翻译给蒙特听……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上。

 这是一篇所谓考场优秀作文的节选文字,文章有很大的硬伤。曹禺让人将黄永玉对他的批评翻译给蒙特听,怎么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又怎样体现了他“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从论据来看是不能说明这些问题的,也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论点。

 如果要修改的话,这个事例就应该侧重在曹禺是怎样面对黄永玉的批评和挑错的,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曹禺要翻译把黄永玉的信一字一句地翻译给蒙特听。

 最后一点:“一材多用”时,论据叙述时偏向另一观点。

 “一材”为什么可以“多用”,其原因就在同一个材料的切入点比较多,每个切入点可以论述一个观点。我们同学在运用这些能“一材多用”的论据时,往往选择取舍不当,概述论据的时候,就容易偏向另一观点。因此在运用了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方面叙述。也就是论据的重点,要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刘翔以前是练跳高的,李娜以前是练羽毛球的,在他人建议下,后来分析自己的优势特点,最终改变追梦的方向。这则材料就可以作为要听从他人建议、分析自己特长优势、让思维转个弯等论点的论据。然后从“要听从他人建议”的角度论述,在叙述的时候,就应侧重刘翔、李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听从谁的、怎样的建议,而其他无关文字都应略去。

 针对论据不能针对论点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根据论点来选择论据;表述论据时,围绕论点来展开。

 各位,不好意思,耽搁大家宝贵的时间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导意见,以帮助我改进,谢谢各位!

相关热词搜索:议论文 论据 策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