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1)

发布时间:2024-03-29 18:52:03 影响了: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

《将相和》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的品质;

也赞扬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说明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益于国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3、通过抓重点词语,学习给故事加小标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方法:

1、阅读法(有感情地朗读)。

2、对话法(谈话,讨论)。

3、电教法(电脑,网络,多媒体,视频)。

教学手段:

1、战国七雄对峙图 2、课文插图投影 3、有关成语故事录像 4、教学课件 5、生字词卡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收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解题(6分钟) 1、介绍时代背景。(可让学生查资料介绍) 课文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这个历史故事是根据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出示“战国七雄对峙图”)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互相争夺。到了战国末期,有七个大国家,即齐、楚、燕、赵、韩、魏、秦,历史上叫作“战国七雄”。七雄中的秦国建都咸阳。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到了秦昭王时期,秦国已成为当时西方的大国。它要统一中国,于是采取“远交近政”各个击破的政策,不断向东方六国进攻。赵国与秦国接壤,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8分钟)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学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壁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去掉上面板书中的问号,第一次完善板书。

三、精读分析课文, 掌握学习方法(16分钟)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四、梳理全文,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6分钟) 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

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

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所以说,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第一、二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总结提升,课后延伸(3分钟)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同学们课后阅读有关书籍,了解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呢? 六、课后作业(1分钟)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七、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将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 渑池之会 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

和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 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 ? ? ? ? ? ? ? ? ?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教学本课时,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证下去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我积极组织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忽略;

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三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效率,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非常舒服的文章。

作者的审美还是很高的。

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划”,积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交流阅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用具体实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会读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划”,积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交流阅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用具体实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思路:

掌握基础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掌握生字、区分多音字,是教学重点。初读感知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掌握用小标题学习课文的方法。

2.背景资料导入: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

1 / 7

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3.质疑题目:

(1)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4.作者介绍: 预设:司马迁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

璧 臣 蔺 强 诺 划 罪 廉 抵 御 辞 辱 擅 卿 削 袍 1.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

2.观察每一个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词语。 3.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4.用形近字识字。 5.多音字:将 强 划 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同学们,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阅读的时间。

出示朗读要求:

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它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分别练习说一说小标题。

2 / 7

3.按着你的理解,说一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预设: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第一段(1-10)蔺相如完璧归赵。

第二段(11-15)渑池会上,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 第三段(16-18)廉颇负荆请罪。 5.提问:

从哪里能看出来将和相不和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原因呢? 6.读一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谁能简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抓住几个课文中的关键词来说一说。

提问: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经过和结果呢?

(3)蔺相如的行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7.按着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1)小组或者同桌共同朗读。 (2)创设情景,小组合作朗读。

(3)“渑池之会”的前因是什么?结果呢?谁是主人公?

8.蔺相如又立了功,你怎样看待他的这次立功?他靠的是什么呢? 9.《负荆请罪》的故事里,两个人为什么失和?仔细读蔺相如说的话,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你怎样看待廉颇这个人呢?

10.再一次讨论一下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想一想廉颇和蔺相如在赵国有着怎样的关系?他们努力保卫着赵国,为什么及赵国还会被吞并呢?

四、学写生字

今天我们要学会12个生字,你们有信心写好吗? 1.课件出示:召、臣、议等12个生字。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跟随老师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 7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偏旁的写法。 预设:“臣、拒”:注意写好笔顺,最后一笔是竖折;“献”、“袍”:注意不要少写点划。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背挺,足安。 五、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将相和》”,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生字,有些要求会写的生字还比较难。你都记住了吗?让我们来认一认吧!

出示汉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2.积累形近字 小组评价书写情况。 3.出示词语朗读:

无价之宝 召集 大臣 商议 勇敢 机智 解决 难题 称赞 绝口不提 诚意 理直气壮 交付 商量 允诺 划归 典礼 约定 丝毫 客舍 胆怯 示弱 随行 推辞 拒绝 服气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能耐 顺眼 诸位 乘机 战袍 负荆请罪 4.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生字学习成果,重点在形近字、词语的掌握,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5.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节课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精神。

二、课文赏析

按着标记的小标题再理清课文的内容。

4 / 7

(一)完璧归赵

快速读一读“完璧归赵”的内容,想一想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蔺相如知道吗?他为何还要去秦国呢?

1.这个故事的关键词是谁?

2.再速读“完璧归赵”的内容,重点读一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预设: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感受蔺相如的语言

(2)机智自信 勇敢有胆识 胸有成竹 2.朗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还有什么发现。

(1)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请小组之间讨论学习其他关于蔺相如的行为语言,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预设:每一个人都要发言哦!看谁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4.再读这一部分,体会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渑池之会

1.速读第二部分“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哪里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还有其他的描写吗?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蔺相如吗?为什么要在后面提到廉颇将军呢?

4.谈一谈你读到这里的想法。

5 / 7

5.请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课文《渑池之会》这一部分,重点品析蔺相如的言行,说一说你所读到的体会。

(1)“请您为赵王击缶。”

(2)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三)负荆请罪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以后蔺相如和廉颇在政治上的地位有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引起了什么矛盾?

2.这个故事的关键字是什么呢?

3.读一读 “负荆请罪”的内容,重点读一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4.提问如下问题:

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5.“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什么地方证明?

6.默读“负荆请罪”的内容,重点读一读描写廉颇言行的句子。 预设: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7.按着我们对人物描写的分析,尝试赏析这一部分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神态和动作描写。试着说一说你喜欢廉颇还是蔺相如?谈一谈理由。

三、难点探讨:

1.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顺序可以颠倒互换吗?为什么? 2.复述一下《负荆请罪》的故事。注意把情节讲具体哦! 四、作业布置

1.查看相关的资料,阅读《史记》里的其他故事。

2.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6 / 7

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将相和》”,一起来闯关吧!

7 / 7

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五年级 语文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