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明礼仪 > 正文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23 14:47:06 影响了: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篇一:《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尤溪五中 肖淑斌(执笔)

前言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自己的语言中时刻注意说好文明用语。我充分利用班队会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礼仪读本》。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归纳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并且以互动问答、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纵观我校教育中,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食品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生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

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而学校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收效甚微,学生虽然会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但不能自觉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礼仪的行为方面,更是缺少监督的力度和实践的平台。结合我校创建“明理”特色校,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的洗礼,要求学生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他律变为自律,真正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

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中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

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中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

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课题经县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高三(1)和(2)班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等方法。

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中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课题准备阶段(2013.9)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全面启动阶段(2013.10-2014.1)

(1)展开调查,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3.深入研究阶段(2014.2-2014.5)

(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4.总结提高阶段(2014.6)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并将“中学生文明礼仪操作细则”编入了《学校管理规程》一书中。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初见成效阶段,本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构建了不同年段,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梳理出了中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让全班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为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学生庭文明礼仪”评比标准,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篇二: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初稿

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礼守仪,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的 “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直接侵袭和影响着广大高中学生。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有些学生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在社交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培养高智商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肩负着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新人.

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常识,去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这正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人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它强调的就是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此课题的研究也会在培养学生的“四会”过程中体现出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途径,总结新课改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建构的一般方法。

2、归纳总结在新的德育工作环境下建立有利于文明礼仪教育养成的新的长效机制。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对学生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促进学生实现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

4、建构课题研究,建构我校德育教育新形势下文明礼仪教育的新体系,创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下,以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展、总结、实践的发展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获得自己的认知过程。因此,我们汲取建构主义理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凸显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主体间性教育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关系,主体间性教育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外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

3、主体性教育理论

孙喜亭认为:强调教育主体功能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对待,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变为人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以使人在社会生活中以主体身份出现,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王道俊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或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同时认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本身要有主体性。黄崴认为教育是人的主体发展的过程,同时认为“主体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4、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5、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人的认知领域活动中。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认知应用于德育主要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认知、监控和调节。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种文献档案,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的一种研究活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3.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主要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指的是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在本课题中对有突出特点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很突出的学生以及问题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以便优秀学生的成长对课题组有启发意义,而对问题学生的跟踪研究将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法,从而使问题学生得到转变,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鼓励,最后达到教育目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回顾总结实践研究做法,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报告。

四.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初期研究—中期研究—终期

研究)——总结、鉴定、验收阶段。

(一)准备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确立课题,成立课题研究机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培训学习,进行问卷调查,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1、初期研究(时间)

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别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指导组,由政教主任叶如广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内容见《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

表一、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

阶段研究小结:本阶段,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的建设改善学校的技术设备,通过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初步提出新形势下构建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德育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2、中期研究(时间需确定)

本阶段,注重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全面开展实施研究,初步探索文明礼仪教育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篇三:《小学生校园礼仪研究与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我们申报的《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可以说,我们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的。这要追溯到2008年和2009年。当时,我们学校的校长沈启平同志提出“学生的养成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老师们觉得“养成教育”,题目太大,难于具体化,不好整。在这个“养成教育”的启发下,教务主任蒋德发提出“学生的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经过反复讨论,调查研究,把实验内容圈定在学生的升降旗礼仪、上学放学礼仪、集队礼仪、课间活动礼仪和课堂礼仪等几方面。老师们认为这样的课题,要做的事情很明确,对于我们没做过课题的学校来说,要容易些。于是我们就向区教育学会申报了“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现在已经结题。在这几年里,经过对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老师尝到了一些甜头,感到做课题对于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也看到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礼仪方面的问题,因此认为有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的必要。于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大环境下提出了“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对“礼”做出创造性发展的关键人物是周公。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礼作乐”。周公首创的礼制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军制、丧祭、冠婚、朝聘、 饮食、射御、辞让到日用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而又严密的规定。

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学独尊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被孔子及儒家后学所极力推崇的“周礼”,自然也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最强劲的力量规范中国人的生活行为、 思维方式、是非观念,从而将中国文化建构成一种礼仪文化。至此,礼仪逐渐地成为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准则,礼仪成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尺度,成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成为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而如今,国外公德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道德问题法制化。如以行为规范著称的荷兰,罚款项目不胜枚举:没带身份证看足球比赛要罚款80欧元;用望远镜偷窥罚65欧元;遛狗时不牵着狗、违反规定乱扔垃圾、用容易造成混乱的颜色涂抹房门等都要被罚款;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对随地吐痰者处以相当300元人民币的罚款,一段时间后,在韩国随地吐痰的现象基本灭绝。

这些都为我们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对开展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版本。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0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纲要》还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作了明确要求。可见,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教育任务。人的思想道德的素质高低与好坏是通过人的礼仪道德来表现的。因此,作为教育和培养人的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礼仪道德教育尤其重要。从事礼仪教育的研究不能松懈。

第二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没有理由让它在我们的手中失传,我们必须让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目前,我市正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铜仁至梵净山精品旅游线”,而我们锦江小学正处在这条精品旅游线上,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礼仪文明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铜仁人的形象,因此,在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国家旅游城市”的环境下,加强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研究我们铜仁民族特色的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加强地方特色礼仪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是学生个体成长需要。

1、现今家庭教育中缺失礼仪教育。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许多人受到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影响和所谓“开放思想”的影响,在家庭中,忽视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很多人认为:在家庭中,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语,是客套话,没有必要。忽略了大人对小孩子使用文明语的影响力。其次是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过宠,使得这些孩子养成以个人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许多不良习惯。学生的礼仪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是作为育人的阵地,必须承担起礼仪教育重任,必须加强礼仪教育方面的研究。

2、学生对礼仪行为的渴求。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尤其是在幼儿和少儿时期,还保存着那份纯洁美好的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我照例站在校门口护送学生,一个学生走到我的面前突然冲我说:“蒋老师,我最喜欢你站在校门口了。”我愣了一下,问他:“为什么?”这个学生说“因为你要和我们说‘再见’”。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啊,这样要求,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但是如何来满足学生的这样的要求,如何让学生这样的愿望转化为行为,这就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学生这一美好的愿望增强了我们研究礼仪教育的信心,给了我们研究的动力。

因此,我们对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于社会、于国、于地方、于

学校、于学生都有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对象

一至六年级学生。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小学生礼仪教育及其文明素养培育的教育内容体系,探索校园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礼仪教育特有的校本教材。

(1)培养礼仪意识:使学生知道礼仪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才是一个道德高尚、文明的人。

(2)培养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礼仪的认同感,知道一个遵守礼仪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断强化礼仪的成就感,感受到礼仪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实践礼仪。

(3)培养礼仪技能: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规范,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反复的实践,掌握交往技能,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4)培养礼仪品质:通过反复、长期的礼仪行为训练,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实践中自如地表现出得体的礼仪品质。

2、研究的内容

学生礼仪教育的范围广,它可以分为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学校礼仪可分仪表礼仪、课堂礼仪、课间礼仪、集会礼仪、与教师交往礼仪、与同学交往礼仪、谈吐礼仪等。我们将重点研究的是:

(1)校园礼仪中的仪表礼仪、课堂礼仪、课间操的礼仪、课间活动礼仪、集会礼仪、与教师交往礼仪、与同学交往礼仪的内容、形成及教育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2)探索教师在礼仪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六、课题实施的过程

我校的《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从2011年9月

开始筹备和申报,2012年11月正式批准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立项国家级课题“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有效衔接德育模式”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编号为DYYJ13030。对于做课题研究来说,我们是第一次,没有一点经验,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走过弯路,经历过失败,也有许多收获。特别是得到了省教科所省德育中心的安斯寿老师和邹声明老师的亲临指导,得到了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张光兰主任,杨香云等多位教研员的亲临指导,我们把这个课题终于坚持做到了现在,而且做出点模样来了。目前我校教师参与该课题的人数达到80%以上,课题受益的学生401人(学校全体学生)。教师在课题方面的研究论文及成果奖项达40多项。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9—2013.6)

(1)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分析研究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2)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基础性调查,了解研究的可行性程度,确立研究方向;

(3)咨询专家导师,论证课题,完善理论框架,确立课题研究总体方案,召开开题报告会。

(4)作好宣传,营造良好的守礼氛围。

第二阶段(2013.7——2014.6)

(1)培训教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

(2)以庆祝传统节日活动或学校各种其他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实施学生进出校园礼仪、课间操礼仪、课间礼仪及集会礼仪的训练,探索、研究学生在校的礼仪教育体系。

(3)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调查礼仪教育的成果与问题。

第三阶段:(2014.7——2014.12)

(1)以学科课堂教学为平台,由任课教师(实验教师)组织实施课堂礼仪及与老师、同学交流礼仪的研究与实验,探索规范课堂礼仪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价值和意义,找出课堂礼仪教育的途径、方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生 结题 文明礼仪 报告 教育 文明礼仪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礼仪教育结题报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