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意向书 > 正文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认识(二)2021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试题(开卷)

发布时间:2024-04-19 19:54:26 影响了:

 试卷代号:1319 1 2021 年春季学期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试题(开卷)

 论述题 (0 30 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

 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这

 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 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历史 飞跃,具有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 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 0 90 多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 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 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 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

 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 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 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 力。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 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到 0 2020 年如期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 个目标,今后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必须举全党全 国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更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从世界发展史看, 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 0 300 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要用 0 100 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 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 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 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 们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把不断创造美 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 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

 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 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 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 在的新进展。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 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 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 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 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 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 大贡献的时代。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 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局部 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需要应对许多共同挑战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髙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 的幵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 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 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 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

 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 别的什么新时代。用新时代界定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利于 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推向前进。

  国开(中央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网络

 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终结考试三[试卷三] 论述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进一步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气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实践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二、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

 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谋求更佳质量效益,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归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

 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针对我国缺林少绿的国情,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继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为国土增添绿装,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国土的生态功能。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针对耕地退化问题,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使超载的耕地休养生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五、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些重大

 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这就需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追责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相关热词搜索:新时代 开卷 你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