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题班会 > 正文
 

小学语文常识

发布时间:2024-04-24 19:16:54 影响了:

  小学 语文常识

 一 、诗句盘点 1. 描写景色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2. 描写友谊的 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刑俊臣)

 3. 诗中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 诗中水 :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7. 诗中长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 诗中黄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9.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0. 诗中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1. 诗中夏: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12. 诗中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13. 诗中冬: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打破砂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虎落平阳---被犬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大海捞针---没处寻

  竹篮打水---一场空

 打开天窗---说亮话

  船到桥头---自会直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官上任---三把火 瞎子点灯---白费蜡

 兔子尾巴---长不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老虎屁股---摸不得 (三国歇后语)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三 、名著中的小故事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孔明三所周瑜》 2.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小故事有《猴王出世》《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高老庄收伏猪八戒》《真假美猴王》 3.施耐庵《水浒传》的小故事:《景阳冈》《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 4.曹雪芹《红楼婪》的小故事:《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 5.《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丑小鸭》《野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

 四 、谚语

 1. 关于天气的谚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泥鳅跳,风雨到。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2. 关于帮助的谚语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3. 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三峡天下雄,剑门天下险。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4. 关于思想方法的谚语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5. 关于团结的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

 五 、 对联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浓烟淡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六 、 对子歌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鱼对虫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 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七 、 名言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八、 课外积累的名言

  1. 课外对联:

  自强不息

 竹开霜后翠

  梅动雪前香

 2. 课外名言:

 1、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8、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9、勤奋是生命的密码,能译出壮丽的史诗。

 1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2、耐心是一切才智的基础。

 13、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九 、 珍惜时间的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十 、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 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 呼告等。

  (1)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明喻:「你们这些恶人好像狗。]

  隐喻:「你们这些恶人就是狗。」

  借喻:「你们这些狗。」

  (2)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 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 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 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 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 (12 )顶针: :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 (13 )回环: :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十一 、 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 下定义、 作 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作引用、做假设。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列数字:为了...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语文 常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