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正文
 

2021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发布时间:2024-04-26 12:49:11 影响了:

 2021 小学 教资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小学科目二 - 学生指导

 01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是个体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心理学家都认为,早于或迟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 的发展。

 2.环境及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可见,学校教育在个体身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由于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凌驾于社会之上 (4)它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02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0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一 2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才渐渐分化为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 一 7 岁)

 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 一 11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 一 15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04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选择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注意的分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2)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05 记忆

 (1)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组块,平均值为 7;易受干扰。

 06 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的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07 遗忘

 遗忘的概念: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遗忘的规律: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规律:以往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逐渐趋缓。

 08 有效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付息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机和;复习方法多样化。

 09 影响遗忘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事迹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实际的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

 10 动机冲突

 ①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②双避式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所产生的冲突。

 ③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④多重趋避式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 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11 情绪的状态

 (1)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的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以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12 情感分类

 (1)道德感:第一,直觉的道德感;第二, 形象性的道德感;第三,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2)理智感 (3)美感

 13 动机分类

 按照动机的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按照影响范围和时间长短:长远的、概括的动机;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按照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按照动机对活动作用的大小: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按照动机的意识性:意识动机;潜意识动机 14 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所得结果与形成的能力,将学习进行分类,提出五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而对学习;态度学习。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美国芝加哥布卢姆将学生行为的改变,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因此将教育目标也分为这三类:

 (1)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 (2)情感领域的行为目标: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品格 (3)技能领域的行为目标:知觉作用、心想作用、引导作用、机械反应、复杂反应、技能调试、创作表现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其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在面对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时,采取一种自己的学习风格,采取自身的认知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也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6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17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2.权威阶段(6——8 岁)

 3.可逆性阶段(8 一 10 岁)

 4.公正阶段(10 一 12 岁)

 皮亚杰认为,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18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 “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提出了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0 一 9 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 一 15 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

 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这时的规则已被内化,他们认为按规则行动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 岁以后)

 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他们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标准。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称为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19 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统一(新增,重点)

 8.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新增,重点)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新增,重点)

 20 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年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群体约定法。

 (4)价值辨析法。

 (5)品德评价法。

 (6)实际锻炼法。

 (7)陶冶法。

 (8)个人修养法。

 (9)奖惩法。

 20 影响小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法;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1.理性一情绪疗法; 2.认知疗法; 3.来访者中心疗法

相关热词搜索:考点 教育教学 能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