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评价 > 正文
 

共和国勋章人物

发布时间:2024-04-23 16:21:47 影响了:

  1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 8 28 年的名字

 他 28 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却也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 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 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 年 6 月 17 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 7 年多,苏联用了 4 年,中国仅用了 2 年 8 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用热血书写历史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 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 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 28 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 1000 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 45 次,不及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199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

  2 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 年前,在国庆 50 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 年 1 月 9 日,于敏荣获 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 年 1 月 16 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 93 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

 张富清: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新华社记者谭元斌

 1948 年 2 月,他在陕西宜川县瓦子街参加革命,开启了自己的英雄之旅。

  壶梯山战斗、永丰城战斗中,他任突击组长,先后炸掉敌人三个碉堡,立下赫赫战功。

  1955 年 1 月,他退役转业,告别军营,扎根湖北来凤县,锁住荣誉,尘封战功,为当地发展和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

  1985 年 1 月,他站完最后一班岗,离休。人离休了,思想却不离休,他坚持学习,三十多年如一日。

  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他都把组织的要求摆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有着 71 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精神上追求卓越,物质上毫无所求。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

 从革命战场到人生战场不改本色

  1924 年 12 月,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一个贫农家庭。兵荒马乱的年月,他在家种过地,给地主当过长工,没有上过一天学。1945 年下半年,家中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壮丁,为了一家人维持生计,他用自己将二哥换了出来。

  宜川战役中,国民党军整编第 90 师在瓦子街落入我军伏击圈被歼,作为该师杂役的张富清,选择参加革命,成为王震所领导的英雄部队——359 旅 718 团的一名“人民子弟兵”。

  1948 年 7 月,壶梯山战斗打响。这是 1948 年 9 月我军转入战略决战前,西北野战军为牵制胡宗南部队而发起的澄合战役中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张富清荣立师一等功,被授予师“战斗英雄”称号。

  1948 年 11 月,永丰城战斗打响。此时,我军已转入战略决战,西北野战军配合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作战。在永丰城战斗中,张富清带着 2 个炸药包、1 支步枪、1 支冲锋枪和 16 个手榴弹,攀上寨墙,炸掉了敌人两个碉堡,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独自坚守阵地到天明,数次打退敌人反扑。他因此荣立军一等功,被授予军甲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西北野战军加授特等功。

  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战斗英雄”称号,这就是张富清在战场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1953 年 3 月至 1954 年 12 月,张富清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5 年 1 月退役转业时,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赴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他带着爱人孙玉兰扎根来凤县,一口皮箱,锁住了他在

  3 战场上获得的全部荣誉。

 每一个岗位都担当作为竭尽所能

  到来凤县后,张富清先后任城关粮油所主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等职务。每一个岗位,他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担当奉献。

  为了带头示范,他让爱人孙玉兰从自己分管的三胡区供销社下岗,让大儿子张建国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当知青。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不躲不绕,想方设法,克服解决。刚开始进驻生产大队时,群众不买账、不认可。为了让群众接受自己,他住进最穷的社员家,白天与社员一起干重体力活儿,晚上开完会后,帮社员挑水扫地。

  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驻卯洞公社高洞管理区,群众反映出行难、吃水难后,他带着社员四处寻找水源,50 多岁的年纪腰系长绳,下到天坑底部找水。他带着社员修路,与社员一起在绝壁上抡大锤打炮眼。

  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期间,他推动水电站建设,让土苗山村进入“电力时代”。

  1961 年至 1964 年期间,张富清主导修建了三胡区老狮子桥水电站,供附近的两个生产队照明。这是三胡区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从一个区来讲,能够照上电灯是祖祖辈辈多少年来都没有的事,电灯更明亮,比照桐油灯好多少倍呀!”讲起这件事,张富清高兴地说。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中无我,付此一生。这就是战斗英雄张富清,在工作岗位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深藏功名 60 余载连家人都不知情

  1985 年 1 月,张富清站完最后一班岗,从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

  离休后,张富清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住老房子、穿老衣服、用老家具、过老生活。

  虽然离休了,但他未有一丝懈怠,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卧室的书桌上,摆着成堆的学习资料。书桌右侧的抽屉里,放着他的药——享受公费医疗政策的他,为了防止家人“违规”用自己的药,不惜锁住了抽屉。

  2012 年,张富清因病左腿截肢。为了不影响子女“为党和人民工作”,88 岁的他装上假肢顽强站了起来。

  60 多年里,张富清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从不提起,他的老伴儿和儿女都不知情。2018 年底,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张富清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

  讲起登记的初衷,张富清说:“我起初不想把这些奖章和证书拿出来,但考虑到如果不拿出来,那就是对党不忠诚,是欺骗党的行为„„”

  战斗英雄的事迹披露后,诸多光环加身,他依然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个坚守初心,保持本色的张富清。

 “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张富清说。

  黄旭华:我就像核潜艇,潜在水 下,不希望出名

 《面对面》栏目记者此前对 95 岁的黄旭华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 30 年未能回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参加这项工作就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因核潜艇在现代战争中战略地位重要,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

  为了能够强有力应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1958 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 34 岁

  4 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 29 人之一。

 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你一出去就把国家机密带出去了,犯了错误留在这打扫卫生。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你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够承受得了。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一穷二白起步 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

 我们的工作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陈毅讲了一句话,你们把事情搞出来,我这外交部长就好做了。没这个实力,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其他科研人员想了很多土办法,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

  核潜艇牵涉到五万多个台件、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这么多东西组合在一艘潜艇上,要保证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非常困难。我们的同事没有怨言,咬紧牙关把它搞出来。我们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拿进船台的都要过秤,所有的重量要跟我计算的一样,重心如果不一样马上要调整。

  1970 年 12 月 26 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 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必须下去,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

  1988 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忑,有人甚至给家人写下了遗书。这种氛围,与美国的一次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有关:1963 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极限深潜航试验时,因事故沉没,艇上 129 人无一生还。

  当得知舰上操作人员承受着超常的心理压力时,黄旭华亲自与他们对话,让他们对试验成功树立信心:这次做试验绝不是让你们去“光荣”,而是要大家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座谈会上,他宣布要上艇与大家一起参与深潜试验。

  他们说总设计师的任务是坐镇在水面的指挥船上,您下去干啥?我说我下去,万一试验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不正常现象,我会及时协助艇上的援救,采取措施及时避免事故扩大。作为总设计师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我必须下去。

  64 岁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黄旭华现场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几个字是我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写照。一个是“痴”字,一个是“乐”字。痴,痴迷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的事业我无怨无悔。乐,乐在其中,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乐观对待。

 隐姓埋名 30 年

 父亲去世也不知他在干什么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 1958 年到 1988 年,求索的这 30 年,也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 30 年。

  1957 年元旦,黄旭华回乡探望家人,他向母亲承诺要“常常回家看看”。可是,包括他自己在内,全家人谁也想不到,自此一别,竟要 30 年后才能再次相见。1958 年工作调动后,他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信箱,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父亲去世时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对于黄旭华的多年不归,亲人们多有怨言。弟弟妹妹们说:三哥大学毕业了,就忘了家,忘了养育他的父母。

  5 黄旭华的母亲再三说:三哥不是这样子的人!但是,30 年没回家,母亲难免也有不理解。

  1987 年,《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 30 年的事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写了“他妻子李世英”。黄旭华把篇文章寄给了母亲,老母亲知道这是她的三儿媳。文章尚未读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

  当我母亲知道我搞核潜艇,她感觉到自豪。她把子孙们叫来,说了一句,“三哥做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理解”和“谅解”传到了我的耳朵,我真的哭了。我说儿子对不起他们,我没有当好儿子,也没有当好丈夫,也没有当好父亲,核潜艇就是我的一切。不能说我对家没有感情,我欠了我的父亲母亲,欠了我的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还不了的情债。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能够这么坚持?我讲了一句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

  1988 年,黄旭华借着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阔别 30 年的广东海丰的老家。93 岁的母亲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三儿子。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把母亲的一条旧围巾拿来。每年冬天,我一定会戴母亲的围巾。我感觉围了这条围巾母亲就一直跟我在一道,我真的想念我的母亲。

 95 岁高龄仍坚持工作

 给新一代核潜艇设计者当啦啦队长

 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已经 95 岁高龄,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 719 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仍然每天坚持来到他的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

 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世界上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最严峻的竞争表现在国防科技领域。竞争当中,你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我 95 岁了,人家说您不要去上班。我还是有责任的,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的这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

相关热词搜索:共和国 勋章 人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