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物理 > 正文
 

核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04-19 06:36:26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核物理研究所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物理研究所篇一: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硕士博士导师简介

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硕士/博士导师简介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manager发布时间:2011-5-16 10:04:36

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硕士/博士导师简介

博士生导师

安竹:男,1965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8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89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12月到四川大学工作,1997年2月至1998年月2月由国家教委公派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LRMF实验室)从事核分析技术的研究工作。1999年评为研究员,2001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组成员,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

核物理研究所

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核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核技术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青联常务理事,《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等。

从1986年起,先后从事中子数据实验测量、核子-核散射过程中有效相互作用及核结构的实验研究、电子/正电子-原子碰撞内壳层电离截面测量以及离子束分析技术、Monte Carlo模拟、逆问题方法应用等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已主持项目10余项,其中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期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项目,并参与了多项重点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多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

主要研究领域:

1.原子碰撞内壳层电离

2.离子束分析技术及相关研究

3.Monte Carlo模拟及逆问题方法应用

电 话: 028-85412811 E-mail: anzhu@scu.edu.cn

侯氢:1964年3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984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1987年在成都科技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1.8月到四川大学工作,1997年7月晋升为研究员。作为访问学者,曾到美国匹兹堡大学,Thomas Jefferson医院,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从1984年起,先后从事原子结构和碰撞的理论研究、高温高密等离子体光谱线形的理论研究、带电粒子和光子在材料中输运的理论研究、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剂量计算和最优化算法研究、团簇-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研究工作。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以及IAEA等项目2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PR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被SCI论文他人引用80多次。

主要研究领域:

1.辐射与材料相互作用及辐射输运

2.辐射治疗和辐射成像物理

3.材料动力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电 话: 028-85412104 E-mail: qhou@scu.edu.cn

刘宁:男,1966年3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放射化学专业,1989年和2006年先后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获核技术及应用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在此期间于1998.2-1999.2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 NY11973,USA) 从事PET显像药物的设计合成及18F、11C标记研究。从1986年起,一直从事放射药物化学、同位素研究与应用、放射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博士点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4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研人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现为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学会理事,四川省核学会同位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同位素》副主编、《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编委、《核农学报》编委。

一直从事放射化学与核化学、同位素技术及辐射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作为负责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63高技术基金1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2项,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40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研人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并主讲3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

1.同位素研究及应用

2.生物医学中的核技术与标记化学

3.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恢复

电 话: 028-85416858 E-mail: nliu720@scu.edu.cn

苟富均:男,1969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2009年期间留学英国、荷兰和比利时。长期致力于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等离子体复杂环境下,材料表面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机理的计算机模拟、溅射沉积多层薄膜机理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撰写英文专

著:dynamics of plasma-surface interaction等2部。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PCCP,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Surface Scienc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Applied Physics A, Thin Solid Films,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物理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英文杂志The Open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编委。国际知名英文杂志Surface Science 和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的审稿人。

E-mail: gfujun@scu.edu.cn

杨朝文:男,1963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87年在四川大学物理系获核物理与核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8-2000.8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核物理

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现为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核工程与核技术系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自1987年以来一直在四川大学从事核物理、核技术专业方面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工作。作为负责人已主持科研项目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短超强激光场中大尺度氘团簇聚变机理研究”,属于国际前沿研究课题。为团簇物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实验平台。在辐射探测技术、核信息获取与处理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有长期的工作积累,并在相关核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与大型企业等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合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负责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管理、教学指导等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原子核物理、核信息获取与处理、核电子学实验等专业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

1.团簇物理

2.辐射探测技术

3.核信息获取与处理

电 话: 028-85470013 E-mail: ycw@scu.edu.cn

汪 渊,男,1971年12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2006年曾赴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从事合作研究。2007年作为引进人才至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国防军品配套项目,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划,以及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自2003年以来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被SCI/EI收录23篇。目前主持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划等项目。副研究员。2008年被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核学会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委会委员。“Surface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等杂志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

1.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及量化表征研究;

2.材料表面改性及辐照损伤研究;

3.低维薄膜材料的多尺度模拟仿真研究。

电 话: 028-85412695 E-mail: wyuan@scu.edu.cn

硕士生导师

李尚柏:1956年3月出生,理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获核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现为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射线物理、测控技术、射线仪器方法和核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负责和参加3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重点军工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多门专业课程。研制的“X荧光分析仪-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将核分析技术与计算技术、测控技术相结合,实现了X荧光分析的自动测量和分析,并在国内率先将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制的“电力系统故障录波器”具有数据传输快、动态存储容量大、判据全面、记录灵活、功能完善等特点,达到国内同类

产品的先进水平,已投放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完成了“直九、直十一直升机主减速器试车台”、“涡轴八发动机试车台”等重点军工项目,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主要研究领域:

1.射线仪器方法

2.测控技术

电 话: 028-85412694 E-mail: lishangbai@sina.comm

罗小兵:男,1965年8月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核物理及核技术应用专业(中子物理方向)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职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核技术应用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86至今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于1997年至1998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核物理研究所访问工作一年.1990年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得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和2004年先后获得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先后负责及研究科研项目近6项,至今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研究方向:

1.核物理及核技术应用

2.团簇物理

电话:028-85412612 E-mail:luoxb@scu.edu.cn

杨远友:男,1964年6月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放射化学专业,1992年研究生毕业。1986-1989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同位素研制工作,1992-1999在核工业416医院从事放射药物标记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至今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放射药物化学、同位素技术及环境应用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已负责和承担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讲2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现为四川省核学会同位素专委员会委员,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

1.放射药物化学、同位素研究及应用

2.生物医学中的核技术与标记化学

3.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恢复

电 话: 028-85412613 E-mail: yangyy@scu.edu.cn

冯 文:女,硕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9年在四川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8年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工作,1998年至2003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近五年有多篇论文发表在

J.Am.Chem.Soc.、PNAS、J. Org. Chem 、Chem.Commun. 和Radia. Phys. Chem.等刊物上。

研究方向:

1.高分子辐射化学的基础应用

2.高分子材料的辐射改性

3.折叠大分子的分子识别

4.自组装超分子以及聚酰胺生物高分子纳米材料

电 话:028-85418755 传 真:028-85418755

E-mail:wfeng9510@yahoo.com

苟成俊:男,1970年生,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2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取得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核技术及应用,分别取得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8年在国营766厂工作,2003年至今一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参与项目近10余项,2006年在瑞典Chalmers 技术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先后发表论文及刊物16篇,其中与罗正明,侯氢,杨代伦,吴章文,傅玉川,柏森,唐志全,汪俊,孙官清,光子束和电子束精确剂量算法和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调强技术在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被评为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 2004-2006年度被评为四川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专利申请3项。

研究方向: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

电 话:028-85415120

黄 宁:男,1970年8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2年本科毕业于南华大学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专业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实验核物理方向)学习,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四川大学核技术应用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任副研究员。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核检测与分析技术,专业外语。从2004年起负责和参加的项目近有10余项,其中与范轶翔,夏翔,吴庆星共同研究的水泥生产质量监控、管理、优化执行系统在200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期发表的论文近10余篇。

研究方向:

1.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

2.水泥生产优化质量控制

3.工业通信网络

4.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

电 话:028-85412101 E-mail:huang_ning@scu.edu.cn

吴章文:男,1970年6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2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1998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核技术及应用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核技术及应用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从事辐射物理、医学物理、医学图像等方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具体涉及电子内壳电离截面的测量、医学图像的分割算法、医学图像的三维重建、医学图像的融合算法以及医学成像技术。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高能电子在三维非均匀介质中输运过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凤凰2000高精度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离子和电子引起的表面次电子发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和“加速器射线束治疗癌症中若干重要物理问题研究”。作为第一作者被SCI收录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并作为主研人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究方向:

1.负责横向课题“肿瘤精确放射治疗系统中MLC的研制”

2.参与国家支撑计划项目“X射线透射与背散射安检装置研究”

3.负责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快速调强治疗计划系统”

电 话:028-85415120 传 真:028-85417822

E-mail:wuzhangwen@scu.edu.cn

通信地址: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 610064

核物理研究所篇二:03 北师大-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北 京 市 辐 射 中 心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 验 室 安 全 管 理 规 定

一、做好实验室的技术安全、环境保护和消防工作是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大事,是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各实验室要经常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二、每个实验室应设一名兼职治安保卫安全员(简称安全员),具体负责安全、保密工作。安全员有权停止有碍安全的操作,纠正违章行为。

三、各实验室(仓库)应根据各自工作特点,提出确保安全的具体要求,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四、对压力容器、电工、焊接、振动、噪声、高温、高压、辐射、强光闪烁、细菌疫苗及放射性物质等场所及其有关设备,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落实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五、对易燃、易爆、剧毒及放射源等危险品,要按规定设专用库房存放,并指定专人(双人双锁)妥善保管。领用时必须经实验室主任或课题负责人签署意见,经有关领导批准,同时要有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剩余部分要立即退回仓库,并作好详细记录。

六、各种压力气瓶不可靠近热源,离明火距离不得小于10米。夏季要防止烈日曝晒,禁止敲击和碰撞,外表漆色标志要保持完好,专瓶专用,严禁私自改装它种气体使用。

七、电气设备或电源线路必须按规定装设,禁止超负荷用电。不准乱拉乱接电线。对必须拉接的临时线,用毕立即拆除。

八、未经所(系)审核批准,严禁使用电加热器具(包括电炉、电取暖器、

电水壶、电饭煲、电热杯、热得快、电熨斗、电吹风、电梳子等)。凡擅自使用电加热器具者,除没收器具、对使用人进行批评教育外,按规定处以罚款。

九、有接地要求的仪器必须按规定接地,定期检查线路,测量接地电阻。实验室的安全用电用水及其闸阀启闭等工作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

十、对实验动物,要有专人负责,落实实验动物管理措施。

十一、实验室内外采光与照明,应达到实验操作照明度和安全标准。

十二、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除尘及空气调节设施,使室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清新度满足实验要求。

十三、对违章操作,玩忽职守,忽视安全而造成火灾、被盗、污染、中毒、人身重大损伤、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损坏等重大事故,实验室工作人员要保护好现场,立即向所(系)报告,协助有关部门处理事故,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隐瞒不报或缩小、扩大事故真相者,应予从严处理。

十四、对废气、废物、废液,应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不得随意排放,不得污染环境。新建和扩、改建实验室时必须将有害物质、有毒气体的处理列入工程计划一起施工,妥善处置。

十五、、实验室必须配备适用足量的的消防器材,置于易取之处,指定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各种安全设施不准借用或挪用。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十六各实验室应经常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涉外保密教育,定期对保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杜绝泄密事故。

十七、各实验室应定期清查本室承担的科研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合理划定密级。按照密级采取相应保密措施。

十八、实验室承担的涉及保密科研项目的测试数据、分析结论、阶段成果和各种技术文件,均要按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保管和使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资料。如发现泄密事故,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对泄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十九、对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的图纸、说明书等资料,要按规定存放,设专人妥善保管,不经领导批准,不得随便携出或外借。

二十、保密项目的实验场地,不准对外开放。外宾参观实验室要经领导批准,并划定参观范围。在国内同行中交流科研成果,要按学校有关规定,逐级报批。

二十一、实验涉及经济保密、公文保密和国防保密的,要按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二十二、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系)有权停止其实验工作,限期整改。凡被责令整改的实验室,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经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合格后,方可恢复工作。

二十三、本规定从颁发之日起执行。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北 京 市 辐 射 中 心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

为保证学校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发挥仪器设备效用,制订本办法。

一、对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做好交接工作。

二、工作人员及其他使用人员进入放置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必须按规定穿着工作服。

三、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水电及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测试,保障仪器设备安全运行。

四、要定期对仪器设备性能、指标进行校验和标定。对精度和性能降低或发生故障的要及时修复,确保正常运转。

五、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员不得擅自开机使用。仪器设备的调拨或出借,须经所在实验室主任,报所(系)负责人批准。

六、不准擅自拆卸、改装或解体使用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确因需要必须拆卸、改装或解体使用的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论证后,报所(系)批准。

七、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发生事故,使用实验室应及时向所(系)报告,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事故分析,查明原因,按有关规定处理。

八、对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专管共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北 京 市 辐 射 中 心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 验 器 材 损 坏 赔 偿 办 法

一、为加强物资材料管理工作,增强师生员工爱护国家财产的责任心,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设备器材损坏丢失赔偿处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二、由于下列原因,发生责任事故,造成设备器材损失应追究有关人的责任。

1、在提运、保管、外借或使用过程中,玩忽职守,致使设备器材受震、受潮、腐蚀、生锈或帐目混乱。

2、不听从指挥,不遵守操作规程,不按规定要求进行操作。

3、未经批准,擅自动用、拆卸、改装设备器材。

4、未掌握操作技术、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轻率动用设备器材。

5、工作失职,不负责任,指导错误或纠正不及时造成损失。

6、由于使用、保管不善,造成损失。

三、处理办法:

1、发生设备器材损坏丢失事故,应积极设法挽救,减少损失,及时报告主管部门,迅速查明情况和原因,分清责任,按照财产赔偿处理权限,及时处理。对隐瞒不报、推诿责任、态度恶劣者,除责令赔偿外,应根据具体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2、损坏精密贵重和大型设备或造成重大事故,应保护现场,报学校职能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3、损失赔偿费原则上一次交纳,无故拖延不缴,教职工由财务室从工资中扣付;学生在毕业前仍不交纳者扣发毕业证书。

4、损失赔偿费全部上缴学校财务。

核物理研究所篇三: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简介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简介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核信息院)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由原核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和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于2002年11月合并组建而成。

核信息院是我国核领域唯一的软科学研究单位,主要从事核科技情报研究、核工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和核能经济研究、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信息数字化应用与网络服务、网络安全保密测评、知识产权研究与专利事务代理、多种外文翻译、核科技信息文献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防核科技报告管理、图书期刊出版与音像产品制作、音像制作编辑出版、建设工程项目造价咨询和监理等业务。

受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委托,承担中国INIS中心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履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统计办公室、国防科技报告管理办公室、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分中心、国家发改委GENEP支持办公室等职能。核科技图书馆是核科技文献收藏与服务中心,馆藏总量达110多万份,各类数据库80余个;核工业专利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防专利局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同时也是国家科委授予的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原子能出版社是国家级专业出版社,主要承担核领域各类专业科技图书、期刊和教材、工具书以及相关领域的各类书籍和辞书的编辑出版,《中国核电》杂志为中国第一份对外公开发行的核电学术性刊物。核信息院每年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和中核集团决策支持咨询研究课题100余项,编辑出版专业图书200余种、科技报告120余种、核科技期刊15种,以及各类动态快讯,荣获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余项,为政府有关部门、核工业集团公司的管理决策,为核工业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通过50年建设与发展,核信息院在核信息资源建设、科技信息研究、发展战略与核能经济研究、图书出版等方面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培养了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职工队伍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占70%。核信息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先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的对口研究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联系人:赵永刚电 话:010-68410207传 真:010-6841600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3号邮政编码:100048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招聘职位

中核河南核电有限公司简介

中核河南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按51%、40%、9%的比例共同出资设立,全面负责河南南阳核电项目的建造、调试、运营和管理。2009年2月16日,中核河南核电有限公司在郑州揭牌。河南南阳核电项目厂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鸭河口水库南岸,距南阳市约30公里,距南召县约21公里。厂址地质条件稳定,无灾害性天气,附近人口密度较低,周边电网结构完备,有较好的淡水资源,是较为理想的核电厂址。项目总建设规模为6×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预留扩建条件,一期工程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公司所在地南阳是国务院早期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先后涌现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等无数仁人志士和商家名人。南阳资源丰富,水资源居河南省首位;焦枝铁路与许南襄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与312国道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南阳机场作为河南省三大民用机场之一,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郑州等航线。南阳,这座“南都帝乡”正以崭新的现代风姿,成为中原崛起的明星城市。

公司秉承核工业精神,努力培育具有中原特色的先进核电企业文化,结合当前实际,以“锁定目标、关注细节;入乡随俗、荣辱与共;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文化引领、开创未来”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发展,又好又快又安全地推动河南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河南南阳核电项目,公司到2009年7月底已经汇聚了一支20多名各专业领域的骨干精英团队。优秀的员工团队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公司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培训人才,提升员工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鼓励并推动员工多技能、全方位发展。

当前,中国核电事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公司期待着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参与公司的发展,共同创造清洁、优质的核电事业的美好未来。人才是企业立足之本,一经录用,公司将提供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完善的福利待遇和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联系人:彭兴华

电 话:0377-63197151 传 真:0377-63893111

通讯地址:河南省南阳七一路129号中国银行南阳分行5楼邮政编码:473000

中核河南核电有限公司招聘职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是我国重要的核科学技术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综合研究基地。现有职工3000多人,其中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600多人,博士生导师110余名,两院院士4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孙祖训、樊明武等著名科学家曾先后担任院长,现任院长为赵志祥研究员(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自建院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部门的关怀和领导下,原子能院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为“两弹一艇”攻关,为我国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核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拥有作为中国跨进原子能时代标志的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被誉为“中国核工业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摇篮”、“老母鸡”。

原子能院的事业造就了60多位两院院士,输送出上万名科技人才,先后派生或援建了十多个核事业骨干单位。在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钱三强、彭桓武在原子能院建立功勋。对此,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参观2004年国际核工展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原子能院下设5个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放射化学研究所、同位素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所,所下设研究室或中心;下设9个工程技术和研究部: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部、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部、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部、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技术部、放射性“三废”设施治理工程部、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部、反应堆工程设计部、放射性计量测试部、辐射安全研究部;另有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工厂、电子仪器厂等20个产业实

体;中国核数据中心、中国快堆研究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防工业电离辐射计量一级站、核工业核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设在这里。经过近60年来的发展,原子能院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核保障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众多学科,并研制了以同位素辐射技术为主导的一批新技术和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78年至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6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4项,部级奖1174项。此外获何梁何利奖6人,获吴有训物理奖5项,中华技能大奖2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院党委曾获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院12次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曾连续5次荣获首都文明单位称号;曾获得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技能人才培育先进单位。院团委荣获“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个班组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

2008年以来,原子能院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科技创新特别

奖”和“2008年度科技创新突先进单位”等称号,并荣获国防科工委“军品结构能力调整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得国防工业局和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军工服务奥运及国民经济建设“2008卓越贡献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特别贡献奖,为奥运会安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核仪器研发中心获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院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院领导班子获中核集团“四好”领导班子称号;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2008年度首都文明单位”称号,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1个团队获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面向未来,原子能院以“在国家核科技发展战略中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以开展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主的综合性国家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为定位,以“创造一流业绩,造就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核科研基地”为发展目标,以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和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四大工程为科技创新平台,以国防科技、核电基础和先进核能、核基础科技与交叉学科、核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为主要方向,继续发扬“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现代富强文明和谐美好的原子科学城,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立新功。联系人:王立京电 话:010-69357383传 真:010-69357800

通讯地址:北京275信箱73分箱邮政编码:102413

相关热词搜索:核物理 研究所 西北核物理研究所 核孔膜 核物理研究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