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音乐 > 正文
 

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5 21:15:58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一: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春天》第一课时课型:欣赏、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知识技能: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能编创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绘画、律动、讨论、演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时值、内容和情绪。

2、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科有两部分内容,分别学习。之后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在学习个部分内容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和绘制图谱,表达出自己感受。 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杜鹃圆舞曲》、《布谷》、录音机、琴;课堂打击乐器:木鱼、碰钟 学生:水彩笔、白纸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此曲为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有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杜鹃圆舞曲》。

1、 完整聆听全曲。

问:听乐曲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 模仿杜鹃的叫声。

2、 复听乐曲。

操作:

(1)、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2)、说说音乐具有怎样的旋律线条。

(3)、用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音乐的图形谱。

(4)、展示学生完成的图形谱。5)、评议。

(6)、讨论:如果用木鱼、碰钟等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应该怎样敲击比较合适?

(7)、分组演奏。(8)、评议:看那组演奏的效果好,好在哪?

(二)、唱歌《布谷》。

1、感受。

(1)、聆听歌曲,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用动作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

(2)、再听歌曲录音,学生边听,边用手有节奏地指点歌词,感受音的长短。

(3)、说说你听到的哪些音长,哪些音短?

2、律动。

方法:

(1)、分组。2)、个小组成员拉起手围成圈。

(3)、听歌曲录音有节奏地走动。听到第一段,顺时针转;第二段逆时针转;第三段再次顺时针转。

3、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曲。 (2)、完整演唱。

4、分组创编动作进行歌曲表演。

5、评议。

(三)、小结本课。

1、请学生比较一下歌曲《布谷》和《杜鹃圆舞曲》节拍上有什么共同点?

2、唱唱相似的旋律。

第一课《春天》第二课时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知识技能: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过程方法:聆听、观看影像资料、设疑、讨论、创编舞蹈

二、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学习内容包括聆听和唱歌。设计了听、看、想、议、做、舞等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准备:磁带《小燕子》、《小雨沙沙》、录音机、关于“春”的影像资料,琴等。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燕子》是故事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

1、 播放有关春天景象的录像。

2、 说说春天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殊景象。

3、 出示“小燕子”的剪纸为课题。

4、 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曲唱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些什么?

5、 讨论:分组为歌曲《小燕子》创编舞蹈动作。

6、 分组汇报表演。

7、 评议。

(二)、唱歌。

1、请学生模仿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

2、聆听歌曲《小雨沙沙》,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和内容。

问:歌曲中是谁在说话?

3、 再听。

问:下雨时,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4、 师板书节奏,生自己练习。

5、 师指导学生练习。

6、 再听。边听,边将“沙沙沙”轻声配入歌曲演唱。

7、 分句学唱歌曲。

8、 小组唱。

(三)、表演:

1、分组创编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和内容。

2、评议。

(四)、小结。

第二课《放牧》第一课时 课型: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了解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知识技能:(1)、双响筒。

(2)、能安静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聆听、讨论、讲授、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内容,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分三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认识双响筒、欣赏《牧童》三部分。欣赏时,设计多次聆听的环节,然学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充分欣赏,从而感受和了解这两首乐曲。器乐教学时,注意贯彻新课程理念,然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双响筒发声的特点,从而产生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节奏创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录音机、琴、若干双响筒。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1、 看P10图。说说牧童到哪里去了。

2、 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步感受。

问:歌中唱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

3、 师讲。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4、 再听。学生轻声跟唱,边听,边唱,边想,为歌曲创编动作,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二)、乐器:双响筒

1、探索:按组分发双响筒,让学生观察其形质,视听音色。

2、说说这种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3、师简介双响筒的乐器名称、形质、音色特点、演奏方法。

4、创编:小组分别敲击双相同,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创编的节奏连起来敲击,或变换连接方式敲击,并未每一次敲击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等。

(三)、聆听:《牧童》

1、完整聆听《牧童》。

问:你都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再听。

问: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3、播放歌曲,学生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相筒。

第三课《手拉手》第一课时 课型: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演唱《一对好朋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情。

2、知识技能:1、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演唱《一对好朋友》。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

3、过程方法:聆听、模仿、律动、唱歌、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唱歌。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分三部分:聆听、唱歌、编创与活动。在多次的聆听中了解歌曲的内容、情绪,并熟悉旋律。在熟悉的基础上再学习唱歌,这样,学生能更完整、准确和有感情地唱歌。最后,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编创活动,更好的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磁带《一对好朋友》、录音机、琴、双响筒、三角铁等。

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二: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在音乐欣赏这一块,教材安排了一些比较轻快、又朗朗上口的乐曲,因此学生在仔细聆听后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总共11课,分别是《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咪咪》、《猜一猜》,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三、本期教学要求: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为核心。努力遵循学生的审美发展与身心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兴趣爱好与审美需要,转变单纯进行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教学的观念,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培养。

2、现人文学科的共性与音乐教育个性的统一。重视原来音乐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人文内涵,注意对学生人格成长的整体关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关注中华民族及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加强音乐与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3、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加强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与反思,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音乐潜能的“舞台”。

4、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处理好内容选择的经典性忽然时代性的关系。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积极推动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五、教学措施:

1、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4、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春天 2课时 第二课:放牧 2课时 第三课:手拉手 3课时 第四课:长鼻子 2课时 第五课:跳起舞 2课时 第六课:咯咯哒 2课时 第七课:大海的歌3课时 第八课:幸福生活4课时 第九课:巧巧手 3课时 第十课:汪汪与咪咪 2课时 第十一课:猜一猜2课时 合计 27课时

第1课春天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聆听《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

教学过程:

1、完整聆听全曲,问: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3、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4、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5、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6、小结。

第二课时(2)

教学内容:

学唱《布谷》、《小雨沙沙》。

教学过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录音,分小组拉手:

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

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第三段反之,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4、课后小结。

第2课 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

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内容

1、表演《牧童》;

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

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课时(3)

教学要求:

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4、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5、随着音乐录音轻轻地敲击双响筒。

第二课时(4)

教学要求:

学唱歌曲《牧童》和《放牛歌》。

教学过程:

1、学唱《牧童》。

(!)启发学生看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学唱《放牛歌》。

(1) 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

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 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 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2、小结。

第3课 手拉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表演《一对好朋友》;

3、编创与活动;

4、聆听《鸭子拌嘴》;

5、表演《数鸭子》。

第一课时(5)

教学要求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学唱《一对好朋友》、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1、完整地聆听全曲《让我们手拉手》。

问: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二、学唱《一对好朋友》。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6)

教学要求

聆听《鸭子拌嘴》,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鸭子拌嘴》。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鸭子的叫,哪里表现老鸭叫?

3、想象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对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二、学唱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3、编创与活动。

三、课堂小结。

第4课 长鼻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实间:4课时

第一课时(7)

1、欣赏管弦乐《小象》、《大象》。

2、学唱歌曲《小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象》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象吗?说说对象的了解。

2、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3、听听乐曲《小象》。

4、你感到乐曲使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5、再听乐曲,学学叫声,模仿表演。

二、欣赏《大象》

1、初听: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2、再听: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三、学歌曲《小象》

1、听听录音的范唱。

2、学唱歌谱。

第二课时(8)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小象》,学会三拍子的打拍。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学歌曲

1、唱歌谱

齐唱——比赛唱——指名唱

2、跟录音唱歌词

3、轻唱

4、多种形式比赛唱

5、演一演

三、编创活动

分小组编创歌词:选其他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

第三课时(9)

教学目标:

1、学唱《两只小象》,巩固三拍子的打拍。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练唱《小象》

三、学习《大象》

1、学唱歌谱。

师范唱——跟琴唱——跟录音唱——轻唱

2、唱歌词

听录音——跟录音唱——比赛唱

3、演一演

分小组编创——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

第四课时(10)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美感。

2、巩固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唱《小象》

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三:2016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册(人教版)

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再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并从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小学行为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单元

1、以歌唱春天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乐观生活态度。

第三单元

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不同音乐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2、本单元通过歌表演、音乐活动、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理解并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并能正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第四单元

1、通过听、唱一组少数民族歌(乐)曲,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第五单元

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开朗、大方的性格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2、继续培养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3、在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自编歌表演和舞蹈动作、为歌曲续编格茨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第六单元

1、通过学唱一组游戏歌曲,进一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创编歌词和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编精神。

3、通过为故事选配合适的音乐,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

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第一单元 红灯停 绿灯行

第一课时 红眼睛绿眼睛

教学内容

学唱《红眼睛绿眼睛》,做到能在心中默唱歌曲。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2、了解小学生常见的行为规范。

3、能在心里默唱《红眼睛绿眼睛》的歌曲片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及用心歌唱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准确的休止和接唱。

2、能够与同学合作。

教具准备:电子琴、谱例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图片“红灯牌”“绿灯牌”

教学过程

一、听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学是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的?生: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家长开车送等等。

2、师:在城市的街道和公路上行走,应注意行人靠右,大人带着,走人行横道,注意看车,看红绿灯信号等等。在城市交通里,红绿灯是警察的帮手,与警察共同指挥交通秩序,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红灯和绿灯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红灯亮时,车辆行人停止通行,绿灯亮时,车辆行人可以通行。

3、听音乐,做游戏。

找一名同学手拿一张红纸牌和一张绿纸牌,听教师唱歌,教师唱到“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时,生举红牌,唱到“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时,同学举起绿牌子。

4、跟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跟老师一边唱一边举牌子。

请一名同学做警察举牌,其他同学边唱边扮演行人和车辆,看见红灯停止做

动作,看见绿灯继续行走。

二、看图表、作判断,选择放声歌唱与心里默唱。

1、请一位同学做警察举牌子,举红灯时,教师在心里默唱,举绿灯时,教师大声歌唱。教师做警察举牌子,学生们默唱或放声唱。

2、看图表,选择大声唱或心里默唱。

足球场上,如果球员违反了比赛的规则,裁判就要对球员亮红牌,禁止他继续参加比赛。在生活中,违反了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样是需要禁止的。教师请同学们做裁判,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作出裁判。

教师将红绿纸牌换成画有吸烟、鸣喇叭、走人行横道、废品扔到垃圾箱等图案的标志,请学生们自己判断,哪些行为是应禁止的,需要亮红灯;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需要亮绿灯。然后请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或行为表现出来。

三、小结

第二课时 《做个好娃娃》

教学内容

认识四份休止符,有节奏的念儿歌《做个好娃娃》,用打击乐器领奏、合奏。 教学目标

1、感受和认识四份休止符。

2、按节奏念儿歌。

3、演奏打击乐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四分休止符,按要求朗读儿歌。

2、按节奏朗读儿歌。 教具准备:电子琴、谱例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图片“红灯牌”“绿灯牌”、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的游戏。

二、学念儿歌

1、教师一拍一拍的有节奏的出示绿牌、红牌,指导学生看见绿牌念“ga”,看见红牌念”m”,模仿鸭子叫出声或不叫出声。

2、请学生将鸭子的声音换成其它动物的叫声,如青蛙、小鸡、猪、猫等继续按教师的节奏发声或不发声。

3、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有节奏的出示红牌或绿牌。

4、学生跟教师学念儿歌。

三、认识四分休止符

1、音乐中的声音用音符表示,如:一拍x,两拍x 。音乐中的静默用休止符表示,如:一拍休止0。

2、再用“x”替代绿牌,用“0”替代红牌,看着节奏谱,念儿歌。

四、打击乐器演奏

1、请学生用一件打击乐器替代一种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判断。 如:碰铃与小黑鸡,双向筒与小青蛙,铃鼓与小白猪,三角铁与小花鸡,响

相关热词搜索:音乐 下册 教案 出版社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新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