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范文 > 作文体裁 > 记叙文 > 正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叙文

发布时间:2024-04-27 14:08:17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叙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叙文篇一: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如今所有人从识字起就听说的教诲。这短短的八字,将横贯古今的永恒真理刻在了我们人生之书的第一页上。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便开始奉行。一日如此,日日皆然。

这八字真言,正是“责任感”三字的施行之道。将己所不欲施之于人,不正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己不欲痛苦,便将痛苦施于他人,是因为自己不用备受煎熬;己不欲重担,便将重担抛给他人,是因为自己不想为之操心憔悴。一己之私人皆有之,愿意自己富甲一方、生活闲适安逸是人之常情,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高尚,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美德。

真正能够尊奉这八字的人,往往看起来承担了更多的苦痛,但他们的肩膀却会因此变得坚实厚重,值得依靠。这句话好。不施于人己之不欲,能让每个人的责任变得清晰起来,不至向好处一哄而上,却对坏事唯恐避之不及。扶不扶的争论、小悦悦事件的惨淡收场,也不至于这样一吵再吵,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倘若人们愿意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倒地的无助老人,把自己当成卷进车轮的伤者,但凡是在道德的精神脊梁之下,又有谁会做出令他人失望之举?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风在我们浮躁的社会上吹起,社会问题大多会迎刃而解。

一言道“感同身受”,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确只有身受才有感同。但是灵魂的互通,是生命自带的馈赠。生命里的每一个“存在即正义”,都有自己生活的艰难抗争,所以每个人都该尽力和善。己所不欲,他认定也不欲。小到粘在座椅上的口香糖,大到为了资源而发动的战争,倘若学会换位思考,就会知道这不该施于人。不想要别人欺骗自己,便不要满口谎言;不想要朋友决绝的背影,就不要把后背转向你的朋友;不想让别人对自己树敌,便不要强人所难;不想让自己的困顿之时无所依靠,就给他人一双坚实的臂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温和的宽广的情怀。你可以以这个为中心啊。只不过写在这里跑题了呢,但是可以拐过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温和的宽广的情怀是做人应有的责任感,它的高尚不易被人察觉,它的回报可能仅仅是又一份责任。但是,内心的修行是一个人的朝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殿之中,坐的正是你自己。

我的话只是建议,首先我认为就字面意思的 解释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施与他人了,你自己都不想要,你干嘛给别人呢,一般指代的不好 的东西,那么 仁爱,宽容应该是最佳立意,所以你的题目并不是最佳立意,但还是可以往大的方面说的,就是这是一种很好的品格,这是一种责任,可以拐到这上面的,这是做人的问题,所以也是做人的底线的问题,任何东西都是有前提的,那么任何理论都可以写到对个体的生命上来。还有如果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一篇文章的话,是话题吗》 如果是 话题作文,那么你的题目也不

太对哟,如果是命题作文 ,当然是可以的。 还有就是引用名言之后要对名言进行解析。

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为人处世的法宝,也是我们必须存有的责任感。 每个生命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存有起码的道德底线,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有约束,这是我们为人处世最起码的态度,试想如果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 在他人的潜意识里一定认为是不好的, 至少是不合乎我们内心的, 如果我们施与他人,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自然会让他人在内心中产生怨怒。那么他不会和我们有更好地交往, 更会产生矛盾。人与人之间交往,最根本的是尊重, 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送给他人,这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我们也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曾记得一些发达国家一边喊着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却又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造重污染的工厂。

曾记得战国的白圭认为自己比大禹更会治水,就是把河道疏通,让水流到别国, 我们在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深思,这样的做法都是增加了邻国人民的苦难, 都是自私的表现,定会 给他国带来麻烦,因而也会引发他国的震怒,甚至会有亡国的危险。

曾记得有人劝说东晋大臣庾亮卖掉一匹很凶的马,他却说:“我卖掉了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自己不安全就要嫁祸他人吗?”庾亮的做法正是有责任感的表现,他没有因为自己会受到伤害就将这种伤害转移给别人。

独立宣言说:人生而平等,是的,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他人,更不能把己所不欲之物施与他人。佛洛依德说人有三境界,自我本我超我,而自我阶段就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利益,以牺牲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人际关系是危险的,最终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而处于本我阶段的人更懂得为人处事存有的责任感,做事之前发自内心地为别人着想, 因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信任。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定能和谐融洽,事情才能做成做好。

俗语说将心比心,我们更应该把孔子的这八个字存于心中,让他成为我们与人相处的箴言,做事时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相信我们能够傲然立于天地之间,仰不愧天,俯不愧人,更无愧于这短暂的人生。 因而也会更有人格魅力,会赢得更多的朋友,人生的画板也会更加浓墨重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叙文篇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是在初中时,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论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了这一课后我还是没有弄明白,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但是傻傻的记住这句话。有一次,我的同桌买了一个圆规,装圆规的盒子非常精致,他看了看这个盒子,把它递到我的手里,轻轻地说了一句:“送给你吧”。我心里很开心,但是我突然想起了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将盒子还给了同桌。这是初中时,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到了后来,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经历了一些事。慢慢地,我对这句话的认识有了改变。我觉得这句话不是针对物品来说,更多的,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因为我不希望别人去歧视我,在背后议论我,埋怨我,所以我也不能这么对待他人。有时候,想想初中的那件事,我觉得自己挺不好意思的。

有一天,看到《百家讲坛》,主讲人用一个例子解释了这句话,他说,因为我们不想在犯错误之后,受到别人的辱骂。所以,我们应该宽容的对待他人。突然,我有些理解这句话了。宽容是很高尚的一种品格,也许很难做到。我想这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遵守它。

我能想到古今中外多少人会推崇这种思想,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人与事,因为我们本身不完美,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不完美的。但是,生命不也欣欣向荣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叙文篇三:已所不欲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克、归、知、错”等文言字词和“选于众”等文言倒装句式;了解儒家仁学思想内容及践行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语录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和语段拓展,深入理解儒家“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仁”的实践之法,让“仁”之学说不仅停留在纸上,更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素养,而且《论语》的语段又很简短,阅读难度小。因此在学生自主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以读入文,在反复诵读和拓展比较中,体味儒家“仁”之思想的深厚内涵。

三、重点难点

1.孔子对“仁”的内涵以及“仁与礼”的关系;

2.“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在如今旧“礼”已去、新“礼”未成的时代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历史语境重现

春秋末世,礼坏乐崩,各诸侯为扩张土地征伐不断,孔子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担起拯救乱世的责任。孔子以什么内容去匡扶无道的天下呢?本课阐述的正是(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叙文)孔子思想内容的核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正文。

活动2【讲授】儒家仁之思想解读

一、通读课文,梳理文句。

二、大声诵读,理解内容。

三、整合文段内容,总结思想内容。

1.仁之内涵:

(1)克己复礼为仁(更侧重实现途径)

补充:孔子以“礼”规定“仁”,但“仁”并不局限于此。——比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他认为管仲不知礼(管仲知礼,孰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如其仁)。可见,孔子“仁”

的标准主要看一个人对全社

(2)仁者爱人(核心内容)

补充:这是孔子对“仁”最核心的界定,“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3)仁有原则(仁有爱憎)

补充: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对于那些对谁都好没有原则性的好好先生,孔子非常痛恨。

2.行仁之方:

(1)仁意味着不要做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还意味着要做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比较“忠”与“恕”:忠,尽己之谓忠。强调要真诚待人,所谓为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是从积极意义上践行“仁”的方法。恕,推己之谓恕。强调尊重他人,所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从消极意义上践行“仁”的方法。

补充: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和恕两个字,但当子贡问他哪个字可终生奉行时孔子却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恕字,把忠给舍弃了,孔子为什么给出的是恕而不是忠?

因为忠有问题,忠有什么问题?三个问题。第一,忠是积极的道德,你要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一定要有能力,你想要要的,让朋友也能得到,你想建立的,让他也能建立,你帮助他去建立,可你有这个能力吗?所以忠不是人人可以做,也不是时时可以做的。”

提问:学者鲍鹏山认为“忠”有三个问题,刚才我们提示了第一个,你们认为剩下两个问题是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3.行仁态度:

(1)有志(自觉)

补充:“里仁为美,则不处仁,焉得知?”(强调客观环境)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更强调主观态度)

(2)有担当

补充: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3)有定力

补充: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活动3【活动】仁之当代践行

提问:中国社会现在出现的礼仪问题,很多人归之为“道德失范”,对于这样的时代现象,你能从儒家的仁学思想中找到哪些可供当代人借鉴的因素?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提示:今天的很多问题,更多是现代国家的文明建设和公民素养问题。所谓道德、君子,更多关乎内心——看你自己是否正心诚意。孔子所谓“行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强调的都是自我的意向。

活动4【作业】纵深比较探究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实用理性,他曾在《漫说“西体中用”》一文中这样解释“实用理性”:

“所谓?实用理性?就是它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它由来久远,而以理论形态去呈现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

结合儒家“仁”的思想及其实践”(忠、恕、克己复礼等),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相关热词搜索:记叙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施于人议论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