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游词 > 正文
 

导游词客家

发布时间:2024-04-27 02:26:28 影响了:

导游词客家篇一: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导游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导游词

一、随车导游解说词

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

首先,让我代表------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很荣幸为各位嘉宾导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不高,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原谅,祝各位身体健康,旅途愉快,谢谢!(发宣传册)。

永定土楼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途经红坊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下洋镇等七个乡镇,全程约80公里。现在我用客家方言说一名、句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永定客家土楼。

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县境内共有23018座土楼,其中圆土楼有362座。永定土楼最先建军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说起土楼旅游,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他们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记者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民居建筑。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到目前为止,永定土楼已接待了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应该说永定的圆土楼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永定最大的圆土楼共四层,有400多个房间,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约五、六百人。圆土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猪舍、花园、学校等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说她象个小城市一点都不夸张。传说有两个同楼的新媳妇某日娘家相遇,为自己住的楼是最大的土楼 这一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结果结伴回家才知道,她们住的是同一座土圆楼。有人统计,倘若你到土楼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个房间住一个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每天认识楼里的一个人,要用近两年的时间。其间新的媳妇女娶进来了,新的小生命又诞生了,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装了防火水槽。圆楼外圈的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有专家总结,圆土楼具有六种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娱乐;

3、防风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卫;6、冬暖夏凉。

现在,我荣幸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福建土楼,已被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也说是福建土楼将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福建作家许怀中先生说:永定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朗说:永定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师克劳得说:永定土楼是客家人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它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客家人

我唱一首客家山歌给大家听(或朗诵一首客家民谣)。我们一再称在土楼内居住的人为客家人,那么什么是客家人,我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

很多人误认为客家是一个民族,其实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的民系。两千多年以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为宫廷内哄、逃避战乱、自然灾害及政府南迁等到种种原因而出现六次较大规模的向南方迁移。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派兵五十万驻扎广东南岭;第二次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导致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的移湖广,填四川政策(相当于现在的三峡移民政策),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到地迁移。

根据专家统计,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大量的汉人南迁,目前主要定居在福建、广东和江西地区,然后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那么,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应该是客人,所以统称客家人。

我们所说的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汉族秘当时南方的百越族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既保留了中原汉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又容光焕发纳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这种文化就是在民俗语风情和文化语言等到方面有显著汉族特征,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客家文化。在我们即将参观的土楼大型 客家民俗博物馆里面,大家就可以直观地了解这种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典型的客家文化。

2000年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福建龙岩市召开,这次大会公布全世界有1.2亿左右的客家人。客家我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毛泽东、邓小平、叶剑英、李光耀等政治伟人都是客家人。而台独分子、前台湾总统李登辉也是永定湖坑楼下村人。包括台湾现任副总统吕秀莲祖籍就在福建南靖的吕氏家族。还有台湾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吴伯雄先生2000 年回到祖籍地永定下洋镇,受到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热情接待。

客家人的土楼建筑、宗教礼仪、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节日喜庆、山歌汉剧~~~~~等都将出乎您的意料之外。福建土楼之旅将向您 展示土楼建筑的智慧和艺术,以及客家人的历史渊源,零距离地感觉客家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参观游览土楼景点前,各位如果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将尽力解答。现在我跟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或猜一个谜语)。

二、下洋古镇解说词

永定县是福建省八大侨县和重点对台县之一。目前,永定有在外侨胞22万人,台胞10万人,其中亿万富翁有9人,分布在印尼怎么着五个国家和地区。在华侨中最有影响的是锡矿大王

胡子春、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他们都是下洋人。胡文虎的女儿胡仙博士1993年在北京分别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接见。前方到达的下洋古镇是永定县的重点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下洋古镇已经名不符实,那是因为一九九六年的八月八日的一次特大洪水将下洋古镇冲毁得一干二净,荡然无存,损失相当惨重。在政府和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兴建起了现代气息较浓的城镇。

众所周知。下洋镇有三宝初溪土楼群、牛系列小吃和温泉浴 。

初溪土楼群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其巍峨壮观的图景将给您的视觉带来惊心动魄的冲击。特别是不用一枚铁钉的集庆楼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如今依然仰视苍穹,傲然挺立,其研究和观赏价值令无数专家叹为观止。

下洋镇的牛系列小吃远近闻名,在我省的厦门市就有几十家连锁店。从牛脑、牛心、牛肝到牛肠、牛肚、牛排~~~~~,几乎牛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来。有人夸张地形容下洋牛肉丸货真价实,说它的弹跳能力可以当做乒乓球来使用。下洋人为了保证牛系列佳肴的美味度,至今仍然传承早、晚各宰杀一次牛的习惯。

下洋还是一个温泉之乡,1979年经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队探明,下洋的温泉都是从一百多米的地层深处冒出来的,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水温达到摄氏70度,流量达到7升/秒。优质的温泉有消除疲劳和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作用,洗温泉澡已成为下洋人不要缺少的生活内容。现在下洋镇已有二十几家对外营业的温泉场馆,待会儿大家看了初溪土楼群,品尝了下洋的风味小吃生,我们将安排各位沐浴温泉澡,给您的土楼之行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三、霞村永康楼解说词

我们已经到达福建(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的霞村永康楼。永康楼位于永定下洋镇霞村,距镇政府4公里。这是一座建筑极其精巧华丽的圆土楼,建于1938年,由新加坡华侨胡来兴先生所建军,其家族遵循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理念,堪称书香门第。族中有一女在联合国工作,这该家族带来无限荣光。

永康楼外圆内方,直径36米,高3层,每层26个房间,含1个大门、1口水井、1个后厅、4架楼梯。外环底层大墙厚96厘米(约1米),顶层厚75厘米,分隔房间的子墙36厘米。在使用上,第一层设厨房,第二层设粮仓,第三层设住房。

永康楼的大门宽1.5米,高2.45米,双层的石门框,内拱外方;门板厚10厘米,外加6毫米厚的铁皮,门后设两根门闩,十分牢固。加上楼房一、二层不开窗,起到了良好的防火、防盗作用。

进入永康楼,游人无不为其豪华装饰而惊叹。最让人惊叹的是楼中的40扇装饰屏风。图案中有人物、动物、花瓶、花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特别是中厅的六扇和后厅两边的6扇工艺最为精美。镂空木雕的双面图案全部镶金,色彩至今仍金光灿烂。据说木雕师傅方进荣是福建上杭人,胸前飘着长长的白胡子,他只是画出图纸,活由他的儿子福庆、何庆和儿媳们

干,他们一家人在永康楼整整干了三年才完工。后来方师傅一家定居在坎市镇。

大多数土楼或楼内或楼侧都建军有学堂,读圣贤书、干国家事、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永开异域飘移亦福,康守家园耕读为根等土楼楹联,就是客家人崇文午教,人才辈出的传统风尚的最好见证。

为了直观地向游人展示客家人秉承中原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社会观、道德观、文化观、家庭民系意识等客家精神,是客家先民富有文化素养铟因遗风的流传,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继承和延伸。

四、初溪村集庆楼解说词

各位嘉宾,我们的下一站就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的主景区——永定初溪土楼群。距下洋镇政府15公里,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申报地之一。

初溪土楼群有36座土楼,由五座圆楼和三十一座方楼组合而成。徐氏一世祖自14世纪末叶,也就是明代初期在此开基,即建造土楼。层层叠叠的土楼群与青山、绿水、梯田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气势恢宏、雄奇壮丽的乡村图景。在20世纪80年代经《人民画报》公之于世,引起了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04 年经永定方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精心整合,初溪土楼群方正式向游客开放。

初溪村的形成颇有传奇色彩,全村2000多人都姓徐,徐姓是伯益的后代,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徐姓第130世能文,因经商在福建的福州开基。能文的儿子天瑞在1302年从福州迁到永定县城。天瑞的第八代中有一位叫常萼的生有两个儿子,一子以打铁谋生,一子是打猎的能手。有一回,常萼的子孙们上山打猎,发现三只野鹿,便放犬追踪,追到现在的初溪村,三只野鹿逃进了一簇竹林中,猎人们守候了一天也不见野鹿和猎犬出来。古人将野鹿视为神异之物,他们认为一定是神灵把他们引到这里来,一定有所指示。仔细一看,这里群山环抱,满山的翠竹郁郁葱葱,一涧溪水绕山潺潺流过,真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常萼的儿子便迁到此处开基创业,成了初溪姓徐的一世祖(可让游客猜初溪村的由来),并将该地取名为初溪,繁体字的初字是由三个鹿字重叠起来,意思是有三只野鹿出现在山涧的地方。后因繁体字难写便简写成初字,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初溪村。

那么,初溪徐姓人靠什么发财建造了如此庞大的土楼群呢?原来初溪的山上有无边无际的竹林,竹子是最好的造纸原料,他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生产土纸销往福建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在造纸业最旺盛的时期,村中有40多家纸厂,虽然一个纸厂才4个工人,一天不过生产2个纸,但一个纸当时能卖到40斤大米的价钱,一年到头造纸生产不间断,收入是十分可观的。

现在我要向各位隆重推出集庆楼,集庆楼建军于明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距今已586年的(最好能请游客去计算多少年),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最久远,结构最特殊的一座圆楼。该楼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由两个环形楼组成。外圈共有四层,底层有53间房,二层以上每层约54间,共计206间,顶层外墙还设置了9个了望台。

一般的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公共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

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集庆楼,按底层每户人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帮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整座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8乘以9等于72。8意味着发,9意味着长久,72意味着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也就是就,楼内居住的人,无论做哪一行都能发达)。也有人称其为忤逆楼,意思是每家每户都装楼梯这在当时是很不近情理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那么,为什么要建这么多楼梯呢?据当地老人说,完全是为了生活的方便和防御的需要(目前有楼梯55 架,一楼17、二楼19、三楼19)。

集庆楼在最盛时期住过50多户300多人,因为人多,楼梯多,上下楼也就方便多了。另一方面,由于初溪村地处偏僻山区,那时常有土匪出没,烧杀抢劫。无恶不作。集庆楼的设计者出于增强大楼防御功能的考虑,除了设单门、厚墙(近2米)、一二层不开窗等到消极性防御设施外,还设计了9个了望台以及多楼梯则是积极的防御设施。土匪来时,只要关起大门,便可迅速上楼攻击来犯之敌。楼梯多,要送水、送石块、送木头等物品就方便多了。

1930年,共产党在初溪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民党派广东西河的民团前来攻打集庆楼,久攻不下,民团便放火烧大门,又被楼上泼灭,结果无功而返。但是,大门的石门框被火烧断,如今,被重修换下的断门框仍放在楼前的门坪上。有心的嘉宾可能注意到了,初溪村所有较大规模的土楼,其楼名中间都带有一个庆字,从已经毁坏的祖楼和庆楼起,代代相传,以示人丁兴旺,万事如意。

集庆楼的房间、楼梯、隔墙全部用杉木材料构建,相邻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与厚达约二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下来供游客观赏,许多外国游客发自内心地赞叹,称集庆楼是隐藏在深山里的人间奇迹。

各位嘉宾,福建土楼的建筑艺术让世人景仰,但是客家人的民俗风情更加令人陶醉。景区在集庆楼内设置了大型客家民俗语文化展,共展出10000多件具有文物价值的珍稀实物,请您 跨越时空,近距离领略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共居、勤奋节俭、热情好客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客家人有别于中原汉人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请大家根据各自的需求参观和拍照,在-----时间前到停车场集中。

五、中川村虎豹别墅解说词

我们下一站到达中川景区,中川景区由虎豹别墅、胡氏家庙和珍奇世界三个部分组成。

中川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海外的华侨比家乡的人数多几倍。目前中川村有2545口人,居住在海外的华侨约一万五千人,其中马来西亚最多,有八千人左右,印度尼西亚有三千人左右,新加坡有二千人以上,其余的都分布在各地。他们中的绝大部份在海外出生,但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其中的一些人还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川话。

说起胡氏家庙,有一个中川人世代相传的故事。五百六十多年前,中川村的开基始祖胡铁缘先生二十多岁时,偕同他的夫人朱婆太到此定居。有一天,一位从江西来的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胡铁缘热情相邀,朱婆太看到有客,心里怏怏不乐。第二天清早,朱婆太给辞行的风水先生准备了一个用蒲草编织的饭包。风水先生来到广东大埔境内的鸭麻坑凉亭,肚子饿了,打开饭包一看,里面装满了白米饭和他最爱吃的鸡内腹。他为此深感内疚,于是又返回原地为胡铁缘选了一块供祀香火的好地方,以报答胡氏夫妇的厚意。这个地方就是胡氏家庙的地

导游词客家篇二: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篇二:客家围屋导游词客家围屋导游词

客家围屋导游词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赣南围屋产生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ldqu;坞堡&rdqu;和鄂州出土东吴&ldqu;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ldqu;新围&rdqu;,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

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篇三:论赣南客家围屋

论赣南客家围屋

一、 概述

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是客

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

赣州全市95%以上人口是客家人,占全世界客家人数的近10%。

现今仍有600余栋神奇的客家民居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

在赣南,最醒目又最有沧桑感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那些被称作围

屋的客家民居。赣南围屋,全称赣南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

州市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信丰县、安远县、寻乌县6县境内。

赣南围屋,点缀于青山绿水间,散落于古老的赣南村落,以其厚重的

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驻足惊叹。

二、历史成因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

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

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

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

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

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

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

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据《淮南子》载,秦

世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唯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

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

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这便是客家形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

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

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

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

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三、结构和特点

赣南围屋,面积有大有小。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只有三开间,

名叫“猫柜”,大的万余平方米,最大的龙南栗园围占地面积高达37000

平方米。 赣南围屋,从平面上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

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

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

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

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

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

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

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

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

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

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

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

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

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

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

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

饥。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

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给人

固若金汤的感觉。

四、最具代表性的赣南围屋

现存的围屋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的关西新围、杨村的燕翼

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

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

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

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

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

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

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

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

“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

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

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

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

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

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

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

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

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

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个枪眼。围

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一为水井,另一为

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

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

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

五、客家围屋的旅游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因其自有特定内涵和文化

逻辑,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客家围屋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形式,

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文化性和科研性,具有较强的吸引价值,开发客

家围屋旅游资源,对充实客家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丰富其旅游活动的

层次,提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客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

用。赣南客家围屋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历史文化浓厚

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

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各地。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

住,这些“北方来客”只好迁于尚未开发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并主要

集结定居于闽、粤、赣三省边区。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家”。

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逐步创造

与发展了具有“客家”独特形式的住宅———客家围屋。古民居既

是客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又是客家人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中

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华厦聚落建筑的瑰宝。

2、功能丰富

客家围屋功能丰富。具有防御功能、环保功能、实用功能、文

化功能等。客家围屋具有防风、采光、防潮、隔热、保温、防风、

防兽、防火等各种功能,它最能表达客家人在险恶地理环境中顽

强抗争的生存激情,达到了实用性、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3、外观造型优美

客家围屋类型多样,在形式上分为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

种,此外还有椭圆形状的等不同结构。就其同一类型中,又因其

历史长短、建筑风格与规模,文化内涵等差异而各有特色。它们

或是古朴,或是典雅,或是壮观,或是华丽,真是丰富多彩。

4、内部装饰精致

客家民居围龙屋的装饰设计,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它反映着客家人的风俗、爱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围屋的上堂,供奉着祖宗牌位,祭祀香火不断,中堂供族人议事,纵横天下古今,下堂东坛铜鼓八音婉转悠扬,喜事办得排排场场,丧事也办得体体面面,不愿让环境罩上阴郁的愁云。在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和造型结构概括中,显示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凝聚着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六、客家围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赣南客家围屋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古围屋正在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建筑。伴随着古围屋的消失,许多

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也在消退。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围屋被列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但是,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围屋的维护保养。

赣南客家围屋存在的问题

民居年久未修,损坏严重

五十年代后,随着族长宗法制观念的逐渐解体消亡,绝大多数客家围屋出现无政府状态,部分围屋经过“土改”没收后重新分配,住进了他姓别,有些围屋人丁爆满,房间拥挤不堪,柴草,农具杂物,人与畜生争夺生活空间。近些年来,除了少数客家围屋还继续住着人外,大部分已被挪做他用,很多外表惨败破烂,无人维修。

围屋聚落环境的破坏

围屋周围环境受到村落发展的影响,有人为破坏生态及景观环境的现象。围屋内部及周

边搭建的临时性建筑,形式各异,影响景观。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围屋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还不认识,所以缺乏保护意识。虽然现在体会到了围屋给当地带来的旅游价值,却又处理不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七、客家围屋的保护和开发

客家围屋,是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客家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使赣南客家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十分重视对古围屋或古围屋群的保护。

深入发掘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屋内涵丰富,其蕴涵着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建筑技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美学知识,文学知识,社会伦理,宗教哲学知识等等。开发者必须善于挖掘,以满足游客增长见识,提高修养水平的旅游目的。 提高旅游活动的互动性。

围屋旅游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其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于一体的优势,以围屋为基本.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参与的机会.增强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客家民居旅游必须融入各种民俗民事活动项目,使游客参与各类民俗活动,如开发民俗表演类节目、农业生产体验.古村婚俗,祠堂祭祖等项目。

用现代的管理观念和手段来经营民俗产品

民俗产品在形式上应该是古老的、朴拙的、通俗的,但其产品的内涵应该体现某种现代意识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客家民居旅游产品要获得游客的欢迎,市场的认可,就必须有一大批懂得市场规律,具有高水平的管理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5丰富客家民俗村的旅游活动形式

在各类民居安排民俗歌舞表演,客家人的生活、农事、节庆活动、客家美食等各类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并食

宿在围屋中,让游客在这自然山村中亲身体验客家人的生活。做到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融教育与娱乐为一体,以保证客家民俗旅游的持续发展。

加大民居宣传,改善民居交通

赣南客家围屋数量多,分布广,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旅游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做好规划,改善区内外的交通状况,搞好围屋的绿化、美化建设,提高围屋发档次,设计活动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提高赣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导游词客家篇三:3 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 “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

导游词客家

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 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 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 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 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 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 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

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 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其

相关热词搜索:客家 导游词 客家民居导游词 客家土楼导游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