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情书大全 > 正文
 

情书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4-26 21:25:34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情书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情书观后感篇一:情书 读后感

《情书》读后感

读完《情书》,讶异这样清新纯粹、细致精美的文字竟是出自男人之手笔。苍茫的大雪,黑白丧服的斑驳,开头描写的是藤井树去世两周年祭日,藤井树的未婚妻博子静静地仰望着天空,与天堂那端的他问候。藤井树由于坠足雪山去世已两年,该忘的人早已把他忘却,博子却仍深深爱着他惦念着他,甚至于偷偷抄下藤井树毕业相册中他中学时的地址,固执地想要写信寄到那个已变成公路的地方,寄给天堂的他,这是只属于她的秘密,仿佛藤井树还活着还能够听见她的思念与问候。殊不知命运作弄,那个地址是藤井树中学时代与他同名同姓的女同学藤井树的。小说就这样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一段少年往事中的暗恋被逐渐地抽丝剥茧,真相大白。

沉默冷峻,爱画画和登山的男藤井树。善良温暖,温婉素净的博子。在感情上稍显木讷的女藤井树。干净唯美却又寂寞的暗恋。书中的每个人物、每段感情、每一张书卡上的“藤井树”、每一场因同名同姓引来的“灾难”......都是那么简单纯粹却又耐人寻味,让人不禁心生欢喜,就像无意中记起年少时让自己为难恼怒的事情,如今想来却是一笑泯然释怀,反而开始怀念当时的味道与气息,成为美好的回忆。那些文字就像微凉的泉水缓缓流过心里,却暖暖的。我仿佛也见到了日本的雪,沐浴到了日本的午后阳光,感受到了藤井树感冒生病时阴郁的雨天的气息。

“你好吗?我很好。”是博子写给藤井树的第一封信。这样简洁,或许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个简单的问候。书的最后,博子也是站在雪地中央,望着藤井树葬身的那座雪山不断大喊:“你—好—吗?我—很—好!”而后放声大哭。所以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生与死的距离,深深的爱哽在心头,哽在喉咙,也许仅仅就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

生与死的对照,记忆与消逝的回响,以及爱与时间的真挚追问。一切都那么珍贵。

书中始终贯穿着生与死。藤井树的父亲死去时,那水塘里被冰冻住的美丽的蜻蜓,就像是永远把最美丽的姿态定格了。藤井树登山时掉下悬崖被困雪山,却唱起松田圣子的《青色珊瑚礁》。藤井树重病时她爷爷与妈妈的争论,年老的爷爷背起她奔跑在大雪中及时到医院抢救。这一切描写都让死亡显得不那么沉重,反而有股透明的哀伤与温暖缓缓渗入人的心里。死亡并不可怕,逝去的人给活着的人曾经带来过的温暖与爱,足以让人怀着忧思带着微笑淡淡相拥到永远。反而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像藤井树那样,依然阳光快乐地活着,更是经历过生死,才能如此珍惜活着的时光。

藤井树在与博子的通信中,回忆起另一个藤井树,只有同名带来的就困扰。但是或许当年的她也是偷偷暗恋着他的吧,只是暗恋没有得到回应觉得自己是一厢情愿不愿承认罢了。当年两人同为图书管理员,她总是尽责工作,而他却不工作古怪地借没人借的书并在空白书

卡上写上“藤井树”,不断地重复这个“恶作剧”,让她不解与苦恼。他暗恋她所以一遍遍写的其实都是她的名字,这是同名同姓带来的巧合与不解,是被时光掩埋的他的秘密。书的最后,当她看到书卡的背后她的画像,泪流满面。

或许就像她爷爷说的“偷偷地做才有意义”。在青春期,暗恋一个男生或女生,偷偷的做和他有关的事,但却不想让他知道,也从没想过要和他表白和他永远,只是自己分享自己的偷乐害羞与恼怒嫉妒,仿佛爱他是我自己的事。那种喜欢是纯净而不功利的,是静默的可以没有任何回报和要求存在,只想让对方快乐,为对方带去点滴明亮的温暖,对他抱以微笑。是属于自己独特的青春印记。

看到藤井树的那一瞬间,博子就像是看到了自己,那么地相像。她也不由得心中一惊,开始怀疑藤井树对他的“一见钟情”是因为她长得像他的初恋,她吃那个女中学生的醋,就因为另一个藤井树,让他们的开始变得不同,是爱与时间的真挚追问。但是我相信阿树是爱博子的,因为每一段感情都需要信任,而且阿树拿着戒指却犹豫着不求婚,只是犹豫该不该把他的初恋告诉她,把自己的秘密袒露,让自己抛掉这个枷锁好好和博子在一起。博子这样忘不掉阿树,他带给她的感情是真挚又珍贵的。

“无论如何,它都像是缓慢渗出,静水流深的清凉泉水一样,是能让人的心变得柔软及澄澈的回溯。”午后的阳光照进图书馆,白色的窗帘随风扬起,那个静默看书的少年若隐若现,她就这样凝眸望着,安静温暖。

情书观后感篇二: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也可以算是一部老电影了。从1995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0多年的沉淀。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不过那时候对艺术手法什么的一概不知(当然,现在也只是略知一二),再加上时隔已久,对片中的很多细节已经全然记不起来了。

在05年的时候,本片发行了十周年纪念版的DVD,并在日本等地举行了重映,不过并没能引起年轻人(指20岁以下的青少年)的兴趣。有评论认为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有那种10年前那一代人的情怀,他们太浮躁,太浅薄。也许并非如此,现在的电影手法实在太多,很多桥段10多年前才刚刚出现,非常的时尚,但在现在看来却已如同陈词滥调一般,所以那些年轻的观众对此不以为然,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在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高度后才加入进来的,他们的起点已经不一样了。

对比

对比应该说是电影最重要的一种手段,目的便是造成反差。可以是人物、场景、情节(影片节奏)都可以形成对比,其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是最直观的,而场景的对比却往往被观影者所忽略。

首先就是《情书》里的人物对比。

因为都是由中山美橞来饰演的缘故,所以从相貌来区分两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岩井俊二刻意为两人准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渡边博子的出场基调就是伴随着忧伤,白茫茫的一片雪景,把苍茫、无助、凄冷之意全然展现。而女性藤井树的登场却完全不一样,即使生病,却还是带着精灵古怪,那个邮递员的配戏部分则更是烘托出了这种愉悦的气氛。需要一提的是,导演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对比,女性藤井树全片都是带病出场的(初中场景除外)。由此同为中山美橞的两位女性的反差已经出现,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观众会搞混两人的问题。

当然,少男与少女藤井树之间也存在着对比,只是这样的对比非常明显,无需深入分析。所以,对于女性藤井树而言,存在着双重对比,一边是和相貌相同的渡边博子,而另一边是和姓名相同的男性藤井树。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独到的。

接下来是一个场景的对比。

上一个场景是开场不久后的一个全景镜头,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完全的冷色系镜头。渡边博子独自一人身着黑衣在白色的雪地上行走,形单影只,孤独无助,整个画面看不到一丝的希望。因为是葬礼的关系,黑色则自然而然的代表了死亡,我们在后面知道,死去的是她的未婚夫。所以此时的博子是和孤独、死亡、绝望联系在一起的。

而下一个远景却完全不同(因为是在室内的关系,所以不可能像上一个镜头一样,那么的宽阔)。因为玻璃炉中火光的关系,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温暖,不再是上一个场景中冰冷无情的感觉。而人物也变成了两个,渡边博子不再是一个人,还有和她的关系有些暧昧的秋叶茂。博子已经不再孤独,而柔和的光线也仿佛带来一种希望。

这里除了镜头的色系、博子的处境这两方面有着前后对比之外,还间接存在着两个男人之间的对比。在雪地场景中,藤井树是不存在的,令人忧伤、寒冷,而在玻璃工艺品作坊的那个场景中,秋叶茂却是活生生的站在那里,让人感到一丝暖意。

还有一个是剧情上的对比。

虽然两场戏中的人物都是坐着,但是气氛全然不同。上一个场景中,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正在激烈的争论是该等救护车还是直接跑去医院。而第二个场景中,则情节发展的很慢,还稍有些凝重,三个人一起陷在对阿树的思念之中。这两段戏,在剧情上并没有关联,而且是否是同时发生也未作明确交代,所以很明显,是导演有意把他们剪辑到一起的。用剧烈和舒缓的节奏对比,带给观众一种张弛有度之感(当然这两部分也可以看成是平行剪接的一种)。

综上所诉,人物、场景、剧情的对比在《情书》中无一缺少,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片作为日韩纯爱电影的一个巅峰代表、一个先行者,并不是徒有虚名的。

戏剧冲突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是不能缺少戏剧冲突的,就好比茶叶之于开水。只有在矛盾之中,剧情才能逐步深入(这与哲学中的矛盾理论倒是不谋而合)。下面是中山美橞和豊川悦司之间的对手戏。

两人各占据着差不多一半的画面。左边,博子因为写信的人不是她的未婚夫而沮丧;右边,秋叶因为博子至今还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而恼火。两个人的矛盾显而易见,秋叶想让她走出阴影接受自己,但博子却执着于过去的回忆中,想方设法要找寻阿树的痕迹。没有太多激烈的言语(当然,秋叶还是稍稍得吼了几句,不过总体来说是比较收敛的),气氛却已经剑拔弩张。这就是“戏剧”冲突的一个最好的例子,绝非肢体冲突,也不是普通的口角,点到为止。当然并不是说戏剧冲突就不可以有肢体接触、言语冲撞的场景,只是那样的话更多的是流于表象,而这样一种内敛的手法则更具有艺术的张力。

此外还可以看到(当然这和戏剧冲突无关),仔细看一下这个场景的光线,可以发现,博子刻意低着头,把脸埋在阴影之中(秋叶的脸上则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线的反射),这也可以作为是她不愿正视现实、还沉浸于痛苦的过去的一个佐证。

而这这两个冲突则已经发展到肢体阶段了。

特别要说一下的是这一组场景的构图。与之前那个例子,博子和秋叶分布于屏幕的左右两边不同,这次,四个主角两个一组,集中在画面的差不多正中间的位置。这是冲突最直观的表现,相较之余,高下立见。前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即使矛盾双方本身没有接触,但是两人的冲突早已凝聚在画面的中央。就好比高手对决,身未动而剑气已直指对方。而后者借助于肢体语言来表达,太过直白,显然逊色不少。

另外,把这两个场景作为一组,是因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论是少年还是少女藤井树,他们做出过激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感情。

上面三幅画面,来自本片的第一个煽情部分。之所以引用同一场戏的三个不同角度,是因为这三个角度的发展,就像是在为“戏剧冲突”来了次最完整的解释。先是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扭打在一起,集中在画面的中央;之后两人分开,但是岩井俊二并没有直接转入第三个画面,而是用第二副做了个过渡,可以看到虽然两人分开了,但是还是处于画面的正中;最后才给出第三幅,两人分布于画面的左右。第二个镜头的用意很明显,就是矛盾双方虽然并没有接触,但是他们的“冲突”还是纠缠、碰撞在一起,并没有分开。所以,可以说这一组镜头给全片的戏剧冲突来了次很好的总结。

重复

就像音乐,时常会有重复的乐句出现,而电影作品中一般来说重复最多的便是是场景。更进一步说,电影中场景的重复很多时候是没法避免的,但就像音乐中所谓的主题变奏一样,好的导演也会让它看起来和上一次的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组在秋叶的玻璃工艺品作坊的场景。

两个画面同为中景,粗略看来有点像两个不同的场景,但是仔细看一下物品摆设可以发现,其实是在同一个房间内。抛开白天与夜晚的时间差异不说,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摄影机的机位是截然不同的。上一场景中摄影机的位置在玻璃炉附近,而下一场景则到了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算是一种“场景变奏”了。

另外,可以发现,白天场景的画面有种烟雾弥漫的感觉。很显然这不是玻璃作坊的特有效果,因为同样是这所房间,在晚上的场景中就很干净,完全没有这样的雾气。而且,在画

面的上方有一道很诡异的蓝光。所以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用来配合这一场戏的朦胧氛围——博子和秋叶在研究那封回信到底从何而来,两人的揣摩大都虚幻而不着边际,这封回信的出现就像宛如在梦中一般,又像是烟雾缭绕的仙境,让人捉摸不透。

还有一个是医院场景。

与玻璃作坊不同,医院场景在片中一共只出现过两次,而医院的内部以全貌展现、并重复出现的只有这条通向急症室的走廊。先看下一幅画面中的现实场景,一个远镜头,很平实的把这条走廊展现出来。没有朦胧之感,也没有过分曝光,非常的写实。而上一幅画面则是阿树梦中的场景,同样的走廊,但为了配合梦境这样一个前提,光线、角度全然不同。从急症室的窗口中透出并不可能存在的强烈光源,过度曝光把整个走廊照耀的一片朦胧。再配上一个左右不停摇晃的镜头角度,把梦中的不真实和虚幻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隐喻

其实就类似于文学里的比喻,只是在电影中更多的把其称作为隐喻。

这是女性藤井树在得知少年阿树已经去世后的一个回忆场景。这里这只被冻死的蜻蜓很明显是在隐喻少年阿树。即使只是一只蜻蜓,少女阿树也会对其的死而热泪盈眶(因为这令她想起了死去的父亲)。这也为她之后因为悲伤过度而引发肺炎埋下了伏笔。

这个场景则直接剪辑在女性阿树告别中学老师之后,比之前——回忆蜻蜓——更靠近阿树得知少年的死讯这场戏。应该说是个与之前的情节描述没有多大关系的一个插叙(当然,这个插叙有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提示作用,也为之后的情节对比作了一个铺垫,见“对比”中的剧情对比部分)。这个插叙在列车逐渐加速远去中淡出,并带出回忆蜻蜓部分。所以,这个画面暗示着阿叔的思绪开始渐行渐远,回到过去,同时也预示着之后的剧情也会像这辆列车一样逐渐加快,直到迎来最终高潮。

人物刻画

电影和小说一样,主角自不必多说,浓墨重彩一番是理所应当,不太重要的人物则经常几笔带过。但是把主要特点描绘出来,还是必需的。

先来看看那个女性阿树的叔叔。

这个摔跤细节的描写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这位大叔的冒失、滑稽的形象已经再清楚不过。再配上之后,他那相当有特点的笑声,这个人物虽出场时间不多,但肯定会被观众所记住。

还有位人物也是很有特点。

没错,就是及川早苗同学,这个出场表情,为这人物定下的一个基调就是神经质,不过不仅如此,下面这个表情,也是这个人物的另一个特质:

邪恶的本质一览无遗。

下一位其实在片中很早就已经登场:

既然有书信往来,邮递员当然必不可少,而女性阿树的名字,观众也是从他的口中首次得知。因为他一见到中山美橞便用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不止一次的喊道:“阿树~”。之后为阿树捡信的细节则把这个人物的忠厚、不拘小节完全刻画出来了。

电影不是一场独角戏,在主角之外再塑造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毋庸置疑的可以为电影增色不少。

拾遗

片中有个不得不提的承启段落。

从走廊的一端开始,阿树在梦中看到了已故的父亲,躺在病榻之上,被十万火急的送往

急症室。一开始阿树只是目送着父亲被逐渐推远,之后在母亲和爷爷的呼唤下,开始朝着急症室的方向飞奔而去。但是推开门后,她看到的却是少年阿树的身影,之后有关少年阿树的场景开始飞快地闪现??这条走廊和那扇急症室的门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之前少女阿树在走廊上看到的是垂危的父亲,这象征着影片前半段一直在表达的一个主题——死亡,然而当那扇门开启之后,一连串的快速剪辑,把影片带向了另一个主题——回忆。所以,走廊的作用在于承上,而门则在于启下。

还有一个现在经常见到的手法。

上一个场景中除了藤井树外,空无一人,而下一个场景中,群众演员突然之间从四面八方涌到镜头中。而这样一种手法的运用现在来看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还发展出另一种类似的镜头语言,就是先用一个非常近的距离跟住主角,给人造成一种整个场景只有主角一人的错觉,之后镜头逐渐拉远,却发现整个场景中早已密密麻麻地布满群众演员。

另外,可以发现有些场景,画面有些轻微的摇晃,这是岩井使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缘故。这种拍摄手法会使影片显得更加生活化,从而给人一种亲切感(顺便一提,去年的一部《科洛弗档案》把手提摄影机的拍摄手法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后记

普多夫金曾经把电影的叙述手法,也就是蒙太奇分为了五类:对比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比拟或象征蒙太奇(也就是隐喻);交*性蒙太奇;“主题反复出现”的蒙太奇。上面的回顾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观察力的缺乏只提到了对比和隐喻两个部分(而且不乏牵强)。而其他几个大类的安排在普多夫金的总结面前也多有不伦之感。这一点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好在蒙太奇的划分归类至今尚无公认的定论,故不禁暗自窃喜,因为总也算是找到了一个为本文结构不够严谨而自我开脱的借口。

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全文是基于十周年纪念版的影片写成的,从国语配音的缺失情况来看,比国内播映的版本要长一些,所以有些画面截图对于只看过国语版的观众来说会有些陌生。

应该说,这十多年间日本的纯爱电影不胜枚举,近年的话在04年前后还出现了一个以《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为代表的纯爱电影小高潮,而韩国在这断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此类影片,其中就包括有03年的《假如爱有天意》和98年的《八月照相馆》。由此来反观95年的《情书》,作为一个先驱者,其中就已经包含了很多之后不断被运用到的经典元素:比如书信、红色的邮箱、疾病、死亡以及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等等。不须多说,《情书》在这类电影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岩井俊二自称是“影像作家”,从上面的回顾也可以看出,严谨的镜头语言使得他绝对配得上这个称谓。

闲暇之余,让过去的思绪静静的流淌,也不失为一种惬意。

《情书》影评.txt

à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地看来,才仿佛隔着沧海桑田。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窗台、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渍。

生命正因此不轻不重、却独一无二的痕,在阳光下闪耀着生生不息又遥不可及的希冀。

许多人看《情书》,许多人写《情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梳理着年少,回味着爱的博大与徒劳。也许只有到了可以追忆的时候,爱才称其为爱。它永恒、它不朽,因为它深植记忆。它可以分享、可以遗忘,却无法互相替代。无法争抢,无法偷窃,无法模拟,因而具有天然的神圣性。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

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

“你好么?”“我很好”

这似乎远远超越的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

日本文化素来有着“死亡崇拜”的特殊传统,在最美的时刻凋零也成为了咏叹青春的经典手段。但是岩井并没有选择传统日式对于樱花般刹那芳华的迷恋表达,而是选择了对于生者的鼓励和关怀。在这里,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逝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似乎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感情都会无疾而终,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无疾而终的方式通过“死亡”来展现,频添了一种

情书观后感篇三:情书观后感

篇一:《情书》的观后感

每个

人都会经常徘徊于内心斗争,坚持与放弃、理性与放纵、自由与抑制,而作为以为新生代的

年轻导演,岩井俊二却最为成功地把这些矛盾剖开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日本电影导演

协会

《情书》是1995

年岩井俊二的剧场电影的处女作,是以其清新感人的故事和吗你赶快唯美的影响,先是在日

本国内一起空前的轰动,继而有很快波及整个东南亚甚至是欧美地区。《情书》获得当年《电

影旬报》读者选出最佳影片奖、第二十届报知电影奖最佳导演奖、第十七届横滨电影节最佳

影片奖、导演奖。时至今日,它不但成为了众多亚洲影迷心中的最爱,更被无数影评人视为

是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内容简介

神户,冬日里一个

飘雪的日子。渡边博子和亲友们正在拜祭她在两年前因山难而去世的未婚夫藤井树。虽然藤

井树已经死去两年了,但博子对他仍然无法忘怀。就在典礼后,她顺道去藤井树家拜访,一

时兴起地抄下了同学录上的藤井树家的旧址。不死心的博子回家后便写了一封信寄给在天国

的藤井树。几天后从未有奢望收到回信的博子居然受到了回信。博子小姐的内心执着地想要

相信这封信真的是在未婚夫在天国寄来的回信,博子的追求者秋叶茂却认为这件事是荒诞不

经的,于是决定和博子一起去弄清事实的真相。

两个人为了彻底发

觉事情的真相,便出发到藤井树的旧宅一探究竟。原来博子的未婚夫在国中时代有一位同名

同姓的同班同学,这封信正是因为抄错了住

址而误寄到女藤井树的手里。虽然真相已经大白,可是因为博子渴望从女藤井树那里获得一

些未婚夫的点滴,于是两人的书信交往一直持续着。在书信中博子获得了很大的安慰,但是

逐渐地发现了自己未婚夫的暗恋情人是女藤井树。而自己则是因为与女藤井树长的神似才获

得了他的爱。虽然,在得知这一切是很悲伤,但是却走出了这段感情的阴影,接受了秋叶茂,

寻得了自己心灵上的解脱。而也让一直对男藤井树暗恋之事毫无所悉的女藤井树知道了他埋

藏心底的一段未吐露的情。

电影简析

《情书》可是说是

代表日本传统艺术美的代表作,它以含蓄、清新、朴素、哀伤(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情书观后感)的东方的意境从人物的心理刻

画来委婉地表现人物的感情。剧中的女主人公博子来探寻自己的未婚夫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原

动力,从而又引发了另一位女主人公藤井树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作为故事发展的次

动力,不断地引发博子的感情变化,从而共同完成了两个女孩子感情的蜕变。这是一个时空

交错的结构,在这里是层层递进、逐渐加深地阐释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心理的。可是这需要

一个主次清晰、粗心精略、繁简得当的结构网。《情书》的主体层面是男女藤井树之间美好、

清纯的回忆。在内容上比重不大,但强度很大,它所引起的感情张力辐射到影片的各个方面。

“故事”层面的内

容;主要是博子与女藤井树的往来信件、秋叶茂也博子的感情和女藤井树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支撑起来的。它采用的是内视的形式,完全遵循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规律,清晰而又生

动地描述了男女藤井树因为重名所带来的尴尬,也细致地刻画他们萌动是的羞涩、朦胧和真

挚。“线索”层面则采取了外视角的形式,按照导演外加的情绪线和理性思维,两个女主人公

在不交叉的情况下却共同寻找着“情书之谜”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有联系在了一起,逐渐走

近对方。这样在艺术表现效果上,编导预设的在不同时空展现的人性、人情魅力的目标都得

到了实现。

在叙事的时空上,

影片主要是以很自然的线索刻画出一系列的感情。先是博子对未婚夫的不忘,然后就引出了

在收到回信时的希冀与迷惑,到最后发现真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在故事中都是按照

平行蒙太奇涉及的两个空间中发生的故事情节之间互补干预,各自按照自己的发展脉络发展,

交错展开,平行叙

述,展现着两个女主人公的生活状况及内心感情。其中还不乏导演的巧妙的过渡。如:景深

处是骑单车的女藤井树缓缓前行,她处于动势,成为画面中引人注意的活跃因素;而前景是

驻足沉思的博子,她则是处于静态,这样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女藤井树与博子擦肩而过

的瞬间,博子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女藤井树的名字,而女藤井树回头张望,然而她的眼神便被

汹涌川流的让人群所冲淡,所掩盖。就这样,两个女孩失之交臂了。从此,两条平行的叙事

线索在汇合交融的基础上再次展开,她们共同开始了一段痛苦而又难忘的回忆。这正好将两

个毫无交集的两个人联系到了一起,既不突兀也不牵强。

在影片中,由于导

演对故事的要素的轻重安排凝练集中,便更赋予情节更多的时空自由,既突出了主要情节,

保证人物心理空间的充实丰富、细腻深刻和线索贯穿始终的密度和力度,又不是单纯的单线

结构、平铺直叙。在审美心理接受的基础上对情节时空加以剪裁、取舍并重重新组合,富有

意蕴地在“情节”、“线索”、“故事”三个层面,补充了较富有人情感染力的环节,使整部影

片在清新隽永、流畅抒情的整体风格下无处不闪动着人情、人性的光芒。

在影像的风格方面,

构图追求的是唯美,在摄影上追求的动荡感。唯美的构图画面比比皆是:博子与秋叶茂在晨

曦时分看日出是,蓝色的天幕笼罩着群山。藤井树出事的山头萦绕着几缕黑雾,仿佛是他魂

魄的化身。空旷的雪地上,只有身着红色毛衣的博子在奔跑。“你好吗?”同样的话在山谷中

回荡着。这足以表现出博子对藤井树的思念与惆怅。而在摄影方面则主要是表现在博子及秋

叶茂向博子示爱这样的剪接方式上的。这样可以创造出具有流畅动感的音乐节奏。同时也表

现在将一个动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更增添了其美感。

音乐是电影特质的

组成部分,因为它也是影像的一种展示。《情书》的主要音乐是钢琴曲,其浪漫和抒情的音质

与整个主题的风格非常一致,这个特点在贯穿影片的钢琴主题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它是作为

一种心理对称介入的,目的是给观众提供一种音乐符号去帮助他们理解影片动画所具有的特

殊的含义。音乐可以创造气氛,因此在影片的最开始以钢琴曲来衬托出博子在雪地里孤独寂

寞的心情。这里的钢琴曲可以诠释她的郁闷心情。音乐大多数是轻柔、朦胧的美感的。它这

种似见不见隐隐约约含有淡淡忧伤的气息,令人产生了一种忧伤,更使人们感受到了青年的

纯真与执着,在美丽中混着挣扎、无言、创痛和蜕变。

感触

在《情书》中贯穿

全景的是两个人的回忆,但是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回忆,让一直潜伏和深藏的感情被一点点小

心翼翼地抽丝和剥离出来。回忆是成长的足迹,是所有感情的积累,所以回忆是美好的。《情

书》很好的诠释了回忆的美好。它将对一个人的回忆挖掘,发现了其中奥妙,两个长得几乎

一样的人,对一段回忆的还原、重组和分享。充分地诉说了其中的复杂的感情,也对青春情

感的感触。也许正是这种《情书》中的神话深刻将遗爱人间做了最好的诠释。

篇二: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这部电影现在看来

也可以算是一部老电影了。从1995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0多年的沉淀。其实在很早的时

候就已经看过,不过那时候对艺术手法什么的一概不知(当然,现在也只是略知一二),再加

上时隔已久,对片中的很多细节已经全然记不起来了。

在05年的时候,本

片发行了十周年纪念版的dvd,并在日本等地举行了重映,不过并没能引起年轻人(指20岁

以下的青少年)的兴趣。有评论认为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有那种10年前那一代人的情怀,

他们太浮躁,太浅薄。也许并非如此,现在的电影手法实在太多,很多桥段10多年前才刚刚

出现,非常的时尚,但在现在看来却已如同陈词滥调一般,所以那些年轻的观众对此不以为

然,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在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高度后才加入进来的,他们的起点已经

不一样了。

对比

对比应该说是电影

最重要的一种手段,目的便是造成反差。可以是人物、场景、情节(影片节奏)都可以形成

对比,其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是最直观的,而场景的对比却往往被观影者所忽略。

首先就是《情书》

里的人物对比。

因为都是由中山美

橞来饰演的缘故,所以从相貌来区分两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岩井俊二刻意为两人准备了

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渡边博子的出场基调就是伴随着忧伤,白茫茫的一片雪景,把苍茫、

无助、凄冷之意全然展现。而女性藤井树的登场却完全不一样,即使生病,却还是带着精灵

古怪,那个邮递员的配戏部分则更是烘托出了这种愉悦的气氛。需要一提的是,导演为了保

持这样一种对比,女性藤井树全片都是带病出场的(初中场景除外)。由此同为中山美橞的两

位女性的反差已经出现,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观众会搞混两人的问题。

当然,少男与少女

藤井树之间也存在着对比,只是这样的对比非常明显,无需深入分析。所以,对于女

性藤井树而言,存在着双重对比,一边是和相貌相同的渡边博子,而另一边是和姓名相同的

男性藤井树。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独到的。

接下来是一个场景

的对比。

上一个场景是开场

不久后的一个全景镜头,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完全的冷色系镜头。渡边博子独自一人身

着黑衣在白色的雪地上行走,形单影只,孤独无助,整个画面看不到一丝的希望。因为是葬

礼的关系,黑色则自然而然的代表了死亡,我们在后面知道,死去的是她的未婚夫。所以此

时的博子是和孤独、死亡、绝望联系在一起的。

而下一个远景却完

全不同(因为是在室内的关系,所以不可能像上一个镜头一样,那么的宽阔)。因为玻璃炉中

火光的关系,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温暖,不再是上一个场景中冰冷无情的感觉。而人物也变成

了两个,渡边博子不再是一个人,还有和她的关系有些暧昧的秋叶茂。博子已经不再孤独,

而柔和的光线也仿佛带来一种希望。

这里除了镜头的色

系、博子的处境这两方面有着前后对比之外,还间接存在着两个男人之间的对比。在雪地场

景中,藤井树是不存在的,令人忧伤、寒冷,而在玻璃工艺品作坊的那个场景中,秋叶茂却

是活生生的站在那里,让人感到一丝暖意。

还有一个是剧情上

的对比。

虽然两场戏中的人

物都是坐着,但是气氛全然不同。上一个场景中,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正在激烈的争论是该

等救护车还是直接跑去医院。而第二个场景中,则情节发展的很慢,还稍有些凝重,三个人

一起陷在对阿树的思念之中。这两段戏,在剧情上并没有关联,而且是否是同时发生也未作

明确交代,所以很明显,是导演有意把他们剪辑到一起的。用剧烈和舒缓的节奏对比,带给

观众一种张弛有度之感(当然这两部分也可以看成是平行剪接的一种)。

综上所诉,人物、场景、剧情的对比在《情书》中无一缺少,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片作为日

韩纯爱电影的一个巅峰代表、一个先行者,并不是徒有虚名的。

戏剧冲突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

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是不能缺少戏剧冲突的,就好比茶叶之于开水。只有在矛盾之中,剧情

才能逐步深入(这与哲学中的矛盾理论倒是不谋而合)。下面是中山美橞和豊川悦司之

间的对手戏。

两人各占据着差不

多一半的画面。左边,博子因为写信的人不是她的未婚夫而沮丧;右边,秋叶因为博子至今

还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而恼火。两个人的矛盾显而易见,秋叶想让她走出阴影接受自己,

但博子却执着于过去的回忆中,想方设法要找寻阿树的痕迹。没有太多激烈的言语(当然,

秋叶还是稍稍得吼了几句,不过总体来说是比较收敛的),气氛却已经剑拔弩张。这就是“戏

剧”冲突的一个最好的例子,绝非肢体冲突,也不是普通的口角,点到为止。当然并不是说

戏剧冲突就不可以有肢体接触、言语冲撞的场景,只是那样的话更多的是流于表象,而这样

一种内敛的手法则更具有艺术的张力。

此外还可以看到

(当然这和戏剧冲突无关),仔细看一下这个场景的光线,可以发现,博子刻意低着头,把脸

埋在阴影之中(秋叶的脸上则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线的反射),这也可以作为是她不愿正视现实、

还沉浸于痛苦的过去的一个佐证。

而这这两个冲突则

已经发展到肢体阶段了。

特别要说一下的是

这一组场景的构图。与之前那个例子,博子和秋叶分布于屏幕的左右两边不同,这次,四个

主角两个一组,集中在画面的差不多正中间的位置。这是冲突最直观的表现,相较之余,高

下立见。前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即使矛盾双方本身没有接触,但是两人的冲突早已凝聚在

画面的中央。就好比高手对决,身未动而剑气已直指对方。而后者借助于肢体语言来表达,

太过直白,显然逊色不少。

另外,把这两个场

景作为一组,是因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论是少年还是少女藤井树,他们做出

过激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感情。

上面三幅画面,来

自本片的第一个煽情部分。之所以引用同一场戏的三个不同角度,是因为这三个角度的发展,

就像是在为“戏剧冲突”来了次最完整的解释。先是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扭打在一起,集中

在画面的中央;之后两人分开,但是岩井俊二并没有直接转入第三个画面,而是用第二副做

了个过渡,可以看到虽然两人分开了,但是还是处于画面的正中;最后才给出第三幅,两人

分布于画面的左右。第二个镜头的用意很明显,就是矛盾双方虽然并没有接触,但是他们的

“冲突”还是纠缠、碰撞在一起,并没有分开。所以,可以说这一组镜头给全片的戏剧冲突

来了次很好的总结。

重复

就像音乐,时常会

有重复的乐句出现,而电影作品中一般来说重复最多的便是是场景。更进一步说,电影中场

景的重复很多时候是没法避免的,但就像音乐中所谓的主题变奏一样,好的导演也会让它看

起来和上一次的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组在秋叶

的玻璃工艺品作坊的场景。

两个画面同为中景,

粗略看来有点像两个不同的场景,但是仔细看一下物品摆设可以发现,其实是在同一个房间

内。抛开白天与夜晚的时间差异不说,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摄影机的机位是截然不同的。

上一场景中摄影机的位置在玻璃炉附近,而下一场景则到了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

以算是一种“场景变奏”了。

另外,可以发现,

白天场景的画面有种烟雾弥漫的感觉。很显然这不是玻璃作坊的特有效果,因为同样是这所

房间,在晚上的场景中就很干净,完全没有这样的雾气。而且,在画

面的上方有一道很诡异的蓝光。所以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用来配合这一场戏的朦胧氛围——

博子和秋叶在研究那封回信到底从何而来,两人的揣摩大都虚幻而不着边际,这封回信的出

现就像宛如在梦中一般,又像是烟雾缭绕的仙境,让人捉摸不透。

还有一个是医院场

景。

与玻璃作坊不同,

医院场景在片中一共只出现过两次,而医院的内部以全貌展现、并重复出现的只有这条通向

急症室的走廊。先看下一幅画面中的现实场景,一个远镜头,很平实的把这条走廊展现出来。

没有朦胧之感,也没有过分曝光,非常的写实。而上一幅画面则是阿树梦中的场景,同样的

走廊,但为了配合梦境这样一个前提,光线、角度全然不同。从急症室的窗口中透出并不可

能存在的强烈光源,过度曝光把整个走廊照耀的一片朦胧。再配上一个左右不停摇晃的镜头

角度,把梦中的不真实和虚幻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隐喻

其实就类似于文学

里的比喻,只是在电影中更多的把其称作为隐喻。

这是女性藤井树在

得知少年阿树已经去世后的一个回忆场景。这里这只被冻死的蜻蜓很明显是在隐喻少年阿树。

即使只是一只蜻蜓,少女阿树也会对其的死而热泪盈眶(因为这令她想起了死去的父亲)。这

也为她之后因为悲伤过度而引发肺炎埋下了伏笔。

相关热词搜索:观后感 情书 电子情书观后感 日剧情书观后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