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数学 > 正文
 

数学合作学习

发布时间:2024-03-19 14:20:08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数学合作学习,提供全面的数学合作学习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数学合作学习篇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摘 要】《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

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活动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

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的运

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上还必须明确,开展这

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

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

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

感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势在必行。

1.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爱动、好玩、乐于交往,且小组合作具有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探究性。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可以在一定程

度得到满足,因而总是兴趣较浓。比如在这学期教学列方程解应用

题时,当学生列出方程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编题

练习。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还可推选小组代

表在班内交流,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广大空间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

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

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运用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

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

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我想,平时的教学中如果经常训练的话,

对学生帮助是很大的,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

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3.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

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小组中,由于提倡民主协作,使每个学生都

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动性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

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识特点、

经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从

他人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理解得更丰富全面,学生的学

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4.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对权威不盲

从,不人云亦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以便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同学

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

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要听

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

自己的见解,提高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5.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5.1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

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

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教学中,应让

学生先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一个探究知识的过程。如果为

了追求合作的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教师在呈现问题情景后不留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己觉得该合作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

态、毫无合作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这样容易造成小

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5.2 抓好反馈与调控。小组合作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启发

和适时点拨,教师不仅要及时捕捉学生交流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强

化,使其成为全体学生的思想和知识财富;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模

糊认识和不确定的感知印象。通过反馈调控,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

从而在高一层次的认识水平上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感知印象。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使认知能力尚处于孩童阶段时期的学生,发

挥群体交互的优势,是避免由于遇到挫折而带来失败感的一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了解

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引导展开讨论,指导合作探究,及时鼓励有

创意的见解,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只有以新课程倡导

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实践,数学课的合作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

效果。

收稿日期:2012-03-24

数学合作学习篇二: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者:项皓斌发布日期:2010-11-02 15:14:39.0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2、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

师: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

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

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4、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5、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性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数学合作学习)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中,教师较少组织组际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有时组际之间的评价,往住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形成相互指责的局面。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也较少,为了鼓励学生合作的成功,教师一律用“掌声”、“小红花”的方法加以肯定,单调的激励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感到腻了。

综观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

二、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要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一是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并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组内主要意见等等,从而保证小组合作有序进行,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合作学习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时间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智慧和丰富多彩的,但我认为,它还应该是

充满信任的课堂,因为只有共同的信任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信任学生,教师把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他们去做、去想、去大胆讨论、去合作交流;因信任老师,学生们就会畅所欲言、不怕出错、相互补充、热烈交流。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提出合作目标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究。

(1)先确定一个商;

(2)写3~5个商相同的算式;

(3)仔细观察并思考:当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从中你得出了什么规律?

正因为让学生经过充分的小组合作,同学们找出了一些变化的情况,有的说被除数、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数,商不变;有的说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商不变。那么到底是乘(或除以)一个数更具有规律呢,还是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更具有规律呢?这时教师又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商不变的规律更容易掌握,从而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尽管学生合作交流花去了很多时间,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是成功后的激动和喜悦。

3、把握合作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怍的精神。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 ”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数师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几分钟后,老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 老师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等老师布置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组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提高合作的效率。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学习中出现困难是很经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时,当学生认识了直线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直的线中,除了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直线,还有其他吗?把你的发现画下来。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有很大难度,我就让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发散思维,这样学生就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了线段和射线。

(3)意见不一,有分歧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全班同学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甚至激烈争吵的情景,这时也是一个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好时机。如我讲解应用题“100吨铁矿石可炼15吨铁,20吨铁矿石可炼多少吨铁?”时,学生在做出常规做法

(15÷100×20)后,一学生问:“100吨铁矿石是20吨铁矿石的5倍,那么15吨铁也正好是要求的炼铁吨数的5倍,能不能这样做:即15÷(100÷20)。”全班分成了两派,争持不下。通过小组讨论,两种解题方法殊途同归,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4)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

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比如:人教版一上年级数学教学“4+1”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得出4+1=5;??教师肯定了学生这些不同算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哪种最简便?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知识来算比较简便。又如:人教版一下年级数学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先学生独立地给人民币分分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有的同学是按元、角、分来分;有的是按纸币、硬币来分;有的是按数字1、2、5来分。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这些分法是对的,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人民币能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4、处理好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他们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避免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意见而造成小组的认识偏差。另外,凡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了。

5、教师要当好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

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提供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引导、指导与参与,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6、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肯定合作小组中学 优生表现的同时,更加激励中等生和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一种“组内成员积极合作,组间成员激烈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

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总之, 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要本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组织开展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数学合作学习篇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活动再也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是让学生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这一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目前这两种新的策略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中小学教育课堂。它不仅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而且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立自主、合作、探索、发现、研究 等学习机制以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简要“探讨了“合作学习”的模式,论述了“合作学习”在现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意义,并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新世纪,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我市正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再也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这一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被人们看作是当代最受欢迎的教学理论之一,它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中小学教育课堂。美国教育学家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就是将合作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而且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对学生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本人在小学数学一线课堂教学中也大胆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论文主要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的而产生的教学弊端,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活动的多边互动,使各层次的学生获得

成功的体验

现代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或双向活动论,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它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助。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从而把教学真正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参与交流,参与合作与竞争,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知过程,而且也成为每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例如,认识简单形体的数学一课,以往的教学大都是教师出示学具,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建立形体的概念和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强,也不利于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在教学时是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每组学生把收集来的乒乓球、小积木、各种纸盒、饮料盒、小瓶子等物品堆集在一起,然后在小组内将收集来的物品分类。有的小组按材料分为玻璃的、塑料的、铁的、硬纸的几类。有的小组按功能分为吃的、用的、玩的3类。还有的按形状分:方的、圆的和不圆不方的。在小组活动中人人积极发表意见,热烈讨论、争辩,经过教师的及时引导,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按形状分类比较合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方的物品是不是都一样呢?还能再分类吗?”“那些圆的是不是也有区别,还能怎样分类?”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基本特征,而且会牢记心中。整体教学活动有小组的相互启发、争论,又有全班的人人参与,教师对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课堂上变原有的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扩展、密集了教学的信息量。与此同时,“合作学习”使擅长某一方面的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使学业水平差的学生在同伴处得到更多的帮助。在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中,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对于困难生来说在分享快乐的同时,既满足了他的自尊感,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3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体性学习”。所谓“竞争性学习”就是我们说得最多的“看谁学得最好”。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是自己的胜利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学习方式。“个体性学习”就是我们课堂中要求学生的“各自独立学习”。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各自的努力,而其他学生的成败并不影响自己的成绩。可以说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方式。三种学习方式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因为“合作学习”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课堂上人的因素,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需要问题是否得到很好的解决。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合作学习”能做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对合作意识与技能培养却重视不足。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人作业、学习结果,分数是唯一重要的,学生养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同学之间缺少仁爱、同情,更缺少互助协作,阻碍了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而“合作学习”则可以使这种局面大为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我通过三个“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来引导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魅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形成合力。我先请同学们拿出所给的图形。然

后要求:小组合作,任意选择你所喜爱的图形,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方法研究一下三角形内角相加到底是多少度。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时,我采取自由竞争的形式,让学生思考讨论各种的拼合方法,并为踊跃尝试的小组颁发“智慧星”。他们小小的心灵也因此充满着十足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智慧星”不仅凝聚了本组学生的向心力,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也为后来的合作活动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2)、 寻宝游戏,乐在其中。各小组在一堆写着三角形某一个角度数的卡片中找出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3个数字,并把他们张贴好。的小游戏实践活动中,全组同学分工明确,组织的、计算的、拼合的、粘贴的、记录的,他们不断的协调、交流着,为本组的共同目标努力着。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交流增进了了解,增强团结,体验到团结协作的乐趣。

(3)、小组互评、展示成果、组组互动。学生一旦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立即得到他人的关注、肯定与赞赏。尤其是同龄人的赞赏更能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体验到来自集体的关注与温馨,使他们更加自觉的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因此,在分组活动结束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观摩评价其他组的实验成果,并在小组中交流和欣赏,学生会在此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小组间的互评,学生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和乐趣,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内化。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原因在于:(1)、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难以离开,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2)、它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地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合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既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学会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提携中共同进步。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沟通师生关系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上的课学生不喜欢,你会感觉到你在讲多么动听的故事或提出问题,他们在台下都无动于衷,甚至很反感。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

行为的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或学生在学生学习中提出问题,给予引导、点拨或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准备了三个同样大的纸板大月饼。上课时我对学生说:中秋节到了,老师知道同学们最爱吃月饼,老师这有三个‘大月饼’要分给小军、小亮、小芳三人,小军分其中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亮分其中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二,小芳分其中一个月饼的六分之三。你们说说,谁吃得多?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三个人吃得一样多,有的说小军吃得多,有的说小芳吃得多。但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让三个学生上黑板演示,让他们亲自动手,小军分走第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亮分走第二月饼的四分之一,小芳分走六分之一,月饼分完后,一些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一样多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我就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找规律,验证规律。

2、转变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往有的学生依赖于单一的接受,埋头苦读书本,有些则对学生缺乏兴趣,失去信心,要改掉学生存在的这些弊端,就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好方法。有时个别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也许就是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或感到疑难的地方,它们会在学生之中引起共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愉快地参与讨论,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积极搜集有关的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我引出猴子分桃例子,看他们会不会帮小猴子分一分。出示例题挂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猴子跟桃子的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分分看,(每个小组给四张圆纸片表示四个桃子)这个分桃活动必须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操作来完成。由于同学们都喜欢操作,他们非常认真投入思考、交流和操作中,经过他们的合作探究,他们会得出答案并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本人以分豆到盘子贯穿整个堂课。根据儿童的学习,生活经验,除法就是分豆子。要分多少豆子就是被除数,分多少份就是盘子数,也就是除数,盘里的豆数就是商。余下的豆就是余数。所以本人将7颗豆子如何分到三个盘子里这个问题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分,然后讨论探究:如何列式,怎么试商,商和余数分别是几,被除数和除数还有商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经过思考,以上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在分豆的过程中,同学们经过体验了7除以3的过程,得容易明白:分余下来不够再分的豆子数就是余数,盘子里2颗豆就是商,往盘子里试着放豆子的过程就是试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因为如果分余下的豆子数比盘子数多,那么每个盘至少还可以再分到一颗豆子。除数乘商加余数等于被除数,因为分豆只把豆子分到盘子里,盘子里的数量加余下的数量与总数肯定相等。

3、转变陈旧观念,让学生感知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角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天真活泼,好动脑筋的,作为教师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来,让他们通过独立观察、分析、操作等活动来探究,进一步让他们在互相交流合作中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在《认识面积的含义》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来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面积的知识,并比较不同物体面积的大小,如板面、笔盒面、桌面等面积,看谁的大?谁的小?而接着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比较两个面积较接近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如果仅用观察、摸摸的方法是无法比出他们面积的大小,必须通过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共同讨论选择合适的比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正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如:“流于形式,缺乏的实质”、“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只是个别优生的表演,一部分人的‘休息’”等情况。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合作”呢?下面,结合本人数学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认清“合作学习”的实质,让“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为“合作学习”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在90年代初,合作学习在一些地区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实践。“合作学习”一般指的是几名学习者结成“学伴”一起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但是这种“合作学习”中小组结构是松散的,彼此之间没有一定的约束关系,个体学习的动力只有靠本身的意志,同伴的作用很少。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多名学习者在教师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帮助

(二)、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中教师所扮演着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充当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一个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营造和谐氛围,创设合作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自由的言讨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趋向和需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合作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2.教师应由台前的“演员”转向幕后的“导演”。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 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教师表面上负担减轻了,但实质上任务是加重了,他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更加有效;必须随时处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随时地利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

(三)、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

这是“合作学习”中的合作小组形成问题。“合作学习”一般要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一个合作小组的人数,最好是每组4—6 人,分组时关注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现在流行的是一种“组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