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4-26 21:55:05 影响了: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篇一:《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上洛伦佐·美第奇殿下书

为什么写作这本书?目的是为了获得君主的恩宠。为了这个目的,人们通常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献给君主。一般人眼中最宝贵的东西:骏马、武器、锦绣、宝玉等。马基雅维里自认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这是我依靠对现代大事的长期经验和对古代大事不断钻研而获得的”。

同类主题的著作在当时可能汗牛充栋,马基雅维里仍然认为自己的著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理由在于:首先,这本书言简意赅,所以能够使君主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我多年来历尽困苦艰危所学到的一切。”其次,这本书言辞朴实,而且更重要的是主题新颖、内容重要。

读到这里,君主可能会怀疑,这样一位身份卑微的人,竟然声称自己了解政事,敢探讨和指点君主的政务,难道不会有班门弄斧的嫌疑?马基雅维里解释说,“深深地认识人民的性质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深深地认识君主的性质的人应属于人民。”所以说,他具备点评政事的资格和能力,从而打消了君主的疑虑。

第一章 君主国有多少种类?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一切国家和一切政权可分为两类:共和国和君主国。其中,君主国分为世袭君主国(长期以来,君主的后裔就是那里的统治者)和新君主国。新君主国又有两种情况:全新的君主国或者是世袭君主国占领的附庸。这些附庸之中,或者原来本是处在君主的统治之下的;或者向来是自由的国家。

获得的方式大体一样:

首先,依靠他人的武力;

其次,君主自己的武力;

第三,由于幸运;

第四,由于能力。

第二章 世袭君主国

介绍自己的写作思路:首先,撇开共和国不予讨论,因为在别的地方已经详细论述过了,集中于论述君主国;其次,在讨论君主国时,论述的先后安排“按照前述的顺序”。第三,讨论的重点在于论述这些君主国应怎样统治和维持下去。

论点:世袭君主国的君主要想保持政权,比在新国家里困难要小得多。

解释原因:首先,世袭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较少,因此自然会比

较为人们所爱戴,除非他异常恶劣;

其次,因为统治年深日久,人们已经习惯了,革新的记忆与原因也逐渐消失了。(费拉拉公爵举例)

统治方法:一方面,君主要维持习俗不变,不要触犯祖宗之法;

另一方面,万一遇到意外事件,随即应变就可以了。

当然,这也不是万灵药。例外也有,那就是遇到某种异乎寻常的格外强大的力量。不过也不必担心,因为当篡位者一旦发生祸患,旧君主便能很快复位。

第三章 混合君主国

论点:新君主国要想维持统治,困难重重。

分析原因:君主国的类型不同,困难的程度也就不同。

混合君主国,即由世袭君主国占领的附庸,特点:不是全部是新的,只是部分是新的。

首先,它的困难来自于一切新君主国(全新或部分新)所固有的困难。具体而言,人们拥护新君主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境遇;但是,一旦新君主上位,人们通常都会发现境遇反而会比以前更恶劣。为什么?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新的君主因为他的军队和新占领之后带来的无数其他损害,常常开罪新的属民。具体而言,君主在占领新国家时,打击的敌人仍然是自己的敌人;新国家里面帮助君主的人,君主因为不能按照他们的期望给予满足,同时又不能恩将仇报或者害怕这样做会丧失民心,所以很难继续保持他们的友谊。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之占领和失去米兰正是如此。

次论点:凡是一度叛变的地方再度被征服之后就不会那样容易丧失。因为统治者会利用叛乱提供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惩办罪犯,把可疑分子搞清楚,并且在薄弱的地方加强自己的地位。举例:法国第二次占领和失去米兰。

但是,法国毕竟又第二次失去了米兰,原因何在?作者又回到了主题,即论述维持新君主国统治的困难。

分类:世袭君主国所占领的附庸,情况不一样。或者被征服的国家与征服的国家属于同一地区,使用同样的语言,或者并非如此。

主论点:前一种情况下,特别是被征服国家原本就处在君主统治之下的话,那么保有它是很容易的。

原因:“由于在其他事情上维持着他们的古老状态,而且在风俗习惯上没有什么

不同之处,人们就会安然地生活下去。”举例:法国之占领布列塔尼、加斯科涅和诺曼底。

统治方法:一方面,灭绝过去统治他们的君主的血统;另一方面,新君主既不要改变它们的法律,也不要改变它们的赋税。

主论点:后一种情况下,维持统治困难重重。

统治方法:第一,最好和最有利的办法是统治者亲自驻节在新征服的土地上。理由:首先,如果驻在当地,可以及时发现骚乱,从而迅速予以消灭;其次,由于君主的驻节,臣民可以直接求助于君主,从而免受君主官吏的掠夺。

第二,要么在新征服国家的要害之处派遣殖民,要么驻扎大量步兵和骑兵。由此引出论文的次一级的论点。

次论点:“驻屯军队是不中用的,而殖民却是有益的。”

理由:首先,“殖民并不靡费,而且比较忠实可靠,触犯的人也比较少;而被触犯的人,既贫穷而且散居各处,是不能为害的。”借机提出行事的原则:“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因为人们受到了轻微的侵害,能够进行报复,但是对于重大的损害,他们就无能为力进行报复了。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加以侵害,应当是我们无需害怕他会报复的一种侵害。”

其次,驻屯军队耗费巨大,而且得罪的人更多。因为军队的辗转调动,会使整个国家都受到损害,新政权的仇敌遍布。而且这些仇敌还很危险:他们都在自己的国家里,是能够为害的人。

第三,新君主“应当使自己成为较弱小的邻近国家的首领和保护者,并且设法削弱它们当中较强大的势力,同时要注意不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那里。”强大势力的介入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内部人因为争权夺利而引入的;要么是在已经有强大势力介入的情况下,人们出于嫉妒,再次引入另一个强大的外部势力。正面的事例:罗马人(历史)。反面的事例:法国之第二次占领和失去米兰(对现实事务的观察)。

疑问: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意见行事的话,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君主应该如何行事呢?马基雅维里提出君主对待战争的原则:“人们绝不应当为了逃避一场战争而听任发生混乱,因为战争不是这样逃避得了的,延宕时日只是对自己不利而已。”从而与当时的一般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这个时代的聪明人口中常常念叨的‘享受时间的恩惠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享受他们自己

的能力和审慎的恩惠。

另外,在列举法国的各项不当措施之中,有一项是法国为了夺取那不勒斯王国,便邀请西班牙来一起瓜分这个王国。在这里,马基雅维里指出,错误不在于法国获取领土的这种欲望。因为“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人们在他们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这样做时,总会为此受到赞扬而不会受到非难。但是,如果他们的能力有所不及,却千方百计硬是要这样干的话,那么,这就是错误而且要受到非难。”这里,马基雅维里提出了有一项新的判断标准:能力或者说实力的大小。

第四章 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亚历山大死后没有背叛其

后继者

为世袭君主国所征服的附庸,原来如果是处在君主的统治之下的话,由于它们君主制度的不同,征服和统治的难易也就不同。

君主国的统治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一位君主以及一群臣仆统治。特征:臣仆所拥有的权势和地位,完全是出自君主的恩宠和钦许,因而对君主充满了感激和爱戴;另一种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特点:后者拥有的地位并不是由于君主的恩宠而是由于古老的世系而得来的。这种诸侯拥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臣民。在地位上类似于君主,对君主的依赖性不强。在马基雅维里的时代,土耳其皇帝和法兰西国王便是两个现成的实例。

主论点:要占领土耳其皇帝的国家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一旦予以征服,保有这个国家却是很容易的。反之,事实证明:从某些方面来说,占领法兰西这个国家是比较容易的,而要保有它却是困难的。

理由:占领土耳其皇帝的王国之所以困难,其原因在于:首先,入侵者不可能由王国的王侯们召唤进来,也不能够指望倚靠皇帝周围的人们叛变使其谋划获得便利。理由在于,他们全是君主的奴隶和奴才,要收买他们是很困难的;其次,即使把他们收买过来了,也不能指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多大的好处,因为他们不能牵着人民跟他们走。统治这样一个王国之所以容易,原因在于:在灭绝了这样一个国家之后,除了君主的家族之外,便没有什么可怕的敌人了。因为其他人原本都没有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征服者在之前并没有依靠他们,因而也不需要害怕他们。

法国的情况:占领之所以容易,原因在于:在那里常常有不满分子和希望变革的人。如果你把这个王国的某些贵族争取过来,就很容易入侵那里。因为这些人会为你的入侵开路,使你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统治之所以困难,原因在于:在这样

的君主国里,仅仅消灭君主的家族是不够的,因为残存的贵族会成为新变革的首领。而且,由于你既不能使他们心满意足,又不能灭绝他们,因此,当他们的时机一旦到来的时候,你就会失去这个国家。

大流士王国的君主的统治类型类似于土耳其皇帝的国家。因而,这也正是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亚历山大逝世之后,没有背叛他的后继者的原因所在了。(结合了历史与现实)

第五章 对于占领前在各自的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国应当怎样统治

统治的办法有三种:其一,把它们毁灭掉;其二,亲自前往驻在那里;其三,允许它们在自己的法律之下生活,同时要它们进贡并且在那个国家里面建立一个对你友好的寡头政府。理由:寡头政府是依靠征服者的力量建立的,为了维持统治,它们就不得不竭力拥护君主。

论点:三种方法之中,第一种方法最好。任何一个人如果成为一个城市的主子,如果这个城市原来习惯于自由的生活,而他不把这个城市国家消灭,他就是坐待它把自己消灭。

理由:城市在叛乱的时候,总是会利用自由的名义和它的古老秩序作为借口。这两者虽然历经悠久的岁月或者施恩受惠都不能够使人忘怀。“但是如果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在一个君主统治下生活习惯了,而现在,君主的家族已经被消灭,那么,一方面由于它们现已习惯于服从;另一方面由于旧日的君主没有了,它们既不能意见一致地在它们当中另立一位君主,同时它们又不懂得怎样自有生活。因此,它们揭竿而起是来得很缓慢的,从而使一位君主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它们。但是在共和国里,就有一种较强的生命力,较大的仇恨和较切的复仇心。他们缅怀过去的自由,就不平静,而且也不能够平静下来。因此,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消灭掉,或者驻在那里。”

第六章 论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

前面论述的实质上都是混合君主国。马基雅维里在论述统治混合君主国的困难时,认为困难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征服者的不同情况,与统治者的能力没有多大的关系,因而很少谈论统治者个人的能力问题。接下来,马基雅维里论述的目标集中于论述全新的君主国应该怎样统治,而统治的难易,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能力的大小。

统治全新的君主国的困难有大有小,这是按照获得这种国家的人的能力之大小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篇二:《君主论》读后感

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看中世纪末欧洲政治权力的转移

摘要:传统的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政治形式是教会和国王的“双峰式”权力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世纪末期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教会的权力逐渐下降,而国王的权力得到了加强。马基雅维利敏锐地感受到了“转型时期”权力转化的走向,所以他更加重视对基督教的利用而不是信仰, 其荣誉观也更加世俗化,从这一角度讲,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论述的核心主旨——意大利的统一,也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政治权力

一、传统的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势力和教会双重把持西欧社会的局面正在趋于瓦解

(1)英、法、西等国家的权力转移发展较快

欧洲发展到了中世纪末期时,传统的中世纪时期的封建领主势力和教会双重把持西欧社会的局面正在趋于瓦解: 首先是封建国家赖以维持的封君封臣关系不再像过去一样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 层层分封的政治效忠关系正在被新兴的国家和君主权威所取代, 传统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过去封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小封建领主因为经济地位没落和受到新兴社会力量的挤压而日趋萎缩, 这是社会政治力量的更替;其次是代表欧洲新的政治形态一民族国家正在逐步兴起。欧洲在14、15世纪就出现了英法西三个民族国家, 新式的民族国家财政、行政上由中央政府统一运作, 保证一支常备军在外为国家争取利益, 背后则是统一的民族意识凝聚着整个国家力量;最后一种瓦解旧体制的因素在于欧洲封建教会的逐步衰落, 这种衰落既体现在人们对教会控制信仰的质疑上, 也体现在教会对欧洲政治经济利益无孔不人的渗透引发人们普遍不满上。教会作为全欧精神世界的中枢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曾经拥有对世俗封建权利的最终裁决权, 但在王权的兴起之后教权一再落败威信扫地, 不但在世俗界的很多权益被王室侵割而且对各国宗教的事务的决定权也被民族国家剥夺。教会本是以精神世界的组织者来赢得公众的爱戴, 但长期以来过多地介

人世俗利益使得自己和标榜的禁欲贫穷的口号格格不人, 不但自身的机体因物欲而腐蚀, 也招致了人们对教会腐败和贪婪的反感。这样教会再也不能向过去一样是全欧洲无形和有形的主宰者了, 教会力量的垮台以及过去在教会之下的欧洲大小领主的衰落, 造成了欧洲政治权力的真空。在英法西这个真空被民族国家的力量填补起来了, 但是其他不具备形成民族国家条件的地区则存在着其他的方式。

(2)意大利的权力转移发展阻碍重重

这些不具备形成民族国家条件的地区存在着的其他方式有:如传统的旧式帝国, 象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依然保有中世纪时代建立囊括欧洲的大一统帝国旧观念, 通过王室联姻和兼并小诸侯来维系整个帝国。再者一种方式就是城市。荷兰和瑞士的城市采取的是城市间联盟来对抗外来势力进而向国家过渡这种路子。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城市则在君主和封建领主的较量中和王权结盟, 帮助君主而放弃自己的独立地位顺应民族国家的大方向。这两种模式都得到了历史的认可。而意大利的许多城市仍然抱着中世纪的城市自治模式不放, 城市之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彼此陷人激烈的争斗之中, 在商业外交和军事上打击对方, 甚至不惜援引外国势力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像意大利的米兰、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不但彼此间争斗得水生火热, 而且城市内部的权利争斗也很厉害。意大利国内的这种政治情形使得各种力量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形成民族国家和中央政府这个历史大方向上来, 彼此间的紧张局面反倒便利了外部势力逐鹿于意大利, 最后使得意大利民族的统一大业在近三百多年后才得以完成。

不容置疑, 12到15世纪的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在经济、商业、文化、政治上都较欧洲其他地区领先。成为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地。政治上米兰、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共和国推行自治城邦制度, 由城市议会和贵族掌握权力, 各城邦间开展外交以解决争端。所以说近代欧洲的诸多先进事物和制度都可以在当时的意大利见到萌芽, 难怪曾说意大利是“ 近代欧洲的长子” 。但是, 在中世纪晚期向近代早期过渡的15到16世纪之间,意大利在政治权力的整合和国家发展道路

的选择上却走了弯路, 最后落人法国干涉北意和米兰、西班牙插足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中意和罗马则动摇于两大强国之间这样一个局面之中。可以说当时的意大利缺乏一个核心力量去完成国内的统一事业或者更进一步说国内外的形势不允许这样一个力量存在,即使是存在,它的能量也是微不足道的。

二、马基雅维利关于权力转移(教会→国王)的政治思想在《君主论》中体现

(1)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教会的作用

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城市正处在鼎盛时期, 但城市间各自为政缺乏凝聚力, 城市的内政往往要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但最重要的是国内缺乏一个定一尊的力量。教皇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同小可的, 它在意大利各地享有很大的威望, 本来可以是成为统一全国的号召者, 但是教皇本身同时也是全欧洲基督教世界的首领, 所以他不可避免地要卷人欧洲各国的教俗事务和争端之中这也使得他往往要利用各国的世俗力量, 也难免被这些力量所摆布, 因而不仅教皇的对意大利民族利益的注意力被宗教和欧洲因素移开了,反倒他还要把欧洲各种势力的注意力和胃口引到意大利来, 给国家带来了外部干涉的恶果。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说:“因为教会虽然以意大利为其总部并掌握世俗统治大权, 但它却有足够的本事使别人无法统一意大利” 。教皇实际上只起了“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的作用。法国入侵意大利前夕当政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就是一个绝好例子。他是前教皇加利克斯特三世的侄子,25岁时就做了红衣主教,1492年7月25日英诺森三世谢世后, 他收买了大部分红衣主教从而当上了教皇。一方面他和前几任教皇一样大肆出卖圣职搜刮钱财, 生活堕落, 酷爱文艺;另一方面他努力地调整意大利各地的政治势力, 他把那不勒斯、米兰诸城市的征税权纳人教会手中, 佛罗伦萨的多明我会修士萨沃那罗拉挑战教皇权威, 亚历山大将他革除教籍随后被市政府处以绞刑, 惩处罗马城中的凶杀犯等等。但是他和外国势力的联接却给意大利带来了灾难。这时的法国国王查理八世为了能获得那不勒斯王国打开通向东方的道路, 不惜割让土地给哈不斯堡王室和西班牙, 好让自己放手进人意大利。1494年查理八世人侵意大利, 亚历山大为了制衡法国甚至请求异教徒土耳

其苏丹的援助,随后又于1495年联合威尼斯、西班牙、德意志和米兰共同组成“ 神圣同盟”来对抗查理。但是当法国新王路易十二馈赠给其子——切萨雷· 博尔贾瓦伦丁诺公国以后, 亚历山大竟拆散了神圣同盟并且还参与到法国、西班牙对那不勒斯王国的瓜分当中。可见教皇在当时意大利的政治斗争中,(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主要是考虑自身的利益, 弃民族安危于不顾, 勾结外国势力, 给意大利带来了很大的祸患。

(2)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关于新君主的论述

很难明确指出马基雅维里所言君主的确切身份到底是什么。唯一可以肯定地是, 《君主论》的重点在于新君主。问题是, 新君主指示着哪样的君主类型呢? 每个过去国家与政权在肇端时拥有新君主, 现实意大利的暴君与僭主们是新君主, 未来可能拯救“这个国家”的人们也是新君主, 新君主对于每个时代有不同地意味, 在每每由之成就的功勋中他呈现出一种完全的、不定型的状态, 他更多是一种权衡而成的虚拟对象, 而非真的是什么显赫人物。至于基督教, 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就更成问题。曾经有人举出了数十种关于马基雅维里对基督教态度互相矛盾的说法。在这一点上, 曾经有人指出:“马基雅维里笔下的新君主在安排臣民对她履行义务方面, 颇有点像基督教的上帝。”这种隐喻性的相似性向我们揭示出在君主与基督教之间存在的那种背谬: 一方面, 在许多功能上, 乃至于结构性组织意义上, 君主与基督教上帝同构, 他们几乎就仅仅是一体的; 另一方面, 君主与基督教上帝又始终处于争斗中。这种争斗如此奇特, 使得在一个角度看来,君主就是对于天国有所僭越的僭主: 他是亚历山大式的可以创建一个堪与基督教世界相媲美的帝国的统帅, 他比人民远具宏大的能力, 他是人民性质所深深厕寓其中的高峻山岭(参见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潘汉典译, 商务印书馆1985 年7 月版, 页2 )。然而对于马基雅维里而言, 新君主国的僭越性质并不仅仅止于此, 它还要求着“德性”, 要求着一种迥异于前的新的规范性, 在这种新规范性中, 上帝将以摩西的律法而非基督的身体重新君临。在君主与上帝之间存在着的是战争, 是兵法, 是战争的艺术, “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 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 其他的思想, 也不应该把其他的事情作

为自己的专业, 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专业。”(《君》:页69) 然而这并非两军对垒如此简单, 君主拥有与上帝平起平坐的地位, 君主必须巧妙地利用它, 权衡它, 以抗衡其余的国家、人民(尤其在人民与军队的永恒对立中) , 君主必须看上去是“虔敬敬神”的, 他要会“利用宗教作为借口,乞灵于宗教上的残酷”, 又要能够“诡谲地树立某些仇敌, 以便把他们制服, 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伟大”。(《君》: 页85 、106 、101) “马基雅维里在此处的思想既是对神意地隐约攻击, 又是对它地微妙欣赏, 只要君主能够根据他的利益予以善用”。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君主要不要利用基督教, 而是君主凭借什么而可能与上帝对等, 又凭借什么可能僭越上帝? 答案是: 命运。“马基雅维里取代上帝所使用的, 并不是天, 而是命运机遇”。作为上帝对立面, 马基雅维里认为, “在命运面前, 人是束手无策和无能为力的”。因此, 马基雅维里必须强调兵法对于命运地制服,而且于其中突显君主的意志: 那是一种预先判断与后发补足的奇特的混合体。一方面, “正如女子一样, 命运常常是青年的作家和无信人的朋友, 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 但是比较凶猛, 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君》: 页120) 这几乎与审慎无关——审慎常常在优柔寡断的中立道路上导致自己地灭亡。相反, 他们更多地来源于一种激情, 需要对于偶然机遇的预识性、直觉性察识及行动。那根本取决于参训者的能力- - 德性。“一个君主必须表明自己是个珍爱才能的人”,“他们不应咒骂命运而应该咒骂自己的庸碌无能”。另一方面,“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转变”(《君》: 页85) , 这意味着, 君主必须能够后发制人, 对于结局他必须使之成为可以公共化的。在这样地策略运用中, 他必须运用他的能力去加以保护和维持属他的荣誉; 他有必要做的是: 了解到人民利益并不总是与他自己的利益重合, 从而可以掩饰那些不合之处, 以虚饰成就荣誉, 再用荣誉抵消人民地憎恨, 使他们畏惧。但是, 这不能被任意地、邪恶地使用, 因为“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应该在人民当中生活, 以免发生任何意外事件” (《君》: 页44) , 君主行为的正当性仅仅来源于人民已经被保障的安全与福祉,君主必须自知, 他并没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篇三:君主论读书笔记字数5000+

《君主论》读书笔记

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先来了解一下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未能受系统教育,属自学成才。1498年,梅迪奇家族被驱逐,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并在此位置上任职14年。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他国统一的王权为国家带来的兴旺发达,从而思考意大利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之后,由于1512年民军的失败及梅迪奇家族在西班牙的扶植下在此回到佛罗伦萨掌权,马基雅维利失掉了自己的政治职位,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和军事思想代表作《战争的艺术》得以完成。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主要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一、君主如何获得权力并维护在统治地区内的权力;二、君主对军事力量的掌控方式;三、君主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君主获得统治权力的方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通过继承获得权力和通过占领新土地而获得的权力。在这两个方面中,马基雅维利主要侧重于论证如何维护在新占领区域的权力。他认为,维护在此类地区权力的最好方式有三种:一、摧毁原来的政治体制;二、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赋并且在这些地区中扶植一个使之与君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而当这些地区反抗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镇压,因为,背叛的地方后来第二次被占领之后,它们就很难再丢失了。而对于第一部分中的另外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世袭权力,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维护此钟权力的方式是尽量沿用之前争议不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此时不便进行较大的改革,因为在作者看来,“一次改革通常总是为下一次改革的建筑留下一面可供持续建造的齿状墙”。

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有关国家、君主与 的关系。作者将军队分为自己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君主依靠这几种军队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在这几种军队中,只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其他的军队对君主和国家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对此书中已有说明,在这就不再一一赘述。简言之,作者对于这几种军队得出的结论1

221《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 《君主论》第二章“论世袭的君主国”

是: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赞成君主依靠自己集结的军队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力。而提到君主通过其他的军队或者方式获取权力之后面临亟需强化自己权力的困难的时候,作者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对于君主所应具备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这一问题的看法,个人认为这也是至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比较了有关君主的几组关系:慷慨与吝啬,仁慈与残酷,守信与失信,受人爱戴与受人敬畏。结合这些比较内容的分析,作者对君主如何避免受人憎恨、怎样赢得尊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把政治学的基础从道德移向了权力。比如,作者认为君主大可不必刻意避免残酷的做法,因为适当的残酷比过度放任的无序要更有效。对于一些在世人看来是邪恶的东西,君主要学会使用,而不应该为了避免这些邪恶的东西一味追求善。

写到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君主论》如此容易引起争议。在书中,有很多大胆的观点,一反之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大家塑造的基于道德的理想社会,将政治问题从道德转向权力的驾驭和使用。因此,也引发了我个人对于道德和权力在政治学中的地位或者角色的思考。

从根本上来看,国家和君主(拿到现在来说便是一国的最高权力掌握者或者群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非全体人民。这点从人类个体的独立性来看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人类只身来往世界的特殊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性格深处的独处性。因此在一个人的生命期间,他会寻找一些方式来保证自己能够拥有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而一些有着同样的政治诉求的人组合到一起,通过本质上令人敬畏的方式承担起管理一个群体的职责,从而也就形成了统治者的雏形。于是,统治阶级适当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这样的一种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就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权力。在历史上,有关权力比较有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马克斯.韦伯认为的“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二是帕森斯所持有的“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通过这两种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权力逐渐成为君主和统治阶层(更准确地说是掌权个人或群体)所掌握的难以逾越的意志。拿到当今来看,这种现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影子,很多掌权者利用自己的权力过度为自己谋私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似乎有一种现象,在政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权力和道德之间始终有一种东西在阻碍着二11《君主论》第十三章“论援军、混合军和自己的军队”

者的结合,正如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政府和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君主所体现出来的那样:理想的政府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来建立和运行,而现实的政府则是靠君主运用权力,哪怕会触及到道德问题。

那么是不是这样意味着权力和道德真的就无法结合了呢?其实未必。至少从个人觉得,这种可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那样,掌权者适当追求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要有一个度。对于马基雅维利所提到的君主的权术,我们也不应当全盘否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掌权者需要一定的能力来驾驭自己的权力,来管理某一地区或国家。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对于掌权者来说,真正高超的权术是在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利益需求,也就是寻找到一个掌权阶层利益和普通民众利益的契合点。关于这点,我觉得罗素所持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伟人的道德具有双重渊源,“一方面他们尊重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同情心使他们为别人希望他们自己所希望的东西”。这里的同情心不应仅仅是一种本能,更应当是一种后天主动性的品行。一方面,需要有必要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但这毕竟只是短期效果,如果着眼长远的话,还要有一种能够催生人们对权力本质认识深化的动力。至于什么可以充当这种重任,由于笔者水平实在有限,仍未找到合适的载体,但笔者会继续探索下去。

最后,回到《君主论》本身,至于马基雅维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有很多猜测和评价,有人说他为后世掌权者提供了更好的掌权模板;也有人说,他只是还原当时的政治现实,保存历史的完整性;还有人说,他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来让更多的平民了解到政治内部的一些东西以便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和掌权者。但从我个人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君主论》的读者选择以怎样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内容。

“正如那些描绘风景画的人们置身于平原是为了了解山峦和高地的本性,置身于巅峰是为了了解低地的本性一样;明了人民本性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明了君主们本性的人则应该是人民中的一员。”用马基雅维利的则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希望掌权者和人民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权力和道德的时候,达到一种殊途同归的情形,最终能够交汇于历史的某一点。

1

221 罗素《权力论》第十五章 选自 马基雅维利呈洛伦佐·德·梅迪奇殿下书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继前14章阐述对王国的获得和保留还有对各种武装力量的看法后,马基雅维里从第15章开始讲述君主树立权威所需要的品质和注意事项。

马基雅维里在这本为君王写的书中特别强调了人民对国家的作用,但很明显,他在书中还是把民意作为了一种工具。他的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为此,君主要让自己受到民众的尊敬,如果不可以,就让自己为民所畏惧。为民所敬和为民所畏,一切只是为了让君主更牢固地掌握政权。这是政治活动的主要目标——取得并保有政权,我不认为创造优良政治生活和被统治者的福利是统治者的目标——连次要目标或从属目标都不算。它们只是实现主要目标的手段,采用这些手段的原因是它们能够维系君主的统治。如果君主需要让人民尊敬他以维系自己的统治,他会这么做;如果君主需要让人民畏惧他以维系自己的统治,他会这么做;如果君主需要人民对他既尊敬又畏惧,他一样会这么做。

有人这样评价马基雅维里:尚在人世之时,马基雅维里就被视为“邪恶的导师”。不仅遍布意大利的小暴君,连同法兰西、西班牙、日尔曼的大暴君,狩猎和取乐之余,最大的乐趣恐怕就是研读《君主论》了。后世更不用说,几乎每个向往权力和拥有权力的人都秘而不宣地成为马基雅维里的弟子。但我认为,如果把《君主论》看作是玩弄权术者的教材,未免太肤浅了。

卢梭说:“马基雅维里自称是在给君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大众讲课。”我想这句话是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1. 《君主论》讲述的那些策略,既可以被君主用作巩固自己王位的权谋,也可以被平民用作为人处事的准则。这种观点可以从《君主论》的文字中找到答案的。我在下面摘录一些来证明:

君主丧失国家只能怪自己,“因为在过好日子的时候他们从不考虑到糟糕的日子??等到恶劣天气来临的时候,他们只想着逃走,而不是想着如何抵挡。”(24章):这句话的前半句与中国传统的“居安思危”思想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人类的智慧是不分民族与文化界限的。后半句告诫人们在逆境中应该奋起反击,积极应对,而不能坐以待毙。

“不是依靠你自己得来的解救是没有用的,只有那些依靠你自己和你自己的能力得到的解救才是可靠的,确定和持久的。”(24章):这句话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听天由命,更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我想这句话可以算是《国际歌》中那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渊源。

“命运如一条咆哮的河水??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能在天气晴好的时候事先修筑堤坝。”(25

章):这句话相当于中国古语中的“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提醒人们在安逸的生活中也要提防潜在的危机。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如果你想要她俯首帖耳,你就必须打她,虐待她。”这句话从份体现了他战胜命运的信念,但这句话中的论据我无法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其可靠性,一来不忍心下手,二来对这个办法是否适用于我女朋友深表怀疑,不敢冒险尝试。

2. 君主论表面上看是教君主如何使用权谋,事实上是想把封建君主各种阴谋公之于众,让人民可以更好地防范君主使用这些阴谋,劝人为善。

这个观点看起来有些奇特,我目前还没有在那本论著中读到这种说法。这是前段时间我和我们学院一位04级的学长偶然谈到马基雅维里时,他所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我难以接受,但不得不承认在逻辑上有其合理性:

这个观点是不能从《君主论》的文本中找到证据的。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著作除了《君主论》外,还有《李维史论》,另有《曼陀罗》等几部戏剧。

除了《君主论》外,马基雅维里的其他著作我都没有看过,只是知道《李维史论》的大致内容。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明确说过:“这里,我想撇开共和国不予讨论,因为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详尽地论述过了。”这里说的“别处”指的应该就是《李维史论》。《李维史论》是一部论述共和制度的著作,据说有学者因为这本书而把马基雅维里看作现代共和主义的创始人。

这就让人觉得困惑,为什么马基雅维里一边出书论述共和制度,一边写《君主论》给暴君们出谋划策呢?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君主论》是献给洛伦佐·梅迪奇殿下的,而《论李维》则是问候两位共和国的热爱者:“我决定不把它献给身为君王者,而是献给出类拔萃、登上君位当之无愧的人。”扎诺比·布昂德尔蒙蒂和科西莫·鲁赛莱,都是马基雅维里被迫赋闲乡下后,于一个共和派中结识的年轻朋友,前者更在1519年反抗梅迪奇家族专政统治未遂后被流放。”这样看来,马基雅维里岂不是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家伙了?——开个玩笑。《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之间必有一本是马基雅维里真正的政治主张。我倾向于后者。

我想在完整论述我的理由之前还是有必要稍微谈谈马基雅维里的戏剧。刚读《君主论》的时候正赶上04级国关学院的学长学姐们排练马基雅维里的《曼陀罗》,没有机会去观看,但在与一个演员的交谈中了解到马基雅维里的剧作基本都是喜剧。这让当时的我有些不解:从我读到的那些君主论章节来看,马基雅维里是一个内心非常阴暗的人,满脑子阴险狡诈卑鄙无耻。我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中说《君主论》与其说是政治学著作不如说是掌权者的行动指南——直到现在我还这么认为——政治和道德从他开始一拍两散,并不是因为他能够跑开道德对政治的影响,潜心研究政治本身,而是因为他的《君主论》教导君主为达到目的无视道德。但是这样一

相关热词搜索:君主 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5000字 君主论读书报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