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建议书 > 正文
 

2021年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发布时间:2024-04-27 11:51:39 影响了:

 2021 年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中学生心理辅导、德育 中学科目二- - 中学生发展心理

 01 心理健康概述

 (1 1 )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 2 )标准 ①正常智力水平 ②良好自我接纳 ③和谐人际关系 ④善于调控情绪 ⑤良好适应能力 ⑥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02 心理健康问题

 (1 1 )强迫症 1 1 )概念 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观念、行为。属于强迫性神经症,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

 2 2 )主要表现 ①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物。

 ②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不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 2 )焦虑症 1 1 )概念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 2 )焦虑症的特征 当事人在心理体验方面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害怕,极度过敏,难于做决定,对困难作过高程度估计;发生挫折或失败时过分自责的人格倾向。

 在躯体症状方面,对身体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容易出现心跳加快、过度出汗、手足发抖、肌肉持续紧张、尿频尿急、有睡眠障碍。

 (3 3 )网络成瘾 1 1 )概念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

 2 2 )主要表现 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会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网络成瘾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

 (4 4 )恐惧症 1 1 )概念

 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活动、处境产生持续的、紧张的、毫无道理的非理性惧怕。

 2 2 )主要表现 ①单纯恐惧症(物体、动物、动作、情景)。

 ②处境恐惧症(广场等空旷处、过桥)。

 ③社交恐惧症(面对别人说话时,容易口吃、脸红)。

 03 心理健康辅导

 (1 1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基础目标:学会调适;

  高级目标:寻求发展。

 (2 2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 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③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④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团体心理辅导。

 (3 3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①面向全体学生; 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③尊重与理解学生; ④学生主体性和个别化;

 ⑤整体性。

 (4 4 )心理辅导方法 1 1 )强化法 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

 2 2 )代币奖励法 运用具有代币性质的奖品作为强化物,强化良好行为。

 3 3 )系统脱敏法 建立焦虑等级,逐级克服焦虑恐惧情绪。

 4 4 )理性- - 情绪疗法 艾利斯 ABC 理论,改变不合理信念,重新建立合理信念。

 三种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04 品德

 (1 1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品德的核心。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真假、美丑、善恶所表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起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个体自觉调适、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起到调控作用。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和根本标准。

 (2 2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 1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①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在该时期,规则不具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5-8 岁)

 在该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③可逆性阶段(8-10 岁)

 在该阶段,儿童会把规则看成是可变的,把他看成是同伴间的约定。

 ④公正阶段(10-12 岁)

 在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2 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要求。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是非好坏。

 ②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符合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

 ③后习俗水平

 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则的合理性,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05 德育

 (1 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 2 )德育原则 1 1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险,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 2 )疏导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 3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 4 )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相应的实际锻炼和行为训练,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 5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6 6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阻止、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7 7 )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后因素。

 8 8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重视和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重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通过个人教育集体,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影响关系。

 9 9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考点 笔试 年中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