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历史教案 > 正文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5:17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案,提供全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分析及与《南京条约》的对比,培养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归纳李鸿章一生的一系列活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80年代发生了中法战争,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了列强的胃口,时隔不到10年,一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爆发了。 (教学过程)一、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日本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制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19世纪晚期,中国和朝鲜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重要地区,而英、俄两国争夺远东霸权斗争尤为激烈。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机会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后,更加垂涎朝鲜,并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地区,夺取更多在华侵略权益。因此,沙俄一面警惕日本在上述地区的扩张,一面又极力拉拢日本,与英国在远东争霸。当时,英国仍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殖民者,在中国享有最多的既有权益,为防止它在远东的侵略优势被打破,英国也支持日本以抵制沙俄的扩张。美、德两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强烈要求在远东找寻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但都无力在远东争霸,故都支持日本同沙俄抗衡。法国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来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默许、纵容态度,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朝鲜: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朝鲜问题成为战争的导火线。。(教师简单解释东学党起义,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7《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发给驻朝公使的密令》,分析其要迫切挑起侵华战争的邪恶企图)

(4)中国: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二、甲午战争的经过

1 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三、战争结果

1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2 条约内容及分析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而且又将台湾变成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3.《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问题思考:联系甲午战争爆发时世界历史发展的状况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时代特点和原因。

四、战后余波

1 三国干涉还辽

沙皇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把东北变为“黄俄罗斯”。日本如果占有辽东半岛将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供认:“决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国的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得立足点。”“为俄国的最大利益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现状。”法国是沙俄在欧洲的盟国(1892年,为对付三国同盟的威胁,法俄达成军事互助协定),在干涉还辽过程中,基本以俄国立场为转移,同时希望“还辽”之后,能向清政府邀功索偿,乘机谋求侵略权益。德国在欧洲与法、俄处于敌对状况,为什么也支持俄国干涉日本还辽呢?德国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企图在“还辽”之后向清政府要求“报酬”,从中国割占一个海军基地。另一方面希望借此加深俄国和日本的矛盾,把俄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减轻法俄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三国干涉还辽”的本质,一是欧洲列强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亚洲扩张怀有戒心;二是俄国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三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2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出现两支抗日力量,刘永福的黑旗军;徐镶的义军。体现了台湾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补充讲解: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比较

(1)都发生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都以侵略中国的邻国引起。

(2)在两次战争中,中国军民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涌现出一些清军爱国将领。

(3)清政府奉行妥协退让的方针,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的投降政策,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致使中国军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4)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以胜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二者都使中国丧失了一些主权和利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本节课的三大主要内容,简要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1、教材课后练习;

2、《历史点练》练习。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案篇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 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

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 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

挨打的主要原因。

六、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在黄海战役中,率领致远舰迎战敌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 )

A.邓世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D.丁汝昌

2.北洋舰队的基地是( )

A.旅顺B.大连C.威海卫 D.马尾

3.《马关条约》中最为严重地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是( )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新航线

4. 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致远号直冲敌舰,二百余名将士为国捐躯④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春 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应该写于哪一年?

(2)台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割占的?割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它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其野心的?

(3)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答案

一、1、A 2、C 3、B 4 D

二、1.1896年。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日本;《马关条约》。3.三国时,曾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等。

科目一考试 http://km1.jsys(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 学习 网: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案)t.cn 科目一模拟考试 仿真考试 最新试题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案篇三:《甲午中日战争》课堂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投影仪.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影视资料(如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断)。

[教材学情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

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构想] 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甲午风云》《台湾 1895》影视资料片段并提出问题。为仕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是否看过《台湾 1895》这部电视剧,你知道或了解台湾1895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吗?

投影显示标题: 甲午中日战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简述黄海大战(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4)

《马关条约》签定后的影响

一、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3.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战争一触即发,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备战,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然而,李鸿章拒绝出动北洋海军,主张“避战自保”,因为他深知,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没有再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去修颐和园。李鸿章对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不肯轻于一试,力主乞求列强出面调停,希望依靠第三国的力量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慈禧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六十寿辰的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她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

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用多媒体出示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学生据图填表)

1.时间、战役

时间:1894年7月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役: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黄海战役 威海战役

2.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性战争。

3.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2.《马关条约》的内容:投影显示: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都享有这项新的特权。他们很快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三国干涉还辽

(1)三国指哪三国?:俄、德、法。

(2)这三国为什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因为日本割辽,影响了三国利益。

教师小结: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3)三国干涉还辽的结局是什么?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以及

相关热词搜索:甲午 中日 战争 历史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意义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