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历史教案 > 正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29 17:02:28 影响了: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提供全面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一: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教辅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演示: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培养学生总结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填写乾隆武则天无字碑,正确评价武则天。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使学生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使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使学生认识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 对武则天的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之亡”的道理;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总结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学生领着复习:什么是“贞观之治”?是由谁统治的?

(二)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1、对于武则天,你了解多少?

2、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分析:

1、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回答,从学生提供的信息了解了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农业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人才上:能破格用人,要用有才能的官员:如宰相狄仁杰就是其选用的有名的贤相。那么,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对于第二个问题,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唐玄宗,你采取哪些措施?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的新发展,这样再回到第二个问题上来,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由学生补充讲述唐朝衰亡的史实,以便使学生对唐朝兴衰有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分析唐代兴衰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再请同学思考:唐代的兴衰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学生自由回答?? 最后学生总结:用人要用德才兼备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4、通过隋朝和唐朝比较分析隋亡唐兴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政治开明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安定又起了决定作用)。

(四)小结:

唐朝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我们今后的启示: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重用贤才。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必须国家安定、稳固,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反过来,经济水平提高了,GDP上升了,国家才能进一步安定。

第四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联系当今考试的实际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的了解,感知科举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想象唐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举制焕发的活力,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衣食住行时尚,学生通过相声表演体验想象唐朝人的生活,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难点: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首先,同学朗诵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生:(略)朗诵会现在结束,请同学们上交课下作的课本P19自我测评与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成绩册。

师:今天我们学习

师:(演示课题)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师:(演示江南贡院图)这是什么地方?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这是什么拓本?

生:(略)

师:这是大雁塔进士题名帖拓本。 22号同学请回答:什么叫科举制?科举制是什么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回答课本P20 想一想 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生:(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二: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三: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时间。了解大运河开通情况

并认识其历史作用。

2. 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从主、

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

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

展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

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

的结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要点

重点: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极其历史意义。

难点:①开皇之治:由于本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而且教科书叙述比较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有 一定难度。②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评价历史事件容易简单化。如何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

开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项伟

大的工程,与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

你们想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了解相关的历史。(板

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国南北重归一统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⒈隋朝的建立

建立者:杨坚 建立时间:581年 定都:长安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

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

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自东汉以来,

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

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

的使者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

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

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

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

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频繁,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

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⒉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隋朝之所以能统一南北,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①客观原因是由于隋朝

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和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北方

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

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杨坚代周建隋,汉族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又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来造成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同时,

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的

第 1 页 共 71 页

需要,要求南北方结束政治上的敌对状态,实现统一。同时,南北对峙使得广

大人民深受割据战争之苦,负担着更为沉重的兵役、劳役和赋税,很多人流离

失所,所以也迫切要求统一。这一切,都为南北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②主观

原因是由于隋朝的强大。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明显比陈朝占有优

势。隋朝占据北方大片土地,人口2 900万,远胜于陈朝。北方自北魏实现统

一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隋文帝代周以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着力进行改

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加强了府兵建设,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陈

朝占有长江以南土地,在南朝几个王朝中疆域最小,国家统辖的户口200万,

兵不过10万,以后主陈叔宝为首的陈朝统治集团非常腐败。陈后主本人“荒于

酒色,不恤政事”。在他的统治下,库藏空虚,人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史

载隋将韩擒虎渡江以后,江南父老“来谒军门,昼夜不绝”,说明陈朝已失去

了民心。因此,虽然南北统一是历史向南北政权提出的共同课题,但结果是隋

朝完成了统一的历史重任。

3.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延

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统一在

一个政权之下,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当时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人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隋

文帝统一南北所起的作用,其功绩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二)、关于开皇之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整顿吏制,以及“开皇之治”

盛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

隋朝的富强可以从人口繁盛、仓廪充实两方面进行理解。人口激增是农业发

展的显著标志,隋初有户450万左右,灭陈以后,总户数为700万左右。自开

皇九年至大业二年的17年中,隋朝的总户数由2OO万左右增加到890万左右,

其增长速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少见的,比唐朝盛期高宗至玄宗天宝年间还

要高。

其次,分析隋朝富强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

济发展的关系。

二、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是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塑。开通运河可以加强江南地方和

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开通了沟通南北

的大运河,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至于永济渠的开凿则

是出于考虑征伐高丽的需要。

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的南方,经过六朝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已成为

繁富之地。而自古号称天府的关中,由于屡遭战乱,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

府的需要,尤其京都长安粮食供应更是匮乏,,因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粮食、

布帛。那么如何运转呢?陆路运费太高,而且全靠人力、畜力,车轮又没有近

代的轮胎,运输量小;水路则海运还不发达,又无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因此,

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那么,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为了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也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

开通运河的条件:隋朝政治上统一,经济上强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2.大运河概况: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条河段,全长2 000多千米。

3.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运河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

第 2 页 共 71 页

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

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

负担,阶级矛盾也日趋深刻化了。

小结:隋的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

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训。

【板书设计】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第 3 页 共 71 页

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事期。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面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期间,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初唐政治画卷。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继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3、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的能力。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朝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者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和贞观之治的关系。

4、教学方法:

“贞观之治”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5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唐朝初期重要政策及效果的资料,准备一些便于了解本课所介绍的人物的史料,准备一些便于复习巩固的练习,将收集到的资料和课本板书制成多媒体课件。

6 教学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课题

B、讲授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其目的使于对旧课的巩固和新课的引出。

本目知识并不难懂,

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

第 4 页 共 71 (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页

媒体演示: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

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

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

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

(2)唐朝的 建立时间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

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教师总结: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可组织学生阅读后总结归纳,以学生自学为主。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根据课文阅读完后掌握的知识来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所看过的电视《隋唐英雄传》,来讲述他们眼中的李世民,并简介玄武门之变。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插图简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

阅读课文,概括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以此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请同学对各方面的改革进行概括,每概括一项,对该项进行多媒体演示。

第 5 页 共 71 页

相关热词搜索:下册 七年级 北师大版 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