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历史教案 > 正文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0 12:17:00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古代科学技术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9课 古代科学技术

【内容标准】

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太阳历、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成就,培养归纳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门别类归纳教学法,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阿基米德等人的成就证明,勤学善思、虚心求教、发奋努力、勇于创新是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点】

重点:阿基米德的成就。

难点:分门别类地去归纳相关历史知识。

【导入新课】

1、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每年公历的2月为什么少于30天?浮力定律为什么又称“阿基米德原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探索奥秘。

【新课探究】

一、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本课知识

见板书。

二、讨论探究

1、学生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不限于教材)。

2、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学习阿基米德的哪些精神?

讨论明确:

勤学善思、虚心求教、发奋努力、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运用科学为国家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主要从历法、数学和物理学三个方面去把握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的科技成就。历法方面,主要是掌握古代埃及的太阳历是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太阳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与中国古代的历法相联系;数学方面,主要是掌握几何学鼻祖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数学名著;物理学方面,主要掌握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所发现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为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贡献,不要张冠李戴。。

【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是什么人创制的? ( A )

A、古埃及人B、古巴比伦人 C、古印度人D、古代中国人

2、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数学名著,被奉为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的科学著作是( D )

A、《周髀算经》B、《九章算术》 C、《缀术》 D、《几何原本》

3、“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这句名言应该是下面哪位科学家说的?( B )

A、欧几里得B、阿基米德C、亚里士多德 D、祖冲之

二、材料解析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把王冠(希耶隆二世的金王冠)放在盛满水的盆中,量了溢出的水,又把同样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发现溢出的水比刚才溢出的少。从而确定王冠中掺有银子。 材料二:公元前214年,当罗马的舰队和陆军逼近叙拉古城时,许多又大又重的石头以飞快的速度投向敌人的陆军,而一些粗梁则撞沉了敌人的军舰,有的军舰还被一种起重机式的机械抓吊到空中,掀翻过来,或摔在岩石上,掉入海里,连人带船粉身碎骨。请问: ⑴材料一中检测出金王冠中掺了银子是根据物理学的什么原理?

⑵材料二中抗击罗马人进攻的武器是运用什么原理制造的?

⑶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个国家的哪位科学家的事迹?你认为材料反映了他的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⑴比重原理或浮力原理(定律) ⑵杠杆原理 ⑶古希腊、阿基米德;反映了他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和运用科学来为国家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

【史林采风】

阿基米德70多岁的时候,祖国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当时罗马人与迦太基人争夺海上霸权,叙拉古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因上层决策失误,与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罗马结了仇。公元前215年,罗马军队在统帅马塞拉斯的指挥下围攻叙拉古城,但屡屡受挫,原因是阿基米德用“新式武器”装备了叙拉古军队,使罗马海军望而生畏。这些新式武器有投石机、大吊塔、反射镜。投石机比一般的弩射程远得多,用石头做炮弹杀伤力也大得多;大吊塔能够把整个一艘罗马军舰从港口的水面上提起来,“干晾”在那里;由一群老人妇女各持反射镜把太阳光集中照在同一艘船上,能够把木船烧着。由于这些奇奇怪怪的新式武器,使得罗马人的攻城行动久久不能得逞。马塞拉斯苦笑说,这是一场整个罗马军团与阿基米德一个人之间的战争。 攻城三年后,由于内部出现叛徒,叙拉古城终于在里应外合下被攻破。马塞拉斯知道阿基米德的价值,据说下令不得伤害这位神奇的老人。可是命令尚未下达到基层,城池已经攻破。一位罗马士兵闯进阿基米德的住宅时,阿基米德正在沙地上演算一道几何难题。他由于过于专注于演绎的逻辑,没有意思到危险正在迫近。杀红了眼的士兵高声喝问没有得到答复便拔刀相向,沉思中的阿基米德只叫了一声“不要踩坏了我的圆”便被罗马士兵一刀刺死。

【板书设计】

古代科学技术简表

【教学实践与反思】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二: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电气时代”的到来

【内容标准】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考试标准】

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和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讨论归纳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要点】

要点: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使用;电讯业兴起。 重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导入新课】

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而导入。

【新课探究】

一、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以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扮演先行者角色。

提示:1831年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这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条件,也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

——耐用电灯泡等

介绍:美国发明家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及其发明的炭丝灯。爱迪生的故事说明成才主要依靠勤奋努力

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2.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讯业兴起(超出教材)

莫尔斯(美)——有线电报 贝尔(美)——有线电话

马可尼(意)——无线电报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结合考试标准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等内容。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1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2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D )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 3

3、完成《填图册》第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华盛

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

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

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

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

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4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 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

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

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

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

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

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

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提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

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 5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三: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第2课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2)通

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漠拉比法典 希伯来国家重 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

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金字塔的国度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新月形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

2.古巴比伦王国

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表格。

第3课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能力培养:(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3.思想品德教育:(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讲授新课】

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古希腊文明以海洋(爱琴海)为中心,而亚洲文明以大河为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华东师大 上册 九年级 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下华东师大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