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 正文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4-27 03:30:30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一: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学案全

初二物理学案课题: 6.1 质量

完成时间:20分钟班级 学号 姓名

通过阅读“质量”这一节完成以下练习:

1、一切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叫质量。

2、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它不随物质的 、 、的改变而改变。

3、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符号是 。

常用的单位还有( )、 ( )、(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千克=克; 1克=毫克; 1吨= 千克

4、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8;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5;一枚邮票约为50; 一只羊约为5;一只苹果为150。

5、 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使用它时首先要观察它的,也就是

它 。

6、天平在使用前要进行调节,首先将天平放在,把游码放

在 ,然后调节横梁右端的 ,使指针指在,此时天平横梁平衡。若指针向右偏时,应该 。

7、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应把物体放在 内,将砝码放在内。当指针向

左偏时,应该 砝码或向 移动游码。

8、下列有关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质量只能够用天平测出 B、1kg铁比1kg棉花质量大

C、粉笔写字后变短了,它的质量不变 D、一块冰熔化成水,它的质量不变

9、为了测量一张邮票的质量,小东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用天平直接测一张邮票的质量

B、用天平测5张相同邮票的质量,再除以5

C、用天平直接测一张邮票和一个砝码的总质量,再减去一个砝码的质量

D、用天平测出100张相同邮票的质量,再将结果除以100

10、一个物体的质量是300g,这个物体可能是 ( )

A、一张课桌 B、一本书

C、一支铅笔 D、一个学生

11、一个中等苹果的质量约为( )

A、1.5 g B、1.5 kg

C、0.15kg D、15g

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天平调节好后移动了地方无须重新调节B、

C、物体和砝码可以放在天平任意一个盘内D、

*13、如何称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砝码可以用手去拿取 加砝码顺序应该从大到小。

当堂训练 课题: 6.1 质量

班级 学号 姓名

1、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 ,1只公鸡的质量约为1.5 ;新生儿质量约为 2500,中学生的质量约为kg.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当天平平衡时

0 1 2 3 4 5 6 内有50克砝码一个、20克砝码两个、10克砝码一个,游

码位置如图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若是某同学

将物体放在右盘中,而砝码放在左盘中所测情况,则物体的质量又应为。 *3、用打气筒给篮球打气,球内气体的质量将,球内气体的体积将 。

4、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称量前他在调节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要使天平平衡,需要:( )

A、旋转横梁右端螺母向左移B、旋转横梁右端螺母向右移

C、向右端移动游码 D、在左盘中加一些小铁块

5、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由于砝码已经磨损,这样称量出的物体质量值将:

( )

A、偏大 B、偏小C、不变 D、无法判断

6、要称39克物品的质量,应顺次往天平的右盘中添加的砝码是: ( )

A、30g 、 9g B、30g、5g、4g

C、20g、10g、5g、2g、2g D、20g、10g、5g、

7、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

C、相当于在左盘中加小砝码 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8、回答下列提问:

(1)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横梁的左臂偏高,应该旋动什么?

向旋动?

(2)你的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质量是多少?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质量是多少?

) 4g向哪个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二:八年级物理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1 苏科版

课 题 6.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同时对进行课本填充) 【演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简单板画活动3) 学生: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 教师:做一个替代实验如下。 【演示】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 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 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 cm3(也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点拨】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议一议】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学生2: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教师提示】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 【点拨】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学生:阅读第24页相关的最后一段。 【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 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十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学生看图7-3,可告知分子的排列常常是十分有规律的。) 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如果把1 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 【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如果将分子看作是一个个的小球的话,这个小球的直径只能用10-10m来衡量。人们常将10-10m称为1埃。如水分子的直径为4个埃,氢气分子的直径为2.3个埃。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 【小结归纳】(板书)

1.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 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演示】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议一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学生: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

【应用举例】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学生:讨论后进行可能进行如下回答。

① 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 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 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教师:得出如下结论 【小结归纳】(板书)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信息的运动中。

【阅读】教师要求学生阅读26页的对话框。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 孩又是怎样回答的?(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

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议一议】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第二课时

3.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活动7. 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猜一猜】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议一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学生:讨论后可能回答如下:

① 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学生: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 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小结归纳】(板书)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读一读】 第26页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如下表格的 填写。 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阅读】“生活 物理 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①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 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9

学生:①1nm=10m ③ 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 结】 1.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信息的运动中。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业《目标检测》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三: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计划进度安排表

教学工作计划

为适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物理教学工作有续进行,现对本学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尤其在初三物理复习中注意精讲精练,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做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教学中不段学习、总结 ,最大努力的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引 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交流与合作

要求: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

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4.课堂练习:

(1).教材P10 WWW . 1.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 ( ) A 声音被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 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2)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

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2).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3).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4).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声音是什么习题

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2).概念检查. 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

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2)弦的粗细;(3)弦的松紧.9.课堂练习:

?.声音的三个特征为、和。

?.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 有关,振幅大,响度。?.女同学的声音比男同学的尖,这是指声音的特征中的 。?.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相关热词搜索:下册 八年级 物理教案 苏科 苏科版八上物理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