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发布时间:2024-04-26 14:04:10 影响了: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篇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石二中 赵元梅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加深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通过阅读史料,重点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中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在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政治制度,理解历史概念,通过对比中外古代政治制度,逐步总结出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形成了阻碍。

4、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探究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规律。

本课难点是通过分析材料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认识到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5、课型课时:综合课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 比较分析法

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这

课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是对这些制度的演变缺乏完整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尽可能多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手段,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着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述历史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历史能

力和学科素养。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分发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部分的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

2、导入

展示四幅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图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导入并展示

课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3、新课讲授

主要分为6个板块。

活动一:齐读目录,圈点前言,建构知识网络。

从第一单元的目录入手,通过读目录,让学生弄清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然后看单元导言并找关键词,最后共同建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情况(展示结构图),要求学生把没有完成的空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强调教材目录,重视培养知识的系统性。

活动二:阅读史料,调用知识,探寻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通过两个问题探究,调用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

材料一: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

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之败,于是刨裂疆土……尊王子弟,大

启九国。? ——《汉书》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

之不暇…… ——柳宗元《封建论》

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所给材料来设计问题,然后指出三则材料依次体现了历史“是什么”(史

实)、历史“为什么”(原因)和历史“怎么样”(影响和对策)的规律。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由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统一后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千米。

材料三《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材料四《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和同学们一起认真解读材料,让大家自己形成问题和答案。最后指出元朝的行省既是中央的派

出机构,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官(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府,既要听命于中央同时地方又有一定的自主权,又因为民族色彩和行省划分的艺术性,使得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又不会形成地方割据。

设计意图: 通过两段典型史料,让同学们能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史实,充分认识到古代中国

政治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延续性和政治智慧,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活动三:阅读教材,展开讨论,探寻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结合教材,通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并归纳相关制度带

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经过本组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集体智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活动四: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通过表格来对同时期的中国古代(秦到清)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进

行比较,让学生对同时期的“专制集权”和“民主法制”有新的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明,我们进行比较不是要分出优劣好坏,而是应该积极吸取古代“治世”的宝贵经验和政治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中外联系,培养比较问题和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史学观点评述

阅读材料,选择其中某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密.)

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所推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却认为,在中国

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

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设计意图:尝试着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活动六:高考真题演练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

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设计意图:出示两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高考题,检验当堂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学案的第三部分。

五、本课板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

六、教学反思

有效的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更多的想办法达到预期设想的学习目标,注

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高二的学生基本史实已经具备,我们老师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历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和课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能不能尝试着分组讨论的同时,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在材料的取舍和课堂的深度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多读书,多读好的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这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篇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安徽省和县一中 孙时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 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教学方法】:

演讲法、讨论法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导入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总体趋势: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1)措施:

①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设转运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2)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总体趋势:完善并发展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中朝制】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省成立于魏晋时期,最初称为尚书台,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处中主管文书的尚书发展而来的,最初是职位较低。到三国时期,尚书台成为全国

政务的汇总机关,以后几个朝代大都沿用了尚书

台作为全国政务汇总机关这一机构,其权利也得

到不断增大。到杨坚成立隋朝,尚书省才成为了

全国的最高权力中心机构之一。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尚书,主管文书,掌握

机密要政,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一直沿用到东汉末期,曹操为了便于挟天子已令诸侯,设立秘书令。曹操的儿子曹丕废除汉帝,建立魏国,同时进行了政治机构改革,将秘书改为中书,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后来西晋灭魏国,但却沿袭了中书省,此后历代都沿袭了曹魏设立的中书省。北朝时曾恢复六官制,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吸取前面几个朝代的经验,废除六官制设立内史省,也就是中书省

门下省,最初设置在魏晋时期,最初称为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到西晋的时候正式称为门下省,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门下省是属于皇宫门以内得机构,是陪侍皇帝左右的人。到隋朝时正式称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三省之一。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从中可看出它们的职权关系。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即负责政令的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属决策机构,长官中书令二人;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即负责审核政令,有驳回的权力),属审核机关,长官侍中二人;

尚书省属执行机构,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理各种政治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务,职为宰相。 一言以蔽之“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

(3)评价: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简称“一参二府三司”)

(行政) (军权) (财权) 4、元朝: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中书省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为必阇赤,起草文书,并协助大汗和蒙古官员处理各地政务。管理中原事务的必阇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汉地的习惯,便以中书省官衔相称。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李璮乱后,杀王文统,以皇子真金为中书令。此后,中书令均由皇太子兼领,成为虚衔。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因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实质上是把原来的三个丞相变成现在一个丞相的职位,因而强化了相权,也就加强了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

(1)含义:汉代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标准:孝廉、秀才(后称茂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优劣的九个等级。

(2)标准:门第

3、隋朝:首创科举制

(1)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2)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是形成。

4、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1)表现: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

④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

(2)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课小结: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

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篇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例

李柱山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识记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

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新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

1. 贯彻学校推行的“学案导学”完成教学任务。

2. 通过学案“自主探究”环节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3.通过“合作探究“设置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4.通过“课堂达标”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完成学案“自主探究”环节。

(1)汉唐时期中央与地方的主要矛盾分别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 (2)宋元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怎样形成的?具体设置了哪些官职?分别有什么职责?

(4)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5)科举制是怎样形成的? 2.完成“合作探究”环节。(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重点和难点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互相的合作与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可以一提问的方式,每组选一名代表来完成学案内容的学习。 教师活动:

教师以学案的问题设计进行教学。因为本课教学内容较多且比较复杂,教师可

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检查和订正的角色,在课堂中教师要适当参与学生的讨论。 3.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础知识的梳理在配套的资料中的内容比较详细。在此采用学案的方式,因为学案具有简洁,直观等特点,便于学生比较、理解、记忆。 4.练习检验:完成学案“课堂达标“环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图二 图三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识记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

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自主探究】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唐时期中央与地方的主要矛盾分别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 汉:

唐:

2.宋元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宋:

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怎样形成的?具体设置了哪些官职?分别有什么职责?

4.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5.科举制是怎样形成的?

【合作探究】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怎样的?

【课堂达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图二 图三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相关热词搜索:演变 政治制度 汉到元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