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

发布时间:2024-04-18 08:23:16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篇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

、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

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

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③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平均周转次数)

④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了解)

7,纸币和信用货币(二)

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按汇率兑换,还可充当储蓄手段,但是不能充当储藏手段。纸币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

期票、汇票等形式。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8,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

①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②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二)

①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②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二)

①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二)

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②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二)

①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诸多现象的本质。

③列宁继承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运用劳动价值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14,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二)

①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过程中,价值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 ②“总体工人”包括直接生产工人,科技劳动者,和管理劳动者。

③创造精神财富,特别是科技财富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1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三)

(1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①人身自由②一无所有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7)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三)★

③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①土地、设备、原材料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②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③本身不创造价值,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19

m’=m/v★★★剥削程度还可以=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三)★★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价值为v;而劳动创造v+m

③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和劳动不能混为一谈。

④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支付的是工资。

⑤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剥削。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

③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2,超额剩余价值(三)

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

③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

⑤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3,资本积累(三)--资本家的内在欲望和外在压力

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

③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④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4,资本有机构成(三)★★

①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②等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物质形态:资本技术构成;价值形态:资本价值构成。

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而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使不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5,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三)★★★

(1

可以采取吞并的形式(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杠杆来实现。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区别在于:

①资本积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只改变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

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联系在于: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商业利润的实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润形式。②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p’=m/c+v

④影响利润率因素:剩余价值率、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材料价格

27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三)

(1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3)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

(4)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②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28,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三)

①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②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即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

③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④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9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三)

②商业资本的职能

: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30,借贷资本和利息(三)★★

(1产业、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的特征有:

①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②它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与职能资本相对立;

③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即G—G’,是最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3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

一部分剩余价值。

①利息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4)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5)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31,股份资本和股息(三)

③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⑤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加速资本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⑥有利于大资本的统治,并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投机与欺诈,从而深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⑧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票面金额,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⑨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股票价格=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率。

32,土地所有权和地租(三)★★★★★

(1

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农业资本家交的超过平均利润的收入。

(2)资本主义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3

①中优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

③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

a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I;

b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Ⅱ。

(4

①它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③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5)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①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②因为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作为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③地租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33,土地价格(三)

(1)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可以买卖也就有了价格。

(2

(3)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①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②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

(4)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价格有提高的趋势。

34,垄断和竞争(三)

②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35,垄断利润(三)

②垄断利润的来源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6,垄断价格(三)

②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生产成本+垄断利润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三)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③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8,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①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篇二: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魅力——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魅力

——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作者:张宇《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2日 10版)

为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与运用,2016年1月10日—16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开办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为了帮助大家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将上述讲课的内容编辑成书,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为什么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这是由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列宁曾经指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历来重视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情况各有特点。

20世纪50年代后期,鉴于1958年“大跃进”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和干部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混乱认识,特别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照搬苏联的理论和经验的做法,毛泽东曾多次向全党干部建议,花大力气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身体力行,对当时流行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强调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是增强理论自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的历史性贡献。面对着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丰富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把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没有这样一种科学的理论,就不可能真正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但是,与此相对照的却是,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盲目崇拜和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之风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淡化、弱化甚至边缘化现象严重,片面的、错误的经济理论流行泛滥,由此造成的混乱和危害日益明显。面对如此局面,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运用,发展中国自主的经济理论,摆脱洋教条的束缚干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经济学的当务之急,这一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共识,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二是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分析经济问题当然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特别是西方的经济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历来具有二重性,既有合理有用的一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识形态因素和理论上的缺陷错误,同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历史经验、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和逻辑结构为前提的。因此,对于西方经济学我们绝不能盲目崇拜,全盘照收,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方使之为我所用,否则,就会产生误导,出现偏差,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什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在本书的第一讲,顾海良教授开宗明义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一方面,厘清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丰富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个观点,实际上贯穿了全书的各部分。综合各位专家的论述,可以看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事实为研究对象。如,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变化,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问题,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和停滞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等等。

二是以揭示当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为研究任务。在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旧世界,并从中发现新世界。而在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则是揭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三是致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新认识,提出新概念、新范畴。

四是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作出新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还是意识形态?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体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这二者的统一中,科学性是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追求,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是从所谓的公平正义的理性原则出发的,而是以对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成为批判旧世界的武器,也可以成为建设新社会的指南。然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存在着一种很大的误解,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无关。这种误解,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研究和运用。有鉴于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着重对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洪银兴教授指出,搞政治经济学的人,不能仅仅当批判家,还应当是建设者,能够对每个时期每个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胡钧教授则正本清源,引证了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段评论,指出,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肯定方面,即从促进一般的社会目的的方面来加以阐述;另一方面是从否定的方面,即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批判的方面进行阐述。但是,这后一个方面的论述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如果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尚且坚持了两点论的辩证思维,毫无疑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所当然要把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突出主题,应当明确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更是指导经济发展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就在于此。(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篇三: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 ,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 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 ,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而笔者认为 ,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 但相互联系 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 挖掘其中的共性, 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方语言中 “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 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 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 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 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 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 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 但他囿于时代背景 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 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 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 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 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 后来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 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

如前所述 两套体系都使用了“经济”一词这就意味着两者都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例如两套体系都关注价格的形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主张“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价格由供求模型给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四大步骤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统称为生产关系而这四个步骤在西方经济学中也完全涵盖。因此 两套经济学体系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

然而两套体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马克思把生产作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认为生产起着决定作用 而分配、交换、消费反过来积极反作用于生产。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的极端重视还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中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制约生产关系等论题。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活动与消费和分配等等被置于相同的地位来研究 ,上层建筑往往作为外生变量不纳入模型范围。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具有其普遍通用的科学方法。首先 从哲学层面来看 任何一门科学之所以为科学 就是要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 这就首先假定了现象的可知性。从这个角度来说 两套体系都认为经济现象是可知的。其次 在可知的基础上 一些普遍的科学方法便可以适用。归纳、演绎等抽象方法被两套体系分别采用。从历史证据推导现在的历史归纳方法 也是两套体系都予以采纳的。而具体到学科层面 两套体系也有所相通的地方。借助数学工具是两套体系的一个重要共同点 这也是现代科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之一。

两套体系具有许多相似的科学方法 但是具体的研究中却有使用力度的差别。另外 在共通的基本方法之外 两套体系也有所差别。这里仅举两例。第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尤其强调唯物辩证法的使用 即使用对立统一规律、量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强的时代适应性 它能够更好地分析矛盾双方、应对不同时期经济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 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可以揭示经济阶层变动中的螺旋上升。第二 实证分析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西方经济学更慎用假设。现代西方经济学中 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都是极不现实的假设 由此构造模型 推导的结论需要较大程度的矫正。与此相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少用假设 而多用演绎推理。这样的结论有较强的时代普适性 但相对地丧失一些精确性

既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从不同的进路研究的是同一套现象 那么 它们对于同一个经济学现象的各自的解释应该具有共通性 一般来说 两套理论给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就好像用两种方法解同一道数学题一般 如果两个结论不同 那么它们应该互不矛盾、互有侧重、相互补充。

限于篇幅和时间 为了比较两套体系的研究思路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选取一支理论作为典型代表。剩余价值理论是极其适合用来与西方经济学对比的一套理论这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 它是解释劳动力与工资问题的一套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市场的均衡理论回答的是同样的问题。两相对比可以使两套体系针锋相对。其次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资本家的生产环节 下启资本主义的落后性 进而导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的重大结论。而在西方经济学中 劳动市场理论同样是重要一环它与企业的生产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对宏观经济中的失业现象做出解释。第三剩余价值理论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这与西方经济学只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而忽视其生产关系落后性的特质产生鲜明对比更能说明两套体系的差别所在。

实质上 剩余价值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就有所体现。在《国富论》中 斯密就已经明确把资本和土地的利润称为是工人产品中扣除的部分。而马克思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理论。马克思的一大贡献就是明确了他的经济学术语 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要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其中的“价值”是一个必须理解的核心 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的载体是使用价值 其实质是通过商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根本的不同。西方经济学认为 劳动力与原材料、设备、土地一样 属于生产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 其价格 工资 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 并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那样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正是因为缺少这种区分西方经济学缺乏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 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劳动力的事实

而从剩余价值推及到社会生产时 我们又看到了两套经济理论的统一。由于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利润来源 扩大相对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家扩大收入的必经之路。由于剩余价值是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差 资本家将会尽力压缩必要劳动时间 而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则是提高生产技术、进而提高生产率。当一家企业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时候 剩余价值提高 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也会尽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率。马克思将这一过程成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其实 这一套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完全兼容的 技术提高、成本降低 导致社会的总生产率提高、价格下降 这是我们熟知的经济学原理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对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供求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一个(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简要的概括。一方面 两种理论在分析问题的对象与结论上是高度一致的 都分析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行为 并且都对劳动力价格做出了解释 在这一基础上 两种理论都能够正确预测技术提高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社会价格的下降。可以认为 两种理论在解释

经济现象上达到了一致。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更深一步地挖掘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弊端 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人与其他劳动要素的差别 这一人本主义精神体现在了他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明确区分之中。尊重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成功的地方 正是这一特点使马克思主义正确看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点,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黑暗,弘扬社会主义。而西方经济学,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于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着重于对于经济规律的概括,找到一种使企业和社会利润最大化的方式。也可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流通方向的整个流通过程,着重考虑的是资本的再分配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供求关系厂商营销策略等等之类的,也就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赚钱的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是制度分析,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感悟事物所形成的理性结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方法论基础。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并以个人主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区别的标志,它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实现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西方经济学在其漫长的发展经历中,实现了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这是我们在创新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如,数学方法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运用,确实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某些研究变得更加精确。从当前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情况来看,数理方式已被引用到一些经济学的研究中,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的进步和方法论的创新。但在应用中,既要克服以往忽视运用数学的缺陷,适当增添经济数量的成份,又要防止走西方过度数学化的另一个极端,防止数学方法的滥用,把科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一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则和制度不健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靠传统经济理论所提供的办法难以解决,因而制度分析方法对研究转型时期的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囿于笔者经济学知识的欠缺 ,本文只是给出了比较两种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结论 ,不能给出更深入的论证。我们应该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出自同一个源头, 在各自的发展史中不断革新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和

科学方法上 ,它们互有长短, 互为补充, 应该给予相等的重视.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