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媒体对政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3-29 08:38:27 影响了: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媒体对政治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媒体对政治的影响篇一: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与影响

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与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传播中的媒介由原始的口口相传演变到现代广播、电视、报纸的信息传递。而在现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的时代,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以及其他网络衍生品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体制形态。有相关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但改变了政治活动的方式,也改变了政治传播的性质,政治人物不仅依赖政治团体而且利用传播媒介,作为表达政见,沟通民意和争取民众支持的工具。

关键字:新媒体、政治传播、政治选举、公众参政、议程设置

传播是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运作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从政治诞生之日起,就与传播开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政治传播体系中,传者政府与受者民众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随着媒介的改变而受到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传播中的媒介由原始的口口相传演变到现代广播、电视、报纸的信息传递。而在现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的时代,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以及其他网络衍生品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体制形态。有相关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但改变了政治活动的方式,也改变了政治传播的性质,政治人物不仅依赖政治团体而且利用传播媒介,作为表达政见,沟通民意和争取民众支持的工具。

的确,在当今社会的政治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政府利用互联网发布政治新闻,宣传政治主张,到民众问政议政,引导舆论导向,新媒体都在其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正因为此,笔者将从新媒体在政治选举中的应用和在公众参政引导舆论两个政治传播中的具体方面来分析新媒体对政治传播中的影响。

一、新媒体在政治选举中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媒体,以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新媒体有着无法比肩的特性。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媒体对政治的影响

庞大的信息含量;强大的互动性;突破的跨时空性,以及信息发布的草根性。

在新闻传播学中,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是相对应旧媒体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因为在传播媒介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新的传播介质。而这些新媒介对当时西方的政治选举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以美国为例,193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罗斯福就利用无线电广播发表演讲,塑造自己亲民,可信赖的形象成功赢得大选。而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走进美国人的生活,电视辩

论也就应用于美国总统选举中。随后,互联网的出现则再一次改变了选举模式。在1996年的美国大选中,几乎所有的候选人都设立了个人主页在互联网上发布个人信息和召开网络会议。就在最近的2012美国大选中,奥巴马以在自己个人网站发布一段视频以及向自己的支持者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宣布参加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而没有通过集会演讲,这种传统的方式拉开竞选的序幕。另外一位竞选人,罗姆尼也用了150秒的视频发布了他的参选意愿。由于互联网有着前两者所不及的特点——信息发布的草根性,而使得民众可以在网上与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交流。

从以上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会颠覆之前传统的选举模式,对选举传播过程中的传者与受众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个方面,即竞选人的资金募集、竞选人的政治营销策略,以及民众的的选举参与度。

1.竞选人的资金募集

以往,竞选人都是通过竞选集会、筹款餐会等传统方式进行筹款。而如今,网上筹款则成为竞选人吸纳竞选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和2012年的两次总统大选为例,奥巴马团队在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竞选网站上设置了捐款页面,对筹款活动进行大量的宣传,使支持者可以更方便地在网上捐款。此外,奥巴马还主动通过电子邮件向注册网站的选民发送电子邮件,向他们宣传筹款活动,并附上捐款页面的链接。奥巴马正是看中了美国人使用网络的频繁性性和普遍性,以及网上消费的习惯,花费了最少的成本,将互联网推上了他选举资金的主要募集地之一。据数据表示,2008年奥巴马共筹集了5.2亿美元的竞选经费,其中有超过85%的资金是通过网络募集。

2.竞选人的政治营销策略

在2008年的大选中,奥巴马也成功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建立和加深自己在选民中的形象。这其中就包括了搜索引擎、视频网站、SNS网站、博客、twitter、手机短信、论坛社区网站和网络游戏广告等一系列新媒体。例如,其在美国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对不同群体发表视频演说,依据不同背景的选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打动人心的演讲,打造自己谦卑、诚恳的形象。

而针对不热衷于政治的民众,奥巴马则将精力花在了访问量最高的搜索引擎网站上。在现今的互联网中,搜索引擎是处于龙头老大的位置,因为在所有的应用中,只有搜索是网民以搜索关键词的形式来显示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据数据表明,在2008年1~4月,搜索引擎网站瓜分了奥巴马超过300万美金的广告费用,占整个网络营销费用的82%。譬如,每个在

Google上搜索奥巴马的用户都会在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看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这个广告的内容包括批评竞争对手的政策立场,自己对热点话题的判断和主张,以及向选民表达他自己的观点。

奥巴马和他的团队通过一系列在网站上投放照片、演讲视频、广告的动作,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反馈,给受众营造了一个“无处不是奥巴马,不选他还能选谁”的印象。由此可见,新媒体在选举传播活动中的强大威力。

3.民众的的选举参与度

新媒体除了在资金募集和营销策略上起到了作用,实际上,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选民的政治行为。还是以奥巴马的2008年大选为例,在奥巴马的官方网站上,他的团队为他打造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这个社区为其官方网站提供了47%的流量。而进入这个网站,花费十几秒注册账户,选民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所在地的活动与团体,融入最近的有相同政治立场的团体。该社区还整合了选民数据库,让支持者们可以在线拨打电话给周边其他犹豫不决的“中立派”选民。 甚至于网络游戏玩家也会从该社区找到感兴趣的玩法。这个网站有自己一套的任务系统,而那些任务是需要在网下生活中完成,包括打电话、上门拜访、组织活动、募捐、成为志愿者。而社区用多种方式来指导玩家完成这些任务。同时,它也会提示任务完成进度,甚至有积分、等级、排名的设置和排名。由此,网站的用户便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团体,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自发的传递信息。例如:“全国呼叫团队”有36571成员,打了400万个电话,募捐210万美元。社区成员们留下了近40万则日志。

通过“我的奥巴马”这个网站,奥巴马建立起了自己核心的支持者网络,他的支持者从线上到线下,地方到全国以及虚拟到现实都被有机地串联起来,彼此自发的互动和联系,会因为共同的利益和话题,持续互动并扩大,最终这些选民会组织成为一个自生、自造的群体,并且一旦生长就是呈爆炸式的增长。而这样的结果正是利用了新媒体强大、流畅的信息互动功能得以实现。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以前被动的接收信息,到自发组织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来影响其他人的观点,甚至还可以自发成为意见群落。显然,新媒体为政治选举传播过程扫清了之前受传者难以沟通的障碍。

二、新媒体在促进公众参政,引导舆论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7月19日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

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作为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载体之一,在影响公民参政议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手机的便携性,以及其背后依附着强大的通信网络特点,使得公众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接收信息甚至自己制造信息,同时也拥有相对自己的言论权。而在传统媒体的条件下,狭窄的媒介传播渠道将受众挡在了传者平台之外,受众只能一味地接受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而不能真正的参与互动。正因为如此,过去公众很难真正地参与政治,关注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

现在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和手机。以手机短信为例,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均开通了短信建言平台,目的就在于利用新媒体的沟通即时性,政府能够及时地获取普通民众的意见,也使民众能够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之中。这显然比以往传统的上访、信访参政要有效率得多。

相同效果的应用还有当下最热门的手机微博。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手机微博用户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微博自身的即时性和自媒体优势,用户体验较好,流失率较低;另一方面,手机微博客户端功能不断增强也提升了手机用户使用微博的黏性和使用体验。微博快速崛起,不仅成为网民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而且在今些年发生的许多公共社会事件中还发挥着议题设置、快速传播、社会动员等功能,这也正是微博真正的魅力所在。例如,在今年的“两会”期间,网民通过传统媒体的微博,以及不少政府官方的微博同步参与到“两会”之中,随时随地就可以接收到新的国家政策,使政府与公众的政治传播达到高效及时的互动性。

在引导舆论方面,由于受众在新媒体时代已兼具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求设置专属于自己的议题。所谓的“议程设置”就是指:传播媒介在一定时期内选择某个议题,实行强化报道,使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目的旨在使其议题对改变或坚定公众态度产生强大效果,形成共识,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

有不少人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将不再有意义。但是在我看来,大量的由网络论坛、微博所反映出来的公众声音使公众成为议程设置的主体,媒介似乎将很难控制舆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声音也可以为媒介提供议题,在大众媒体参与后,公众又可以通过媒介的评论和报道形成新的舆论。这样一来,大众媒介和受众便会同时成为议程设置的主体,在互相促进作用下,形成影响更大的议程设置体系。

与传统的政治传播相比比,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第一,由于

网络传播模式具有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特点,使得政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比传统媒体更加集中,便于形成和引导舆论。第二,由于网络传播模式中“把关人”功能的减弱,使得政治传播过程中各方意见的沟通更畅通直接。第三,网络传播模式中传者和受众的互动性增强。

基于这些优势,我相信随着新媒体在未来政治传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媒体对政治的影响篇二: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及近来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它们的成长与发展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美国建国前,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 "○

杂志缺乏报纸的及时性,但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早期美国杂志价格昂贵,是显贵阶层的消费品,主要刊登小说、学术论文、政治和社会评论。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杂志才逐渐兴起,销售量逐步扩大,有的刊物发行量已达到20万份。20世纪初美国杂志上的"揭丑时代"到来,这是美国杂志史上大规模、深度参与社会的辉煌时期。《大西洋月刊》、《哈波斯氏》、《麦克卢尔杂志》、《舞台》等杂志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公共政策,反对托拉斯,抨击政府腐败现象。二战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普及,杂志辉煌不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电视的出现使政治生活具有了形象化特征。政治事件的视觉化图解强化了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渲染效果。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一夜间传遍世界便是一个有力例证,网络政治的时代就要

到来。到了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互联网已俨然以"新媒体"的角色风行世界。小布什在1999年3月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并最终帮助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诠释外交政策,大众传媒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美国有一位学者曾说:"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

2一位议员的助手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

说:"国会首先研究的问题有90%是来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时报》的头版。3就历史与现实看,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的互动中,呈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

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据统计,美国主要传媒所发国内新闻的70---80%是关于各级政府官员的消息。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传媒则与政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大众传媒还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进行揭露与批评。"水门事件"中新闻监督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制造政治人物,随着本世纪50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的作用日益凸现。政治人物不一定是充任某种政治官职或竞选某个政治职位的人物,而是在一些事件或政治运动中头角峥嵘的人物。他们或因大众传媒的追踪报道而成为某次运动的代表;或因某次丑闻而名噪一时。前者如马丁·路德·金,

4与此相关的是在总统竞选中,后者如尼克松总统。○我们看"电视政治"的巨大威

力,它可以使一个竞选者成为白宫的未来主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徘徊在白宫门口。可资援鉴的是肯尼迪和尼克松竞选总统时的辩论。肯尼迪新鲜、生气勃勃的面孔最终战胜尼克松胡子邋遢、倍显憔悴的容颜。一般认为他们间的辩论开创了“美国电视政治新纪元。”

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并不止这两点,它对社会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对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另外大众传媒对美国大众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贡献有加。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自身崇奉的价值观念传播给公众,帮助他们树立基本价值体系;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使公众认识政府运作方式,确立民主观念。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

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

参考文献:

1埃默温· 埃默里 ,○《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J·赫位特·阿特休尔 ,○《权力的媒介》【M】,陕西;华夏出版社,1989。 ○4本·巴格迪坎 ,《传播媒介的垄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媒体对政治的影响篇三: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浅析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新的拓展平台,使普通民众拥有了某种话语权,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政治中来。本文从新媒体在公共传播、舆论监督、危机管理、议程设置等方面的影响、原因及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关键词:新媒体的发展 我国 政治 影响

正文: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政治影响的现状

从“孙志刚”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到陕西省的“表哥”事件,新媒体都起到了很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和参与政治。新媒体通过公共传播、舆论监督、议程设置、反映民意舆情等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内、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

相对于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新媒体沟通更有优势,有一个缓冲的空间。新媒体把信息传播给全社会,有助于公民获取关于当前政治方面的信息,使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成为可能。从目前来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政府的更为有效的渠道和手段。新媒体是危机信息收集和公开,政府危机管理中打造的与公众互动的新平台。恰到好处地使用新媒体这一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与公众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建立, 而且能减少和预防各种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此外,通过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新媒体能够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来设定社会议事日程,从而使得政府把这些问题纳入其议事日程。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政治影响的表现及原因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政府公共传播的影响及原因

(1)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为政府进行公共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传播渠道和更有效的传播手段。以往,政府公共传播主要限于包括户外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是一种由上向下的单向传播,得到的受众反馈很少,受众反馈的速度也比较慢,因此,传播效率不高,传播效果也不理想。

如今,政府公共传播除了利用传统媒体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新媒体极致地缩小了时空的距离,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克服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不仅可以进行单向传播,而且可以进行传受双方的双向传播,传播效率更高,传播效果更好。

2012年8月7日下午,“海葵”台风向浙江正面袭来,为了更好地将台风预警信息第一

时间传播到社会公众,浙江省建立了应急预警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启动手机台风预警短信发布“绿色通道”。16时起,电信、移动、联通及时面向台州、宁波、舟山等9个市手机用户全网发布“海葵”台风预警短信。8月4日至7日20时,浙江天气网微博信息更新126条,被转发3220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短信等新媒体的预警功能在预防暴风雨、高温、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上得到了很好地运用,使政府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公共传播,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人文关怀。

(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政府公共传播的传播环境,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信息多元化等特征,给政府公共传播带了新的挑战,使政府公共传播面临舆论引导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问题。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相对封闭的媒介环境,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价值观传入国内,信息更加多元化,舆论更加复杂化,政府不再拥有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和舆论引导的主导权。一旦有某些方面做的不好,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例如,2007年“华南虎照”事件在中国闹得沸沸扬扬,这一事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照片”真伪或“华南虎”是否存在本身,而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考验。在“华南虎照”事件中,陕西省林业局一直以博客等新媒体为阵地为周正龙辩护,一度坚持虎照为真,正是来自网络的追问与怀疑,网民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探求事实真相,将信息呈现在网络上,才让真相水落石出。最终,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华南虎的重大信息”致歉并做出自我检讨。由此可见,政府在公共传播中要重视诚信建设,恰当地运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才能避免造成公信力危机。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舆论监督的影响及原因

(1)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政治新闻事件发生后经常是首先由网民在网上发布,虽然信息很少,但报纸等传统媒体很快开始介入,并且与网络形成互动,在短时间内使该政治新闻事件的真相呈现出来,能够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和《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的报道,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孙志刚事件受到网友们的强烈关注,成为各大网站论坛与聊天室的热点。孙志刚事件在互联网上产生巨大反响后,被有关方面认真对待、积极回应,最终促成实施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孙志刚事件”,通过网络的舆论监督,最终导致一部延续几十年的城市收容法规的废止。

(2)然而,目前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发展的并不十分完善,新媒体开放性、低门槛性等

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不及传统媒体。只要是网民都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发布与传播信息,发表对当前政治事件的看法,新媒体自媒体的特性大大增加了言论控制的难度。此外,新媒体舆论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具有局限性。

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出现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的现象。互联网等新媒体中也很容易出现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权等很多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三)新媒体的发展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影响及原因

(1)当危机发生时,人们会迫切地希望通过媒体了解外界所发生的一切。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要与公众进行及时的双向互动,要恰当地运用新媒体进行危机信息收集和公开,从而排除谣言,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并利用其作为公众与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 及时、全面而准确的发布信息,为公众表达意见提供渠道,政府也可以采纳公众提出的建设性的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2)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也给政府的危机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以互联网、手机为基础,以微博、流媒体作为延伸,新媒体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流媒体。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传统的封、堵、截以及延迟发布消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如果再采用这些传统的方法,只会给不利于维护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而且不利于政府的工作开展。

在“非典”出现的早期,新闻管制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的不透明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情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直到后来“非典”的具体信息公开后,公众才逐渐消除了恐慌情绪,避免了危机的扩大。在危机管理中,实现信息公开不仅是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稳定大局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增强和政府形象的塑造。

(四)新媒体的发展对政府设置议程的影响及原因

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了解到,尽管大众媒体不一定能直接改变受众的看法,但是大众媒体能够告诉受众要去想什么,在传统媒体模式中,大众的信息接受和思考内容往往要受到媒体的支配,由媒体代替他们判断信息的价值高低,取舍信息的供求。

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官方的话语垄断权, 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公众交往的时空限制,为公众设置公共议题提供了可能。当具有强烈社会价值和道义感的议题得到公众的高度认可,网络群体就会将这一事件引向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议程,从而使政府对其设置议程,并且把这些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近些年来,两会前夕,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始利用微博等网络手段广征民意。目

前,仅新浪微博就有128位全国人大代表、172位全国政协委员开博。新浪微博从去年不到50位代表委员开微博到今年的300位,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们主动开博。他们可以借助微博这种新媒体收集来自网民的声音,及时和百姓互动,丰富提案内容。每年三月上旬前后,各大网站也会充分调动网民们的积极性,不仅“我有问题问两会”,甚至还会有“网络提案”等内容在人民网等政府网站公开征集网友签名“提案”,形成了“网络问政”两会之风。政府官员根据公众提出的问题设置议程,通过网络收集民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正确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政治影响的途径

(1)完善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传播速度快,进入低门槛性,传播渠道多元化等特点,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别人的意见,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限制较小,可能会导致海量信息拥堵、垃圾信息泛滥甚至谣言四散,即使真有一些权威性发言,也会被烦杂的垃圾信息所湮没,客观上造成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打击。

由于以上原因,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完善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新媒体在政治方面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以及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为政治服务,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2)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5.13亿,其中宽带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有3.56亿,微博用户有2.5亿。而中国网民的普及率达到38.3%,平均每10人中有4人是网民,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猛。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队伍,然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舆论监管对于新媒体传播的约束力还比较薄弱,加上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很容易对于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使得公众容易被片面和失实的信息所误导,从而引发社会“舆情危机”。所以,网民要增强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时,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盲目跟风,散播虚假信息。

(3)政府做好信息公开,保证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和通畅度

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政府应该保证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和通畅度。在需要进行危机公关的重大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应该保证在第一时间对事件状况透明得公开,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表达态度,在第一时间提出应对方案,在第一时间争取获得对此事件的话语权,控制并主导舆论的发展方向,才能有效地避免对政府形象的负面信息的产生。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新媒体越来越多地、越来越深地介入到政治事件当中,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恰当地运用新媒体在政治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会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反之,则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政府应当恰当运用新媒体这一工具,有效地为政治服务,从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 影响 媒体 新媒体 思想政治工作 西方媒体与政治的关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