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相关 > 政治 > 正文
 

思想政治·选修

发布时间:2024-04-27 07:20:53 影响了: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选修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政治·选修篇一:思想政治选修课教学的特征与实施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从课堂主体、课堂内容、课堂目标、课堂文化等角度看,具有选择性、拓展性、过程性、宽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要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引领者的工作,学生必须具有自主性、反思判断力和学习责任感。 关键词: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 特征 实施 作者简介:沈毓春,男,嘉兴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的教学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由于选修课程的目标定位、任务设置、达成目标的路径乃至考核评价等都有其特点,选修课堂教学应有怎样的特征及操作路径?本文选择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从课堂主体、课堂内容、课堂目标、课堂文化等角度加以研究。 一、选择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是选修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的课程。在此基础上,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体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同样享有选择的权利,选修课堂应该具有选择性的特征,这种选择性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并伴随学习的始终。 选修课堂的选择性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内外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大致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有选择性地就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解决。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进行选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接受什么,忽视什么,以什么方式将接受的信息加以重组和改造,以什么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其次,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及深度和广度,有选择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广度和深度。再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合作的伙伴,并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学分享。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伙伴以及伙伴之间的交往形式都必须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合作与交往的方式,进而会出现不同的学习。 选修课堂的选择性特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挑战,对课堂操作提出了路径要求。 首先,教师要对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并提供“超市式”、“自助餐式”的问题(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在学生选择任务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选择完成任务的合理路径。浙江省2013年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的主题是“我国的农业”,嘉兴老师以“休闲农业”的视角展开课堂学习,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四道文化自助餐”——休闲农业的四种类型:大中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区、依山傍水自然生态休闲区,少数民族休闲区、特色农业休闲区,供同学们选择学习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采用适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调查研究成果展示式、辩论式、演讲式、擂台式等,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方法。浙江省2013年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中,湖州老师以“湖州家禽业健康发展”切人。学生在课堂上就自主选择的问题,将课前调查的成果和初步分析分组展示,先由学生进行3分钟左右的调查介绍和分析,然后开展对话互动,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师也加入到提问的行列中。课堂学习成了调查研究成果展示会、研讨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话语权得到充分尊重。在交流中、研讨中,师生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再次,课堂学习的选择性是学生学会自主选择的过程,学会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过程。选修课堂的选择性特征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自主性、反思判断力与学习的责任感,没有学生学习的自主、反思、判断与责任,真正意义的学习选择就不可能发生。以2013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我国的农业”为例,嘉兴老师在课堂上呈现了“四道文化自助餐”,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自由选择。课堂上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领和完成非常踊跃,表现出小组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而,学习内容比较深入、学习成果比较显著,

学生最后都能设计出有个性的休闲农庄的建设方案。 二、拓展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类选修课程,十分注重“精选学生终身适用的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学生经验”。在学习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必修拓展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是对必修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包括国家选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还有大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必修拓展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是对必修2《政治生活》的拓展与深化,《经济学常识》是对必修1《经济生活》的拓展与升化,《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主要是对必修教材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深化与拓展。在模块设计上采用“专题式”,学习的内容比之必修教材更高深更复杂更宽广一些,这就决定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上的拓展性。 学校自主开发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一般是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资源、人口的现状,或者结合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而且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热点焦点问题,选择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较多采用专题式的呈现方式,如浙江省精品课程《生活与伦理》、《温州经济》、《投资与理财入门》、《法律与生活》等。这类必修拓展课程,是对国家选修课程的一种补充,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一种表现,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不管是国家选修课程还是校本选修课程,对必修知识的拓展,大致上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点”到“面”的拓展、提升,是最基本的形式。由必修课程中的某个“点”到必修拓展课程中的一个“面”。这个“点”通常是“重要的观点”或“重要的原理”,这个“面”是以“重要的观点”或“重要的原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比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中“价值决定价格”是一个“点”,在选修2《经济常识》专题二中,就拓展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而拓展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论”。 第二种形式:知识内容在“深度”方面的深化,是拓展、提升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深化,是对必修知识的进一步挖掘、探究。比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中“企业要诚信经营”,第四单元中“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关的内容在浙江省精品课程《生活与伦理>教材中,深化为一个专题“经济生活中的伦理”,从“经济活动与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结合“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展开论证,在深度上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深化。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作适当的拓展,在教学要求上有适当的提升,这是基本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人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进行增、删、调的处理。 对于由“点”到“面”的拓展、提升,在教学中,应该抓好“点”,铺好“面”。抓住“点”,符合逻辑地逐步展开,形成围绕该“点”的知识体系。比如,由“价值决定价格”拓展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价值决定价格”这个点,采用联系日常经济现象的方法,拓展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形成价值”的观点,可采用讲授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最后通过结构图的形式把这些知识整合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知识体系。对知识内容深度上的“深化”,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回顾必修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材料或案例,引导学生研读教材,逐步深入学习。 三、过程性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强调“过程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过程性特征。“过程”是指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既有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如资料的收集过程、问题的探究过程等,又有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如辩证思维的过程、推理论证的过程等。选修课堂的过程性体验,能够带给学生情感的滋养、品质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个体体验和发展的尊重,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性特征最核心的体现。学生在选修课堂中的探究、交流,在对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达成情感上的体验,尤其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域的发展和体验。国家选修课程3《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较为具体地介绍了重要的国际组织,分析了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制

度的本质,也分析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学生理解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而上述内容容量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采用探究、交流方法,突出知识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其过程性特征还表现在重视知识产生、发展和掌握的过程,重视对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经历一个“感受——认识——运用”的过程。国家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通过对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分析,以及对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及其主要模式的分析,通过对“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引导与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特征,要求选修课堂更多地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需要的探究学习目标,努力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教师要努力将学生置身于思维发生、发展、形成的生动过程,引导他们亲历观察、猜想、分析、验证、应用等学习活动。2013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执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思维培养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温州教师选择“我国的粮食安全”为内容展开学习,在导人部分视频播放电影《1942》片段,学生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受到了极大的情感震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行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主动感受情感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建立在课堂上专注投入后的一种自得,是属于个体的体悟,而不是教师的解读和灌输。 四、宽容性 从课堂文化视角看,选修课堂具有宽容性的特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文化,不适应选修课程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担负着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并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需要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构课堂文化,营造出民主、开放、宽容的课堂文化,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宽容性特征,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地位,教师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学习、问题的选择性解决、学习伙伴的选择性合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等行为规范可以与必修课堂有别;尊重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追问,尊重学生在“正能量”的前提下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等等。可见,这种宽容并不是在观点、思想、情感方面放弃原则,而是在课堂文化视角的民主、开放。其次,表现在学生之间的宽容,学生对教师的宽容。在课堂上,同学之间应该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既有个体学习又有合作学习的关系。第三,还表现在教室文化(物理空间)的营造,教室布置要便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的场景。如u型、六角型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宽容性,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做好四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第二项工作是师生之间要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产生的火花,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第三项

思想政治·选修篇二:思想政治必修和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专题要点】

一、学习意义

学习文化生活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四个主题,大体遵循“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排列。(一)“文化与生活”。讲述文化的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局长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二)“文化传承与创新”。讲述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包括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文化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实现创新和发展;在发展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时,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等内容。(三)“文化与民族精神”。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等内容。(四)“发展先进文化”。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包括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考纲要求】

近几年的高考文化生活试题充分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

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选择题比重较大;从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的创新。从材料选取的形式来看,传统文化部分多选择区本地方特色的材料,外来文化上多以北京奥运会为背景。

总结2007、2008、2009年高考江苏、山东、宁夏、海等地的考纲及考卷,文化生活的常考点有: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文化对人的影响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6、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7、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9、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0、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意义;11、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文化生活高考的复习与教学必须始终把握时代脉搏,渗透国家意志,明确宏观背景。2010年高考从《文化生活》的层面,要特别注意:“双百”人文的精神、国庆阅兵和国庆晚会表现的文化、理念;建国60年来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民族精神等。

【教法指引】

文化生活的学习要在掌握坚持文化生活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平时训练中要注意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从设问的要求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依据所提取的有效信息确定所需要的文化生活原理、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文化生活学科术语来描述思维过程、组织答案,并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相应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分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试题题材具有热点化、生活化、大众化、灵活性的特点,复习过程中要明确高考热点问题,及时将热点信息与课本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寻找理论和材料背后的相容点,学会感知热点素材,把握热点问题本质,注重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平时试题答案的组织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看法灵活地去组织答案,让学生有创新的空间。对《文化生活》的几点教学想法:

1、知识点重点比较集中:文化对个人、对国家的影响;文化创新;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

2、考题比较集中,尤其以考察意义类为主。

3、考察综合性比较强,答案组织前后跨度大。

4、题目选材新颖,多以当年度、当地的热点问题为主,考察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的原理分析理解现实问题。

5、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尤其是在第四单元中的一些改变。

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①特有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实践性。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物质性。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历史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3、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文化的力量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其影响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极阻碍作用。(从文化实质的角度分析)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析)

A.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表现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B.相互交融。文化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驶,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

根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三迁” “久居其厕而不知其臭”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乡音难改”“洋装虽然穿自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开阔视野,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综合探究)

一、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竞争力?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1、原因: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其影响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极阻碍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武器。

④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③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关于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因及其措施)

1、含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2、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和意义:①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②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怎么办):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三是转换政府职能,为文

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四是要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五是要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和“人才兴文”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六是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三、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与喝彩?

1、经济实力的带动。经济决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中华文化崛起并走向世界赢、得尊重与喝彩的重要原因。

2、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3、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能吸引世界各国人民。

4、国际形象的改善。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文化创新的活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致力于文化创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6、大众传媒的影响。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7、文化的实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基础知识)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的多样性

1、是什么?

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礼仪禁忌、文学艺术、思想理论、风俗习惯等的不同。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要求和态度:要发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②文化遗产: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

思想政治·选修篇三:政治选修3__知识点汇总(详细)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必背考点

专题一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含义

(1)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表现。

(2)从国家的本质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3)从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来看,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4)从国家的根本职能看,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专政),国家同时还有社会管理职能。

2、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专政的含义: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4)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2、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3、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2)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4、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

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形式有共同点,同属于代议制。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

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2、国家结构形式与民族的关系

(1)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有很多,民族就是其中之一。

(2)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有单一民族国家,也有多民族国家。

3、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及其影响

(1)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

(2)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还是在各民族国家之间,民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结构形式。

5、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一个国家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归根到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6、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2)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3)怎样维护国家统一:要维护民族团结,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四、国际组织概观

1、国际组织的形成、发展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和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

2、国际组织的特征及其分类

(1)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

跨国性:国际组织是国家、地区之间的组织,两个以上国家、地区的政府、团体或公民才能建立国际组织。

目的性:国际组织有特定的宗旨和目的,有固定明确的章程。

组织性:国际组织设有多层次的机构来开展活动,实现其宗旨和目标。

自主性:国际组织代表各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个特定成员的单方利益。

(2)国际组织的分类

按照成员的性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3、国际组织的机构

各国际组织为实现其宗旨和职能,设有多级机构。一般来说,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是议事和决策机构,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财政预算和决算、

4、国际组织的作用(★★)

(1)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国际组织的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当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国际组织的能力就受到影响。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5、我国积极发展同国际组织的关系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4)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贡献。

专题三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的联邦制

1、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1)历史上的邦联制:

①构成单位及其与邦联的关系

美国历史上曾经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实行过邦联制。邦联仅仅是州之间的联合体,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②弱点:

A、政治上——松散的联盟;

B、经济上——税收贸易自由,邦联政府经费摊派权在各州;

C、军事上——国防依靠各州民兵的支持。

(2)从邦联制到联邦制转变的原因:

①应付危机,加强统治

②法律保障——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联邦制的特点: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政府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以从“列举的权力”中引申出来的权力。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在联邦制下,联邦政府与州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均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相互间不得进行任何干涉。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

(3)联邦地位高于州。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3、联邦制的利与弊

(1)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大多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意见接近时,联邦制既能保护州的灵活性,又能保证中央的权威;当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重时,联邦制就处于低效运转之中。

二.美国的两党制

1、政坛上的“象驴之争”

(1)美国是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自19世纪60年代,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竞选在美国轮流执政,被称为“驴象之争”。美国的两党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

(2)美国两党如何控制国家政权:在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则沦为在野党。在美国,政党能否成为执政党,关键就在于能否获得总统选举的胜利。执政党通过由本党中坚人士组成的行政部门掌握政治权力。

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也分别推出本党候选人,竞争议员席位。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多数党,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少数党。多数党议员担任国会领袖及国会各小组委员会主席,并借此主导国会事务,但少数党仍能发挥重要的制衡作用。

2、美国政党的特征:

①政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选举,包括组织初选、提名候选人、筹集竞选资金。两党竭力为本党争取尽可能多的职位,以维持其对政治权力的控制。但20世纪初以来政党的组织职能已经逐渐衰弱。

②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组织均为四个层级,包括基层选区委员会、县委员会、州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但各委员会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上的联系。

③党员党纲不固定,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

3、两党制的实质(★★)

(1)(本质没有区别)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

(2)(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的区别)民主党和共和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思想政治·选修),虽有明显差别,但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其结果是互相牵掣,避免任何一方走向极端,背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

(3)(两党竞选的实质)①在选举中,两党为争夺民众,不得不竞相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主张,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但实质上,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在施政过程中,由于有在野党的监督和制约,执政党一般不敢过分滥用权力。②美国的竞选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

(4)美国两党制的阶级实质: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1)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是其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也是由其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2)三权分立原则的地位与核心内容

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3)三权分立

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4)权力的制衡

(5)三权分立制的含义

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

2、三权分立的利弊及实质(★★)

(1)积极作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①(局限性)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政权中不居于支配地位,也就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

②(效率低)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③(贯彻难)即使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也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3)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四、美国的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1)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因素——金钱、人数和知识: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那些没有经济实力的利益集团,如果能够通过其成员拉到大量选票,政治家们也不敢轻视它们。能够向政府官员及时提供所需的知识也很重要,许多法案的起草和修订工作是由利益集团完成的。

(2)、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手段——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合法手段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等。其中,直接游说是指利益集团直接对国会议员、政府官员表达其观点,以图影响政策;间接游说是指通过影响选民来影响决策者。

2、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1)美国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

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美国利益集团的虚伪性和消极作用:

①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代表劳动人民的众多利益集团影响力却很小。

②利益集团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③各种利益集团内部很少有什么民主机制,大都为少数人所控制。

④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利益集团机制的实质

利益集团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确立: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1、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寻求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2、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3)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

(4)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3、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普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二、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含义: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选举出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②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③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

④最直接、最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

2、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及含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2)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表现:①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③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怎样坚持民主集中制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离开必要的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在集中的指导下,才能有健全的民主生活。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4)为什么实行民主集中制?

①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而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或:实行民主集中制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意义: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统筹地方和局部的工作,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既能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履行职责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有利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便于人民参加对国家的管理,能够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情根源: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略)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障。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

(1)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2)两者的阶级实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两者权力运行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

(4)两者实施的效果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避免权力过于分散、相互消耗牵制而导致低效率;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下国家权力由不同国家机关掌握,难免相互消耗牵制,降低了效率。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2)共产党执政的实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3)党的领导方式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4)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5)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2)坚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还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自觉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4)意义: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1)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权力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进—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做到:①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科学规范党委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党委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人大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贯彻执行党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②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进—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反对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

专题五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联合国

1、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

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表决程序: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有关重要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决定。

职权:大会就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广泛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接受并审议安理会和其他机构的报告;批准会员国的加入和除名;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全部理事国、托管理事会部分理事国,与安理会各自独立选举国际法院法官,经安理会推荐任命秘书长;审查和批准联合国预算,向会员国分摊会费。

(2)安全理事会

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表决程序:安理会对程序问题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

职权:安理会有权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提出调解争端的办法;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建议应采取的行动;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对侵略采取军事行动。(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和平的机构)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大会选出的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届大会改选三分之一,可连选连任。

职权:就有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研究并向大会、会员国及有关专门机构提出建议案;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和遵守,并提出建议;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召开国际会议,起草提交大会的公约草案;协调各专门机构的活动。

(4)托管理事会,是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机关,协助安理会或大会履行它们在国际托管制度方面的责任。已完成历史使命。

(5)国际法院,是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联合国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可以连选连任。

(6)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各种日常工作,为其他主要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制定的方案与政策。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任命,任期5年,可以连任。

3、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3)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理会在解决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完整的裁军工作机制,对于制止军备竞赛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选修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选修6知识点 思想政治选修1课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7 版权所有 博文学习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湘ICP备09005888号-2